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廿二日
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一.从社会方面谈你我的关系
二.从时空方面看你我的关系
三.从佛经里面看你我的关系
四.究竟解决你我的关系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谈你说我”。
在这个人世间里,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你我彼此的交谊如果很和谐,就会有安乐祥和的关系;如果你我的关系不调和,人际的交往不顺畅,就会生出许多苦恼忧烦。每一个人的生存情况,都依靠着你我彼此的合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多苦多忧多烦恼,便是发端于你、我之间的人际冲突,肇因于我们既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自知如何修持“我”的缘故。所以,在今天这个因缘殊胜的时候,我想跟各位谈一谈“你”和“我”。
从前有一位信徒热心学佛,跑去问禅师:
‘禅师,什么是“佛”?’
禅师笑着看他:‘这个问题,我不敢告诉你,因为即使告诉你,恐怕你也不相信。’
那个信徒立刻恭恭敬敬的说:‘禅师的话我一定听,怎么敢不相信呢?’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诉你吧!’禅师笑着伸出手一指:‘你,就是佛!’
‘咦,我只是一介凡夫,那里敢自居是佛呢!’
‘这是因为你有一个“我”的观念作梗,有了我执而不能超越,所以你不知道你自己是佛。’禅师笑着解说。
信徒似懂未懂,又继续问道:‘我有“我”的缘故,不自知是佛,那么,请问禅师:你呢?你是不是佛?’
禅师冁然而笑:‘何必执着这么多呢?有“我”已经不是佛了,再加上有一个“你”,那就更不是佛了!’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所以会觉得有各种迷惑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你、我”的分别对待观念,对“你、我”既不能认识清楚,就难免产生无明而造作千般罪业,连带的对佛法也就难免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见不真切了。我今天和各位“谈你说我”,将分别从社会、时空、佛经、究竟四个方面来解说,希望能透显出一些佛教的奥义献与大家。
一.从社会方面谈你我的关系
我们先从“你我争斗的开始”来探讨“你我计较的原因”。
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们,一直不停的互相争斗、计较,就是从“你、我”关系的不协调产生出来的。佛经里面有一个六根会议的譬喻,最能说明这种因果关系:
原来人的脸孔上,眉毛最高,依次是眼睛、鼻子,最低的是嘴巴。有一天,它们四者聚在一起开会,眼睛首先发难:
‘我是人的灵魂之窗,你们有谁比我重要?如果不是我洞观万事烛照万物,你们怎么能见出形形色色?靠了我的看视,你们才知道走路;没有我,你们就寸步难行了。像我这么有用的眼睛却屈居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真是不服气得很!’
眼睛刚说完,鼻子便立刻抢着说:
‘我这鼻子应该是最重要的啦,你们想想:不但是闻香闻臭要靠我,呼吸也要靠我,我如果一口气不顺,你们还有什么用啊?像我这么有用的鼻子却长在眉毛的下面,让眉毛高高在上,我才真不服气呢!’
鼻子说完了,嘴巴也鼓起如簧之舌发言抱怨道:
‘人的身体上,最有用的应该是我这张嘴才对!靠了我说话,你们才知道什么是什么;靠了我张口吃饭,你们才能生存下去。像我这么有用的嘴,却长在脸的最下面,反而是毫无用处的眉毛高踞上方,我实在太不服气了!’
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你一枪我一箭的纷纷指摘,令眉毛十分为难,等大家说完了,眉毛就说道:
‘我知道我没有你们有用,不够资格在你们上面,现在我愿意到你们的下面去。’
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一站。眼睛一看,吃了一惊:
‘怪了,有点不对劲,这样不像个人了。’
眉毛只好再落到鼻子下面,大家一看,也不像个人,就又把眉毛驱逐到嘴巴下面,再怎么看更不像个人了。这样你推我赶、你吵我闹的议论纷纷了很久,终于决定:还是让眉毛回到原来的上位才最妥当,最像个人。如此你高我低、你来我去了一番,徒然庸人自扰。
人也是一样:我们有时候就是不服气别人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大,因此千方百计的和对方计较、争夺、斗法,能欺则欺,能胜过别人一寸就胜一寸,能赢别人一分就赢一分,终于造成了彼此的不和谐,甚至互有痛苦,不能离相去障。这种你我斗争的情形,就连恩爱、亲蜜如夫妻都不能免,像《百喻经》里夫妻争饼的寓言:有一对夫妻为了争一块烧饼吃,你争我夺的僵持不下,这个丈夫心里想:“女人比较爱讲话,我不妨从这个弱点上去赢她。”于是提议以不讲话来决胜负,谁先讲话就算输,烧饼就让赢的人吃;太太同意了,这夫妻两个人就面对面坐着,中间摆着那块饼,彼此一句话都不说的对峙起来了。不久来了一个小偷,窥见屋子里坐了泥塑木雕似的两个人,一动也不动,这个小偷不觉心里纳闷起来,不知个中玄虚,可是一连几小时过去了,两个人还是不言不动,小偷的胆子就大了,一步一步走近太太的身边,东摸摸、西碰碰,找不到值钱的首饰,就有意无意的对她吃起豆腐来。那个丈夫眼睁睁看着太太被人欺侮,竟然还是无动于衷,这个太太心里又气又急,终于忍耐不住,愤然起身戟指大骂:
‘你是个瞎子是不是?没看到我被人欺侮吗?’
想不到这个丈夫反而欣然色喜的跳起来,一把抓起那块烧饼就啃,还笑着说:
‘哈哈!你说话了,你输了!这块烧饼终于是我的了!’
像这样一心计较人我之间的利害、得失,胜则生怨,负则自鄙,由此生出一切迷惑烦恼,是很难和平相处的,唯有去除胜负心,泯灭分别识,才能无争自安,也才能证入虚空如实的法界。
由于彼此的互相计较、争斗,就造成了种种爱憎。爱的时候,就爱得缠绵热烈,恨起来也彻底恨得天地殊隔。太爱的人,爱得一分一秒也不能分离,稍一分开,就有了“爱别离”的痛苦;而对于不喜欢的人,一旦冤家路窄碰头了,就有“怨憎会”的苦。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正是人我关系张弛的现象,人我之间的种种不和谐,都是因为没有发扬慈悲心,没有把别人看成跟我一样,没有把众生看成同胞手足,反而你我互相猜忌乖隔,尔虞我诈、我虞尔狡的,自然容易生出一切是非、纠纷、烦恼。其实,你我之间是没有界限和鸿沟的,应该如《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泯却心理上没有意义的种种猜忌对待。
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同堂,祖父和儿孙相聚的时候,小孙子调皮捣蛋,祖父看不过去,就打了孙子几巴掌。做儿子的在旁边看到了,心里气愤,就自己打起自己的耳光来;这个祖父十分惊讶,就问:
‘你这是干什么呢?’
那个做儿子的振振有辞的回答:
‘你打我的儿子,我当然也要打你的儿子出气啊!’
从社会的关系来看,如果不能认清或调和你我的关系,许多类似的愚痴见解,烦恼障碍就会层出不穷;如果能洞明人我一体的道理,自化化他,那么种种的是非、种种的纠纷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你”和“我”。
二.从时空方面看你我的关系
我们所认识的“我”,从时间上讲,只有几十年的生命,这种短视的看法,使一般人充满浅见。其实,人不是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和生命,人不但有绵长的过去,还有无限的将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天的生命是不死的,在无限中有恒久的未来。基督教常常说“信我者,得永生”,这话只说了一半,应该再补充为:“不信者,亦不死”──信,我们的生命固然生生死死不息;不信,也依然要在轮回流转中出世入世,不会失去的。
我们的身体像一栋房屋,旧的房屋坏了,要搬到新的房屋去;现世的身体坏了,也要换一个来生的新身体。房子不管怎么换,主人翁只有一个;身体不管怎么换,自我的本性也仍然是一个。假如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无限的未来,那么对于现在一时的成败得失,又何必认真计较呢?空间上也一样,各世有不同的因缘,有无量的造化,一个人如果时时自怨自艾他所拥有的房子只有一间,田地只有几亩,钱财只有多少……这样的生命就太卑微渺小了。其实我们这个真实不虚的生命,从时间上讲,是“竖穷三界”的;从空间上看,是“横遍十方”的──整个的宇宙大千都是从自我的心性之中流露出来的,一花一草一虫一木都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苏东坡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三十年前我初来台湾时,身上一无所有。从物质上看起来,我确实是一无所有,但是在内心的实相观照上,我所拥有的,可以说多至无可计数,大到无法衡量。寒冷的时候,我晒太阳取暖,太阳照着我,没有人会禁止我说:‘喂,你不可以晒太阳!’沈闷的时候,我望月自遣,月亮映照着我,也没有人与我计较说:‘你不可以看月亮!’我看花,花自缤纷;我见树,树自婆娑;山河大地,任我尽情赏游,无一不照拂我、清凉我、利乐我;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包容着我,我怎么会是贫穷的呢?我们如果实实在在体会到自己的生命充满于古往今来的无穷时光,横布上下十方的无限空间之中,那里还会惊惧于一时的得失,恐怖于一世的生死呢?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人在无穷尽的生死与五趣六道的轮回里,不知道觉悟,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家,耽乐多瞋地生生死死一直转下去而迷痴不觉,实在是很可惜。佛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有一个罗汉到一个富翁家去托钵化缘,正好遇到这家人在办喜事,忙进忙出地没有人理睬他;这个罗汉东张西望的看了半天,不觉慨然而歎:
‘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席上坐,孙子娶祖母。’
这个意思是说:众生愚痴度日,实在是很悲苦的啊!你们只知道忙忙碌碌的办事,却不知道三界六道生死变易的轮回。现在锅里煮着的鱼肉,原是你们过去生的父母、亲友;现在高坐席上大吃大喝的宾客,上辈子原是一头头牛,一只只羊;而今天办的喜事,其实是过去生的孙子在娶祖母啊!
用慧眼、法眼来看这个形形色色的人间,有时候实在是很可怜亦可笑的。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有两句话:“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知乃翁之痛?”这里面也有个典故:有一人家养了一头驴子,拉了十几年的车,年老力衰,终于拉不动了,主人依然日日鞭笞赶着走,不肯轻饶。有一天夜里,主人梦见驴子化成人形,悲悲切切的来托梦说:
‘我曾经亏待你,如今是来受报还债的,我原是你前世的母亲啊!这十几年来,我日日任劳任怨的替你拉车,为你载货,现在老了,实在走不动了,请你念在我们曾经是母子的情份上,不要这样无情地鞭打我啊!’
这个儿子一梦而醒,惊觉自己这样虐待牲畜的罪过,就把驴子送到寺院里放生,作为对牠的报恩与补偿。以同样的观点来看,我们平日斩杀吞食的牛、羊,又焉知不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宗亲、骨肉眷属?有一首诗形容得很好: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还有一首偈语,把六道轮回、五趣众生的人我关系讲得很明白: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族,只为别形躯。
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
是说:我的皮肉与众生的皮肉是一样的,只是形体不同,我是人,牠沦为动物,然而生命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尽量地慈悲,不要只顾自己拣甘挑肥,而把痛苦烦恼都推给别人承受,否则不必等待死后阎王来审断,我们自己扪着良心想想,都清清楚楚知道这样做是太不仁慈的了。
佛经上常说:我们要视一切众生如唯一的佛子罗睺罗,爱护他、教育他;我们要视众生如病痛垂危的骨肉,抚慰他、照顾他。在诸佛菩萨的眼中,众生和我不但体不相殊,并且互为一体,关系至为亲密,众生受苦是我受苦,众生享乐是我享乐,因此我为众生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他人作嫁,而是为自己储粮,这就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崇高思想的精义所在!
三.从佛经里面看你我的关系
过去,有一个人寿辰,请禅师为他家写一副对联,以增喜气,而且指定要有特殊的含意。禅师受他之托,就写了一副对联送去,上联赫然是:“父死子死孙死”,这个人看了很不高兴,怪禅师在寿诞喜庆的日子怎么写出这不吉祥的话,禅师洒脱一笑说:
‘这是最吉祥的话了!’
‘一家人都死了,怎么会吉祥呢?’
‘难道你要孙子先死,儿子再死,你最后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对人我之间上下、尊卑,先后的顺序没有明辨了知,就容易生出许多类似的烦恼、纠纷。佛经里面谈人我关系的地方很多,我现在就举出其中谈“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的例子来和各位谈谈。
(一)朋友之间的关系
佛经里面说明朋友有四种品格:
1.有友如华。
2.有友如秤。
3.有友如山。
4.有友如地。
你们各位所交的朋友,是属于这四种中的哪里一种呢?
朋友如华,花开美丽的时候,就将它戴在头上;枯萎了,就弃之如敝屣。有些人交朋友也是一样,你有办法的时候,就同你亲密来往,一旦你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和你一刀两断,真是“贫在闹市无近邻,富在深山有远亲”。还有一种同样处处衡量你的斤两的朋友,就象是一把磅秤一样,你重要,他对你好,你失势无财了,他全身而退。又有朋友如金山宝矿,内中好花遍长,众鸟荟萃,大家都来这里挖宝取财,交上这种朋友,会让我们沾上一些光,受一些益。另外一种朋友,宛如大地山川,可以生长万物,与他交往,可以增长我们智能,砥砺我们的志节,使我们在这片山川大地之中欣欣向荣。
另外,在《阿含经》里,也提到四种可亲的朋友:
第一种是“止非”的朋友:他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指示我们正当的目标,正当的途径,是“劝人止恶,示人正直,护彼庄重,示人天路”的朋友。
第二种是“慈愍”的朋友:他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能够给我们精神上极大的支持,是“见利代喜,慈心愍念,见恶代忧,称誉人德”的朋友。
第三种是“利人”的朋友:他经常给予我们协助,可以帮忙我们,与我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在我们需要扶持的时候,能够在一旁支柱我们,是“令不放逸,令不失财,令不恐怖,群相教诫”的那种朋友。
第四种是“同事”的朋友:“同事”不一定是指与我们在一起工作的人,而是指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人“不惜身命,不惜财宝,互相勉励”,是很好的益友。
另外在佛经里面,又告诉我们有五种不可亲近的朋友,辨识这五种损友也有方法:
一是“笑而不笑”的朋友:这种人面色阴沈,皮笑肉不笑,不知道他怀有什么鬼胎,什么计谋?
二是“喜而不喜”的朋友:这种朋友,阳奉阴违,也不可与之亲近。比方说,我做生意赚了大钱,做事升了官,应该为我感到欣喜,而却虚有其表的故作欢喜,在心里嫉妒我。
三是“慈而不慈”的朋友:也不可亲近。比如说,冬令救济是慈善的事,他不但不响应,反而劝我们不要做功德。这种朋友心胸狭小,只看到自己没想到别人,不能对他人慈悲,更不会对你慈悲了。
四是“耻而不耻”的朋友:大凡做错了事,或对不起别人时,应该感到羞耻、惭愧,他却旁若无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种人没有惭耻心,行事容易偏失,也不可以深交。
五是“听而不听”的朋友:古代的大禹,闻善言而拜服,对别人的善言能够感谢与接受。可是,有一种朋友却听不进忠告善言,只当成耳边风,不能闻善而善,又如何与之为善?所以,这种朋友也不可结交。
(二)夫妻之间的关系
佛经里面,对于夫妇之道也有很深的阐扬。
各位在座的护法居士们,大多是已经成家立业的人。那么,做先生的应该如何对待妻子?做妻子的,又应该如何与先生相处?现在我就把佛经里面的微妙法义,贡献给各位参考。
先说丈夫敬爱妻子之道,经上记载有五事:
第一.要“敬畏有礼”:先生对太太要存着恭敬、畏惧、礼让。胡适博士曾经提倡说,凡是有学问的君子,有知识的男子汉大丈夫,都应该加入他的“怕老婆会”。我的意思不是要各位都怕老婆,而是要对太太存有“敬畏”的心。凡是对太太敬畏的人,大概都不会去做坏事;不敬畏太太的人,反而容易无法无天。
第二.要“悉委家事”:将细微大小的家事,都交给太太管。不仅把整个家庭交给太太,就是丈夫的荷包,也要交给太太。一般说来,太太有私房钱不碍事,先生身边有太多的私房钱,比较容易挥霍无度,甚至做出越轨的事。
第三.要“衣食俱足”:“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靠不住的。所以做丈夫的,要给太太足够的衣食,这是做人丈夫的责任。
第四.要“爱威有时”:做丈夫的,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一副威严昂扬的样子,对太太一点爱怜都没有,那么夫妻的感情很容易就冷漠了。但是,也不能女人似地娘娘腔,尽会谈情说爱,不像个大丈夫,应该要“当爱则爱,当威则威”。
第五.要“使妻荣耀”:丈夫应该努力于事业,尽心于工作,让太太因我而感到荣耀,觉得嫁给我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
那么,做太太的又应该如何对待丈夫呢?根据经典记载也有五点:
第一.要“恭敬信顺”:不仅要恭敬,而且要信顺。做一个太太不要常常对先生说:‘你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是不接受我的意见啊!’,这样挫丈夫的威风,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而且,还会令他生起反感,影响家庭和谐。
第二.要“温和爱语”:做一个好太太要对先生态度温柔,谈吐和气。男人的性子较刚,女性较柔,要以柔才能克刚。太太对丈夫讲话,也要多讲鼓励、赞美的话,千万不可以说反讽、暗嘲的话,比方说朋友来找丈夫,你不要当着别人面前说:‘你要来找我那个死鬼啊?’。平日夫妻相称,也不要动辄粗口恶言的说:‘死人啊!你过来!’万一真的的死了,怎么办呢?一个家庭的和谐,是从彼此的温和态度、关爱言谈中开始的。
第三.要“勤劳家务”:家庭的环境,要里外干净,对于饮食三餐,尤其要妥善照顾。有些太太怨怪先生外面有外遇,每次先生一回来就噜噜苏囌,闲话唠叨一大堆,让先生觉得这个家像个牢狱、冰库。有些先生有外遇,是因为在那儿有人对他殷勤、赞美,他当然觉得:‘啊!这一个比较可爱!’。一个幸福的家庭,先生下班回来了,桌上已经放好了一杯热茶、一份报纸,餐桌上又准备了热腾腾、美味的饭菜;那么,先生无论再怎么忙,都会赶回来喝你准备的热茶,看你放置的报纸,吃你烹调的饭食,不会浪荡在外彻夜不归了。
第四.要“关护亲友”:先生的朋友、亲戚、邻居到家里来,你要帮他招呼,亲切款待,使他们宾至如归。一个贤内助知道先生的事业重要,你要让他把朋友、客人带到家里来,他就不必到外面去应酬了。若是先生的朋友、客户到家里来,你对他们不欢喜,使先生事业和心情都不顺遂,他只好到外面去应酬,久而久之,他可能就移情别恋了。
第五.要“缝衣善煮”:一个贤慧的太太,要细心关护先生的生活,嘘寒问暖,在衣、食、行止间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要一天到晚责问:‘你有没有去寻花问柳啊?有没有金屋藏娇啊?’这个不用去计较,要计较的是先生的兴趣是什么,妥善地关心他的兴趣、他的生活,那么,一个再不规矩的先生,在体贴周到、爱护备至的太太面前,也坏不到哪里里去的了。
另外在《玉耶女经》里面,指示我们一个好太太要具备五种妇德:
1.要做“母妇”:爱夫如子,像母亲疼爱子女一样地去关心丈夫。
2.要做“臣妇”:事夫如君,要像大臣侍奉国君一样地礼敬丈夫。
3.要做“妹妇”:事夫如兄,要像小妹妹一般把先生当兄长手足,对他友爱、关怀。
4.要做“婢妇”:事夫如妾,要像婢女侍候主人一样地恭奉丈夫,给他自尊自信。
5.要做“夫妇”:虽然,过去有父母、兄弟姊妹、朋友亲人,现在离开他们了,嫁给了先生。过去,彼此也许没有很好的因缘,现在凭着媒妁之言,双方情投意合而结为夫妇。虽然,结婚的典礼只在一瞬间,但是夫妇的关系却要永远地维持下去,恒久不变。做太太的要认为:世间上最能干、最有为、最可靠、最疼惜我的是我的丈夫。做丈夫的,也要这样想:世间上最贤慧,最体谅我的就是太太。这种心理能维持多久,夫妇的恩爱幸福就有多深多长。像经上说的:“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为夫妇”。
以上从佛经中仅仅提出朋友、夫妇的例子来讲“你”“我”的相处关系,事实上佛经中对于君臣、父子等其它伦常关系,也都有精辟独到的阐明。从经上佛陀谆谆的教示中,我们可以了解佛教不仅对出世之学有精深圆融的思想体系,佛教对于世间纲常的诠释,其究竟透彻,如实切要,也是各种学说难以望其项背的。
四.究竟解决你我的问题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你我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在缘份上维系,善缘得善谊,恶缘造恶业。那么我们如何彻底解决人我的一切是非争执呢?我提供几点办法给各位参考:
(一)“你好我坏,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我说这几句话,各位一定觉得很奇怪:怎么和我们平常认定的道理不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好、自己大,希望拥有和快乐,怎么反而把好的、大的、有的、乐的都给别人去享受呢?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功利心态的“所知障”。人与人之间,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彼此的一切不和谐,就应该奉行这四句话,这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法喜。
1.“你好我坏”:有两户人家,一户张家老是吵架,另一户李家则内外融洽,从不吵架争执。日子久了,张家不免纳闷,就问李家:
‘为什么我们家天天吵架,没有一天的安宁,你们家却和和气气的,几乎从来不闹纠纷呢?’
李家的人说:‘因为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会吵架;我们家一个个都是坏人,所以吵不起来。’
‘那有这种事?这话什么意思?’
‘比方说:有人打破了花瓶,你们家的人立刻觉得自己没错而错在别人,于是一个指摘对方不小把花瓶打破了,另一个则认为不能怪他,而是你不该把花瓶乱摆,谁都认为自己对,自己是好人,自然就争执不休了。我们家的人则一个个怕伤害别人,宁可承认自己坏也不愿指责对方,所以打破了花瓶的人马上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对方也立刻引咎自责说:“不怪你,不怪你,我不该随便把花瓶放在这儿!”,我们人人都承认自己错、自己坏、不推诿、不卸责,家里的关系自然和谐无争了。’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随时肯谦卑自承:“对不起!”“我错了!”“我做得不好!”……,那么,为人处事就会很顺利,一切无明自然泯除,一切罣碍自然消解。
2.“你大我小”:同样的道理,世间上每个人如果都希望自己比别人伟大、强大,争执也会层出不穷;如果能怀“让你伟大,我来渺小”的心态,自然就能化戾气为祥和。其实,要想伟大的人不一定就伟大得起来,自然渺小的人也并不真的就很渺小,反而是“能忍为大”“能容为大”,能包容涵纳他人的人更伟大。
3“你有我无”:一般人总希望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而不顾别人的空乏,但是如果大家都没有,只有你个人独占,恐怕别人也不会让你顺顺心心的安享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一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又是一例。把“有”让给别人,自己“无”有;“无”并不是真的一切空空,而是无限、无穷、无尽,“有”则反而有限、有穷、有尽了。从我们的精神上、道德上去与佛法相应,会发觉这世上许多无形无相的东西反而更可贵,一切价值不在于虚无的外表,而在于丰蕴的内涵。
4.“你乐我苦”:一般人总是好逸恶劳,只求一己逸乐,不顾他人苦楚,这是世间争执的泉源。我们现在要把快乐献给别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别人快乐的时候,我们也会感染快乐;当众人快乐的围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快乐就会更大更深。“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即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解决人我关系的办法,就是《般若心经》上的:
(二)“照见五蕴皆空”
“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在佛教里面,一切苦的根源在“我”,“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蕴含了人的一切精神、物质上的得失忧喜,佛经里面记载人有八万四千个烦恼,这八万四千个烦恼,就好比八万四千个盗贼;统领这八万四千个盗贼的,有三员大将,就是“贪、瞋、痴”,而御使这三员大将的总司令就是“我”,收服了这个“我”,自然天下太平了。实在说,我们做一个人的负担也很重,有八万四千个盗贼盘踞在我们的身心里,这个身心就像一座大营房,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像六股盗贼,一个个伺机为非作歹,不容易受我们领导控制,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离苦得乐呢?这个关键就在一个“无我”上面。佛教讲的“无我”,并不是要我们先去死、去自杀了,就没有我,因为六道轮回流转,人是死不了的,仍然有个“有我”在;佛教讲的“无我”,是“无我相,无我执”,道理很深,我现在用一个譬喻来说明:
有一个人晚上赶路回家,天太黑迷了路,看到路旁有一间小屋,就进去歇一歇。
刚休息不久,就有一个小鬼揹了一具尸体进来了,那个人吓得魂不附体,还来不及逃命,立刻又跑进来一个大鬼,兜头扭住小鬼争夺尸体,这个说是我的,那个也说是我的,结果两个鬼头僵持不下,吵得轰隆价响,把那个人吓得悚悚发抖,不小心弄出了声音来,被大鬼听到了,就说;
‘好!这里面还躲着一个人,把他抓出来,叫他评评这尸首是谁的。’
顺手一揪就把这人揪出来,小鬼理直气壮的问:
‘你说,这一个尸首是谁先揹来的?’
这个人心里又慌又怕的心想:‘如果我照实说的小鬼揹来的,大鬼一定不会饶过我;如果我说这个尸首是大鬼的,说了谎作了伪证,小鬼一定发怒,并且违逆因果。唉,反正左右是一死,还是实话实说吧!’
于是心一横,大声说了:
‘这个尸首,我看见是先由小鬼揹进来的!’
大鬼一听之下,大怒,就扭断这个人的膀子,一口吞下肚子里去了;小鬼看到这个人帮了他的忙,反遭不测之祸,心有不忍,立刻从尸体上拔下来一只膀子给那个人接上。大鬼更生气,就掰下这人的左臂来吃,小鬼随即卸下尸体的左手接上;大鬼再拆下腿,小鬼就接上新腿;大鬼气得不得了,一把砍下那人的头,小鬼就又接上个尸头;这样撕来换去的,又吵又闹,到最后两鬼都含怒呼啸而去,只留下这个人呆呆的想:‘我是谁啊?我的膀子、手臂、腿、头都被大鬼吃了,现在这个换上来的膀子、手臂、腿、头都是那具尸体的,究竟那一个才是我啊?’
现在的医学已经进步到“器官移植”的境界了:眼睛坏了,可以把别人的眼睛移植到我们的身上来;皮肤溃烂了,可以用羊皮、牛皮移补;肾脏坏了,父母、兄弟、姊妹的肾脏都可以移植给我;等到统统换过之后,这个“我”又是谁呢?人身原是一个假合的幻形空象,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不要在这个形相上计较、执着,认为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耳朵,这是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权利,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有我”,是痛苦的根源;“无我”,才是解决你我问题的妙方。
最后一个解决你我关系的究竟如实之法,就是《金刚经》上说的: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除了“无我”之外,还要“无你”,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就是“四相一起捐,圣凡悉平等”,到了这个境界,没有一切“你”“我”分别对待的假相,就会呈显出平等自如的法,大家就能和谐相处,融洽自在了。
为什么“四相一起捐”之后,没有你我,就会没有苦恼呢?我现在举一个譬喻来说明:假如你和一个人讲话,他坐着,你站着,你一定会在心里嘀咕:‘哼,好大的架子,你有什么了不起?’觉得气愤难平。可是回到家了,你的小儿小女一看到你回来,就缠着你说:‘爸爸!你跪下来当马给我骑!’你不但会高高兴兴的跪下来让他们骑上去,还让他们一面骑一面打:‘快点跑!快点跑!’,乐得哈哈大笑。人家坐着你站着,你就生气,因为有“你”“我”之分;回到家给小儿女当马骑,跪着爬,你反而高兴,因为是“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和我一样没有分别,也没有“你”“我”的差异,所以能不烦恼、不生气,一切扰扰纭纭的分别妄想就都不会生起了。
人生在世,解决痛苦的究竟之道,就是把“你”当作“我”,你我一体,你我不二,将心比心,解衣推食。像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人都抱着尊重的态度:“我尊敬你们,不敢轻视你们,因为你们将来人人可成佛”,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建立在互相尊敬、人我一如的妙谛上面,那么一切的纷争平息,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安和乐利了!
今天大家不辞路远的来到这里,共同护持这一场讲座,就是因为我们能无我无你无私心,但求沾被佛法,自净其意如虚空,而全然没有纷争私情。我希望大家记取眼前这一刻“一切是非莫顾”的心情,转身踏破虚空,带着光风霁月的心胸回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好人,成就三世诸佛的甚深妙法,信解历劫如来真实意!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幸福快乐!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