丙二 智慧度愚痴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众生悉以大乐。
“愚痴生死”,谓一切因缘所生诸法,本来空无自性:愚痴的人们,不明真理,倒行逆施──本欲求乐而反得苦,本欲离苦而反遭殃。由此颠倒虚妄,幻成轮回,难免流转生死苦海了。“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菩萨深深觉悟,为愚痴的缘故而流转生死,所以必须要广学多闻以增长智慧。增长智慧的程序,约分三种:一、闻慧──从多闻所成的为闻所成慧。二、思慧──既然有了闻慧的基础,就可从此在内心上思量考察,在本身上躬践实行,可以得到更正确的概念,成为经验上的道理,这叫做思所成慧。三、修慧──有了思慧的根本,更须令其集中统一,成为甚深禅定,能在此禅定中,照见森罗万象灿然不昧,是为修所成慧。由是随机应变,成就无碍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把这无辩碍才去教化众生,使其远离愚痴得究竟乐。修此智慧度愚痴的模范者,为文殊菩萨,因为他所骑的狮子,能作智慧吼,为折伏一切愚痴兽类的代表;而其所执的宝剑,又能作为摧残一切众生的痴惑迷乱行为的利器。
乙三 利他行
丙一 等怨亲而施慈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菩萨修二利行成功之后,则思专行利他方便。惟念过去的无量劫中,常在贫苦的环境里过活;常因贪欲不遂,未免胸怀抑塞,怨天尤人,多绪恶缘。故今宜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普济众生。何谓财施?是将一切所有的金银财物,国城妻子,有来乞者,无间怨亲平等施与。何谓法施?对于有来求教佛法的正理者,宜随机设化,有教无类。何谓无畏施?是要去很勇敢地为他人扶危解厄,百折不挠;只顾他人的利益,不念自己的危险。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虽有无恶不作的坏人,现在能改过向善,则其昔日的旧恶,当毋庸重提。倘有大逆不道的人们,来我处乞法,当因其一念之善而设法启迪之,决不要因其劣迹众多,有意去拒绝他们,塞其自新的道路,令其永无悔改的机会。弥勒菩萨常以欢喜笑脸迎人,不分善恶慈心相向,平等施与,可做修此行者的代表人物。
丙二 涉尘俗而不染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这是已证得真理的菩萨,意欲去普度有情,不忍离开众生,只得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前去接近。例如: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度脱之;应以白衣身得度者,即现白衣身度脱之……。虽然行者之身,常与俗人同好恶、共生活,而其本心则早已超出一切众生之上。对于世人所喜乐的财、色、利誉、饮食、睡眠等五欲,已毫不染着。
“常念三衣”:一、僧伽梨,二、郁多罗僧,三、安陀会。“瓦钵法器”,是僧人受食时的法器。行者虽与世俗和光同尘,然其心中则常常想念那朴素简陋的衣钵,很愿意去出家为僧。所以他本身所践履者,无非清净洁白的梵行,在俗而不同于俗,在尘而不染于尘,惟普施涉俗利生的慈悲行,为其终身的鹄的。修此行的代表,当推观音菩萨。
丙三 代受苦而普济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菩萨烛见世人在生死轮回之间,营营扰扰,造作无量无边的杀盗淫妄罪恶;劫火虽炽燃烧着这个世界,尚还乐着嬉戏,不求出离。即由此发起最慈悲恳切的广大同情心,好像己饿己渴的一样,假设了种种善巧方便,去普济一切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几句是菩萨更进一层的体恤众生心:以为众生柔弱,不能受此身心大苦,自愿代其受苦,令诸众生反得安乐。像地藏王菩萨为众生故,深入地狱,不自以为苦而以众生的苦为苦。所以修此行者,当以地藏的心为心。
从第一觉正修四念住,第二觉贪爱为苦,到第三觉追求增罪:都是菩萨自利的行动,于德是属于断德。照一般普通眼光看来,似乎太偏于消极方面,其实依佛法来讲并非消极,盖欲令行者先从事于积极的准备,以为他日利人基础。譬如要去救济沉溺水里的众生,必要自己先登彼岸,方可设法施救;若自他俱在沉溺之中,怎么可以谈到救人的问题呢?第四觉之精进度懈怠,第五觉之智慧度愚痴,为二利行,在德则属于智德。不明佛法者必要笑其为不可能的事实:利己利人是两方面的工作,怎样好在同一时期里兼顾并到呢?不知学贵实验,经验可以补学术之不足,学术可以助经验之发展;交相为用,互相为利,不能偏废的。所以菩萨一面须将其已修得者培养而扩充之,同时亦须兼利他人以为慈悲心的实验。这样,方能止歇一切恶念,进行种种善事了。
第六觉之等怨亲而施慈,第七觉之涉尘俗而不染,第八觉之代受苦而普济:在尖锐的批评家的臆想中,必以人不顾己身,专利他人,未免太积极了。不知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利世主义,苟能有益于人,虽肝脑涂地亦无所顾惜。因其出发点为同体大悲,其目标为欲令众生同证菩提;故能以极大勇猛修大慈大悲的事行也。此经文虽简括,但义极丰富:起于自利,终于利人;具足普贤、文殊、弥勒、观音、地藏之五大模范菩萨的修行标准。果能依此修行,则生死轮回定可脱离,圆满菩提不难证到了。
乙一 结成二利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一段是流通分中的结成二利章。流通分是什么?是佛说完一经后,嘱咐弟子,使其将此经流通后世,以传至无穷。“如此八事……至涅槃岸”:此八种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修行者可依此进修一切无漏圣慧,更当从此乘法身船──一切法真实性──渡过充满着生死烦恼的汪洋苦海,达到功行圆满的寂静彼岸。“复还生死,……修心圣道”:此谓菩萨既然修行功业圆满,达到寂灭场地,应当永远休息,不问世事了,因其慈悲心切,又复倒驾慈航,重来人间。利用自己昔日由此得度的八觉方便来教化众生,令其亦依此八觉修行;则可以觉悟生死是苦,勤求脱离,厌弃五欲,去专修佛道。
乙二 劝诵八事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为佛弟子者,当诵此文字简明义理充足的佛说八大人觉经:聚精会神,于念念中明记不昧,久而久之,自能断生死苦,灭无量罪,得究竟乐。盖此经是佛法的结晶,能供给人人心中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施诸一身而身安,推之一家而家安,放之一国而国安。希望听此经的大众,踊跃兴起,共诵此经,共修此行,则吾国人心安定,战事消灭于无形,国家自然安荣,世界人类亦可共享和平幸福了!(张圣慧记)(见正信三卷十六期)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解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