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弥勒菩萨”的精神内涵(下)

怡西法师 | 作者:怡西法师 [投稿]

弥勒菩萨第二种表达的精神是:忍辱。

  佛弟子应当具有忍辱精神。纵观佛教历史,从诸佛菩

  萨到历代祖师大德,无一不是从忍辱中磨练出来的。释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时,为了救度众生不仅有“捨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大佈施之行,即使为了救拔众生的痛苦肝脑涂地,但仍不能令众生满意,甚至有时候还受到嗔心众生的责駡譭谤,就是这样的大辱,佛陀也没有对众生生起嗔恨之心。

  我们的情绪,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心平气和。气不和是由于心不平,经常去比较高下,比的内容很多,往往是拿自己没有的比别人有的,自己握在手里的反而视而不见。甚至见到同事家的儿子比自己家的儿子先找到女朋友都很不平,天天打电话跟他儿子说人家的儿子怎么就比你强。没办法,逼得他的儿子花钱租个女朋友假装说也找到了,哄他父母。

  人总怕自己比别人低,心里才不断产生比较。假如自己高了,就自满,假如自己低了,就自卑。想方设法要使自己高起来,乃至最高才好。殊不知,在智者看来,唯有不满才有可能继续满,唯有低下才能海纳百川。

  我们是修菩萨行的,菩萨在世间,明知一切如梦如幻,水月道场,但还要在水月道场大作佛事。以前我也不太明白到底如何应用,佛法的修行一定要学了用得上才对,那怎么用呢?后来有一些感悟,跟大家报告。

  梦中空幻的事,本没有实体,其本质上乐也是假的,苦也是假的。梦中得到一座金山,醒来也不会在枕边有一个硬币,梦中再大的伤害,天崩地裂,醒来也不能伤你一根毫毛,早知道就做个顺水人情。

  那么就知道在梦境的人生当中,当下可以对种种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採取忽略的态度,你瞧得起我,或是瞧不起我,于我有什么影响吗?说起忍辱,其实也无辱可忍。你错觉中认为的了不起的事,其实也不过是根本没影响的事情罢了。在梦中选择直接忽略那些所谓的侮辱,按自己认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佛弟子求佛道就是认定的想做的事,去做就好了,何必太在意梦中的侮辱和不如意。

  有不少居士说:我生病了,就怕邻居说学佛的还生病,我怕人家谤佛。我家有不如意的事,就怕邻居说学佛的家庭还发生这种事,我怕人家谤佛。天天都在怕人家谤佛的状态当中,把自己要学佛的事都忘记了。

  学佛的人就不能生病,家里就不能发生不如意的事吗?这是不正确的见解。只要在这个世间,不如意事是常态,也正是学佛的动力和理由。进医院的患者,消防队去解救的事故当中,有多少比例是学佛的,有多少比例是不学佛的?不学佛的发生率更多,因为不学佛的人多,基数更大。

  发生了是常态,不如意事常八九,当然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但是更关键的是面对不如意的态度。这个时候你再看学佛的和不学佛的就应该有巨大的差别了。

  做为佛弟子,这个时候才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时候。人家怎么诽谤,侮辱,在人生的大梦当中直接选择忽略,要做的是大做水月道场的佛事,佛陀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想让人家不谤佛,你做出个大丈夫的样子来,坦荡的,有胸襟的。假如人家还要谤,那是他的因缘果报,你只管做一棵直指苍穹的大树,不必因为光线的原因影子歪了而感到任何的悲哀和畏惧。侮辱的话就当耳边风吧,因为再大的侮辱也伤害不了你的本体,有智慧的人直接选择忽略。大光明大智慧的事都忙不过来,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的话,不是别人的错,是自己的错。

  作为菩萨中忍辱的代表,弥勒菩萨的忍辱有其典型意义。弥勒菩萨应化的布袋和尚曾到处化缘,将化来的物品分给穷苦大众。化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他并不辩解,也不以为意,而是默默忍受下来。我们熟悉的半首偈语:【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就是弥勒菩萨说的,后半首则没有那么熟悉了,后半首是什么呢?【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这四句偈语表现了他的忍辱精神。头两句说他行万里路,吃千家饭,是个游方僧人,一路上都要靠化缘。

  “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视人表示对人尊重。而偈语中说【青目睹人少】,意思是正眼瞧他的人都很少,都是瞧不起这位游方僧人的,也就是说布袋和尚经常遭到冷遇。甚至连问一下路,世人都不爱理睬他,那怎么办呢?只好【问路白云头】,向白云问路。

  世态炎凉,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惯用白眼看人的人,而无论我们如何鄙视见人下菜碟的人,小人得志的人,欺下媚上的人,实际上我们自己又何尝没有以白眼的眼光或者是心态来看待过别人呢?不论自己给人家白眼,或是对于别人给自己白眼耿耿于怀,实际上都是拿不起,放不下。布袋和尚却用问路白云头的方式,一笑置之。

  菩萨教给我们事情的另一种解决方式,我要问路,你就不给我问,这是一个僵局。放弃这个僵局,寻找另一种突破,这时候白云做为第三个端点出现了,身边不止有你,还有白云啊!你不给我问,我问白云好了!

  有时候你会发现打破僵局怎么那么简单,他就以这种忍辱的方式,不仅不给人难堪,还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态。

  我们有些同修因为家里人不学佛,不吃素很是苦恼,天天一定要让人家如何如何,气氛很紧张。固然学佛吃素是好事,但人家不愿意的情况下,何不问路白云头呢?你可以把对家人一定要吃素学佛的执念化为积极推动佛教教育和素食理念,给那些肯听话,肯学佛,肯吃素的人,也就是对着机缘成熟的人来劝化更好一些。时间久了,原来不听的可能就听了,愿意吃素学佛了,那个时候水到渠成。

  弥勒菩萨的忍辱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弥勒《忍辱偈》中有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首偈语不仅表明弥勒菩萨对生活少欲知足,一切随缘,而且还能够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奇耻大辱,我们世间人常说士可杀,不可辱,把不能受辱看得特别重要,可是菩萨是怎么样的呢?当有人骂他时,他只说好;有人打他,他自睡倒。有人吐痰在脸上,他也任其自干,并且心中没有丝毫嗔恨之心,如同前面讲过的释迦牟尼佛因地与歌利王的事。

  所以,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乃至诸佛菩萨都修忍辱,对于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侮辱,我们一定要有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忍辱精神,这样不仅能够使自己全身远祸,而且还可提高心性修养。

  弥勒菩萨经常劝人要学忍辱,他的另一首《忍辱偈》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实际上,不能忍辱还是因为有强烈的“我”在做怪,不能当下堪破强烈的我执是激发嗔恨,鼓动身口意造恶的原因。对方骂我,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他在骂谁?而骂我的对方,也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谁又在骂我?

  骂出来的那些语言,一切的言说、文字都是人为被冠以的名相,比如说骂你是狗,你生气了,实际上,是因为你执著于名相,认为人是高贵的,狗是低贱的,可是想想,人是人为的命名,狗也是人为的命名,假若说以前就把狗定名为人,人定名为狗,那说你是狗,你就认为是正常的,就接受了。那些小孩子,他们还没那么多的“我执”,你叫他们小狗狗,叫他们小宝宝,他们都很高兴。等到长大一些了,他们就不愿意再叫他们小狗了,为什么不愿意了呢?是因为他会分别了。

  生活中不过分计较个人恩怨,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对于别人有意或无意加给自己的屈辱,要学会忍耐,不要动不动就怒髮衝冠,把本来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的东西,弄得一发不可收拾。对于一个佛弟子来说,忍辱本身就是菩萨六波罗密之一,是菩萨必修功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