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脉经 卷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下无,两旁有)

  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数脉,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

  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浮与阳同等)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浮与芤相类(与洪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千金翼》云:牢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软与迟相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

  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

  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内经》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千金》同《素问》《太素》,云: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从鱼际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时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

  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会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持脉轻重法第六

  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脉轻如三小豆之重。焒作皮毛之间者,肺气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脉,次于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故曰轻重也。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千金》云:三阴三阳,谁先谁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腑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迟。阳行迟,病则数;阴行疾,病则迟)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深浅,但当知如何受邪。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是阴阳之脉也。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今轻手浮之更损减而小,故言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而沉,故言阴实。)

  经言: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涩者阴也,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之逆顺也。

  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夫风伤阳,寒伤阴。阳病顺阴,阴病逆阳。阳病易治,阴病难治。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已。

  平虚实第十

  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软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

  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实?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如何?何以治之?

  答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当俱治之。故曰滑则顺,涩则逆。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问曰:脉有相乘,有从、(仲景从字作纵字)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从;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经言:脉有伏匿者,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也?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反见阳脉者,为阳乘阴也。

  脉虽时沉涩而短,此阳中伏阴;脉居阳部反见阴脉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重阴者癫,重阳者狂。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

  师曰:脉有弦、有紧、有涩、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脉为残贼,能与诸经作病。

  问曰:尝为人所难,紧脉何所从而来?

  师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紧;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紧;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虚冷,故令紧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

  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脉与病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之时,病者因反大吐若下痢,(仲景痢字作利)病腹中痛。因问言:我前来脉时不见此证,今反变异故,是名为灾怪。因问何缘作此吐痢?答曰:或有先服药,今发作,故为灾怪也。

  问曰:人病恐怖,其脉何类?

  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等类?

  师曰:其脉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其脉自涩,而唇口干燥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其里痛也;行迟者,其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里实护腹如怀卵者,必心痛。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因伸者,无病也(一云呻者,病也)。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眄视(一云反面仰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五行脉法。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闻之。

  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沉、前后、左右、虚实、死生之要,皆见寸口之中。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一作得)者为正邪。外结者病痈肿,内结者病疝瘕也。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气也。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

  师曰:夫呼者,脉之头也。初持之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

  脉数则在腑,迟则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扁鹊云:病出于肝),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扁鹊云:病出于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扁鹊云:病出于肺),脉大而坚病在肾。(扁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

  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沉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又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沉重者,气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太素》细作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何以知春得病?

  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假令得王脉,当于县官家得之。

  假令得相脉,当于嫁娶家得之,或相庆贺家得之。

  假令得胎脉,当于产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脉,当于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脉,其人素有宿病,不治自愈。

  假令得死脉,当于死丧家感伤得之。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

  阳中有阴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

  诸阳入阴也。

  何以知人食饮中毒?

  浮之无阳,微细之不可知也,但有阴脉,来疾去疾,此相为水气之毒也。脉迟者,食干物得之。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问曰:假令病患欲瘥,脉而知愈,何以别之?

  师曰:寸关尺大小迟疾浮沉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平复,当自愈。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及浮沉等者,病难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