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脉经 卷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寸口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于脏即死,入于腑即愈,此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温和,汗自出,为入腑,而复自愈。

  平湿脉证第二

  (一作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者,名刚。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柔。(一云恶寒)

  太阳病,发热,其脉沉而细者,为。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论云:发其汗太多,因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者,为。(论云: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病也)。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汤主之。刚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其人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病,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必。(一云:脉出欲已)。

  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

  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夫风病,下之则。复发其汗,必拘急。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此为,栝蒌汤主之。病,有灸疮,难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其汗,汗出则。太阳病,关节疼烦,脉沉而缓者,为中湿。(论云:中湿为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病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日晡即剧,此为风湿。汗出所致也。(论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熏黄也。湿家之为病,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利(一云不利),舌上如苔,此为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饮而不能饮,则口燥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师云此可发汗,而其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湿俱去也。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汤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汤主之。

  病患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即愈。(论云: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窒而烦)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术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附子汤主之。

  太阳中热,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白虎汤主之。

  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所致也,瓜蒂汤主之。

  太阳中,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则发热益甚,数下之,淋复甚。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喉咽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汤主之。阴毒为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汤主之。之为病,其状常默默欲卧,复不能卧,或如强健人,欲得出行,而复不能行,意欲得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朝至口苦,小便赤黄,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脉一宗,悉病,各随证治之。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千金方》云: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则阳不得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狐惑为病,其气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狐惑之病,并不欲饮食,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其毒蚀于上者,则声喝,其毒蚀于下部者,咽干。蚀于上部,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汤淹洗之,蚀于肛者,熏之。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目四黄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散主之。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

  师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

  问曰:病者发热,头痛,身体疼,恶寒,而复吐利,当属何病?

  师曰:当为霍乱。霍乱吐利止,而复发热也。伤寒,其脉微涩,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吐利。转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鸡屎白散主之。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头痛脉滑者,中风,风脉虚弱也。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则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则重不胜。邪入于腑,则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于涎。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迟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寸口脉沉而弱,沉则主骨,弱则主筋;沉则为肾,弱则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也。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汤主之。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瘰,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芍药汤主之。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问曰:血痹从何得之?

  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形如风状,(巢原云其状如被微风所吹)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黄桂五物汤主之。夫欲治病当先知其证何趣乃当攻之耳。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暖,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少阴虚满。

  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出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其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时目瞑,此人喜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眶痛(一云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通,加龙骨汤主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师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迟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紧(《要略》紧作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紧(《要略》作坚)。紧数相搏,则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师曰:热在(一作结)下焦则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寸口脉细而数,数则为热,细则为寒,数为强吐。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则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则数。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气淋。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其人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如鼓,一作如故,不满)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脉浮而洪。

  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而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形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风水,其脉浮,浮为在表,其人能食,头痛汗出,表无佗病,病者言但下重,故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黄汤主之。(一云: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黄汤主之)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师曰:裹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一云:皮水,其脉沉,头面浮肿,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汤主之。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一作消渴),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脉浮而迟,浮脉热,迟脉潜,热潜相抟,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热,数脉止,热止相抟,名曰伏。沉伏相抟,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则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水不沾流,走在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师曰: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

  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沉者与附子麻黄汤,浮者与杏子汤。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一云大便反坚)。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一云水分)。

  问曰:病者若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师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紧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黄汗之病,身体洪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而渴,一作不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脉自沉。

  问曰:黄汗之病,从何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黄芍药苦酒汤主之。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加黄汤主之。

  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去芍药加麻黄附子汤主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术汤主之。

  平黄胆寒热疟脉证第九

  凡黄候,其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冷,并不可治。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发病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师曰: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瘥,反剧为难治。

  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师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加黄汤。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栀子汤。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酒黄胆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即愈。

  酒疸,黄色,心下结热而烦。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中心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寸口脉微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痛;当烦不烦,而极汗出。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少阴脉微,微则伤精,阴气寒冷,少阴不足,谷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热消谷,发已复饥,热则腹满,微则伤精,谷强则瘦,名曰谷寒热。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师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满也。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夫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药,若脉紧数者,可发汗,针灸之。浮大者,吐之。脉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疟病结为瘕,名曰疟母,煎丸主之。疟但见热者,温疟也。其脉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曰温疟,白虎加汤主之。疟多寒者,牡疟也,蜀漆散主之。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则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脉阴弦故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白酒汤主之。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贲豚病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时欲死复止,皆从惊得。其气上冲胸腹痛,及往来寒热,贲豚汤主之。

  师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一云脚)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趺阳脉紧而浮,紧则为痛,浮则为虚,虚则肠鸣,紧则坚满。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

  病腹中满痛为实,当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

  病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三物汤主之。

  腹满痛,浓朴七物汤主之。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气寒相抟,转绞而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为寒,涩为无血。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作痛)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寸口脉弦者,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趺阳脉缓而迟,缓则为寒,迟则为虚,虚寒相抟,则欲食温,假令食冷,则咽痛。

  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则为寒,微则为虚,涩则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也。紧在中央,知寒尚在,此本寒气,何为发汗复下之耶?夫脉浮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胁下偏痛,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附子汤。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紧则不欲食,弦紧相抟,此为寒疝。趺阳脉浮而迟,浮则为风虚,

  迟则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大乌头汤主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

  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宿食。

  寸口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有宿食不化。

  脉滑而数者,实也,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系气(系一作谷,下同),何谓也?

  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系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愈复发为系气。夫病已愈,不得复发,今病复发,即为系气也。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细,一作结)。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积在气街。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秋瘥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时痒,其色白。

  诊得心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嗌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螈,主血厥,夏瘥冬剧,其色赤。

  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

  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其色青。

  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盳盳,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

  寸口脉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其脉弦,腹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脉弦紧而微细,也。

  夫寒痹、瘕、积聚之脉,皆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脘,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一曰:关脉弦长,有积在脐左右上下也)又脉法,左手脉横,在左,右手脉横,在右;脉头大者在上,头小者在下。

  又法:横脉见左,积在右,见右积在左。偏得洪实而滑,亦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一作胁)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治。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

  脉来小沉而实者,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即吐。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趺阳脉微而浮,浮则胃气虚,微则不能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作也。惊生病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则虚。

  寸口脉紧,寒之实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满而噫。胃气虚者,趺阳脉浮,少阳脉紧,心下必悸。何以言之?寒水相抟,二气相争,是以悸。脉得诸涩濡弱,为亡血。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问曰:病衄连日不止,其脉何类?师曰: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溢(一云尺脉浮),目睛晕黄,衄必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师曰:从春至夏发衄者太阳,从秋至冬发衄者阳明。

  寸口脉微弱,尺脉涩弱,则发热,涩为无血,其人必厥,微呕。夫厥,当眩不眩,而反头痛,痛为实,下虚上实必衄也。太阳脉大而浮,必衄、吐血。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衄家,不可发其汗,汗出必额上促急而紧,直视而不能不得眠。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则吐血,女子则下血。呕吐、汗出者,为可。趺阳脉微而弱,春以胃气为本,吐利者为可,不者,此为有水气,其腹必满,小便则难。病患身热,脉小绝者,吐血,若下血,妇人亡经,此为寒,脉迟者,胸上有寒,悸气喜唾。脉有阴阳、趺阳、少阴脉皆微,其人不吐下,必亡血。脉沉为在里,荣卫内结,胸满,必吐血。

  男子盛大,其脉阴阳微,趺阳亦微,独少阴浮大,必便血而失精。设言淋者,当小便不利。趺阳脉弦,必肠痔下血。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其人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当汗出不出,内结亦为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下血,先见血,后见便,此近血也;先见便,后见血,此远血也。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宽缓即瘥。夫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也。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

  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也。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脉弦者,虚也。

  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脉滑,按之虚绝者,其人必下利。

  下利,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若微发热,汗自出者,自愈。设脉复紧,为未解。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脉数而浮(一作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其人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其脏寒者,当下之。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

  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当复下之。

  下利而谵语者,为有燥屎也,宜下之。

  下利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利后更烦,按其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下利后,脉三部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

  下利,脉浮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胃中寒实,而下利不止者,死。

  夫风寒下者,不可下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者,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

  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数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肺痿,其人欲咳不得咳,咳则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则脉浮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汤以温其脏。

  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苔滑,此为浮寒,非肺痿也。

  问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也?

  师曰:此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脉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为肺痈,汤主之。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寒清涕出,不闻香鼻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泻肺汤主之。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抟,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

  问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应不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

  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人脉数,咳唾有脓血。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气燥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一云: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沉,心下有水气也。《要略》《千金》《外台》沉作浮)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极饮过度所致也。咳家,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咳而脉浮,其人不咳不食,如是四十日乃已(一云三十日)。咳而时发热,脉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之。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

  者,不可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淡饮(一云留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淡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转盛。(一云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病淡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淡饮,胸胁支满,目眩,(草一作遂)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可与十枣汤。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目泣自出,一作目眩),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心下水停,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病患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荣卫气不周故也,久久自瘥。(一云:冬自瘥)腹满,口苦干燥,此肠间有水气也,椒目葶苈丸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水也,五苓散主之。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半夏加汤主之。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脉数,身无热,内有痈也。一云腹无积聚身体(一本作无)热脉数此为肠有脓。薏苡附子败酱汤主之。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脉微而迟,必发热,弱而数,为振寒,当发痈肿。

  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其形嘿嘿,胸中微燥,(一作胃中微燥)不知痛之所在,此人当发痈肿。

  脉滑而数,数则为热,滑则为实,滑则主荣,数则主卫,荣卫相逢,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则为脓也。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与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问曰:官羽林妇病,医脉之,何以知妇人肠中有脓,为下之则愈?

  师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少腹痞坚,小便或涩,或时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血下则愈。肠痈之为病,其身体甲错,腹皮(一作支)急,按之濡如肿状。肠痈者,少腹肿,按之则痛,小便数如淋,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牡丹汤主之。

  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

  答曰:若身有疮,被刀器所伤,亡血故也。侵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