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
黄龙南禅师
禅师章氏、讳惠南、其先信州玉山人也。童龆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荤、不嬉戏。年十一弃家、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尝随銮出、道上见祠庙。辄杖击火毁之而去。十九落发、受具足戒。远游至庐山归宗。老宿自宝集众坐。而公却倚实、时时眴之。公自是坐必跏趺、行必直视。至栖贤依諟禅师。諟莅众进止有律度。公规摸之三年。辞渡淮、依三角澄禅师。澄有时名、一见器许之。及澄移居泐潭、公又与俱。澄使分座接纳矣。而南昌文悦见之、每归卧叹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会同游西山、夜语及云门法道。悦曰、澄公虽云门之後、然法道异耳。公问所以异。悦曰、云门如九转丹沙、点铁作金。澄公药汞银、徒可玩。入锻即流去。公怒以枕投之。明日悦谢过、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受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哉。即背去、公挽之曰。即如是、谁可汝意者。悦曰、石霜楚圆手段、出诸方。子欲见之、不宜後也。公默计之曰。此行脚大事也。悦师翠岩、而使我见石霜。见之有得、於悦何有哉。即日辨装。中涂闻慈明不事事、慢侮少丛林。乃悔欲无行、留萍乡累日。结伴自攸县登衡岳、寓止福严。老宿号贤叉手者、大阳明安之嗣。命公掌书记。泐潭法侣、闻公不入石霜、遣使来讯。俄贤卒、郡以慈明领福严。公心喜之、且欲观其人、以验悦之言。慈明既至、公望见之。心容俱肃、闻其论、多贬剥诸方。而件件数、以为邪解者。皆泐潭密付旨决。气索而归。念悦平日之语、翻然改曰。大丈夫、心膂之间。其可自为疑碍乎。趋诣慈明之室曰。惠南以闇短、望道未见。比闻夜参、如迷行得指南之车。然唯大慈、更施法施、使尽馀疑。慈明笑曰、书记已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借有疑、不以衰陋鄙弃。坐而商略、顾不可哉。呼侍者进榻、且使坐。公固辞、哀恳愈切。慈明曰、书记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顿棒。洞山于时应打、不应打。公曰、应打。慈明色庄而言。闻三顿棒声、便是吃棒。则汝自旦及暮、闻鸟鸣鹊噪。钟鱼鼓板之声、亦应吃棒。吃棒何时当已哉。公瞠而却。慈明云、吾始疑不堪汝师、今可矣。即使拜、公拜起。慈明理前语曰。脱如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尝言、台山婆子、被我勘破。试指其可勘处。公面热汗下、不知答、趋出。明日诣之、又遭诟骂。公惭见左右即曰。政以未解、求决耳。骂岂慈悲法施之式。慈明笑曰、是骂耶。公於是默悟其旨。失声曰、泐潭果是死语。献偈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以路为雠。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公即易之、而心服其妙密。留月馀辞去。时季三十五。游方广後洞。识泉大道、又同夏。泉凡圣不测、而机辩逸群。拊公背曰、汝脱类汾州、厚自爱。明年游荆州、乃与悦会于金銮。相视一笑曰。我不得友兄及谷泉、安识慈明。是秋北还、独入泐潭。澄公旧好尽矣。自云居游同安。老宿号神立者、察公倦行役。谓曰、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子。而郡将雅知公名、从立之请。不得巳受之。泐潭遣僧来、审提唱之语。有曰、智海无性、因觉妄以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归举似澄、澄为不怿。俄闻嗣石霜。泐潭法侣多弃去。住归宗、火一夕而烬。坐抵狱、为吏者、百端求其隙。公怡然引咎、不以累人。唯不食而已、久而後释。吏之横逆、公没齿未尝言。住黄檗结庵於溪上、名曰积翠。既而退居曰、吾将老焉。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闻其风而有在於是者、相与交武。竭蹶于道、唯恐其后。虽优游厌饫、固以为有馀者。至则怃然自失、就弟子之列。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尝问其故。公曰、父严则子孝。今日之训、後来之范也。譬诸地尔、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仞之上。吾亦与之俱、困而极于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穷。则妄尽而自释也。又曰、姁之妪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得乎。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问学者、莫能契其旨。天下丛林、目为三关。脱有酬者、公无可否。剑目危坐、人莫涯其意。延之又问其故。公曰、巳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住黄龙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马祖、百丈大智。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馔四祖惠日两专使。会罢起、跏趺寝室前。大众环拥、良久而化。前一日说偈。又七日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山之前嶂。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夏。[或云、阅世六十有六、坐三十有七夏。]大观四年春、敕谥普觉。
赞曰、山谷论临济宗旨曰。如汉高之收韩信。附耳语而封王。即卧内而夺印。伪游云梦、而缚以力士。绐贺陈豨、而斩之钟室。盖汉高无杀人剑、韩信心亦不死。宗师接人、病多如此。临济宗旨、止要直下分明。钳锤付在嫡子亲孙。予观黄龙、以三关语、锻尽圣凡。盖所谓嫡子亲孙、本色钳锤者也。
云峰悦禅师
禅师生徐氏、名文悦、南昌人也。七岁剃发於龙兴寺。短小粹美、有精识。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常默坐下板、念耆宿之语。疑之曰、吾闻临济、在黄檗三年。黄檗不识也。陈尊宿者教之、令问佛法大意。三问而三被打、未闻谆谆授之也。至大愚而悟、则为江西宗。耆宿教我、意非徒然。我所欲闻者异耳。时荆州金銮有善、筠州大愚有芝。悦默欲先往造芝。或不契则诣荆州。至大愚见屋老僧残、荒凉如传舍。芝自提笠、日走市井、暮归闭关高枕。悦无留意、欲装包发去。将发而雨、雨止而芝升座。曰、大家相聚吃茎韭。若唤作一茎韭、入地狱如箭射。下座无他语。悦大骇、夜造丈室。芝曰、来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有色力、何不为众乞饭去。我忍饥不暇、暇为汝说法乎。悦不敢违、即请行。及还自冯川、芝移住西山翠岩。悦又往从之、夜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汝不念乍住、屋壁疏漏、又寒雪。我日夜望汝、来为众营炭。我忍寒不能、能为汝说法乎。悦又不敢违。入城营炭、还时维那缺。悦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烂却。堂司一职、今以烦汝。悦不得语而出。明日鸣楗椎坚请。悦有难色、拜起欲弃去。业巳勤劳、久因中止。然恨芝不去心、地坐後架。架下束破桶盆、自架而堕。忽开悟、顿见芝从前用处。走搭伽梨、上寝堂。芝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悦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词而去。服勤八年、而芝殁。东游三吴、所至丛林改观。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每集众茶、横设特榻、示礼异之。闻南禅师住同安。自三衢入鄱阳。来归谒古塔主。遂首众僧於芝山。南禅师遣使迎之。又首众僧於同安。久之南昌移文、请住翠岩。方至首座出迓问曰。德山宗乘即不问。如何是临济大用。悦厉语曰、汝甚处去来。首座拟对、悦掌之。又拟申语。悦喝曰、领众归去。於是一众畏仰。示众曰、昔年曾到、今日复来。非惟人事重荣、抑亦林泉增气。且道如何是不伤物义一句。良久曰、天高东南、地倾西北。问僧曰、汾州言。识得拄杖子、行脚事毕。举杖曰、此是拄杖子。阿那个是行脚事。僧无对。悦荷之曰、直入千峰万峰去。又问僧、盘山言。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如何。僧无对。悦曰、似地擎山、如石含玉。从何得此消息耶。住山俭约、躬自力田。田夫夜穴塍窃水。悦遣两力、逻得之。田夫窘推甲堕水、视之巳死。乙走白县。吏来验则甲盖诈也。抵狱坐、使之当著缝掖。龙兴一老僧、以医出入府中。夜闻往、恳白府主曰。如悦者佛法龙象也。岂宜使出丛林耶。府主曰、法如是。奈何以度牒付之。悦得以夜驰、依吉州禾山。山中有忌之者、将不利于悦。悦又造南岳、依承天勤禅师。十年不出户。道遂大显著、学者归心焉。乃出住法轮。给舂监刈、皆自董之。见挟幞负包而至者、则容喜之。见荷担者、颦頞曰、未也。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悦与潭州兴化铣禅师友善。铣住持久、老於迎送。悦屡劝其、弃之归林下。铣不果、一日送客。堕马损臂、以书诉於悦。悦以偈答之曰。大悲菩萨有千手。大丈夫儿谁不有。兴化和尚折一枝。只得九百九十九。铣笑曰、负负无可言。俄迁住云峰。嘉佑七年七月八日。升座辞众、说偈曰。住世六十六年、为僧五十九夏。禅流若问旨归、鼻孔大头向下。遂泊然而化。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禹溪之北。
赞曰、黄檗大用如涂毒鼓。尝挝之而死临济。置之二百年。矣芝公又一挝之而死云峰。余读其语句。如青山白云、开遮自在。碧潭明月、捞漉方知。至其发积翠以见慈明。发晦堂以见积翠。至公法道、则有大愚陈睦州之韵。呜呼丛林方叹、其不肯低手。故嗣之者无闻、是何足以知悦哉。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