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春雨滋润

灵悟法师 | 作者:灵悟法师 [投稿]

  几个月过去,这部记载着许多经验药方的《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出版发行,天下缁素普遍欢迎。即便是不信佛的读书人,也争相买来阅读,还诚恳地说:“如今欺世盗名的东西太多了,千方百计引人上当。我不信佛,也知道印光大师是佛门高僧大德,他的药方必定能够普济苍生,买回去用得着,也不妨顺便读读他的文钞,没准也会皈依大师呢!”

  时光的长河慢慢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民国20年(公元1931)。此时的印光大师已经是古稀之年,四方前来拜谒请教的僧俗自然有增无减。

  进入初夏,圆瑛法师来信说,应远近僧众一再恳求,礼请大师前往讲解《阿弥陀经》。大师回信诚恳地说:“光老矣!虽知此举大有益于僧众,然目力精神俱不济,实不敢滥竽充数贻误后学。”

  圆瑛法事收到大师的回信,为大师不能前来讲经深深遗憾。他挂念大师的身体,亲自来到法雨寺探望。他看到大师房间里的书桌上堆满了四方居士信徒的来信,大师戴着老花眼镜,俯着身子,几乎贴在书桌上给居士信徒写回信,极为关切地说:“老师父一心弘扬佛法,您每天收到的信件多如牛毛,让手下弟子代笔就可以了,您何必如此自苦呢?”

  印光大师心生欢喜,放下手里的笔,揉揉发胀的眼睛说:“印光老了,不中用啦!手下弟子倒也时常要求代劳,可我总是不放心,觉得还是自己动手好。以后切莫来信,就是来信,我也难以回信了。更不要介绍人前来皈依,让他们老实念佛,就算我的开示。”

  圆瑛法师目睹大师如此辛苦,心里感慨不已,自是连忙答应。回去之后,没忘了介绍大师的身体近况,诚恳劝导僧俗不要轻易打搅大师,加重大师的负担;还转告大师临别时的嘱咐,只要老实念佛,就是对大师最好的敬仰。

  就在这一年,英国大菩提会会长包乐登来到天津考察中国佛教现状。对于这个大洋彼岸的佛教组织,中国的僧俗很是陌生。然而,这毕竟是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天津佛教界还是抱着极大的热情,给这位“洋和尚”举行了盛大法会仪式。这个包乐登果然并非浪得虚名,当场发表了别开生面的演说,阐述了英国佛教徒对佛教的理解信奉,引起了与会者极大兴趣。

  包乐登发表演说不久就走了,上海一个佛教徒觉得他的演说词足以激发国人对于佛教的信仰,就打算将包乐登的演说词印刷小册子送人。在这个年代里,想干什么事情首先得有钱才行。他只是个藉藉无名的信徒,家境并不宽裕,只能募捐办事。他曾到普陀山亲近过印光大师,知道大师在苏州报国寺闭关,热心佛经善书流通,可毕竟只有一面之缘——怎么办呢?

  他想到了时在上海弘化社的德森法师,知道德森法师是印光大师的得意高足,就冒昧写信给德森法师,请他协助。他的朋友得知了劝阻说:“你是无名小辈,怎么痴心妄想?”

  此人也觉得自己太过草率,可又不甘心说:“我也自知痴心妄想,就碰碰运气吧!”

  没想到,天上还真的掉馅饼。正当他灰心丧气的时候,忽然收到三百元汇款,还同时接到德森法师的来信:“收到阁下来信,德森禀报了师父印光大师。师父很是高兴,回信说‘佛法无边,无分中国英国,皆是佛门子弟。只要于弘扬佛法有益,印光责无旁贷。居士心愿甚好,特命弟子德森从我功德善款中拨款三百元,以促成四方善士解囊资助。’”

  手捧来信汇款,他仿佛看到印光大师慈祥的面容,亲耳聆听到大师和风细雨般的谆谆教导,禁不住热泪盈眶,朝着苏州方向稽首鞠躬,喃喃地说:“弟子何德何能,有劳大师如此信任关切?!”

  两月之内,他接连收到四方资助的善款,将包乐登的演说词印刷了二万多册四方赠送。

  就在这一年的九·一八,日本军队侵占了东三省。消息传出,国际国内人心惶惶。印光大师看到报纸,不由自主想起了当年的漫天风雪,自己独自衣钵远行东三省,结识了东北寺院的法师,受益良多,可如今他们遭受战祸生死未卜,不由得彻夜难眠。

  过了几天,一个名叫“洗心”的皈依弟子前来,请教说:“大师,日寇入侵东北,目前还有战火蔓延之势,千百万人民流离失所,我辈佛门弟子该如何应对才好?”

  印光大师遥望东北方向,满脸悲天悯人的神色,声音里充满忧伤:“大劫将到,要一心皈依观世音菩萨,多念圣号,多念大悲咒。”

  “洗心”困惑地说:“师父流通的佛经善书如此之多,各省都有,难道不能挽回劫运么?”

  “力量太小了!”大师摇头叹息,“送出一百部书,很难有一个人用心细看。就是看了也还不够,还要他能悟解,照书上的话去作,才能有力量。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不过也不要灰心,当送一万部,能有一个人细看,一个人照着作,也有很大利益,我们尽我们的心罢了。”

  “洗心”听了沉吟不语,不时抠着脑袋,显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印光大师明白,时下国难当头,自己一味提倡念佛,势必跟当前形势和热血青年很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自己都觉得过于苍白无力,想想又补充说:“你心里还有什么话,尽管说出来。”

  “洗心”受了鼓舞,将埋在心底的话尽情倾诉:“日本跟我国一衣带水,自从唐代以来虚心学习我中华先进文化,当年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开创了两国之间友好往来的大好局面。然而,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之后,国力日渐强盛,垂涎觊觎我中华地大物博,前清时期多次侵略我国,实在成了我国最危险的敌国。如今日寇一举侵占了东三省,随时有长驱直入之势。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组织义勇军奋勇杀敌,那东北居士乃至僧人,多有投身义勇军的。请教师父,他们是否违背了佛门宗旨?”

  “这个嘛,唉……”印光大师清癯的脸颊不自觉地抽搐着,喟然长叹说,“这是困扰印光,也是困扰我中华佛门多年的大问题。这些天来我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终于有所感悟,不妨说出来。我佛普渡众生,为的是教化人心向善。然历代都有不肯放下屠刀的十恶不赦之徒,我辈佛门弟子既然无能教化感悟他们,自然也不能让善良百姓引颈就戮。倘如此作为,岂不成了助纣为虐,危害天下苍生的佛门罪人?!隋末天下大乱,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少林十三棍僧挺身救唐王李世民,还组织僧兵协同平定了战乱,让天下苍生得以安居乐业,此举深得佛门真谛。即便后世,也多有佛门弟子毅然参与救国救民的行列,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倭寇,就有少林僧兵愤然参加戚家军,至今受到僧俗礼拜景仰。如今国难当头,东北居士僧人能参加义勇军,虽然难免杀戮,仍然不失他们的功德。印光老矣,无力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岂敢责备他们?”

  “洗心”说出自己心里的困惑,其实也是忐忑不安,深恐大师严词厉声训斥。听到大师如此引经据典,高度评价参加义勇军的居士僧人,还将他们与少林武僧相提并论,赶紧稽首称谢:“师父如此解说佛法,令弟子茅塞顿开!”

  回去之后,这个“洗心”居士积极参加为东北义勇军募捐的活动,最后不幸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

  送走了“洗心”居士,印光大师对明道法师说:“你告诉真达和尚,顺便转告四方信徒,我要闭关修行了,近期内不要前来请求开示皈依什么的。”

  明道法师不解地说:“师父,远近四方前来拜谒的接连不断,您为何突然闭关呢?”

  印光大师喟然一叹:“日本侵占了东三省,千百万众生蒙受劫难,只怕天下从此难得太平了!弘一法师最近宣传:‘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面临如此浩劫,印光自愧无能拯救,只有闭关修炼。此寺名曰‘报国寺’,对于当今形势很是契合,印光虔诚祈求佛祖,但愿获得报国良策!”

  四方前往拜谒请求皈依开示的仍然川流不息。江浙地方的僧俗不说,连印光大师万里之外的陕西老家,也有不顾路途遥远远前来亲近的。

  原来,印光大师虽然远离家乡,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将家乡父老记挂在心头。得知家乡遭受了严重旱荒,赶紧汇款一千六百元赈灾。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大师的族弟赵福荣偕同族侄赵永贵专程来报国寺探望。

  “叔,家乡收到您的善款,乡亲们都很感激,特意让我们来感谢您哪!”族侄赵永贵操着一口陕西话,抢着给他下跪。

  “起来起来!快快起来,到我身边坐!”

  印光大师热泪盈眶,赶紧将族侄搀起来,一手将族弟按在椅子上,坚决不让他对自己行礼问安。有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不仅是老乡,而且还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印光大师怎能不热血沸腾呢?刹那间,当年趁着父兄外出的时候,偷出僧衣和二百文铜钱匆匆逃离家乡的情景历历浮在眼前……——从那以后,自己就永远离开了家乡,也永远离开了父母亲人,只能在睡梦里偶尔相逢,醒来时才知是南柯一梦,不觉泪湿枕头。时过境迁,而今父母兄弟都已去世,自己四海为家,竟然没能给父母披麻带孝,也没能给他们扫墓上坟烧一把纸钱!想到这些,即便是大师即便是成了得道高僧,也禁不住老泪纵横:“印光自知……有……罪,纵然百死……莫赎,愧对……亲人哪!”

  眼见大师如此伤感,慌得他的族弟和族侄赶紧百般劝解,说了好些家乡父老都明白大师这是移小孝为大孝,以佛家普渡众生的大任为重的。族兄还说,大师的老母临终的时候曾含笑夸奖,说当年大师诞生的时候,梦见大至势菩萨,如今果然成了佛门高僧,可见是前世注定了的。说着,还拿出家乡父老写的感谢信请大师过目。

  感谢信中写道:“当年乡间学子,而今海内高僧,洽川得蒙佛光,桑梓倍感荣幸!旱荒降临僻壤,老幼俱各惊慌;善款如同甘霖,顶礼感激景仰……”

  印光大师看了,混浊的老眼里涌出喜悦的光彩,不住喃喃连声:“印光绵薄之力,家乡父老如此抬举,印光愧不敢当!”

  叔侄二人见大师平静了,才说出大师寄回去的赈灾善款,被保长私自动用了一百六十元,在赵家的三分祠堂里面办了一个学校,名叫“印光学校”,让赤东村和赤西村的孩子都在那里读书。还在祠堂里盖了三间房子,叫什么“圣量会”,两个村子议事都放在里面。他们不服,可保长却反唇相讥:善款做善事,你们管得着吗?

  印光大师听了,叹息说:“办学校让孩子读书,这倒是救国救民的好事!我不知道我们村居然有此种章程,我明明用一千六百元给两村赈灾,保长凭白抽取了十分之一,还要在我赵家祠堂里盖房子,做他们宴客议事之用,说是他们自己盖的,还要叫什么‘圣量会’!我的法名圣量,现在用了一千六百元赈灾,反而引得两村侵占了祠堂,我的罪过可就大了!”

  叔侄两人听了大师这么说,立刻义愤填膺,拍着胸膛说:“我们不能让他欺负,回去跟他们打官司,一定要保长把什么议事室搬出去!”

  大师摇摇头,仍然一脸悲天悯人的神色,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为的是普渡众生,打官司就大可不必了,还是息事宁人吧!于是,亲笔写信说:“光意以为:赈灾善款,只能专用赈灾,不得挪作他用!因备二百元,偿还你们盖房费用。务必立即取消圣量会名目,除两村学生读书外,余均不允许矣!否则,便以身殉之!”

  叔侄两人见大师的回信写得斩钉截铁,即带了书信回去,按照印光大师的意思,通知两村乡老民众到城隍庙议事,当众宣读大师信函,并将两百元交给保长乡老作盖房费用。两村乡老民众听了议论纷纷,赞扬大师果真是大人大量的菩萨心肠。

  事后,印光大师收到族侄来信,回信说:“汝来信之前三日,保长乡老公函来,说已取消圣量会,二百元作学校基金,所盖三间房归祠堂。此事非汝来,将永远做公所吃酒肉处所。印光德薄,能为两村儿童谋得学校读书,深感欣慰!”

  这年仲夏的一个早晨,茫茫细雨笼罩着苏州城。一把雨伞下面,一个青年男子走进了报国寺。此人是个中学国文教员,有着深厚的国文功底很受学生欢迎。然而,他生性耿直,厌恶那一套对上司卑躬屈膝的勾当,校长仅借口“裁减冗员”将他解雇,使他不得不离开了含泪挽留的学生。想到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反而得到重用,自己一家就此陷入困境,他心里充满迷惘矛盾,想起经常听到亲友邻居夸奖印光大师能让顽石点头,下意识走向报国寺,想让这个当代高僧大德给自己指点迷津。

  他刚刚走进寺院门口,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出家人招呼说:“居士,你是远方来的吧?”

  “你何以知道?”这教员对寺院出家人故弄玄虚的行径很是反感,耿直地反问。

  那出家人并不生气,仍然和蔼地说:“大师有规定,每逢初一十五,接受当地人的皈依,远地而来的居士,则随时为之说法皈依。今天早晨收早饭碗后,老法师未开窗门,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凡是午前,一定会有远处来的人请求皈依。”

  “我随便走走,不是来皈依的!”听说每天都有远地人前来皈依,那教员顿时一怔,却还是倔强地否认了。

  这出家人仿佛窥破了他心底似的,微微一笑说:“我陪你去见老法师好吗?”

  此人仿佛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所推动,不由自主跟随他走进大门,经过天井转进西门,那带路的出家人随手一指,果然看到关房窗门未开,不由得心里又是一怔。带路的出家人轻轻扣响关门禀报,才转身说:“见到老法师,要合掌顶礼三拜。”

  此人心里疑惑,发觉里面一个老和尚轻轻走到窗前探出头来。仰头一看,顿时觉得老和尚慈眉善目,正在慈祥地注视自己,仿佛就是自己去世多年的爷爷。他心里一热,骨子里的傲慢霎时融化,不由自主合掌稽首,双腿一软徐徐跪下了,眼里涌出了泪水。

  “起来吧!”仿佛一股春风沐浴心田,印光大师伸出右手携他起来,让他坐在窗前,握住他的右手不放,和蔼地说,“居士有什么疑问,随便说说好了。”

  此时此地,这个国文教员如醉如痴,顿时觉得来时的许多牢骚如同烟消云散,恨不能将心里的苦闷尽情倾诉出来,可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还是那个引路的出家人从旁提醒说:“请老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握住国文教员的手,娓娓而谈:“众生降临世间,便带来无限苦难和诸多苦恼。唯有忠臣孝子和虔诚佛徒能泰然自若,真正做到‘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的无我境界,然而这并非容易啊!古人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言深合佛理,足够我辈深思铭记。当今人心不古,更得从小事做起,必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还要夫妻互敬,对小孩不要溺爱。俗话说得好:‘新妇新来,教儿婴孩’。居士身为国文教员,更应该明白,家庭兴盛要有好儿孙,国家兴盛要有好国民。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养成敦厚慈悲善良的心理才行。未来的劫数无法避免,必须随时随地拥有慈悲心……”

  此人原以为老和尚只不过开导自己早晚念经而已,没想到大师如此渊博,字字句句深合自己国文教员的思想,顿时如同醍醐灌顶,原来高傲的脑袋仿佛饿鸡啄米一般连连点头。然后,还就时下僧人放焰口之类的做法一一请教。

  尽管话题涉及僧人忌讳,印光大师还是坦然说:“你的提问很好,可见你心地坦诚无所忌讳。老衲坦言,那些个放焰口,破血潮,做寿生,寄冥库的举动,都是迷信。老衲还得承认,也确实是有些出家人谋生的一种方法。还是见贤思齐,不要去做那些迷信的事!”

  这国文教员万万想不到,印光大师居然会对天下通行的佛家法事如此直爽,统统指斥为迷信!他不由得俯身下跪,颤声说:“弟子顽冥,今日承蒙大师指点,方才领悟大师不愧高僧大德,的确修行到了‘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菩提境界!”

  那个带路的出家人亦面露喜色,从旁提醒说:“居士领悟,还是请老法师说皈依吧!”

  那国文教员心悦诚服,当即跪下请求皈依。大师欣然接受,给他举行皈依仪式,赐名“德馥”,还送给他一部文钞,一部《嘉言录》,说不能吃长素就吃十斋也行。此人想起常见先母用红纸包一个银元供养和尚,也拿出一张五元钞票供养师父。大师收下了,立即叫明道法师拿去记账,德馥居士回去后在年终的时候收到一本“弘化社征信录”,内有“赵德馥居士,印经书功德五元”。收到这张征信录,赵德馥为大师的崇高品格感动不已,还热情介绍朋友皈依大师座下。

  印光大师在往来于江浙各寺的岁月里,究竟普渡了多少皈依弟子,实在难以计算。那些别的寺院僧人时常登门请教:“师父,当今佛道衰微人心思乱,寺院香火日渐冷落,庙产尚且难以保全,我辈苦口婆心感化众生向佛,还要遭受他们的讥讽,是以心灰意冷,然而,前来皈依师父的居士络绎不绝,弟子惊羡不已,敢问师父有何秘诀?”

  “印光也是平庸出家,乃是遵循儒家圣人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遇父言慈,遇子言孝,使得各自外尽人伦,内消情虑,恢复本有真性而已,哪里有什么秘诀呢?”大师诚恳地说,自己除了早晚念佛戒律自持之外,就是尽力流通佛经善书,让天下苍生自动接受佛家理念,此外便无能为力。

  “师父说没有秘诀,这‘因材施教’,正是师父秘诀,弟子诚恳受教!”那些请教的弟子听得生大欢喜,“回去之后,弟子也遵照师父的办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还要遇师言严,遇徒严恭,使得他们各尽人伦恢复真性,也不愁他们不皈依了!”

  “你们能想到这样,当然最好。”印光大师点点头,然后长长一叹,“毕竟感化的民众不过沧海一粟,印光时常困惑。”

  他们都惊讶了:“师父皈依弟子数十万,弟子望尘莫及,还有什么困惑?”

  欲知后事,且看下回分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