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母送往四川江安县古字山一禅寺中,依胞叔清然禅师落发,得法名“通醉”。他在寺中,每日诵习《三字经》。稍长,又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兼学诗词歌赋,临习书法。其衣食纸笔之费,皆由居士易修吉资助。
天启三年(1623),读《禅关策进》。三年后,读《法华经》,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不禁生疑道:“成佛恁么易耶?”请教于清然禅师,得不到圆满的答复。
崇祯元年(1628),受沙弥戒,尔后读《庄子》。二十二岁时(1632),他首次朝峨嵋山,一禅 师对他谈及金粟密云圆悟老人(1566-1642)门庭孤峻,卓有古风,他听后顿生仰慕之心。
崇祯六年(1633),他在崇庆西山白云洞,在鉴随和尚(1573—1644)门下受具足戒。他向和尚提问:“举一手或复小低头皆以成佛道,意旨如何?”和尚答:“我这里不重机锋转语,一味平实商量。”通醉曰:“干屎橛作么生商量!”后至了凡刚禅师处请教,禅师问他:“从哪里来?”答:“水边林下。”又问:“曾碰着人否?”答:“见一伙骑牛觅牛者。”再问:“哪个是你不觅的牛?”通醉挺身卓然而立。禅师曰:“恁么则犯人苗稼也。”
崇祯七年(1634),通醉归古字掩关,阅诸家语录。其时法兄灵筏印昌(1608—1665,俗姓吴,内江人)从江南归来,告知破山海明禅师(1597—1666)荷密云圆悟衣钵入蜀。通醉闻言,遂离古字山,往川东梁平县太平寺参谒破山海明。抵寺时,已是夜半时分,有二僧在山门守候,见其至,乃问:“汝非通醉禅友乎?吾师命我二人在此等候多时了。”遂将其导入方丈室,曰:“吾师怕你误入旁门,嘱你在此静坐。”言讫二僧即离去。通醉遍观室内,见案几上有宗谱一册,遂取而阅之,知系历代传派名号,不禁惊曰:“吾师示我有所皈依矣。”及至天明,见破山,语涉禅机,问:“云门干屎橛意旨如何?”破山答:“胀坏了我,胀坏了你。”通醉曰:“疑杀天下人。”破山作卧势云:“老僧不参禅,只爱伸脚眠。”通醉闻言,心中疑骇。一日,又问破山:“香严在百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后见沩山,一句父母未生前话,却答不得,过在什么处?”破山便打。通醉欲再问,破山又打。通醉惊呼:“咦!”破山将其乱棒打出。通醉心下越发疑惑,犹如坐于千尺井底,不得一出。一夜,因黑暗中倒穿了鞋,脚套不上,欲伸手拨,忽然猛省。天明后,往见破山。破山问:“汝棒疮发了?”通醉答:“脓滴滴地。”破山颔首,留之吃蒸饼,讲赵州与文远斗劣不斗胜之机缘故事,通醉便拈起饼,破山“呵呵”大笑。
崇祯八年(1635),通醉陪破山游览梁平县白兔亭,观瀑布。破山见瀑布逾丈,色白如雪,乃为通醉取法号“丈雪”,并作偈一首,诗云:
划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
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
通醉亦作偈一首,诗云:
谁将玉钱挂山头,晴雨凄凄总不收。
几许劫风吹不断,牢拴天地一虚舟。
是年,丈雪之父辞世。
崇祯九年(1636),丈雪通醉别破山,芒鞋棕笠,瓢杖独行,去浙江鄞县天童寺参拜师爷密云圆悟。临行前,破山为之饯别,并书一偈于扇面相赠,诗云:
雪骨冰肌谁个知,临行相赠扇头诗。
清风赢得还归握,漫莫逢人露一丝。
丈雪万里跋涉,至天童山万乙池时,恰遇密云横杖坐于石。丈雪趋前顶礼,曰:“相见了也。”密云便打,丈雪躲曰:“万里趋风,乞师一接。”密云又打,丈雪一喝,掉头便行。密云赶上,将其行李打掉。至晚,丈雪入方丈室展坐具,密云趺坐椅上,合十为礼。丈雪收拾坐具,密云亦出。丈雪曰:“已迟八刻。”密云便打。丈雪曰:“盲枷瞎棒。”密云答:“有人吃在。”丈雪舞动坐具而出。密云见状,乃留其住下。
崇祯十三年(1640),丈雪上太白头拖柴,被竹签刺伤足部,鲜血淋漓。当时众人均已回寺,惟师兄澹竹行密(1609~1667年,俗姓姚,内江人)在侧,问曰:“正恁么时如何?”丈雪答:“血淋淋地。”澹竹叹曰:“苍天!苍天!”丈雪问曰:“你为甚么叫冤苦?”澹竹云:“东家人死,西家助哀。”丈雪亦言:“苍天!苍天!”澹竹乃负柴而去。丈雪亦正拟行,忽闻梆鸣,声振山谷,其平昔碍膺之物突然自落,积劫未明廓尔现前。归寺浴后,进方丈见密云曰:“通醉适来少有些快活。”密云作听不清状,丈雪便连打两个喷嚏。密云遂打曰:“哪里失利来这里拔本!”丈雪连喝两声,密云又打曰:“翻不快活了。”丈雪拂袖而去。
崇祯十四年(1641),丈雪作偈拜别密云,离天童往金陵(今江苏南京)而去。行至天界寺,遇雪峤圆信(1571~1647年,密云法兄)驻锡祗陀林,即往礼拜。雪峤问:“汝是哪里人?”丈雪一喝,雪峤闭门。丈雪曰:“只得与么去。”雪峤写字时,丈雪曰:“求大师字一个。”雪峤言:“拿纸来。”丈雪作呈状,雪峤书之,丈雪拾幅字而出。
崇祯十五年,密云圆悟坐化。三十二岁的丈雪“盛年锐气,眼高天下”,吴越名僧虽多,而他“厌闻泛滥之风”,惟服膺破山海明,遂买舟还蜀。东游八年之后,至四川开县大宁寺再谒在此讲经说法的破山。破山问:“你从南方走一回,带了什么宝物来?”丈雪竖一拳。破山云:“别我七八年了,一点气息也没有。”丈雪答:“若有气息则不归了。”破山呵呵大笑。梁平县佛恩寺大殿竣工后,破山上堂,丈雪问:“古人拈一茎草建梵刹竟,今日新佛恩,意作么生?”破山答:“八方有道归王化,四海歌谣贺太平。”丈雪曰:“恁么则石花山畔金声振,惊起丹林双凤儿。”破山云:“著。”丈雪作鼓翅状而出。
崇祯十七年,丈雪欲回故乡省视高堂老母。临行前,破山以源流(即密云圆悟所书授与破山的“曹溪正脉来源”一纸六字)、拂子(禅师用以驱蚊虫之具)及金钱相赠,丈雪执意不受。破山乃云:“此是从上来的,非老僧杜撰。”丈雪遂受之并呈偈曰:
现身恶世可深藏,莫逐周胡严李张。
只待免冰蛇吐火,始拈拍子视吾香。
清顺治二年,丈雪移锡成都昭觉寺。其时西蜀重镇成都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烽烟滚滚,生灵涂炭,将帅厮杀,铁骑纵横,健儿驰骋,兵戈扰攘。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的昭觉古寺,在战火纷飞中,自然不能幸免。劫后的昭觉寺,在丈雪眼中,一片废墙残瓦,荒草凄凄,疮痍无比。丈雪与师兄澹竹行密、灵筏印昌只得树下一栖,冢间一宿,草衣木食,艰苦备尝,时人称为“三大士”。
顺治三年,丈雪跋山涉水,前往贵州桐梓,寓牛山杉台靘 ,亲操杵臼,躬耕为业,名其居曰“雪居”。
顺治四年,丈雪之母亡故,享年八十岁。丈雪因战乱频仍,远居他乡,未能为母送终,抱恨终生。其时,他身边有一二十四岁的侄儿李氏,早孤,跟随他多年,遂为其落发,取法名彻纲,法号佛冤。
顺治五年,丈雪应遵义府众居士之请,住持兴龙庵,并易庵名为“禹门禅院”,集四方衲子,盛讲禅学。又自定丈雪法派宗谱二十字,即:“通彻真常性,机圆宇宙香,光辉今古用,一月印千江。”一日,上堂说法云:“久遇偶晴,人境纷纭。金乌投东岭,滴露草桥横。衲子分中,明什么边事?若也分疏得,也是乌龟钻破壁。”“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境既不存,法从何立?”掷下拂子云:“从兹抛在粪扫堆里,雨洒风吹去。”
顺治九年,上堂云:“吾年四十二,做事多颠踬。佛祖生冤家,怒骂轰天地。兔角杖龙蛇,龟毛绳虎兕。一条铁脊梁,勿遭歧路使。丝毫尚不容,死生安将继?“
顺治十一年春,丈雪返回梁平双桂堂,拜谒破山海明,总计在贵州八年。破山命他往浙江天童寺为密云圆悟扫塔。其时战乱未息, 夔门不通,丈雪乃走北路,越大巴山,直抵陕西汉中。在此受诸官绅盛邀,不得已暂时住持静明寺。汉中僧众,得以领略丈雪棒喝风采。其时吴三桂任平西王,雄居汉中,装卧佛表忏请斋,时常礼敬。丈雪见诸官绅热心弘法,知难以脱身,乃举弟子懒石觉聆(1612-1678)(1616-1694年,俗姓张,重庆市忠县人)住持静明寺,自己先行上路,后发辞别书,悄然离去。众官绅闻丈雪已去,咸曰:“如此师表,天下少有,临济宗风振于汉南矣!”
丈雪行至河南临汝,礼临济宗四祖风穴延沼(896-973)之塔。复至首山,礼临济宗五祖首山省念(926-993)之塔。旋取道江南,抵鄞县天童山,扫密云圆悟祖师塔。“寓禾之新庵,刻破山老人全录入楞严寺”,时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复至浙江桐乡福严寺,礼师叔费隐通容(1593-1667)禅师。费隐老人待以优礼,谈笑如同门。他读了丈雪的《从军行》一诗后,赞叹道:“西川幸有此人耶,故吴越缁素咸生渴仰。”
其时,破山法兄木陈道忞(1596-1674年) 驻锡嘉兴三塔寺。他因与破山、费隐二法兄有隙,所信谗言,说丈雪不是破山弟子,不是从梁平双桂堂来的,而是假攀。丈雪闻之,怒不可遏,立即赶至三塔寺。当时在座的有木陈道忞、三塔寺住持自闲禅师以及谭扫庵、朱葵石、张菊存、汪尔陶、施易修、孙起伯、高子修、高念祖诸居士。丈雪与众人相见毕,即云:“贫道有桩不平事,举似众护法,可为千古龟鉴。昔山翁法叔在天童职书记,号木陈,贫道寓藏堂,聚首数年,彼此同参。无何不认为同参,不认为法侄。种种谑刺,欺法门太甚。想昔挞隐元(隆琦)为不孝,今视丈雪为假攀。法叔独霸祖庭,欲抹杀破山、费隐两家矣!”木陈见丈雪愤激,乃对众纠正己误,众人亦劝解,丈雪之怒方息。
木陈道忞曾两次被顺治皇帝迎入北京,在宫廷说法,受皇帝敕封,气势煊赫一时。丈雪不畏权势,敢于当面痛斥他为扩张势力,不惜趋炎附势,“独霸祖庭”的恶劣行径,可见其嫉恶如仇。嘉兴士大夫慕丈雪之名,咸称:“丈和尚见谛明白,出语超迈,乃法门中千里驹也!”“可谓是宗门中之旗鼓也!”
顺治十四年(1657),嘉兴信众请丈雪住持青莲寺。丈雪“上堂弄白拈,手段抑扬纵夺,衲子无可容。郡人曰:“此川 ,可谓弄大旗手。”费隐通容、隐元隆琦(1592-1673年,晚年应请东渡日本,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师)、自闲禅师、古唐禅师时常来访,抵足谈心。江浙士大夫亦不时亲近。丈雪与他们谈禅论道,终日不倦。
顺治十六年(1659年),文坛巨擘钱谦益(1582-1664)偕白法禅师至嘉兴东塔广福寺拜访丈雪,二人“携手深谈,不忍分袂,遂成莫逆。”是年,丈雪编成诗集《西还草》。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丈雪离开嘉兴,乘舟至金陵,再溯江而上,至江西九江,登庐山,遍历群峰,于五老峰、三叠泉等处题偈,并以擘窠大字书偈一首题三宝树。复至湖北武昌,游晴川阁,登黄鹤楼,多所留题。再溯汉水而上,经襄阳,过武当山,抵兴安府(今陕西安康)。兴安僧众及官绅坚留丈雪,为其婉拒。最后到了汉中,当地四众弟子及文武官员“舆盖盈门,请再主静明寺法席”,丈雪辞不获免,只得往下。
康熙元年(1662),丈雪离开静明寺,携杖飘然而至保宁府(今四川阆中),驻锡草堂寺。时有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穆革我“倚许方伯势,诸当道(地方官员)信其邪说,有图废释教之举。”“丈雪愤而作《上许方伯、席文宗、王郡守辟天主教灭佛书》,力陈佛教功德,历数诸祖之懿行,痛心疾首:“吾亦何人……荷帽改作焦叶巾……做个村夫与谁争,穷达通变,物各有数,焚香稽首,拜谢祖庭,脱却袈裟,出门去罢!”诸当道见丈雪如此疾言厉色,乃公议而止“天主教传教之事。”
康熙二年(1663年),丈雪离开保宁府,回到成都,住太平寺。当地居士、官绅前来闻法者,络绎不绝于途。其时南明王朝已被消灭,国内局势逐渐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城乡逐渐繁荣。一日,丈雪率众至昭觉寺,见满目荒榛,悯其颓废,遂慨然以兴复祖庭为己任,发起重建。四川巡抚刘格,布政使郎廷相,按察使李羽中霄等人捐资以助,弟子彭彻岩居士捐农具,诸山僧众及居士助耕牛五十余头。丈雪率众披荆棘,除瓦砾,结茅五十余间,一边开荒种田,一边重建寺院。又重修石堰长达十五里,引来清流灌溉良田,农禅并重,自给自足。费时十年,筑成了一座占地三百多亩,规模宏大的寺院。从山门至藏经楼,五重大殿均在同一中轴线上,恪守禅宗丛林仪轨。成都知府冀应熊特为榜书“昭觉寺”匾额。丈雪被后人尊为中兴该寺的第一代老和尚。
其时,康熙皇帝重用德国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世有淘汰僧尼之说。丈雪“闻玉林国师(1614-1675)密札进京,欲保全大雄、报恩”,乃致书曰:“既膺一国之宠,当此魔强法弱之际,正宜挺身利济,俾宁谧海内诸山,焉得只顾自己,岂称法门柱石哉!”
康熙五年(1666年)阴历3月,破山病重,召丈雪回双桂堂。丈雪火速上路方抵重庆,而破山卒音已至,遗言:“尚存衣钵之余,可付丈雪通醉修昭觉祖庭”。丈雪星夜赶至梁平双桂堂,“欲舁棺至昭觉建塔,(双桂堂)众僧皆力争,遂塔全身于本寺万竹山之前”。丈雪只得“负破山老人衣钵、爪发回昭觉,建塔于影堂之侧。”
康熙七年(1668年),丈雪至什邡县罗汉寺,礼马祖道一(709-788)之塔。
康熙八年(1669年),值破山“大祥忌”(圆寂三周年之忌),丈雪以花甲之躯,再赴梁平双桂堂凭吊。返途中,至重庆华岩寺访师弟圣可德玉(1628-1700年,俗姓王,四川营山县人,华严寺开山祖师)。再经巴县慈云寺至成都石经寺,扫楚山绍琦祖师(1404-1473年,俗姓雷,四川崇州市人)之墓。返回昭觉寺后,掩户于寺内“佚老关”,命弟子赴浙江嘉兴刻印《破山禅师年谱》。一日,上堂说法云:“凛凛寒霜,洗出乾坤正气;娟娟皓月,印还天地公心。遐迩关河,淳承至化;西来曲调,仗庇流通。作无窟笼之埙 篪,韵和不齐之金石。拟侧双聪听风,吹别调中追严。”“朝朝睡到日红东,不会人前撞木钟。”以竹杖敲香几云:“天堂地狱,被山僧一击,七花八裂了也。惟有目犍连尊者扬声大叫云:‘快活,快活!’大众且道,此老快活从威神方而得耶?从山僧柱杖头而得耶?试甄别看。如看得出,六出祁山非猛士,七擒孟获始称豪。”
又一日,上堂问:“还有冲锋惯战者么?”一僧出,丈雪便打。僧云:“恁么则泥牛吼太虚去也。”丈雪云:“将头不猛,带累三军。”僧作挥枪状,丈雪云:“善哉,善哉!”僧拟议,丈雪云:“草贼大败。”僧云:“炉鞴初开,钳锤大展,衲僧性命,尽在和尚手里。”丈雪反问:“汝唤什么作性命?”僧便喝,丈雪迎头一棒曰:“恁么,则和尚性命亦在某某手里。”复打曰:“证龟成鳖。”
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十四岁高龄的丈雪感到心力交瘁,遂将昭觉寺方丈一职让于弟子佛冤彻纲(1626-1706)担任,自己退居“佚老关”专事修持和著述。其时“三藩之乱”(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起兵反抗清廷)声势甚盛,川西战火遍地,丈雪不得不避兵至川南江安。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丈雪返回昭觉寺。其弟子懒石觉聆重建成都大慈寺,丈雪作偈赠之。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丈雪与懒石觉聆及众弟子游金堂云顶山三学院。归后重修《昭觉寺志》,并为《华岩圣可禅师语录》作序。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丈雪再次避兵燹于江安,住般若寺。翌年,返回昭觉寺。
康熙二十年(1681年),佛冤彻纲受清廷委派,深入四川阿坝、松潘等藏传佛教地区。七十二岁的丈雪于昭觉寺“云半间”召弟子竹浪彻生(1634-?俗姓王,四川武胜县人,时任都江堰市青城山风林寺方丈)回昭觉寺主持佛法。
康熙二十三年春(1684年),竹浪彻生回凤林寺,丈雪命弟子懒石觉聆继任住持。夏,丈雪游峨眉山伏虎寺,见弟子、伏虎寺方丈可闻海源(1631-1700年,俗语姓赵,安徽当涂人),作《峨眉歌》。其时七省大旱,丈雪闻之,作《告炎帝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佛冤彻纲归来,懒石觉聆遂回大慈寺主持重建工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十六岁的丈雪发誓不再入城,从此摒除人事,悠然自适。著《锦江禅灯》二十卷,为西南地区有史以来第一部 集禅宗名宿的志书(锦江即环绕成都的护城河,成都故名锦城)。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丈雪命弟子竹浪彻生赴浙江嘉兴刊刻《锦江禅灯》。竹浪途经重庆华岩寺时,请师叔圣可德玉为此书作序。圣可欣然从命,写道:“得死心于先师(破山)者,惟昭觉丈雪法兄耳。吾兄荷法心殷,践履唯实,寿几九旬,应接十方龙象,精力犹剩,而得蒐罗全蜀古今名缁宝匣廿有余年,名曰《锦江禅灯》……”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在成都西郊创建二仙庵道观,屡发肩舆请丈雪莅临,丈雪均婉辞。赵遂率文武官员至北郊昭觉寺,恳请丈雪。丈雪推辞再三,终不获免,只得乘舆而往。归来后,即示微疾。阴历12月26日,召佛冤彻纲至,嘱曰:“老僧四大不和,欲断世间法,汝继席祖庭,担子甚重,以调众之心为己任,揄扬法窟之纲维,即佛祖之心也!”翌日,以衣钵诸物散众。夜半,索笔书偈曰:
湟帝新岁,碓觜生花。虚空袭破,万壑生芽。老僧掷笔,谁者是他?
写罢,即唤人澡浴,毕,大喝一声,奄然示寂。世寿八十五岁,戒腊七十龄。肉身停留七日,火化于寺后万松岭,得舍利子无数,僧众为之建塔于寺之西隅百步许。
丈雪通醉为临济宗杨歧禅系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天童下第二代,破山第一大弟子。学识广博,精通禅理,机锋迅捷,棒喝猛烈,而待人处世极为平易。尝谓:“凡学道之士,务在提撕本参为要”,“将从前知解一齐放下,便是起处。”所言皆是禅宗“即心即佛”之理。他一生著述宏富,除前已述外,尚有《昭觉丈雪禅师语录》、《里中行》、《青松诗集》、《昭觉丈雪禅师杂著文》等行世。其所作诗歌、颂偈、法语、碑记等,皆为禅门珠玑,俱载于《嘉兴藏续藏》、《昭觉丈雪禅师纪年录》及《昭觉丈雪禅师行实》中。其弟子甚多,法系遍布四川、贵州、陕西、湖北、云南诸省,至今传承不绝。关于丈雪之史料,除前已述外,尚散见于《五灯全书》、《黔南会灯录》、《锦里新编》清喜庆五年刻本及有关县志。
丈雪擅长书法,尤工行草,能作擘窠大字。他幼时习帖颜体字,长而学草书,喜临急就章。所作行草,结体祥静,格力天纵。成都文殊院今藏有丈雪手迹一件。重庆市博物馆亦藏有丈雪行草五言律诗立轴一件,诗曰:
自来溪里住,家什逐年增。日煮三棵菜,时供一个僧。坐禅非所习,看话亦无能。只应随缘进,如何继祖灯。
落款署“八十四叟丈雪醉头陀手书”,下钤“丈雪氏”白文印,“通醉之印”朱文印,引章“双桂荣野”朱文印。虽为八四老人手书,然笔力苍劲,纵逸有致。(李豫川)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