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士人陈生,失其名,不知何年间赴举京师。家贫,治行后时,乃于定海求附大贾之舟,欲航海至通州而西焉。时同行十馀舟。一日,正在大洋,忽遇暴风,巨浪如山,舟失措。俄视前后舟覆溺相继也,独相寄之舟,人力健捷,张篷随风而去,欲葬鱼腹者屡矣。凡东行数日,风方止,恍然迷津,不知涯涘,盖非常日所经行也。俄闻钟声春容,指顾之际,见山川甚迩,乃急趋焉,果得浦溆,遂维矴近岸。陈生惊悸稍定,乃登岸,前有径路,因跬步而前。左右皆佳木荟蔚,珍禽鸣弄。行十里许,见一精舍,金碧明焕,榜曰「天宫之院」。遂瞻礼而入。长廊幽闲,寂无欢哗。堂上一老人据床而坐,庞眉鹤发,神观清臞,方若讲说。环侍左右皆白袍乌巾,约三百馀人,见客皆惊,问其行止。告以飘风之事,恻然悯之。授馆于一室,悬锦帐,乃馔客焉。器皿皆金玉,食饮精洁,蔬茹皆药苗,极甘美而不识名。老人自言我辈皆中原人,自唐末巢寇之乱,避地至此,不知今几甲子也。中原天子今谁氏,尚都长安否。陈生为言自李唐之后,更五代,凡五十馀年,天下泰定。今皇帝赵氏,国号宋,都于汴,海内承平,兵革不用,如唐虞之世也。老人首肯叹嗟之,又命二弟子相与游处。因问二人此何所也,老人为谁,曰:「我辈号处士,非神仙,皆人也。老人唐丞相裴休也。弟子凡三等,每等二百人,皆授学于先生者。」复引登山观览,崎岖而上,至于峻极,有一亭,榜曰「笑秦」,意以秦始皇遣徐福求三山神药为可笑也。二人遥指一峰,突兀干霄,峰顶积雪皓白,曰:「此蓬莱岛也。山脚有蛟龙蟠绕,故异物畏之,莫可犯干也。」陈生留彼久之,一日西望,浩然有归思,口未言也。老人者微笑曰:「尔乃怀家耶?尔以夙契,得践此地,岂易得也?而乃俗缘未尽,此别无复再来矣。然尔既得至此,吾当助尔舟楫,一至蓬莱,登览胜境而后去。」遂使具舟,倏已至山下。时夜已暝,晓见日轮晃曜,傍山而出。波声先腾沸,汹涌澎湃,声若雷霆,赤光勃郁,洞贯太虚。顷之天明,见重楼复阁,翬飞云外,迨非人力之所为。但不见有人居之,唯瑞雾葱茏而已。同来处士云:「近世常有人迹至此,群仙厌之,故超然远引鸿蒙之外矣。唯吕洞宾一岁两来,卧听松风耳。」乃复至老人所,陈生求归甚力。老人曰:「当送尔归。」山中生人参甚大,多如人形,陈生欲乞数本,老人曰:「此物为鬼神所护惜,持归经涉海洋,恐贻祸也。山中良金美玉,皆至宝也,任尔取之。」老人再三教告,皆修心养性为善远恶之事,仍云:「世人慎勿卧而语言,为害甚大。」又云:「《楞严经》乃诸佛心地之本,当循习之。」陈生再拜而辞。复令人导之登一舟,转盻之久,已至明州海次矣。时元佑间也。比至里门,则妻子已死矣。皇皇无所之,方悔其归,复欲求往,不可得也,遂为人言之。后病而狂,未几而死,惜哉!予在四明,见郡人有能言此事者。又闻舒信道常记之甚详,求其本不获,乃以所闻书之。
睦寇方腊未起之前一年,歙州生麟即死。后十日,州人叶世宁梦乘麟而登山,山东北有洞,乃舍麟而登入。二武士执而问之,世宁以实对,且言幸得放还,当有重报。一武士笑曰:「误矣,吾即歙州某桥南停纸朱庆也,与子不熟,颇识其面。此洞有三堂四室,试令子观之。」遂引而前。中堂垂帘,曰:「此堂待陈公。」文帐堆壅,吏不敢登。左堂帘卷其半,庆曰:「天符已差罗浮天王居此,诸司往迓矣。」既升有牌,牌有三字,世宁惟记一「定」字。右堂无帘,上有衣紫袍曳杖而行,吏数十辈随之。二武士止世宁立。世宁熟视,即尚书彭公汝砺也。遽出拜之,公劳之曰:「近到饶州否?」曰:「去岁到饶州,公无恙,公何以至此?」公曰:「吾位高,不当治狱,以吾最知本末,故受命至此。汝何能来也?」世宁骤对乘洞前石马而来。公曰:「兽今安在?」二武士趋出曰:「介兽误取去。」公曰:「杖之百。」朱庆者唯而出。一武士领世宁欲去,世宁曰:「愿一观四室,不敢泄于人。」公逡巡首肯。一吏持钥而下,引世宁往。开东室,有十馀人露首愁坐,竹器数十,封钥甚固,旁有金带十馀条。持钥者复开一室,架大木于两楹之间,有官者九人,亦露顶蹲踞其上,见人皆泣下。持钥者未尝少伫。世宁请入他室,持钥者曰:「西有贵臣、阉人及前唐、后唐未具狱囚,法严,不可辄近。」言未既,忽有声如雷震。见巨蛇自屋东垂首而下,火舌电目,口鼻气出如烟。世宁惧而走,持钥者曰:「东将入西室矣。此类甚多,岂可近耶?」世宁因问何以至是,曰:「吁,吾姓严,前唐宦者。亲见当时中官势盛,士人知有中官,不知有朝廷。吾私窃笑而薄之。有能言中官太盛者,吾必起嗟叹。尝闻近代亦然,业力所招也。」世宁不尽记,大略如此。复往谢彭公,则堂已虚矣。世宁不敢问,心动求出。持钥者复曰:「吾在此司无过,即世后凡三领江淮要职;此事了,则吾为地下主者矣。汝到人间,为吾诵《金光明经》,具疏烧与严直事,吾能报汝。」世宁拜辞,独与武士出洞。见朱庆骑麟自山顶来,下而揖世宁,抚麟乃石也。庆曰:「山高不可陟,遵河甚径。烦语庆家人:蕲黄间卜居甚善,乡中当大乱。庆亦自以梦报,得子言,当信而不疑也。」一武士曰:「《金光明经》亦望垂赐,得免追取之劳,幸矣。」世宁曰:「仍为公等设醮及水陆。」二人以手加额。世宁曰:「此洞何名?」庆曰:「洞名金源,司名某,凡四字。」世宁不晓而问之,忽失足坠河而寤,汗浃背,病喑三日而愈。其后歙人稍稍闻之。
宣和改元,扬州学吏严清昼寝。梦人叩门呼之,清一手挈帽以趋,见植牌于康庄,清不暇读。斯须入一门,兵卫森然,吏引造庭,鞠躬曰:「严清至。」清战汗,伏不能拜。自上掷一巨板,纵横万钉,布如棋局,斜倚于阶,传呼令上。一人衮冕而坐,紫衣侍左,朱衣侍右,清窃视之:衮冕者乃前太守刘尚书极也,朱衣者两浙运副刘何也。尚书问清茶盐法更张否,对曰:「清学吏耳,茶盐法所不知。」又问学法更张否,对曰:「仍旧,但近日兴建道学。」遂命朱衣取簿,令清自阅其姓名。每叶大书一人姓名、乡里,其下有细书若功与过,一有识者。中一叶乃清姓名,细书极少。尚书曰:「后十旬汝当来此。」又命紫衣导清过西壁,以手排之,壁间见众罪人杂老幼男女,或污血其衣,带系其颈,悲哀愁苦,幽咽堕泪,可畏可怜。紫衣复导清出。尚书曰:「汝当治此狱,俟取某人及淮南盐香提举黄敦信。」清逡巡摄衣,循板而下。吏以手招清使出。清过旧路,仰视其牌,书曰「辨正司」。既寤,言其事于教官钱耜良仲。时黄敦信一路气焰赫然,未几,盛怒间暴得疾,一夕而卒。清后卧病果死。扬人多知之,予数询乡人,乃得其详。
秦少游侍儿朝华,姓边氏,京师人也。元佑癸酉岁纳之,尝为诗云:「天风吹月入栏杆,鸟鹊无声子夜闲。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时朝华年十九也。后三年,少游欲修真断世缘,遂遣朝华归父母家,资以金帛而嫁之。朝华临别泣不已。少游作诗云:「月雾茫茫晓柝悲,玉人挥手断肠时。不须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朝华既去二十馀日,使其父来云:「不愿嫁,却乞归。」少游怜而复取归。明年,少游出倅钱唐,至淮上,因与道友论议,叹光景之遄。归谓华曰:「汝不去,吾不得修真矣。」亟使人走京师,呼其父来,遣朝华随去,复作诗云:「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肠断龟山离别处,夕阳孤塔自崔嵬。」时绍圣元年五月十一日。少游尝手书记此事,未几遂窜南荒去。
欧阳文忠公与韩子华、吴长文、王禹玉同直玉堂,尝约五十八岁即致仕,子华书于柱上。其后过限七年,方践前志,作诗寄子华曰:「俗谚云:也卖弄得过里。」其诗曰:「人事从来无处定,世涂多故践言难。谁知颍水闲居士,十顷西湖一钓竿。」
刘贡父《诗话》云:文士用事误错,虽为缺失,然不害其美。杜甫诗云:「功曹无复汉萧何。」按《光武纪》:帝谓邓禹曰:「何以不掾功曹。」又曹参尝为功曹。云酂侯非也。贡父之意,直以少陵误耳。然《前汉·高纪》云:单父人吕父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云云。注:孟康曰:主吏,功曹也。然则少陵用此非误也,第贡父偶思之未至耳。
嘉州《凌云寺大像记》,韦皋文,张绰书,其碑甚丰,字画雄伟。顷于潘义荣处见之。
阆州州治大厅梁间有一函书,前后人莫敢取视者。有一太守之子必欲开之,人劝之不从。竟取之,乃三国蜀时断一大辟案文耳。复置旧所,未几守遂死。
河南县尉司印,前后相传,不敢开匣。开必境内有盗起,但以一木朱记用代,行移新旧官交易,但易匣之封耳。商州州治厅角有一刻成压角石兔,以碧纱笼护之,吏辈献纸钱者堆积焉,人不敢正视,吏辈辄视者必遭刑。阙二十一字。积甚惮之,云夜即相驰逐于圃中。三事皆闻之耿宗醇彦纯云。
徐州有营妓马盼者,甚慧丽。东坡守徐日,甚喜之。盼能学公书,得其仿佛。公尝书《黄楼赋》未毕,盼窃效公书「山川开合」四字。公见之大笑,略为润色,不复易之。今碑中四字,盼之书也。
崔鶠德符颍昌阳翟人。元佑中,毕渐榜登科,不汲汲于仕宦。宣和中,监西京洛南稻田务。时中官容佐掌宫钥于洛,郡僚事之,惟恐不及,惟德符不肯见之,容极衔之。德符一日送客于会节园,时梅花已残,与客饮梅下。已而容奏陈以会节园为景华御苑,德符初不知也。明年暮春,复骑瘠马,从老兵径入园中,梅下哦诗曰:「去年白玉花,结子深林间。小憩藉清影,低颦啄微酸。故人不复见,春事今已阑。绕树寻履迹,空馀土花斑。」徘徊而去。次日,容见地有马迹,问园吏,吏以崔对。容怒其轻己,遂劾奏鶠径入御苑,以此罪废累年。靖康初,起为右正言,未几卒,赠直龙图阁,归葬郏城,诗文甚高。
东坡为翰苑,元佑三年,供端午帖子,有云:「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苞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每疑「粽里杨梅」之句。《玉台新咏》徐君《旧共内人夜坐守岁诗》:「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今人未见以杨梅为粽,徐公乃守岁诗,杨梅夏熟,岁暮安有此果,岂昔人以干实为之耶?东坡以角黍为午日之馔,故借言之耳。
无锡惠山泉水久留不败,政和甲午岁,赵霆始贡水于上方,月进百樽。先是,以十二樽为水式泥卵置泉亭中,每贡发,以之为则。靖康丙午罢贡,至是开之,水味不变,与他水异也。寺僧法皥言之。
北京压沙寺梨谓之御园,其栽接之故,先植棠梨木与枣木相近,以鹅梨条接于棠梨木上,候始生枝条,又于枣木大枝上凿一窍,度接活梨条于其中,不一二年即生合,乃斫去枣之上枝,又断棠梨下干根脉,即梨条已接于枣本矣。结实所以甘而美者以此。顷又见北人云:以胡桃条接于柳本,易活而速实。
章圣时炼丹一炉,在翰林司金丹阁,日供炭五秤,至熙宁元年犹养火不绝。刘袤延仲之父被旨裁减百司,此一项在经费之数,有旨罢之,其丹作铁色,诏藏天章阁。张忠定公安道居南都,炼丹一炉,养火数十年,丹成不敢服。时张刍圣民守南都,嬴瘠殊甚,闻有此丹,坚求饵之。安道云:「不敢吝也,但此丹服火之久,不有大功,必有大毒,不可遽服。」圣民求之甚力。乃以一粒如粟大以与之,且戒宜韬藏,慎勿轻饵。圣民得之即吞焉,不数日便血不止,五脏皆糜溃而下,竟死云。二事闻之刘延仲。
宣和间,有旨苏轼追复职名。时卫仲达达可当行词,因戏之云:「达可宜刻意为此词,盖须焚黄耳。」闻者莫不大笑。
许道宁京兆人,少亦业儒,性颇跌宕不羁。画山水,法李成,独造其妙,可与营丘抗衡。亦工传神,每见人寝陋者,必戏写貌于酒肆,识者皆笑之,为其人殴击之,碎衣败面而竟不悛。后游太华,见其峰峦崷崒,始有意于山水,清润高秀,秾纤得法,不愧前人矣。杜祁公帅长安,道宁恃其技犯公,公怒捕之。道宁惧,欲窜避。或谓道宁曰:「杜公严毅,汝乃干犯,汝将何之?虽走夷狄,必获汝矣。」时种师谊守环州,道宁乃往投谊。杜公闻之笑曰:「道宁真善自为谋者。」乃遗书种公,俾善遇之。在环岁馀乃归。环学从祀弟子,乃道宁所作笔也。予舅吴顺图有道宁画《终南积雪图》八幅,真绝品也。亡于兵火,惜哉!长安凉榭大屏面亦道宁所作,殊奇伟也。
晁无咎谪玉山,过徐州时,陈无己废居里中。无咎置酒,出小姬娉娉舞《梁州》。无己作《减字木兰花》长短句云:「娉娉袅袅,芍药梢头红样小。舞袖低回,心到郎边客已知。 金樽玉酒,劝我花前千万寿。莫莫休休,白发簪花我自羞。」无咎叹曰:「人疑宋开府铁石心肠,及为《梅花赋》,清艳殆不类其为人。无己清通,虽铁石心肠不至于开府,而此词已过于《梅花赋》矣。」
元佑六年七夕日,东坡时知扬州,与发运使晁端彦、吴倅晁无咎大明寺汲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二水,校其高下,以塔院水为胜。
玫瑰油出北方,其色莹白,其香芬馥,不可名状,用为试香,法用众香煎炼。北人贵重之,每报聘,礼物中只一合,奉使者例获一小罂。其法秘不传也。宣和间,周武仲宪之使敌过磁州时,叶著宣远为守,祝周云:「回日愿以此油分饷。」既反命,以油赠之。叶云:「今不须矣。近禁中厚赂敌使,遂得其法,煎成赐近臣,色香胜北来者。妇翁蔡京新寄数合,且云:公还朝必有取者,今反献一合。」周亦不受也。北人方物不过一合,贵惜如此,而贵近之家,赠遗若此之多,足知其侈靡之甚也。
蔡肇天启久官京师,日有薮泽之思,常于尺素作平冈老木,极有清思。因授李伯时,令于馀地加远水归雁,作扁舟以载天启,及题小诗曰:「鸿雁归时水拍天,平冈老木尚寒烟。付君馀地安渔艇,乞我寒江听雨眠。」伯时懒不能竟。他日王渔之彦舟取去,以示宗子令戬,即取笔点染如诗中意。天启见之,爱其佳。后天启泛舟宿横塘遇雨,闭篷而卧,夜分不寝,闻归雁声,因复为诗云:「平野风烟入梦思,殷勤作画更题诗。扁舟卧听横塘雨,恰遇江南归雁时。」此画后入贵家,予尝见之,渺然有江湖之思。
晁无咎作《庆州使宅记》,黄鲁直云:「大为佳作。」苏明允作《成都府张公安道画像记》,鲁直读之云:「司马子长复出也。」王逢原作《过唐论》,介甫云:「可方贾谊《过秦论》不及,而驰骋过之。」
裴鉶《传奇》载,成都古仙人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今蜀中导江迎祥院经藏,世称藏中《佛本行经》六十卷,乃彩鸾所书,亦异物也。今世间所传《唐韵》犹有阙旋风叶,字画清劲,人家往往有之。
建炎庚戍二月二十五日,敌兵陷平江府。两浙宣抚使周望移军退保昆山县,泊舟马鞍山下湖边。吏方用印,忽有风旋转入舟,印与文移尽卷堕水。相视骇愕,使水工探之不获。望惧北兵之来袭也,欲亟走屯惠通镇,为失印所挠,留吏求之。吏祷于马鞍山神曰静济侯者,曰:「苟不获,且将得罪,必焚庙而行。」县宰亦惧,乃作堰捍水,以踏车涸之。畚插如云,凿数尺始得之,已沦于泥中矣。
顷有一士人,每于班列中好与秘阁诸公交语,好事者戏目之为馆职里行。
李廌方叔《祭东坡文》有云:「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兵部郎中莫卞居场屋日,因赴浙漕,梦人就旅邸报姓莫人作状元,卞出迎之,乃云名俦,非卞也。时卞已投卷,是举登科,明年得子,因名俦。后二十四年俦作大魁,卞对贺客言之。
朱勔丧父,作黄籙醮请茅山道士陈亦夷字彦真拜章,回得报应,但见金甲神人杖剑叱云:「朱勔父子罪恶贯盈,上天不赦,汝焉得为拜章?」彦真不敢言于勔,私为亲密者道。不逾三年勔败。
李去伪绍圣初知通州静海县,至夜即入一室判冥,外人皆闻讯问枷锁声,因目为李见鬼。去替密迩,会集同官,出二子拜县尉陈噩,噩不敢当。乃云:「去伪老矣,不及见公之贵。若长子俦,虽自成立,不能远大;次子僖,异日与公有恩契,当令今日先识面耳。」众皆罔测。政和初,噩为司勋郎官,主铨试文,僖中乙授西京偃师簿。又三年为噩婿,果符恩契之言。噩终徽猷阁待制,僖终朝请大夫,俦登科,未及禄而卒。
崇宁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有数僧行山间,得蕈一丛,共煮食之。至夜发吐,内三人急取鸳鸯草生啖,遂愈,其二人不啖者,吐至死。鸳鸯草藤蔓而生,黄白花对开,傍水依山,处处有之。治痈疽肿毒尤妙,或服或傅皆可。盖沈存中良方所载金银花,又曰老翁须者,《本草》名忍冬。
山谷诗云:「争名朝市鱼千里。」予问诸学士「鱼千里」,多云:此《齐民要术》载范蠡种鱼事,法池中作九墩。然初无「千里」字,心颇疑之。后因读《关尹子》云: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万里不穷也。乃知前辈用事,如此该博,字皆有来处。
班行李质,人材魁岸磊落甚伟,徽庙朝欲求一人相称者为对,竟无可俪。当时同列目为察只子。京师俚语谓无对者为察只。建炎三年,擢权殿帅。
苏黄门子由薨于许下,王巩定国作挽词三首。其一云:「忆昔持风宪,防微意独深。一时经国虑,千载爱君心。坤道存终始,乾纲正古今。当时人物尽,惆怅独知音。」注云:元佑中,议册后,宣仁御文德殿发册。公语余密告吕丞相微仲;母后御前殿,兹不可启。微仲明日留身,宣仁诏宫中本殿发册,时人无知者。二云:「已矣东门路,空悲未尽情。交亲逾四纪,忧患共平生。此去音容隔,徒多涕泪横。蜀山千万叠,何处是佳城。」注云:公前年寄书约予至许田曰:「有南斋翠竹满轩,可与定国为十日之饮。」此老年未尽之情也。其三云:「静者宜膺寿,胡为忽梦楹。伤嗟见行路,优典识皇情。徒泣巴山路,终悲蜀道程。弟兄仁达意,千古各垂名。」注云:公与子瞻尝泊巴江,夜雨,相约伴还蜀,竟不果归。今子瞻葬汝,公归眉。王祥有言:归葬,仁也;留葬,达也。右三诗,予在高邮于公之子处见其遗稿,因录之,皆当时事。今公之后邈然,家集不复存,惜其亡也,因附于此。
晏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儿般漆碗。叔原戏作诗云:「生计唯兹碗,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调,颜瓢庶共操。朝盛负馀米,暮贮藉残糟。幸免墦间乞,终甘泽畔逃。桃宜筇作杖,捧称葛为袍。傥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绰然真自许,嘑尔未应饕。世久轻原宪,人方逐子敖。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
中国古代阴阳家有邹衍、驺奭、公梼生、公孙发、南公、乘丘子等。其中以邹衍最为著名。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亦是五行的创始人。邹衍的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都匠符三道 凡欲行符先服都匠符若病人服亦先吞此符 堂以当日书此符安膝下纳一符笔管中书符大有验 凡书三部符及一切符同用上符印印诸符 解秽符十一道 二符皇老角殗行符时先吞之 符纳水中漱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中心思想为阴阳五行学说,故名。《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阴阳家将古代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掌握了自然界变化的一些规律,
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
玄要篇 仿古二章 元始祖气,朴朴昏昏。元含无朕,始浑无名。混沌一破,太乙吐萌。两仪合德,日月晦明。乾交坤变,坤索乾成。异名同出,一本共根。内外虚实,刚柔平均。阴阳壁理,变化分形。真精真气,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阴阳家的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臣之所恶也,国外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事非……臣也。今奉阳〔君〕……封秦也,任秦也,比燕于赵。令秦与〔兑〕……宋不可信,若我其余徐制事,
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衍。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于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
学术 先生谓董遵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须是与天地之体同其广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做得一个人。若天地间有一物不知、一物处置不得,便与天地不相似矣。 学者须是大其心,葢心
童蒙训卷上 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矣。 孔子以前,异端未作,虽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翫,教儿子亦然。 贫人不肯祭祀,不通庆吊,斯贫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与祖宗不相往来;庆吊絶,是与亲友不相往来。名曰独夫,天人不佑。 凡无子而
迹府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
吴从善序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
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
序 《神农书》一卷,相传炎帝神农氏撰。案《汉书.艺文志.农家.神农》二十篇;《兵阴阳家.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神农大幽五行》二十六卷;《杂占家.神农敎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经方家.神农黄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