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福州玄沙备禅师
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雪峰呼为头陀。每见之曰、再来人也、何不遍参去。对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备结屋玄沙。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说法与契经冥合。诸方有未明要义、皆从决之。备曰、佛道闲旷、无有涂程。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不在三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漫汗佛性。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如鸟飞空、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相。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後。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这里、体寂寂、常皎皎。赤赫焰。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无出入。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因修证、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若纤毫不尽、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後、是学人难处。所以云、一句当机。八万法门、生死路绝。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华。与么、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妄自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纷、名相不实。更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入。冥冥寞寞、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我这里则不然也。更不隈门旁户。分明句句现前。不属商量、不涉文字。权名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天堂。皆是疗狂子之方、都无实事。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汝。学人若向外驰求。又属魔王眷属。如如不动、没可安排。恰似焰炉、不藏蚊蚋。本来平坦、何用刬除动转。施为是真解脱。纤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头来。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获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苦口相劝、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闻。尽成颠倒知见。将此喉咽唇吻、只成得个野狐精业。谩汝我、还肯么。只如今有过无过。唯我自知、汝又争得会。若是恁么人出头来、甘伏呵责。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犹尚不能觏得。可中浑举宗乘。是汝向什么处措手、还会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祗如灵山会上、有百千众。唯有迦叶一人亲闻、馀皆不闻。汝道、闻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来无说说。迦叶不闻闻、便当得否。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庄严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谿竖拂、还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唱。设有一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么知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大难。备疾大法难举、罕遇上根。学者依语生解、随照失宗。乃示纲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只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唤作开方便门。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於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後。号为一味平实。分证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堕平怀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第二句、回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唤作转位投机。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利一切。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方便唤作顿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双明、二义齐照。不被二边之所动、妙用现前。是谓第二句纲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过量之见、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慈定之门。是谓第三句纲宗也。因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後相。学者多溟涬其语。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阅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备状短小、然精神可掬。与闽帅王审知、为内外护。审知尽礼、延至安国禅院。众盈七百。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之。有得法上首罗汉琛禅师。
潭州罗汉琛禅师
禅师名桂琛、生李氏、常山人也。幼卓越、绝酒胾。见万寿寺无相律师、即前作礼。无相拊其首曰、若从我乎。乃欣然依随之。父母不逆也。年二十馀、即剃发为大僧。无相使习毗尼。一日为众升堂。宣戒本布萨已、乃曰。持犯但律身而巳、非真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一众愕然。琛顾笑、为无相。作礼辞去、无相不强。初谒雪峰存公、不大发明。又事玄沙、遂臻其奥。与慧球者齐名、号二大士。琛能秘重大法、痛自韬晦。然丛林指目、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漳州牧王公、请住城西石山。十馀年、迁止罗汉。破垣败箦、人不堪其忧。非忘身为法者、不至。僧问、如何是罗汉一句。曰我若向汝道、却成两句。又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甚字。琛曰、汝不识此字耶。曰不识。琛曰、看取其下注脚。琛尝垂头、颓然坐折木床。见僧来、即举拂子曰、会么。对曰、谢和尚指示学人。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道指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指示汝耶。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礼拜称赞。琛曰、见我竖起拂子、便礼拜赞叹。那里扫地、竖起扫帚、为甚不赞叹。有僧来报、保福迁化也。琛曰保福迁化、地藏入塔。琛时住地藏、乃石山也。于时学者莫测其旨。琛悯之为作明道偈。其词曰、至道渊旷、勿以言宣。言宣非指、孰云有是。触处皆渠、岂喻真虚。真虚设辨、如镜中现。有无虽彰、在处无伤。无伤无在、何拘何碍。不假功成、将何法尔。法尔不尔、俱为唇舌。若以斯陈、埋没宗旨。宗非意陈、无以见闻。见闻不脱、如水中月。於此不明、翻成剩法。一法有形、翳汝眼睛。眼睛不明、世界峥嵘。我宗奇特、当阳显赫。佛及众生、皆承恩力。不在低头、思量难得。拶破面门、盖覆乾坤。快须荐取、脱却根尘。其如不晓、谩说而今。後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琛复至闽城旧止。遍游近城诸刹。乃还示微疾、沐浴安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二夏。阇维收舍利建塔。有得法上首、清凉益禅师。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禅师讳文益、馀杭鲁氏子。七龄秀发。依新定全伟律师落发。诣越州开元希觉律师、受具足戒。及觉公盛化四明。益往习比尼、工文章。觉大奇之、俄辞去。初谒长庆棱道者、无所契悟。与善修洪进、自漳州抵湖外。将发而雨、谿壮不可济。顾城隅有古寺。解包休于门下、雨不止。入堂、有老僧坐地炉。见益而曰、此行何之。曰行脚去。又问如何是行脚事。对曰不知。曰不知最亲、益疑之。三人者附火、举肇公语。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老僧又曰、山河大地与自已、是同是别。益曰同、琛竖两指。熟视曰、两个、即起去。益大惊、周行廊庑。读字额曰石山地藏。顾语修辈曰、此老琛禅师也。意欲留止。语未卒、琛又至。雨巳止、业巳成行。琛送之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乃指庭下石曰。此石在心内、在心外。益曰在心内。琛笑曰、行脚人著甚来由。安块石在心头耶。益无以对之、乃俱求决择。寻皆出世、益住临川崇寿。僧子方者问曰。公久亲长庆、乃嗣地藏、何意哉。益曰、以不解长庆说。万象之中独露身故。子方举拂子示之。益曰、拨万象、不拨万象。子方曰、不拨万象。益曰、独露身?尔。子方曰、拨万象。益云、万象之中?尔。子方於是悟旨。叹曰、我几枉度此生。益谓门弟子曰。赵州曰、莫费力也。大好言语、何不仍旧去。世间法尚有门、佛法岂无门。自是不仍旧故。诸佛诸祖、只於仍旧中得。如初夜钟、不见有丝毫异。得与么恰好、闻时无一声子闹。何以故、为及时节。无心曰死、且不是死。止於一切、只为不仍旧。忽然非次闻时。诸人尽惊愕道、钟子怪鸣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渐热、则不可。方隔一日、能校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赚。须知校丝发不得。於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时、盖为赚。所以不仍旧。宝公曰、暂时自肯不追寻。历劫何曾异今日。还会么、今曰只是尘劫。但著衣吃饭、行住坐卧。晨参暮请、一切仍旧。便为无事人也。又曰、见道为本、明道为功。便能得大智慧力。若未得如此。三界可爱底事、直教去尽。才有纤毫、还应未可。只如汝辈睡时、不瞋便喜。此是三界昏乱、习熟境界。不惺惺、便昏乱。盖缘汝辈杂乱所致。古人谓之夹幻金。即是真、其如矿何。若觑得彻骨彻髓、是汝辈力。脱未能如是。观察他什么、楼台殿阁。诸圣未必长把却汝手。汝未必依而行之。古今如此也。又曰、出家儿、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古今方便不少。石头初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则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乃作参同契。首言竺土大已心、无过此语也。中间亦只寻常说话。夫欲会万物为自仙去。盖尽大地无一法可见。已而又嘱曰、光阴莫虚度。所以告汝辈、但随时及节、便得。若也移时失候、即虚度光阴。於非色中作色解。於非色作色解。即是移时失候。且道色作非色解、还当得否。若与么会、便是没交涉。正是痴狂两头走、有什么用处。但守分过时好。尝指竹问僧曰、还见么。曰见。益曰、竹来眼里、眼到竹边。曰总不与么。益笑曰、死急作么。有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辨。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李国主驾至、慰问甚勤。闰月、剃发沐浴。辞众讫、跏趺而化。颜貌久而如生。阅世七十有四、坐五十有四。夏公卿李建勋已下、素服奉全身。于江宁丹阳乡建塔。谥大法眼禅师。
赞曰、玄沙论三句。初无金银铜轮之语。不然、殆与教乘何异哉。琛公精深广大。唯以直下便见、拟成剩法为要。非三句所能管摄也。益以仍旧自处。以绝渗漏句为物、颇事边幅。而永明乃其的孙。岂所谓深山大泽、龙蛇所由生者耶。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