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掸中最早成立的是沩仰宗。该宗由沩山灵裕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因灵祜住潭州沩山,慧寂住袁州仰山,故名。
灵桔(771-853),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十五岁出家、二十三岁至百丈山参见怀海,顿了祖意,为上首弟子.元和末(820),至潭州沩山(在今湖南宁乡),结庵独栖七年,后建同庆寺,传授禅法,受湖南观察使裴休的支持,徒众甚多,“至于于有余人,自为饮食纲纪”。得法弟子有仰山慧寂、香严智闲等四十一人。卒后谥号“大圆禅师”?有《语录》一卷传世。
慧寂( 807-883),俗姓叶,韶州怀化(今广东番禺)人,,卜匕岁出家,初谒耽源道真,从学数年;盾参灵祷,于言下顿悟,前后奉侍近十五年:师资相承,别开禅门一派。先住王莽山,后住袁州仰山(在今江西宜春),学徒奔凑。卒谥“智通大师”:也有《语录》一卷传世。
沩仰宗的思想基础是佛性论:灵蒂得法于怀海,接受洪州禅的如来藏佛性说。后来灵祜以此开示慧寂,递相传授。慧寂对其弟子说:“汝岂不见沩山和尚云: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他要求僧众“回光返顾”、“背暗投明”,体悟各自本具佛性。根据这一思想,沩仰宗把发现自心佛性放在首位,以为万物有情,皆有真如佛性;人们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他们并非要人有意回避事物,“闭眼塞耳”,而只是教人“质直无伪”,行“平常心”。认为,依据“平常心”而自由运用,随处得悟,这从本质上说,即无所谓修行。由于众生虚妄颠倒,不知道“心自圆明,不居惑地”,所以才有修与不修等种种“假设方便”。
沩仰宗的修行理论,一方面仍然主张“平常心”原理,另一方面又有所修正,突出体用关系中的一致之说。据《景德传灯录》卷九载,沩山曾批评其弟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反过来指出其师“只得其体,不得其用”。“体”无定相,不可言说;“用”则有相,当有言说。沩山和仰山的相互批评,实际就是共同主张体用一致,反对偏于一端。以此指导修行,则倾向于体用的平衡,以体致用,以用见体。
这种体用一致说,显然受了华严宗“理事圆融”说的影响。他们一再说“理事不二,真佛如如”,即是把华严的理事统一境界看成顿悟成佛的境界。不仅如比,还把这种境界以特殊的形式予以表达,这就是“圆相”。他们通常“将纸画圆相,圆相中着某字”。意思是说,真如、实相是不可拟议言说的,成佛的境界是圆满和绝对的,所以设法用圆来加以表示。《人天眼目》卷四说:“仰山亲于耽源处受九十七种圆相,后于沩山处因此O相顿悟。后有语云:诸佛密印,岂容言乎!”
为了指导禅众具体修行,沩仰宗把主、客观世界分为“三种生”:想生、相生、流注生。想生,指主观思维,即所谓“想生为尘,识情为垢”。认为所有“能思之心”都是杂乱染污的“尘垢”,禅者必须
与之远离,放弃世俗思维和认识,才能得到解脱。相生,指客观世界,即所谓“所思之境”。认为所思之境虚妄不实,所以应该予以彻底否定。流注生,指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都变化无常,处于生灭过程之中,“微细流注”,从未间断。唯有真如佛性才是真实无妄。
据《人天眼目》概括,沩仰宗的风格突出师徒默契、深邃奥密:所谓“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要吃饭,我便捧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它源于体用圆融、理事并行之旨。故《五家宗旨纂要》又说:“沩仰宗风,父子一家;师资唱和,语默不露;明暗交驰,体用双彰。”
沩仰宗盛行于五代。慧寂得法弟子有西塔光穆、南塔光涌、霍山景通、无着文喜等十人。光穆传资福如宝,如宝又传资福贞邃、报慈得韶等,得韶又传三角志谦、兴阳词铎等,其后传承即不明。光涌传芭蕉慧清、慧林鸿究等,慧清又传芭蕉继彻、兴阳清让等?沩仰宗在人宋后法脉断绝,前后只流传了大约一百五十年。
临济宗是五家禅中最具特色的一家,无论在禅的思想方面还是风格方面,都不落陈套,有新的建树。该宗气魄宏大,势力强劲,影响久远;它不仅在我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对唐宋及其以后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还对日本禅宗的开创和发展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临济宗的创立者是义玄禅师,其思想源于黄檗希运。
黄檗希运,闽(福建)人,卒于唐宣宗大中( 847-860)中,世寿不详。年幼于洪州高安(今属江西)黄檗山寺出家。长成后“倜傥人莫轻测”(《宋高僧传》卷二O),“音辞朗润,志意冲澹”(《景德传灯录》卷九)。后游京师。因人启发,乃参百丈怀海。他后来成为洪州禅殿后的一员大禅师。
希运自恃甚高,傲岸独立,雄视天下禅僧,具有一种特殊的禅学天赋。他反复宣称“大唐国内无禅师”;在他看来,马祖门下虽号称有八十四善知识,但真正得其法者仅二三人而已。所以他要发展洪州禅,将禅学推向新的高度。他住洪州大安寺期间,“海众奔凑”;后住黄檗寺,“自尔黄檗门风盛于江表”。他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严格要求门下,以求自觉自悟。
希运的思想反映在《传心法要》和《宛陵录》中。这两种语录由其在家弟子、观察使裴休编集整理而成。
在《传心法要·序》中,裴休对希运的禅法作了总结性的评价,说: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耀,净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运念即乖,然后为本佛。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
可见希运的禅法性格鲜明,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黄檗禅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传统“即心是佛”说基础上的“无心”说?《传心法要》说,“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诸佛众生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
“无心”曾是牛头禅的术语,它以“虚空为道本”为对象而成立。希运所说的“无心”,则是教人“莫于心上着一物”。他认为,牛头的“无心”说,容易堕入“空”的一面,难以实现大机太用i他的“无心”说,实际上是道一“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的发展,是一种最为简捷的禅学原理:当他说“即心是佛”时,指出的是解脱的根源;而当他说“无心是道”时,则直接指出解脱的途径。《宛陵录》说:“即心是佛,无心足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
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所以,“无心”的目的,是要破除一切执着,使当即直下的悟道成为现实。《宛陵录》又说,“但若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但能无心,便是究竟”;“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在“无心”说的指导下,希运对本体界的“道”予以特殊重视。他认为,“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道天真,本无名字”;“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宛陵录》)。由于“道”的这种性质,悟道或得道不须通过外在的修习,它只是人与“道”之间的“默契而已”。达到默契的禅者,名之为“无心道人”、“无为道人”、“无事道人”,或“自在人”、“自由人”。
希运认为,知解见闻是使人与“道”相隔的首要原因,只要存在知解,就不会有默契:他说:“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要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传心法要》)因此,他的禅重视大机大用,特别强调上乘根机的顿悟。他常对门下说:“若会即便会,若不会即散去?”(《景德传灯录》卷九)在他看来,禅是一种“纵横自在”的“逍遥”意境;它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皎皎地显现在悟者面前
的,既是“虚空世界”,又是“满目青山”。
临济宗的创立者义玄(? -867),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幼而颖异,长以孝闻。及落发受具,居于讲肆,精究毗尼,博赜经论。俄而感叹道:“此济世之医方也,菲教外别传之旨。”于是更衣游方,首参黄檗希运,次谒高安大愚。后复受黄檗印可。此后北上,抵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于滹沱河侧建立临济禅院,依据“黄檗宗旨”,广接徒众,独树一帜,形成临济禅宗。有《临济录》一部传世。
义玄继承和发展希运“无心是道”说和“逍遥”意境论,建立自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门庭施设。
义玄禅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关于人的“自信”的理论。他教导弟子说:“如今学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觅。总上他闲尘境,都不辨邪正。”(《临济录》,下同)所谓“自信”,就是指“不受人惑”,亲自辨别“邪正”:他指出:“你若欲得如法,直须是大丈夫始得。……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又说:“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底人。”他号召人们做“大丈夫汉”,决不“自轻而退”,不“屈言我是凡夫,他是圣人”:如今学者不得,“病在不自信处”。那些缺乏自信的禅僧,好比“只管傍家负死尸行,担却担子天下走”,披枷带锁,永无解脱之期。他指出,解脱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自信。这意味着,他不再如希运那样一般地反对求知求解,而是把禅的全部意义归结到人的自信上,这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的一大突破。
人能确立自信,不受人惑的依据何在?义玄认为,依据就在即心即佛、人人本来是佛,或在无心无佛、无心是道上:他说:“瞎汉!头,上安头,是你欠少什么?道流!是你目前用底,与祖佛不别。只么不信,便向外求。”他曾把这一依据喻作“无形段”的“历历孤明”,人人都有此“历历孤明,未曾欠少”:正是这“历历孤明”即如来藏佛性的当体作用,人人得以成佛。
在树立自信基础上,义玄又要求人们确立“真正见解”。他说:“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并以独立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二只有具有真正见解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学道人”。真正学道人的特点是自由任运、无为解脱,所谓“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从无为而无不为的角度说,真正学道人又可名为“无位真人”。所谓“无位”,指不住于阶级地位,超脱于四圣六凡的阶
位,即不在轮回之内。
义玄认为,有了真正见解,就能实现“随处作主,立处皆真”的自悟。他说,佛道“触目皆是”,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不须拟心用功。他说:“向外作功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他把这种自悟描述为:“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所说“随处作主,立处皆真”,虽与洪州禅的“平常心”相联系,但它更侧重于在自信原则指导下的“平常无事”。以为“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人之所以感受痛苦,是因为着意对佛法、解脱等的追求?
呵佛骂祖是上述思想发展的极端行为。义玄认为,“佛”与世人本来就没有区别,若把“佛”看作究竟,去信仰、追求、修习,便是多此一举。他说,若是“真正道人”,就不应当为佛菩萨、历代祖师所束缚,倒不妨作这样的认识:“等、妙二觉担枷锁汉,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粲如系驴橛。”他认为,敢于呵佛骂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这是“大丈夫汉”、“大善知识”之所为。呵佛骂祖的集中表现,便是公然号召“杀佛杀祖”:“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意为禅者不应受佛祖拘束,不可为家族樊笼,当放弃一切执著,即时撒手悬崖。
临济禅的激烈言论和举止,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晚唐五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土崩瓦解的状态,客观上适应了地方性政治经济独立和分离的需要。当时的一些文人士大夫,相当欣赏义玄的呵佛骂祖,因为借用它可以指桑骂槐,发泄对敢治腐败和道德堕落的不满。宋元以后,更有一批具有叛逆性格和反潮流精神的典型人物,同样因此而服膺临济禅学。从历史上看,呵佛骂祖在僧俗两界进步人士中确曾产生过民族自信的积极意义,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往往为专制君权所不容。
临济宗的门庭施设很多,主要有“四料拣”、“四照用”、“四宾主”等。
据《人天眼目》载,所谓“四料拣”是指:“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所谓“四照用”是指:“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两种施设意思大体相同。“夺人”,意为摈斥“我执”;“夺境”,意为摈斥“法执”?“照”,意为寂照,指般若空观;“用”,意为妙用,指承认假有。义玄的意思是说,他的全部言说全在临机发挥;讲空说有,夺或不夺,或照或用,没有常规,因人而异,破除执著。
“四宾主”是关于宾(学人、徒)主(善知识、师)两方问答对话中出现的四种情况,由此判断各人对禅的见解。它们是:宾看主,指学人比禅师更有见地;主看宾,与上述情况相反;主看主,指禅师和学人见解一致;宾看宾,指禅师和学人见解都错,而且彼此不辨,不能醒悟。设立“四宾主”,目的是培养禅僧对世界本质“空”的认识。
但是,它对于促进禅门师徒间不拘学历、地位和资格的相互启发、提示,促进自由活泼的禅风的发扬,具有积极意义。某种角度上说,它体现了禅宗所一再宣称的“平等”精神。
义玄的临济禅,素以风格峻烈著称,常以不拘形式的棒喝来表现。他到处宣传自己在黄檗处“三度发问,三度被打”的经历,后来就将棒喝运用到其弟子身上。据他自己的解释,他要以棒喝相加,激发禅僧警觉和醒悟。但无论是棒还是喝,都可以看作是临济禅“全体作用”的严厉手段,其中包含着生死、纵横、刚柔:据禅家之
意,棒喝在形式上未免粗野、峻烈,但实际上它是最亲切、感人的,因为这里寄托着禅师对其弟子的希望和厚爱。义玄认为,一切时中的喝打,都能反映各人的禅学深浅,这叫“宾主历然”。
《人天眼目》卷二对临济禅风也有概括,说:“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转天关,斡地轴;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纵,杀活自在。……要识临济么?青天轰霹雳,陆地起波涛。”该宗禅师接引弟子,往往单刀直入,随机灵活,于峻烈之中透出亲切。这是它在五家禅中流传最广的原因之一。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义玄有得法弟子二十二人,其中以兴化存奖、三圣慧然、魏府大觉、灌溪志闲、宝寿沼为代表。但后世临济法系,皆出自存奖门下。存奖传南院慧颢,慧颞传风穴延沼,延沼传首山省念,人北宋传承。
曹洞宗是五家禅中与临济宗差别较大的一派。它的创立者是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
曹洞宗渊源于青原行思和石头希迁。希迁著有《参同契》,其思想既受僧肇影响,又受道家(道教)、儒家学说影响,主要日的是调和禅宗南北两家的矛盾。它使用“明暗”、“本末”、“源流”、“回互不回互”等概念,以说明“理事”的统一关系。
希迁弟子药山惟俨在密证心法后,住澧州药山(在今湖南澧县)?因受希迁《参同契》思想影响,惟俨的禅十分重视知见,以为“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他并不反对坐禅,认为那是觉悟后的任运。对于坐禅,他提出“思量个不思量底”之说。思量,指心的活动,有心;不思量,指心的无造作,无心。意思是说,他的坐禅,既不涉于有心的思量,也不落人无心的不思量,用以摆脱散乱和昏沉两种错误?
惟俨的嗣法弟子是云岩昙晟,他后来以自创的“宝镜三昧”法门传授门下。意为观察万象,应该与面临宝镜一样,镜里的影子正是镜外形貌的显现,如此形影相睹,即所谓“渠(影)正是汝(彤)”,从而说明“由事相上能显出理体”的境界。以后曹洞宗的偏正回互、五位功勋都导源于此。
洞山良价( 807-869),俗姓俞,会稽诸暨(今属浙江)人。出家后参学诸方,首谒普愿,次访灵祜,最后受昙晟“宝镜三昧”法门的启发,见水中之影而悟入。他所悟的就是“宝镜三昧”中的“即事而真”境界:“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唐大中末(859),于新丰山接诱学徒,其后又盛化于豫章高安洞山(在今江西宜丰)。住洞山时,门下常有五百之众。他不仅留下《语录》二卷,而且还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新丰吟》、《纲要偈》、《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等偈颂存世。卒后谥号“悟本禅师”。得法弟子以本寂和道膺最为著名。
曹山本寂(840-901),俗姓黄,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十九岁出家,咸通初(860)往高安参良价,初次见面,便受器重。悟人后,盘桓数年而辞去。初住抚州曹山(在今江西宜黄),后住荷玉山,“二处法席,学者云集”(《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卒后谥号“元证禅师”。他除了留下《语录》三卷外,还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等,以振起一宗门风。又曾注《寒山子诗》,文辞道丽,盛行于时。
洞山确立的一宗规模,至曹山而大成。完整意义上的曹洞宗正式形成。但该宗虽以曹洞为名,而曹山的法系四传以后即告中断,后来的传承依赖于道膺一系而得以绵延久远。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希玄道元从天童山如净受法,回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
曹洞宗既受《参同契》“回互”说影响,故特别重视真如本体(理)和现象世界(事)的关系。他们从理事个别交涉的关系上,建立各种“五位”(五种位欢、境地)学说,并以此接引学徒。“五位”学说中以“君臣五位”最为典型。
“君臣五位”说认为,本体与现象、一般与个别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但人们对这一问题往往有四种片面认识,它们可以用“正”、“偏”关系的失当来表示。“正”即正位,指“空界”,“本来无物”;“偏”即偏位,指“色界”,“有万形象”。四种片面认识:一、虽承认有所谓的本体界,但不懂得万物由本体派生,体用关系上忽视用的一面,称作“正中偏”,属“君位”;二、虽承认现象是假,但不懂得透过现象进一步探求本体,体用关系上缺少体的一面,称作“偏中正”,属“臣位”;三、虽承认有所谓本体界,并开始由体起用,但尚未至于完善,称作“正中来”或“君视臣”;四、既承认现象是假,又力图透过所渭“幻相”去探求精神本体,但也未至于完善,称作“兼中至”或“臣向君”。只有既承认万物由本体派生,又承认万物本质空无自性,才能克服这四种片面认识,达到“君臣道合”,名“兼中到”,是为五位。“兼中到”是“非染非净,非正非偏”,“体用俱泯”的理想境界,所谓“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君臣五位”的实质,是要说明“偏正回互”的理事关系。所谓“正”,也即理、体、真;所谓“偏”,也即事、用、俗。“回互”,即互相涉人融会。曹洞宗人津津乐道的“即事而真”,就是教人从现象(事)去探求本质(理),达到真空与妙有的统一。本寂所说“即相即真”、“幻本原真”、“即幻即显”,意为每一事物的本体即是理,一切现象都是理的显现,所以它又可以说成“如理如事”,即理事如如。法眼宗的文益禅师后来也曾站在理事圆融的立埸上,对此“回互”学说以高度评价;同时指出,曹洞宗的根本宗旨是贯彻理事圆融思想,而以此为核心的偏正回互学说与佛祖的教义是一致的。
曹洞宗的“回互”学说认为,“回互”关系适用于一切方面,包括道与人之间。良价说:“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意思是说.道元所不在,遍于一切,并非有意合人而自然合人;人虽本来无事,自然合道,但人的虚妄心念造成与道的距离,所以要在“无心”基础上与道契合。这样,该宗便主张借助静坐默究手段,克服人与道的人为隔阂,重新回复人与道的融合统一状态。因此,曹洞宗人普遍具有自药山惟俨一脉相承而来的坐禅功夫。沿着这一路线,至宋代终于造成曹洞“默照禅”与临济“看话禅”的严重对立。
曹洞的风格,后人把它概括为“敲唱为用”,即善于通过师徒间的相互交往,以“回互”的妙用,就事而显理,因理而人事,使弟子随机悟人。《人天眼目》卷三说,该宗“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
物,就语接人”。师徒相接,并不如临济、德山那样行棒行喝,只是应机接人,方便开示。云岩昙晟送别洞山良价时,师徒
间曾留下长段对话;而当曹山本寂告别洞山良价时,良价也给他留下了一段教诲。他们的传授方式比较温和,不用棒喝,故丛林中有“临济将军,曹洞土民”之说。意为曹洞接引学徒好比精耕细作的农夫,绵密回互,妙用亲切,反复叮宁嘱咐,与临济的“卷舒擒纵,活杀自在”形成鲜明对照。
据载,曹洞宗又曾以“三路”即三种手段接引不同根机的学人。这“三路”是指:鸟道、玄路、展手。良价在他的《玄中铭》中说:“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向道莫去,归来背父。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其序又说:“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空体寂然,不乖群动。于有句中无句,妙在体前;以无语中有语,回途复妙。”这些施设的主旨,是教人放弃外向追求,从自身佛性去妙悟。它要求禅师善于以玄言妙语去引导学人,而学人也应从中领悟禅的意境。“三路”的落脚点,仍在体用、理事的“回互”上,即坚持了自宗的立场和特色。鸟道不逢一人,崎岖难行,而佛性圆成妙明,人人具足。“夜半正明,天晓不露”的“玄路”,即指明暗的回互。
云居道膺( 835-902),俗姓王,幽州玉田(今属河北)人。’受良价印珂后,开法于云居山,参学者一千五百余人。得法弟子有二十八人,其中大部授受不明,唯同安道丕一系传承不绝。道丕传同安观志,观志传梁山缘观,缘观传大阳警玄,人宋后宗风仍旧很盛。新罗僧利严受道膺禅法,回国后在开京西北的须弥山广照寺传播洞山的禅,创须弥山派。
云门宗在五代时是禅宗有力的一派,宋初更与临济宗并驾齐驱。但至南宋后走向衰微。该宗出自石头希迁下天皇道悟一系。道悟传龙潭崇信,崇信传德山宣鉴,宣鉴传雪峰义存。义存曾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得到福建地方州帅的扶植,学徒不可胜计,常年不减千五百人。嗣法弟子有云门文偃、玄沙师备等。
文偃( 864-949),俗姓张,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童年出家,初参道踪禅师(即陈尊宿,黄檗希运弟子),后参义存,受印可。义存卒后,再参韶州灵树如敏(百丈怀海弟子大安的门徒),被推为首座。贞明四年(918),如敏卒,文偃嗣其法席。同光元年(923),于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创建规模宏大、装饰豪华的光泰禅院,“抠衣者岁溢千人,拥锡者云来四表”。曾被诏人宫,并赐号“匡真”。南汉刘晟称帝后,复诏入内殿供养。他的得法弟子有香林澄远、德山缘密、洞山守初等六十一人。有《广录》三卷传世。
文偃的禅学思想,以华严的理事圆融学说为背景。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记载,他说:“一尘才举,大地全收;一毛,师子全身。总是汝把取,翻覆思量,日久岁深,自然有个人路。”又载:“师以拄杖指前面云:乾坤大地,微尘诸佛总在里许”;“微尘刹土,三世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尽在拄杖头上说法。神通变现,声应十方,一任纵横。”意为世间万物都体现真如佛性,一切现成。这些说法,体现他受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说的影响,以及对石头系“即事而真”思想的继承。
文偃又认为,禅悟是~种自信和自悟,并非由语言文字而获得,也不需要“思量”。他说:“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他也提倡禅者的任运自由,“随处作主,立处即真”,说:“除却着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有什么事?无端起得许多妄想作什么?”“大用现前,更不烦汝一毫头气力,便与佛祖无别。”(《景德传灯录》卷十九)这些说法,则包含了马祖系的“触目是道”思想。
《广录》记文偃示众有“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三句。涵盖乾坤,是指某种至大无外、包容天地、一切具足的本体;目机铢两,意为禅者应机智敏捷,明察秋毫;不涉万缘,指禅者应断除烦恼,不为心境左右,求取内心顿悟。但经其弟子德山缘密的加工整理,成为“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三句传世。
据《人天眼目》卷二说,云门宗旨“绝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非上上根,孰能窥其仿佛哉?”云门三句有“云门剑”、“吹毛剑”之喻,意为极其锋利。文偃常用一字回答禅僧问语,也是这个意思。如问:如何是云门剑?答:祖。问:如何是禅?答:是。问:如何是正法眼?答:普。因而当时被丛林称为“一字关”。又其接引弟子纵横语句颇多,如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面南看北斗。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日里看山。问:如何是教外别传?答:对众问将来。
文偃弟子主要分布于岭南和湖南、江西等地,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缘密门下有得法弟子文殊应真等十六人,应真传洞山晓聪,晓聪传明教契嵩。澄远的嗣法弟子是智门光祚,光祚传雪窦重显,重显传天衣义怀。契嵩、重显、义怀在宋初都是著名禅师,很有影响。
法眼宗在五家禅中成立最晚,创始人是清凉文益。该宗源于青原法系。雪峰义存下分出两支,一支传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一支传玄沙师备,师备再传罗汉桂琛,桂琛又传清凉文益。
文益( 885-958).俗姓鲁,浙江余杭(今杭州)人,七岁落发,二十岁受具戒于越州(今浙江绍兴)开元寺。曾习律于明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同时“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人称释门之游、夏。后南游福州,谒长庆慧棱禅师。似不甚投机,乃往漳州(今福建漳浦)罗汉寺参桂琛禅师,从桂琛得法。临别时,桂琛指着庭前片石问:“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文益答:“在心内。”桂琛说:“行脚人着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文益无以对,放下衣包请求抉择。桂琛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便于言下大悟。至临川(今江西抚州),州牧请住崇寿院,开堂说法,“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计”。南唐建立之初,为李界迎住金陵报恩禅院,赐号“净慧禅师”。后迁住清凉寺,时“诸方丛林成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遂使“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卒后,谥号“大法眼禅师”。法眼宗因谥号而得名。得法弟子有六十三人,而以天台德韶为上首。有《语录》传世,另有《宗门十规论》一卷流传。
文益于桂琛处得悟的是“一切现成”的道理,这“一切现成”也就成为法眼宗的根本思想。在《宗门十规论》中,文益站在本宗立场上,针对当时其他各宗弊病,以“一切现成”为原则衡量,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的主张。认为,“虽理在顿明,事须渐证;门庭建化,固有多方;接物利生,其归一揆”。理事圆融并非人为安排,而是本来如此,因而“一切现成”。
文益又按照华严的理事关系说来论证世界的“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否认事物的真实差别和矛盾。他曾说:“理无事而不显,事无理而不消。事理不二,不事不理,不理不事。”(《清凉文益禅师语录》)意思是说,“事”是显示“理”的,“理”只能于“事”中存在,在这意义上名“理事不二”。所以他特别强调“理”不能离“事”,以及由“事”而人“理”这~道理。所谓“一切声是佛身,一切色是佛色”,正是说明由声色等“事”而见到佛身之“理”。这种理事关系说可以看作文益“一切现成”的哲学背景。
德韶发扬文益的“一切现成”说,认为,“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事无不通,理无不备”。他教导禅僧不必离开世间而随处得悟。他后来又曾作一偈颂示众,说:“通玄顶峰,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意思是说,学禅达到顶峰,其境界与人间当然不同;但若是心外无法,便随处见到青山(解脱之境)。
文益为纠正禅门“臆断古今”、“棒喝乱施”之偏,主张禅教统一,提倡读经看教。《宗门十规论》偈颂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这对当时禅宗各家的影响很大。德韶(891一972),俗姓陈,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出家后游方各地,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禅师,后因谒文益而开悟。钱傲延请问道,申弟子之礼,尊为国师。受天台僧义寂之托,请钱傲遣使新罗等国,取回大量散佚经论。故他既于中兴天台有功,又于禅教统一有益。其门下得法弟子有四十九人,而以永明延寿为上首。但在延寿之后,法眼宗即趋于衰微,至宋代中叶,传承无继,前后存在仅计百有余年。
法眼宗的风格,据《人天眼目》卷四云:“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大意是说,该宗既有云门的简捷,又有曹洞的细密;既具平凡的一面,又具激烈的一面。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