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一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请看第二段:【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汝无干。乃为他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前,尚是无益,何况死后?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第二段是“老病宜念佛”,衰老了,生病了,最应该念佛。但是往往处在老病的时候,不能回光返照认知这个事情,由于我们有多生多劫的身见,老病的时候还是在身体上计较,摆在第一位,对这个要加以当头棒喝。这是一个老和尚,叫天然,老和尚生病很久了都不能好,所以就动了一个念头:想到径山里面去等死,就把骨头放在普同塔里面,对他的身后之事都安顿好了。这桩事情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他,实际上就是在喝斥他;因为在他久病的时候,都没有把念佛求往生的念头提出来。菩萨说:你想住在径山等死,可不是没有事情去找事情做吗?你还忧愁这几根老骨头没有地方安顿吗?“眼光落地”就是死亡,一死亡,眼光就没有了,神识离开了,两脚伸直僵硬了;神识离开,这个身体还要什么?不就是一个物质现象吗?尸体吗?这时候就是其他的人用刀来砍这个尸体,用斧头来劈这个尸体,用火来烧,用水来浸,跟你有什么相干哪?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主人翁跟这个尸体没有关系。现在不关心你的主人翁,还念念关心你的身体——尸体,为它作长远的计较,可不是颠倒吗?愚痴吗?本末倒置吗?应该关心的主人翁不关心。而且这个身体在生的时候尚且没有什么利益,自己在这里病恹恹的,对他人、对社会一点好处都没有,何况死后。死后又有什么利益呀?

  先是棒喝折服,然后再告诉他方法。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其它的事务全部减免下来,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才是你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念念不空过,念念不离开这句阿弥陀佛。这样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显现,阿弥陀佛就在放光加持,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最好的伴侣。等到你寿终的时候,生命终结的那一刹那,这个好伴侣——阿弥陀佛就现在你的面前,拿着莲台接引,让你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桩大事因缘比你要到径山等死,不是强很多吗?更何况世间这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是世间一切人都难以避免的苦难,所以在这种生、老、病、死的当下得要生起厌离心,生起欣求极乐的心。不能在老、病的时候,这个正念提不起来,还是在关照自己的身体,还是关照死后怎么办这些,你就麻烦了。在你生病长久的时候,也不管它能不能好,现在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你命没有断——寿数没有到,念阿弥陀佛就能好;命终已到,就愉快地跟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心求往生,无论是身体好也好,身体不好也好,都随它去,这叫“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就“一念一心”念佛求往生就好了,这样是一个修行人的一种洒脱,一种般若正见。只有破除身见,我们心才能真正安立在名号求往生这种大愿上。

  第三段大家看一下:【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阴,自贻万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则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毁犯。当守护清净,如白壁明珠,了无瑕玷,斯成戒品。盖戒为三世诸佛入道根本,勿同儿戏。又若住静参方,更宜亲切善友,远诸庸劣。亲善则道业易成,近恶则戒行易失。此二语,终身学道之要,慎之记之。”】

  请看这一段,这是“持戒近善”。有一位比丘叫不二,他想找和尚师父、戒师去受戒,来请问这桩事情。这段开示就能看到菩萨对机说法,菩萨是六通具足,知道他心里的念头,知道他的根机,有时候针砭起来毫不留情,但是能够对症发药。这个僧人一来,菩萨就说:“惜哉惜哉!”哎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看你的样子长得相貌堂堂,仪容形态都很庄严,但是你徒有其表。心地上没有下功夫,不能有深刻的内省功夫,所以你对你的行为根本就把控不了;把控不了自己的念头,你的行为跟世间人没有两样;表面上有出家人的样子,心里的举心动念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菩萨看到他这一点,所以就棒喝他,说:现在你的身体在这个地方,我看你的神识已经到地狱里面去了。这个你想想,如果我们听到这话“神游地狱”,那马上毛骨悚然了;你现在徒有一个人形,当下你的神识到地狱里去了,实际上你已经是地狱众生了;菩萨不是骂他,就是事实情况。我们听到这话,设身处地想想:我们有时候身体好像是一个人的身体,实际上我们的心已经到地狱里去了。为什么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多少人当生就失去了人身,他的心已经是三恶道的心了。

  所以菩萨就说:你现在赶紧要痛加修行了,要反省自己,要断一切恶,来修一切善,作为一个出家人,真正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个真诚的菩提心、断恶修善的心,才能摧毁一切恶业,才能展示我们自性的善根光明。如果你只是身体出家了,心没有出家,也照样跟在家人一样要到地狱里面去。这种心性上的因果,这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因果,不分在家出家的。为什么我们要求出家人身心俱出家?身体出家,心也必须出家。心出家就是断恶修善,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有这个心就出家了。这个心发起不来,还是一个在家人而已,只不过是一个剃了光头的在家人。所以菩萨告诉他:你不可昏昏昧昧,就是昏头昏脑,昧却了自己的念头,失去这一生有限的光阴。好不容易出家,在心地上没有用功夫,还是跟俗人一样要下三恶道,这可不是今生就留下了百千万劫的恶果吗?

  至于去受戒一事,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你不受倒罢了。如果你一旦受了戒,就得要有极强的护戒意识,不得有分毫的毁犯。不得去犯戒,要戒如冰雪,守护自己所受的戒体不让它玷污,就好像白玉不让它玷污,就好像一个明亮的摩尼宝珠不让它有残缺,这样才能够成就你的戒体。戒是非常重要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因证果的根本前提,就是持戒。离开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智慧、一切证果都是了不可得。佛法修行特别强调戒,戒律在这个世间能否住得长久,能否建立幢相,这个度化众生的功能作用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戒律。正法、像法的时候,大家持戒极为清净,末法的一个特点就是戒律松弛。等到戒律完全荡然无存的时候,佛教也在这个世间打上了句号了;戒律是佛教的寿命,就这样建立的,“所以不能去开玩笑。”如果你修行或者住静,“住静”就是住在寂静处,阿兰若,潜心修戒、定、慧的功夫,或者去行脚参访善知识。住静也得要有道友,参访善知识更要有择善知识的眼。这里提出一个原则,就是要亲近善知识,远离那些平庸、恶劣之徒。

  这里大家也会觉得:“我希望亲近善知识。”那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也许佛陀在世的时候,善知识好辨别,他得到了初果、二果、阿罗汉、菩萨、佛这些显然就是善知识——没有问题。到了末法的时候证果都了不可得,大家都是凡夫身,那怎么去寻找善知识?末法时候的善知识标准它是下降的,虽然下降,它有本质的一点:善知识首先一定要具足正知见。这个正知见也许不是他亲证,但是他至少述而不作。他说出的话跟佛经圣言量、跟祖师没有两样,这第一——正知正见。第二,行为上他至少要有持戒意识,能持戒,他不能根本断绝,但至少是淡化名闻利养心;这些是衡量善知识的起码标准。然后他一定会引导大家出离轮回,是一个出世间的佛法,不是让大家去追求人天福报的。我们要亲近这样的善知识,远离那些平庸、恶劣的人。

  你亲近善知识,你的道业才容易成就,近朱者赤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自己没有香气,你放在香木旁边,放久了就有香气,所以亲近善知识很有必要。一切修行的果实都来自于善知识的提携、开导和帮助。如果你亲近恶知识,那戒行就容易失去。恶知识有个特点:邪知邪见,不是执空就是执有,更重要的他有贪瞋痴,不守戒。表面上可能冠冕堂皇,他私底下肯定是名利之心摆脱不了,欲望之心摆脱不了,他就会潜行淫欲,贪、瞋、痴三毒烦恼,就容易让他失去持戒的心,不去持戒。甚至不他不去持戒还讲得很冠冕堂皇:我们是一切法都空,无佛无众生,我自心就是佛,还要去持戒干什么?持戒是着相,是执着。他还扫荡。这些你以为他讲得很高妙,跟他一样不持戒,那可不是成了魔子魔孙吗?可不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吗?所以对这个恶知识一定要远离。觉明妙行菩萨说:这两句话你要终身作为自己修学佛道的精要,一定要谨慎,一定要牢记,一定要依教奉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