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三宝加持类
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
——续编上.覆周颂尧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39、三宝冥加遇难呈祥
此女人,命不该死,故坐于汽车之外。及车堕下河正下时,扬于其岸,故衣绝未湿。盖佛天鬼神,于坐车时,已为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
又民十几年,潘对凫重修济南净居寺。开光唱戏,来客甚多。一人领一小孩,在井边看。小孩堕下井,立使人下井捞,水面无一物。用竿子遍井底搅,亦无一物。其人回家,则小孩在家里睡。如痴如呆,衣服尽湿。问:「何以到家?」云:「不知。」因刻一碑,盖一亭,名其井为圣井,拓之寄光。光送真师,真师裱而挂于太平寺大殿下客厅。
民廿七年,避地瓯江度岁。腊底有青田至金华公路汽车一辆。晚开出,隔丽水数十里之荒野江边。司机不慎,车堕江中。乘客四十余人,均遭灭顶。翌日黎明,前往营救时,有一妇人,年约三十左右,坐江岸道旁,如痴如醉,询以何来?答言:「昨暮乘车至此。」问以全车遇险,尔何无恙?对曰:「不知。」质以当时情况,亦不了了。连日两处新闻披露,莫不咄咄叹奇!(三编下 .免难轶闻)
40、画僧显灵病得痊愈
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含水噀之,立即痊愈。谢以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怅。遍观各殿堂,见壁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而寺复中兴。(续编下 .灵岩开示法语序 民二十五年)
41、看相不得诚礼遂通
清咸同间,一人学看相而不得,请达摩相亦莫明其妙。后遂竭诚礼拜,久则放光。遂并家中人之前生事,均可知之。一日早遇数兵,持符往火药局取药,因问取几桶。曰六桶。曰六桶不够,当取七桶。彼云军令何敢违。但说我教汝取,明日当知,否则我受罚。遂取七桶。其夜适贼偷营,六桶药用完,尚不去。及开七桶,则贼退矣。此看相者,乃一心求三宝加被之化,故能知前生后世之事也。(续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二)
42、悔而学佛三宝护之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所贵者自勉耳。明末,蕅益大师,木渎钟氏子,天姿聪敏,少即随母吃素礼诵。七岁读书,以圣学自任,誓灭释老,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佛。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后遂极力研究,二十四岁出家,彻悟自心,深入经藏。一生著述数十种,均为古今不多见者。现有四川邓奠坤,乃法政学堂毕业生,狂悖特甚。民国初,专门毁坏佛教,无论神庙佛寺,悉率其徒党拆毁。后忽知非,力行改悔,来普陀求皈依。住上海居士林八年,精进修持。前年沪战,彼住林中,不惊不动。林前后左右,均成一片焦土,林中所落大小炸弹,无一开炸。足见人能改过迁善,佛菩萨即为嘉奖而保护之。吾人纵不如蕅益,亦岂不如奠坤乎?奠坤以罪大恶极之人,尚有如是感应,吾人何可因循度日,不加勉力,如登宝山,空手而归乎?(续编下 .江苏吴县佛教会通告各寺院僧众巽言民国 二十三年)
43、遇大水灾佛像无损
江都扬善坝,当明末时,觉根和尚,开一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嗣后屡有高人住持,以故法道久而不替。清咸同间,兵燹之后,寂山和尚,派人料理,近交其徒智定住持。恪守旧规,不涉外缘。去年洪水为灾,殿堂寮舍,同付东流,大殿墙壁,一无所遗。当殿塌时,有三巨木,翼蔽佛龛,随即漂去。佛龛被水冲坏,亦随流去。水淹佛膝,八尺金身之西方三圣像,系香樟所雕,及与莲座,经此撞击,一毫无损。足见大水乃众生恶业所感,而佛像值此极大之冲激,仍旧巍然。殆以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归命投诚,冀得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也。
水退之后,智定先盖一茅篷,俾佛像不被日晒雨淋,而修殿一事,徒叹奈何!幸江都县长杨君,财政局长叶君,公安局长陈君,建设局长李君,及江都绅耆,各见如此奇异,同为出资赞助,令其恢复古道场,为地方人祈福之所。由是智定求予疏其源委,以便恳祈十方檀越。(续编下 .扬州江都扬善坝莲修精舍募建大殿疏 民国 二十三年)
44、菩萨助之奋勇如此
福建永春,古称桃源,山川秀丽,民俗淳朴。邑东十里,地名东关,与泉州南安毗连,有溪横其间,宽若干丈。宋时即建石桥,以利行人。然水甚冲激,遇大风雨,桥辄倾圮,每数十年,或百年,桥必重修,具载县志。邑人崇奉佛教,于桥正中建亭,供观世音菩萨圣像,令来往者,同种善根。
清光绪三十四年,岁在戊申,洪水为灾,桥全毁灭。当将毁时,适值半夜,风雨洪暴,桥头一店主陈某,年五十余,颇好善信佛,已熟寐矣,忽闻叩门声甚厉,大呼速往桥上捧菩萨出,遂惊醒,而叩声益厉,连呼速去。急开门,则了无有人,见水势汹涌,桥摇荡有声,若将仆者。风雨扑面不之顾,驰往桥亭,捧菩萨出,甫离桥,闻崩裂声,则桥正中一段,已随波浪去矣。其人言:「初亦不知何以能奋勇如此,殆有神助者然。」噫,异矣!邑人李元贤之父继如公,经商星洲,家道颇丰,热心公益,乃与星洲侨友,倡捐重修。至民国甲寅,桥始告成。迨至丙辰,又遇风灾,桥亭与梁木毁焉。乡民遂奉菩萨于附近庙中,而世道荒乱,桥事无过问者。元贤之母黄太夫人,往庙烧香,经过其地,惄焉伤之,意欲重修。夜梦菩萨,现金色身,璀璨庄严,语之曰:「唯汝能为我重修此桥,并以祀我,可速为之,以福汝子孙。」由是观之,足见菩萨唯以利益众生为念,而一见圣像,即种将来成佛之善根,故特示修桥,而兼令供奉圣像也。太夫人遂驰书谕贤,备款复修。乃举邑人某某董其事,至癸亥二月工竣,当地人士,为悬匾联颂之。仍奉菩萨于桥亭,由是因缘,香火益盛。 (增广下.永春重修东关桥观音灵感记)
45、观音示迹降伏毒龙
大山岩穴,龙蛇所居。岁久成妖,肆其凶孽。吞啮不已,祸及生民。变怪升腾,非人所制。若非应身大士,孰能救济。巍巍乎妙智神力,岂容思议。然于不思议境,强以文字纪述事迹者。冀千载之下,方来君子,启深信耳。
昔隋时仁寿中,此山有毒龙焉。以业通力,变形为羽人。携丹药货于长安,诈称仙术,以欺愚俗。谓此药之灵,服者立升于天。呜呼!无知之民,轻信此语,凡服此药而升天者,不知其几何。又安知堕彼羽人之穴,以充口腹耳。而一方之民,尚迷而不悟。唯我大士,以悲愿力,现比丘身。结草为庵,止于峰顶。以妙智力,伏彼妖通。以清净风,除其热恼。慈念所及,毒气潜消。龙获清凉,安居岩穴。民被其德,各保其生。昔之怪异,不复见矣。由此灵贶达于朝廷。以其于国有功,于民有惠,建寺峰顶,而酬酢之。大士以慈风法雨,普济含灵。慧日净辉,破诸冥暗。于是缙绅向慕,素俗钦风。割爱网以归真,弃簪缨而入道。大士尝居盘石,山猿野兽,驯绕座隅。百鸟聚林,寂然而止。如听法音,久而方散。呜呼,建寺之明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示无常,恬然入灭。异香满室,愁雾蔽空。鸟兽哀鸣,山林变色。于是寺众闻于朝廷。中使降香,奉敕赙赠,以崇冥福。荼毗之际,天地晦冥。斯须之间,化为银界。忽闻空中箫鼓响,山岳摇。瑞云奔飞,异香馥郁。忽于东峰之上现金桥,桥上列诸天众,各竖幢幡,及雨金华,纷纷而不至于地。最后于南台上,百宝灿烂,广莫能知,冲天无际。影中隐隐现自在端严之相。慈容伟丽,缨络铢衣。天风飘飘,焕然对目。尔时缁白之众,千百余人,咸睹真仪,悲喜交集。莫不涕泣瞻依,称名致敬。始知观音大士示迹也。清气异香,经于累月。左仆射高公,具奏其事。皇上览表,嘉叹久之。收骨起塔,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岁时降御香。度僧设供,大崇法化。至唐大历六年,改号为南五台山圣寿寺焉。 (增广下附录.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
46、佛留舍利广度众生
昔佛灭后,中天竺国阿育王,统王阎浮,威德广大。所有鬼神,悉皆臣属。意欲普利世人,启其祖阿阇世王所藏之八万四千佛舍利。役使鬼神,碎七宝众香为泥。一夜造成八万四千宝塔,散布南赡部洲。耶舍利尊者,伸手放八万四千道光。一鬼捧一塔,顺光而趋,至光尽处,则安置地中。东震旦国,有十九处。大教东来,次第出现。如五台、育王等是也。育王之塔,晋武帝太康三年,有僧慧达,乃利宾菩萨示迹。礼拜请求,从地涌出。遂建阿育王寺,供于殿内石塔中。塔门常锁,有欲睹舍利者,先通知塔主。殿中礼佛,礼毕,跪于殿外阶缘。每有人跪,凡欲睹者,均随之而跪。塔主请塔出,先令居中跪者睹。次则遍令随跪者睹。虽一日随睹数次,亦不以为烦。其塔高一尺四寸,周围亦只尺余。塔之中级内空,中悬一实心钟,钟底正中,有一针,舍利附于针端。四面有窗,花格栏遮,手不能入。即于花格孔中睹之。其舍利之形色、大小、多少、定动,均无一定。平常人睹,多见是一粒,亦有见二三四粒者。有见舍利靠于钟底不动者。有见一针下垂至寸许者。有见忽降忽升,忽小忽大者。有见青者黄者赤者白者。及一色之浓淡不同,并二色相兼之各种异色者。有见色气黯然者。有见色气明朗者。不独人各异见,即一人亦多转变不一。又有见莲花及佛菩萨像者。亦有业力深重,完全了无所见者。见其小时,每如小绿豆大。亦有见如黄豆大枣大者。明万历间,吏部尚书陆光祖,笃信佛法,极力护持。与亲友数人来睹,初看如小豆大,次如黄豆大,次如枣大,次如瓜大,次如车轮大。光明朗耀,心目清凉。时舍利塔坏,塔供库房,陆遂发心重修塔殿。彼亲友所见亦甚好,但无陆之奇特神妙耳。须知如来大慈,留此法身真体。俾后世众生,种出世根。以由睹此神异,自可生正信心。从兹改恶修善,闲邪存诚,以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直至复己本具佛性,圆满无上菩提。此如来示现不思议相,曲垂接引之本心也。愿见闻者,同深感念,则幸甚。(三编下 .阿育王佛舍利塔纪实)
47、文殊普贤指归念佛
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
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师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续编上 .致广慧和尚书民国二十九年正月)
佛法僧三宝,乃无明长夜之灯烛,生死苦海之舟航。不但志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所当依怙。即明德亲民、治国安邦者,亦必以显示心性妙理,发明因果实事,以为转人心而辅郅治之一大助缘也。故古之建大功、立大业,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者,多由学佛得力而来。莫不致力于庄严佛像、流通佛经、护持行僧,冀一切人民,同由住持三宝,悟入一体三宝,以至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也。
——续编下.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 民二十四年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