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十二 乡射礼第五

司射犹挟乘矢,以命三耦:“各与其耦让取弓矢,拾。”犹,有故之辞。拾,更也。

[疏]“司射”至“拾矢”。○注“犹有”至“更也”。○释曰:自此尽“取扑搢之以反位”,论司射诱射,教三耦射法之事。《大射》有次,“三耦取弓矢於次”,注云:“取弓矢不拾者,次中隐蔽处。”则此无次取弓矢。拾者,拾更也。递取弓矢,见威仪故也。云“犹,有故之辞”者,前已云司射兼挟乘矢,此云“犹”是有故之辞,云此者,欲见司射恒执弓矢未改之意。

三耦皆袒、决、遂。有司左执弣,右执弦,而授弓。有司,弟子纳射器者也。凡纳射器者,皆执以俟事。

[疏]“三耦”至“授弓”。○注“有司”至“俟事”。○释曰:前有司请射,解为司马。此有司为弟子者,以有事者皆有司,故郑注解上有司请射与《大射》为政请射同,故解为司马。此经以纳射器使弟子,不见出文,则弟子执射器入者,即使守之以授用者,故知有司还是弟子。是以郑云“凡纳射器者,皆执以俟事”。

遂授矢。受於纳矢而授之。

[疏]“遂授矢”。○注“受於”至“授之”。○释曰:此授矢者,则上文有司授弓者,以其弟子执弓矢,故授弓讫复授矢。是以郑云“受於纳矢而授之”。

三耦皆执弓,搢三而挟一个。未违俟处也。搢,插也,插於带右。

[疏]“三耦”至“一个”。○注“未违”至“带右”。○释曰:上云“三耦俟于堂西”,又云“遂以比三耦於堂西”,此云“三耦皆执弓搢三而挟一个”,前后皆因前位,去未违俟处。下文乃云“三耦皆进,由司射之西,立于其西南,东面北上”,是移本位者也。云“搢,插也,插於带右”者,以其左手执弓,右手抽矢而射,故知插於带右,故《诗》云“左旋右抽”是也。

司射先立于所设中之西南,东面。三耦皆进,由司射之西,立于其西南,东面北上而俟。

司射东面立于三耦之北,搢三而挟一个。为当诱射也,固东面矣。复言之者,明却时还。

[疏]“司射”至“一个”。○注“为当”至“时还”。○释曰:云“固东面矣,复言之者,明卻时还”者,司射先在中西南,东面,今三耦立定,司射卻来向三耦之北,东面,明司射卻时,右还西南,东面也。

揖进,当阶,北面揖。及阶揖,升堂揖。豫则钩楹内,堂则由楹外。当左物,北面揖。钩楹,绕楹而东也。序无室,可以深也。周立四代之学於国,而又以有虞氏之庠为乡学。《乡饮酒义》曰“主人迎宾於庠门外”是也。庠之制,有堂有室也。今言豫者,谓州学也。读如“成周宣谢灾”之谢,《周礼》作序。凡屋无室曰谢,宜从谢。州立谢者,下乡也。左物,下物也。今文豫为序,序乃夏后氏之学,亦非也。

[疏]“揖进”至“面揖”。○注“钩楹”至“非也”。○释曰:凡行射礼耦,耦各相对揖,故司射诱射,发东面位,揖进,当西阶北面揖,及阶揖,升堂揖讫,东行向两楹閒,物须过西楹,是以豫则钩楹内北过,以记云:“序则物当栋。”物近北,故过由楹北也。堂则由楹外过而东行,以记云:“堂则物当楣。”物近南,故过由楹南也。云“当左物”者,以南面为正,东为左物,北面又揖也。云“钩楹,绕楹而东也”者,北而东也。云“序无室,可以深也”者,据州立序而言。云“周立四代之学於国”者,案《王制》云:有虞氏上庠下庠,夏后氏东序西序,殷人左学右学,周人东胶虞庠。周立四代者,通己为四代,但质家贵右,故虞殷大学在西郊,小学在国中。文家贵左,故夏周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小学在西郊。周所立前代学者,立虞、夏、殷三代大学。若然,则虞氏上庠,则周之小学为有虞氏之庠,制在西郊也。立殷之右学则瞽宗,周立之亦在西郊。立夏后氏之东序,则周之东胶立在王宫之东,以其改东序为东胶。东胶,二代名,故云周立四代学。《文王世子》亦论四代学中学乐之事。云“而又以有虞氏之庠为乡学”者,与周立虞庠同制,故引《乡饮酒义》为证乡立庠之义也。云“庠之制,有堂有室也”者,则此篇云“堂则由楹外”,又记云“堂则物当楣”是也。《论语》云:“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室堂相将,有室必有堂。言此者,见庠则室堂俱有,对榭则有堂无室也。云“今言豫者,谓州学也”者,《周礼·地官·州长职》云“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序”是也。云“读如‘成周宣榭灾\\’之榭”者,案宣公十六年《经》书:“成周宣榭火。”彼虽不据学,以其无室,与《尔雅》“无室曰榭”同,故引以为证也。云“《周礼》作序”者,据《州长职》文。云“凡屋无室曰榭,宜从榭”者,郑广解榭名。《尔雅》云:“阇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及成周宣谢,及此州立谢,皆是无室,故云“凡”以该之,不得从豫及序,故云宜从榭也。云“州立榭者,下乡也”者,以其乡之庠有室有堂,州谢则有堂无室,故云下乡也。云“今文豫为序,序乃夏后氏之学,亦非也”,不从今文者,以其虞庠、夏序皆是有室,州之序则无室,故云“非”。言“亦”者,古文为豫已非,今文作夏后氏之序亦非。若然,《礼记·学记》及《州长职》并下记皆作序,郑不破之者,以乡立虞庠,依虞有室,州立夏序,去室,犹取序名,是以郑注《州长》云“序,州党之学也”,故不破之也。

及物揖。左足履物,不方足,还,视侯中,俯正足。方犹并也。志在於射,左足至,右足还,并足则是立也。南面视侯之中,乃俯视并正其足。

[疏]“及物”至“正足”。○注“方犹”至“其足”。○释曰:云“志在於射”者,解足未正先视侯中之意。言“左足至”者,解左足履物也。右足还并足则是立也者,解经不方足,还及正足之言。若然,云还时兼视侯中也。此不言画物早晚,案《大射》纳射器之下,即言“工人、士与梓人升自北阶两楹閒,疏数容弓,若丹,若墨,度尺而午”。此不言者,卑者文略,亦当在纳射器后即画之也。

不去旌。以其不获。

[疏]“不去旌”。○注“以其不获”。○释曰:以其旌拟唱获,今以三耦诱射,不唱获,故不去旌也。

诱射,诱犹教也。将乘矢。将,行也。行四矢,象有事於四方。

[疏]“将乘矢”。○注“将行”至“四方”。○释曰:云“象有事於四方”者,《诗》云:“四矢反兮,以御乱兮。”是四矢有事於四方。

执弓不挟,右执弦。不挟,矢尽。

[疏]“执弓”至“执弦”。○注“不挟矢尽”。○释曰:案上文司射将射时云“搢三而挟一个”,又云“将乘矢”,故知矢尽,空执弦也。

南面揖,揖如升射。降,出于其位南,適堂西,改取一个,挟之。改,更也。不射而挟之,示有事也。今文曰適序西。

[疏]“南面”至“挟之”。○释曰:云“出于其位南,適堂西”者,上文司射位设于所设中之西南,东面,今乃適位南,而北回適堂西者,取教众耦威仪之法故也。云“改取一个,挟之”者,此不在西阶而在堂西,故適堂西即云改取一个也。

遂適阶西,取扑,搢之,以反位。扑,所以挞犯教者。《书》云:“扑作教刑。”

[疏]“遂適”至“反位”。○注“扑所”至“教刑”。○释曰:引《书》者,《舜典》文也。彼谓教学之刑,此为教射法,教虽不同,用扑是一,故引为证也。

司马命获者执旌以负侯。欲令射者见侯与旌,深有志於中。

[疏]“司马”至“负侯”。○注“欲令”至“於中”。○释曰:自此尽“搢扑”,论三耦为第一番射法。云“欲令射者见侯与旌,深有志於中”者,凡射主欲中侯,使获者举旌唱获,以是豫使见之,望深有志於中也。

获者適侯,执旌负侯而俟。俟,待也。今文俟为立。

[疏]“获者”至“而俟”。○释曰:俟,待也,而待者谓待司马命去侯。

司射还,当上耦,西面作上耦射。还,左还也。作,使也。

[疏]“司射”至“耦射”。○注“还左还也”。○释曰:知“左还”者,经云“还当上耦”,上耦位在司射之西南,东面。司射还欲西面与上耦相当,故知左还回身当之取便可知也。

司射反位,上耦揖进,上射在左,并行。当阶,北面揖,及阶揖。上射先升三等,下射从之,中等。中犹閒也。

[疏]“司射”至“中等”。○释曰:云“司射反位”者,反中西南,东面位也。

上射升堂,少左。下射升,上射揖,并行。并,亻并也,亻并东行。

[疏]“上射”至“并行”。○注“亻并东行”。○释曰:知并行并东行者,以其既言升,乃言并行,故知并东行向物也。云“少左”者,言上射先升,少左,避下射升阶也。

皆当其物,北面揖,及物揖。皆左足履物,还,视侯中,合足而侯。司马適堂西,不决、遂、袒,执弓。不决遂,因不射,不备。

[疏]“皆当”至“执弓”。○注“不决”至“不备”。○释曰:“皆左足履物”者,谓先以左足履物,东头合足而俟,司马命去侯。云“因不射,不备”,此决司射诱射行事,袒即决、遂,执弓挟矢,今司马不射,故不备,直袒而已也。若然,《大射》司马正不射而袒,又复决、遂者,彼《大射》志於射,故司马正虽不射,袒复决、遂,以其不为射,仍不挟矢也。

出于司射之南,升自西阶,钩楹,由上射之后,西南面立于物閒。右执箫,南扬弓,命去侯。钩楹,以当由上射者之后也。箫,弓末也。《大射》曰:“左执弣。”扬犹举也。

[疏]“出于”至“去侯”。○注“钩楹”至“举也”。○释曰:“钩楹”者,於西楹西而北,东行过。由上射之后,乃西南面立于物閒者,欲取南扬弓,向侯便故也。右执箫者,不可一手扬弓,故引《大射》曰左手执弣,左当却手,则右执箫者,右当覆手也。

获者执旌许诺,声不绝,以至于乏,坐,东面偃旌,兴而俟。声不绝,不以宫商,不绝而已。乡射威仪省。偃犹什也。

[疏]“获者”至“而俟”。○注“声不”至“仆也”。○释曰:云“而俟”者,待射者发矢当坐,故下云“获者坐而获也”。云“乡射威仪省”者,决《大射》云:“负侯皆许诺,以宫趋,直西及乏南,又诺以商,至乏,声止。”是其唱诺为宫商,是其威仪多,此至者,威仪省故也。

司马出于下射之南,还其后,降自西阶,反由司射之南,適堂西,释弓,袭,反位,立于司射之南。围下射者,明为二人命去侯。

[疏]“司马”至“之南”。○注“围下”至“去侯”。○释曰:司马由上射之后立於物閒,命去侯讫,物閒南行,西向,適阶降,是其顺矣。今命去侯讫,乃围下射之后,绕下射之东南行,而適西阶去。若出物閒西行,则似直为上射命去侯,是以并下射围绕之,明为二人命去侯也。

司射进,与司马交于阶前,相左,由堂下西阶之东,北面视上射。命曰:“无射获,无猎获。”上射揖,司射退,反位。射获,谓矢中人也。猎,矢从傍。

[疏]“司射”至“反位”。○注“射获”至“从傍”。○释曰:云“交于阶前,相左”者,既云司射与司马交于阶前相左,乃云由堂下西阶绕东北面,则相左之时在西阶之西。司马由北而西行,司射由南而东行,各以左相迎,故云相左也。司射既不升堂,不得云司射向北,司马向南,而相左也。云“射获,谓矢中人也”者,人谓获者,亦以事名。云“猎,矢从傍”者,谓从乏傍也。

乃射。上射既发,挟弓矢,而后下射射,拾发,以将乘矢。古文而后作后,非也。《孝经说》然后曰后者,后也当从后。

[疏]“乃射”至“乘矢”。○注“古文”至“从后”。○释曰:引《孝经说》,取《孝经纬·援神契》文。彼说《孝经》云“然后能保其社稷”之等,皆作后,后者,后也,故不从古文后,是以云“当从后”。

获者坐而获。射者中,则大言获。获,得也。射,讲武田之类,是以中为获也。

[疏]“获者坐而获”。○注“射者”至“获也”。○释曰:此未释筭,故下经云“获而未释获”,郑云“但大言获,未释其筭”是也。云“获,得也。射,讲武田之类,是以中为获也”者,《诗》云“舍拔则获”,谓射著禽兽为获,获则得也。战伐得囚俘亦曰获,射著正鹄亦曰获,但“举旌以宫”大言获也,“偃旌以商”小言获也。

举旌以宫,偃旌以商。宫为君,商为臣,声和律吕相生。

[疏]注“宫为”至“相生”。○释曰:宫为君,商为臣,《礼记·乐记》文。宫数八十一,数最浊,故为君,配中央土。商数七十二,次君,故为臣,配西方金。云“声和律吕相生”者,以其以黄锺之初九,下生林锺之初六,林锺又上生大蔟之九二。初九与九二虽非以次相生,大蔟亦由黄锺所生,故云声和由律吕相生。故举旌以宫,偃旌以商,不取其馀律吕也。

获而未释获。但大言获,未释其筭。卒射,皆执弓,不挟,南面揖,揖如升射。不挟,亦右执弦,如司射。

上射降三等,下射少右,从之,中等,并行,上射於左。降,下。

[疏]“上射”至“於左”。○释曰:此上射、下射升与降,皆上射为先。又上射升降皆在左。

与升射者相左,交于阶前,相揖。由司马之南適堂西,释弓,说决拾,袭而俟于堂西,南面,东上。三耦卒射,亦如之。司射去扑,倚于西阶之西,升堂,北面告于宾,曰:“三耦卒射。”去扑乃升,不敢佩刑器即尊者之侧。

[疏]“与升”至“卒射”。○注“去扑”至“之侧”。○释曰:云“不敢佩刑器即尊者之侧”者,此司射将升堂即宾前,故去扑於阶西,乃升,是不敢佩刑器即於尊者之侧也。《大射》:“司射去扑,倚于阶西,適阼阶下,北面告于公曰:三耦卒射。”不升堂亦去扑者,国君尊,虽堂下亦去扑也。

宾揖。以揖然之。

[疏]“宾揖”。○注“以揖然之”。○释曰:《大射》司射告公三耦卒射,不见公揖,然之者,公尊故也。

司射降,搢扑,反位。司马適堂西。

[疏]“司马適堂西”。○释曰:自此尽“加于楅”,论三耦射讫取矢之事。

袒,执弓,由其位南进,与司射交于阶前,相左,升自西阶,钩楹,自右物之后,立于物閒,西南面,揖弓,命取矢。揖,推之也。

[疏]注“揖推之也”。○释曰:推手曰揖,引手曰厌,故《周礼·司仪》天揖、时揖、土揖,郑注皆以“推手”解之,是以推手为揖。但揖弓者向侯而揖之,以其命取矢故也。扬弓者,向乏而扬之,以其命去侯故也。

获者执旌许诺,声不绝,以旌负侯而俟。俟弟子取矢,以旌指教之。

[疏]注“俟弟”至“教之”。○释曰:此即下文弟子取矢,委于楅是也。

司马出于左物之南,还其后,降自西阶,遂適堂前,北面立于所设楅之南,命弟子设楅。楅犹幅也,所以承笴矢者。

[疏]“司马”至“设楅”。○注“楅犹”至“矢者”。○释曰:云“楅犹幅也”训楅为幅者,义取若布帛有边幅,整齐之意,故云“所以承笴齐矢”,即下云“委于楅北括”。又《大射》云:“既拾取矢,梱之。”注云:“梱,齐等之。”是其承笴也。

乃设楅于中庭,南当洗,东肆。东肆,统於宾。

[疏]“乃设”至“东肆”。○注“东肆统於宾”。○释曰:此弟子设楅之时,司马教之,故《大射》云:“小臣师设楅。司马正东面以弓为毕。”郑注云:“毕,所以教助执事者。”明此亦然。云“东肆,统於宾”者,然则楅有首尾,故下记云:“楅长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龙首。”郑注云:“两端为龙首。”若然,则有首无尾。而言西上者,应有刻饰,记之为首尾也。

司马由司射之南退,释弓于堂西,袭,反位。弟子取矢,北面坐委于楅,北括,乃退。司马袭进,当楅南,北面坐,左右抚矢而乘之。抚,拊之也。就委矢,左右手抚而四四数分之也。上既言袭矣,复言之者,嫌有事即袒也。凡事升堂乃袒。

[疏]“司马”至“乘之”。○注“抚拊”至“乃袒”。○释曰:云“司射之南退,释弓”者,司马往堂西释弓,还依三耦所行之处,亦取威仪进止之事,故曰司射之南也。云“委矢于楅,北括”者,顺射时矢南行故也。云“抚,拊之也”者,言抚者,抚拍之义,言拊者,取拊近之理,故转从拊也。云“就委矢,左右手抚而四四数分之也”者,谓司马北面就所委矢之南,北面以右手抚四矢,於东以之手抚四矢,於西是四四数而分之也。云“上既言袭矣,复言之者,嫌有事即袒也”者,案上文命弟子设楅,退时已袭,今复言袭进者,嫌有事则袒,故重言之也。云“凡事升堂乃袒”者,堂下虽有事亦不袒,若司射不问堂上、堂下,有事即袒。司马与司射递行事,恐同,故明之也。

若矢不备,则司马又袒执弓如初,升,命曰:“取矢不索。”索犹尽也。

弟子自西方应曰:“诺。”乃复求矢,加于楅。增故曰加。曏获者许诺,至此弟子曰诺,事同,互相明。

[疏]注“增故”至“相明”。○释曰:上言获者执旌许诺,故曰“曏获者许诺”,至此弟子曰诺,以其事同,互相明也。言“互”者,获者执旌许诺,不言弟子许诺,则弟子亦许诺。此直言弟子自西方应曰诺,不言获者应诺,则获者亦应诺可知,以其事同,省文,故互相明之。

司射倚扑于阶西,升,请射于宾,如初。宾许诺。宾、主人、大夫若皆与射,则遂告于宾,適阼阶上告于主人,主人与宾为耦。言若者,或射或否,在时欲耳。射者绎己之志,君子务焉。大夫,遵者也。告宾曰:“主人御于子。”告主人曰:“子与宾射。”

[疏]“司射”至“为耦”。○注“言若”至“宾射”。○释曰:自此尽“比众耦辩”,论次番将射比众耦之事。但射礼三而止,第一番直司射与三耦诱射,不释筭;第二番三耦与众耦俱射,释筭;第三番兼有作乐为射节。云“言若者,或射或否”者,以“若”是不定之辞,故知或射或否。射者绎己之志者,《礼记·射义》文,绎谓陈己之志意也。云“大夫,遵者也”者,上云大夫有遵者是也,故与宾主同在任情之限。云“告宾曰:‘主人御于子。\\’告主人曰:‘子与宾射\\’”,此约下大夫与士射之辞,以宾比大夫,以主人比士,尊宾之义也。

遂告于大夫,大夫虽众,皆与士为耦。以耦告于大夫,曰:“某御於子。”大夫皆与士为耦,谦也。来观礼,同爵自相与耦,则嫌自尊别也。大夫为下射而云御於子,尊大夫也。士谓众宾之在下者,及群士来观礼者也。礼,一命已下,齿於乡里。

[疏]“遂告”至“於子”。○注“大夫”至“乡里”。○释曰:云“大夫为下射,而云御於子,尊大夫也”者,上命三耦云:命上射曰某御於子,命下射曰子与某子射。今命大夫云某御于子,与上射同者,尊大夫也。大夫虽为下射,其辞不与下射同也。云“士谓众宾之在下者”,言众宾则与宾俱来者也。下记云:“大夫与,则公士为宾。”郑注云:“公士,在官之士。”则众宾之内亦有士矣,与宾俱至,则得主人之所命者也。其将射而至者,非主人之所命,直来观礼者也。但是一命已下,莫问先后而至,皆齿于堂下,故郑总云:“士谓众宾之在下者及群士来观礼者也。”云“《礼》一命以下,齿于乡里”者,《周礼》党正礼十月行正齿位之礼云:“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不齿。”案《乡饮酒》注云“此篇无正齿位之礼”,则乡射先行乡饮酒之礼,亦无正齿位之法。而云一命以下齿于乡里者,《乡饮酒》、《乡射》虽无正齿位之礼,士立于下,是以一命者在下,与乡里齿,是其常法。诸侯之士无再命以上,若为公卿大夫,自在尊东,为遵也。言士与众宾之在下者,则堂上三宾不与大夫为耦矣,亦皆射,故下文云“众宾与射者皆降”是也。

西阶上北面作众宾射。作,使。

司射降,搢扑,由司马之南適堂西,立,比众耦。众耦,大夫耦及众宾也。命大夫之耦曰:“子与某子射。”其命众耦如三耦。

[疏]“司射”至“众耦”。○注“众耦”至“三耦”。○释曰:云“众耦,大夫耦及众宾也”者,言大夫之耦,唯谓堂下之士,言众宾,则兼堂上三宾,故下云众宾皆降。云“命大夫之耦曰:子与某总射”,此即上文命下射之辞也。云“其命众耦如三耦”者,上命三耦云“命上射曰某御於子,命下射曰子与某子射”是也。以其俱是士,故命辞同。

众宾将与射者皆降,由司马之南適堂西,继三耦而立,东上。大夫之耦为上,若有东面者,则北上。言若有者,大夫士来观礼及众宾多,无数也。

[疏]“众宾”至“北上”。○注“言若”至“数也”。○释曰:言由司马之南適堂西者,上文司马位在司射之南、东面是也。云“多,无数也”者,以其言“若”,亦是不定之辞,故无常数也。众宾若少,以南面为正,若多不受,则西边东面,北上。若然,大夫来在尊东为遵,而此言之者,郑总解来观礼之意,不谓大夫辄在此位也。

宾、主人与大夫皆未降。言未降者,见其志在射。

[疏]“宾主”至“未降”。○注“言未”至“在射”。○释曰:言“未降”,后有降阶之理,故下云“三耦卒射。宾、主人、大夫揖,皆由其阶降”。与耦俱升射也。言“志在射”者,以其射在於堂上故也。

司射乃比众耦,辩。众宾射者降,比之,耦乃遍。

[疏]“司射”至“耦辩”。○注“众宾”至“乃遍”。○释曰:云“众宾射者降,比之,耦乃遍”者,以上文司射降比众耦,下文乃云众宾将与射者皆降,郑恐众宾堂上后降者不比,故兼堂上后降亦比,乃遍也。

遂命三耦拾取矢,司射反位。反位者,俟其袒、决、遂来。

[疏]“遂命”至“反位”。○注“反位”至“遂来”。○释曰:自此尽“为上”,论拾取矢并众耦皆就射位之事。云“反位者,俟其袒、决、遂来”者,下文云“三耦拾取矢,进立于司马之西南”是也。此司射反位,不言先下,将欲为下番射。司射堂西命三耦及众宾,皆袒、决、遂,执弓就位,司射先反位。郑注云:言先三耦及众宾,曏不言先三耦,未有拾取矢位,无所先。以此言之,明言先反者,对未反位之辞俱有位。得言先,若一有一无,不得言先,即此文。是以下文注决此也。若俱无,亦得言先,故上云司射比三耦於堂西。云“司射先立於所设中之西南,东面。三耦皆进,由司射之西,立于其西南,东面北上而俟”,是其皆未有位,亦得言先。

三耦拾取矢,皆袒、决、遂,执弓,进立于司马之西南。必袒、决、遂者,明将有射事。

[疏]“三耦”至“西南”。○注“必袒”至“射事”。○释曰:“立于司马之西南”者,案上司射位在中西南,司马位在司射南,今立于司马之西南,亦东面北上也。云“必袒、决、遂者,明将有射事”者,始取未有射事而袒、决、遂者,以其取矢即讫有射,故豫著之,故云将有射事也。

司射作上耦取矢。作之者,还当上耦,如作射。

[疏]“司射”至“取矢”。○注“作之”至“作射”。○释曰:案上文司射作射之时左还,当上耦西面作上耦射。今作取矢亦如之,故云“还当上耦如作射”。

司射反位,上耦揖进,当楅北面揖,及楅揖。当楅,楅正南之东西。

[疏]“司射”至“楅揖”。○注“当楅”至“东西”。○释曰:此上耦发位东行时,一南一北并行。及将至楅南,下耦在南,稍进,当前楅南,俱北面揖,其时上射稍西,下射稍东,东西相当,故云“当楅楅正南之东西”也。

上射东面,下射西面。上射揖进,坐,横弓,却手自弓下取一个,兼诸弣,顺羽,且兴,执弦而左还,退反位,东面揖。横弓者,南踣弓也。却手由弓下取矢者,以左手在弓表,右手从里取之,便也。兼并矢於弣,当顺羽,既又当执弦也。顺羽者,手放而下,备不整理也。不言毋周,在阼非君,周可也。

[疏]“上射”至“面揖”。○注“横弓”至“可也”。○释曰:言“顺羽且兴”者,谓以右手顺羽之时则兴,故云且兴也。言“左还”者,以左手向外而西回。“东面揖”者,揖下射,使取矢也。云“横弓者,南踣弓也”者,覆左手以执弓,却右手以取矢便,故知不北踣弓也。云“以左手在弓表”者,表,弓背也,覆手以执背,故云左手在弓表。云“右手从里取之,便也”者,覆手在表执弓,右手卻在里取矢,故云便也。云“不言毋周,在阼非君,周可也”者,案《大射》云:“左旋,毋周,反面揖。”郑注云:“左还,反其位。毋周,右还而反东面也。君在阼,还周则下射将背之。”此直云左还反位,不言毋周,明还周可也。郑云下射将背之,则上射背左还,毋周也。

下射进,坐,横弓,覆手自弓上取一个,兴,其他如上射。覆手由弓上取矢者,以左手在弓里,右手从表取之,亦便。

[疏]“下射”至“上射”。○注“覆手”至“亦便”。○释曰:云“以左手在弓里,右手从表取之,亦便”者,上射在西云南踣弓,此不云踣弓,则亦南踣弓。知者,以其亦用左手执弓,覆右手取矢,则执弓却左手可知。既仰左手向上执弓而南踣,故用右手弓上向下取矢,亦便也。

既拾取乘矢,揖,皆左还,南面揖,皆少进,当楅南,皆左还,北面,搢三挟一个。楅南,乡当楅之位。

[疏]“既拾”至“一个”。○注“楅南”至“之位”。○释曰:云“楅南,乡当楅之位”者,上云进当楅北面揖,今至此位,皆还北面也。

揖,皆左还,上射於右。上射转居右,便其反位也。下射左还,少南行,乃西面。

[疏]“揖皆”至“於右”。○注“上射”至“西面”。○释曰:云“上射转居右,便其反位也”者,此决射时升降,上射皆居左。彼自堂西,不复庭位故也。此复庭位,故上射转在右,是以郑云便其反位也。云“下射左还,少南行,乃西面”者,以其初北面时,东西相当,今西行,宜并,故下射少南行,乃西面取并行故也。

与进者相左,相揖,反位。相左皆由进者之北。

[疏]“与进”至“反位”。○注“相左”至“之北”。○释曰:云“由进者之北”者,以其进取矢者东行,此则西行,由进者之北则得相左也。

三耦拾取矢,亦如之。后者遂取诱射之矢,兼乘矢而取之,以授有司于西方,而后反位。取诱射之矢,挟五个,弟子逆受於东面位之后。

[疏]“三耦”至“反位”。○注“取诱”至“之后”。○释曰:云“三耦拾取矢亦如之”者,上云三耦之中,上耦外而言之。云“取诱射之矢,挟五个”者,以其前拾取矢皆进三挟一个,乃反位。此则先取四矢,亦搢三挟一个,乃并取诱射四矢,兼挟之,故五个也。云“弟子逆受於东面位之后”者,弟子即纳射器者,因留主授受於堂西西方,今见下耦将司射矢来向位,仍西面,弟子即往逆受之讫,下射乃反东面,故云“授有司于西方而后反位”,谓反向东面位,是以郑亦云“弟子逆受於东面位之后”也。

众宾未拾取矢,皆袒、决、遂,执弓,搢三挟一个,由堂西进,继三耦之南而立,东面,北上,大夫之耦为上。未犹不也。众宾不拾者,未射,无楅上矢也。言此者,嫌众宾三耦同伦,初时有射者,后乃射有拾取矢,礼也。

[疏]“众宾”至“为上”。○注“未犹”至“礼也”。○释曰:云“未犹不也”者,若言未,谓此第一番初时,未有拾取矢,礼以其第一番唯有三耦射,无宾射法,不得云未。是以转为不以其全,不拾取矢也。云“言此者,嫌众宾三耦同伦,初时有射”者,此解经云众宾不拾之意有此嫌,故明之。云“后乃射有拾取矢,礼也”者,据第三番众宾乃射,自然有楅上拾取矢礼,后文见之也。

司射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马命去侯,获者许诺。司马降,释弓反位。司射犹挟一个,去扑,与司马交于阶前,升,请释获于宾。犹,有故之辞。司射既诱射,恒执弓挟矢以掌射事,备尚未知,当教之也。今三耦卒射,众足以知之矣。犹挟之者,君子不必也。

[疏]“司射”至“于宾”。○注“犹有”至“必也”。○释曰:自此尽“共而俟”,论第二番射之事。案《大射》第二番射,司马命去侯云如初。此司马命去侯,不言如初者,此臣礼,威仪省。司马初命去侯时,获者许诺,声不绝,以至于乏。再番、三番命去侯,获者直许诺,无不绝声,故不言如初。《大射》君礼,威仪多,故第二番与前同,获者以宫商趋之,故言如初。於第三番礼杀,复不以宫商,直许诺,又不得言如初。云“今三耦卒射,众足以知之矣。犹挟矢者,君子不必也”者,三耦教射者,三耦卒射,众宾足知射礼,犹挟矢教之者,君子不必也者。案《论语》孔子云君子“无必、无固、无我”,以不必即知,故仍教之。

宾许,降,搢扑,西面立于所设中之东,北面命释获者设中,遂视之。视之,当教之。

[疏]“宾许”至“视之”。○注“视之当教之”。○释曰:云“当教之”者,谓教其释筭,安置左右,及数筭告胜负之事,亦教之也。

释获者执鹿中,一人执筭以从之。鹿中,谓射於谢也,於庠当兕中。

[疏]“释获”至“从之”。○注“鹿中”至“兕中”。○释曰:以州长是士,射于榭;乡大夫是大夫,为之射于庠。下记云“士则鹿中,大夫兕中”,故云“鹿中谓射於榭也,於庠当兕中也”。

释获者坐设中,南当楅,西当西序,东面,兴受筭,坐实八筭于中,横委其馀于中西,南末。兴,共而俟。兴还北面受筭,反东面实之。

[疏]“释获”至“而俟”。○注“兴还”至“实之”。○释曰:云“设中,南当楅”,南北节,西当西序,东西节。云“兴还北面受筭,反东面实之”者,以其所纳射器皆在堂西,执中与筭,皆从堂西来,向西序之南,南面,执中者既东面坐,设讫,兴,还向北面受筭,回向东面实之也。

司射遂进,由堂下,北面命曰:“不贯不释。”贯犹中也。不中正不释筭也。古文贯作关。

[疏]“司射”至“不释”。○注“贯犹”至“作关”。○释曰:言“不贯”者,以其以布为侯,故中者贯穿布侯,故以中为贯也。是以郑云贯犹中也。中则贯也。

上射揖。司射退反位。释获者坐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于中,兴,执而俟。执所取筭。

[疏]“上射”至“而俟”。○注“执所取筭”。○释曰:八筭者,人四矢,一耦八矢。虽不知中否,要须一矢则一筭,改实八筭,拟后来者用之。

乃射。若中,则释获者坐而释获,每一个释一筭。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若有馀筭,则反委之。委馀筭,礼尚异也。委之,合於中西。

[疏]“乃射”至“委之”。○注“委馀”至“中西”。○释曰:云“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者,以释筭者东面为正,依投壶礼,宾党於右,主党於左,是以上射於右,宾党也;下射於左,主党也。云“委馀筭,礼尚异也”者,手中馀筭未知有几,不可尽中所有,馀亦得於后释,要委馀於地,别取中内八筭者,礼尚异,故不用馀者。云“委之,合於中西”者,筭法多少视射人多少不定,要横委其馀於中西,手中馀者与之合也。

又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于中,兴,执而俟。三耦卒射。

宾、主人、大夫揖,皆由其阶降,揖。主人堂东袒、决、遂,执弓,搢三挟一年。宾於堂西亦如之。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主人为下射,皆当其物,北面揖,及物揖,乃射。卒,南面揖,皆由其阶,阶上揖,降阶揖。宾序西,主人序东,皆释弓,说决、拾,袭,反位,升,及阶揖,升堂揖,皆就席。或言堂,或言序,亦为庠谢互言也。宾主人射,大夫止於堂西。

[疏]“又取”至“就席”。○注“或言”至“堂西”。○释曰:上云“榭则钩楹内”,谓射於榭者也;“堂则由楹外”,谓射於庠者也。此当有乡大夫射於庠,亦有州长射於序,故互见其义。互言者,今袒、决、遂,则言堂东西,见在庠,在榭亦然。释弓说决、拾,则言序东、序西,序则榭也,在庠亦然。故言互言之,周公省文,欲两见之也。云“大夫止於堂西”者,上宾、主人、大夫俱降,无堂西之文,下云大夫袒、决、遂,就其耦,故知此时止於堂西,故记云“大夫降,立于堂西以俟射”也。

大夫袒、决、遂,执弓,搢三挟一个,由堂西出于司射之西,就其耦。大夫为下射,揖进,耦少退。揖如三耦。及阶,耦先升。卒射,揖如升射,耦先降。降阶,耦少退。皆释弓于堂西,袭。耦遂止于堂西,大夫升就席。耦於庭,不并行,尊大夫也。在堂如上射之仪,近其事,得申。

[疏]“大夫”至“就席”。○注“耦於”至“得申”。○释曰:言“在堂如上射之仪”者,谓耦先升,是如上射身先升法,以其近射事,故得申也。

众宾继射,释获皆如初。司射所作,唯上耦。於是言唯上耦者,嫌宾、主人射亦作之。《大射》三耦卒射,司射请于公及宾。

[疏]“众宾”至“上耦”。○注“於是”至“及宾”。○释曰:云“於是言唯上耦者,嫌宾、主人射亦作之”,郑言此者,若二耦射,下即言所作唯上耦,则宾、主人射作之未可知,故於众宾射讫乃言此,明宾、主射不作可知,故於此乃言“所作唯上耦”,明除宾、主矣。故郑云:“於是言唯上耦,嫌宾主射亦作之。”引《大射》者,公尊,公与宾射,不作直请,记云:“宾、主人射,则司射摈升降。”是虽不作,犹为摈相之,但不请也。

卒射,释获者遂以所执馀获,升自西阶,尽阶,不升堂,告于宾曰:“左右卒射。”降,反位,坐委馀获于中西,兴,共而俟。司射不告卒射者,释获者於是有事,宜终之也。馀获,馀筭也,无馀筭则空手耳。俟,俟数也。

[疏]“卒射”至“而俟”。○注“司射”至“数也”。○释曰:云:“宜终之也”者,决前番射,司射告卒射,此二番射不告卒,使获者告,是宜终之也。云“馀获,馀筭”者,一耦不必尽中,故有馀筭也。云“无馀筭则空手耳”者,或宾、主八矢尽中,释八筭,故空手告也。

司马袒、决,执弓升,命取矢,如初。获者许诺,以旌负侯,如初。司马降,释弓,反位。弟子委矢,如初。大夫之矢,则兼束之以茅,上握焉。兼束大夫矢,优之,是以不拾也。束於握上,则兼取之,顺羽便也。握,谓中央也。不束主人矢,不可以殊於宾也。言大夫之矢,则矢有题识也。肃慎氏贡椐矢,铭其括。今文上作尚。

[疏]“司马”至“握马”。○注“兼束”至“作尚”。○释曰:自此尽“司马乘矢”,论取矢之事。云“束于握上,则兼取之,顺羽便也”者,握上则兼取之顺持之处,全束於握之上,取持於中央,握之向下顺羽便,故乘矢总束之也。云“不束主人矢,不可以殊於宾也”者,主人乡大夫,则是大夫官当束之,不敢殊别於宾,若主人是州长,则士自然不束也。肃慎氏者,《国语》文。引之者,证矢有题识,以有题识,故束者得知是大夫之矢也。

司马乘矢如初。

司射遂適西阶西,释弓,去扑,袭,进由中东,立于中南,北面视筭。释弓去扑,射事已。

[疏]“司马”至“视筭”。○注“释弓”至“事已”。○释曰:凡言“遂”者,因上事。司射於上无事,而言“遂適”者,以司射与司马递行事,今以司马进乘矢,司射遂適西阶西,释弓去扑也。云“射事已”,此始再番射未已,而言已者,前番不释获,今据第二释获之,功成则为已,是以下记云:“司射释弓矢,视筭,与献释获者释弓矢。”注云:“唯此二事,休武主文。”休武者,射讫数筭,主文者,洗爵献释获者是也。

释获者东面于中西坐,先数右获。固东面矣,复言之者,为其少南就右获。

[疏]“释获”至“右获”。○注“固东”至“右获”。○释曰:释获者在中西东面。释筭之时,宾党於右,主党於左。今将数筭,宜就之,是以少南就右获,更东面也。

二筭为纯。纯犹全也。耦阴阳。

[疏]“二筭为纯”。○注“纯犹”至“阴阳”。○释曰:云“耦阴阳”者,阴阳对合,故二筭为耦阴阳也。

一纯以取,实于左手,十纯则缩而委之。缩,从也。於数者东西为从。古文缩皆为蹙。

[疏]注“缩从”至“为蹙”。○释曰:凡言“从”、“横”者,南北为从,东西为横。今释筭者东面而言从横,则据数筭东为正,是以东西者为从,南北者为横,故郑云“於数者东西为从”也。

每委异之。易校数。

有馀纯,则横於下。又异之也,自近为下。

[疏]“有馀”至“於下”。○释曰:此则以南北为横也。

一筭为奇,奇则又缩诸纯下。奇犹亏也。又从之。

兴,自前適左,东面。起由中东就左获,少北於故,东面乡之。

[疏]注“少北”至“乡之”。○释曰:云“少北於故”,故则右筭也。又移至左筭之后,东面乡之,是以云少北於故。

坐,兼敛筭,实于左手,一纯以委,十则异之。变於右。

[疏]注“变於右”。○释曰:云“变於右”者,右则一一取之於地,实于左手。此则总敛於左手,一一取之於左手,委於地是变也。必变之者,礼以变为敬也。

其馀如右获。谓所缩所横。

司射复位,释获者遂进取贤获,执以升,自西阶,尽阶,不升堂,告于宾。贤获,胜党之筭也。齐之而取其馀。

[疏]“司射”至“于宾”。○注“贤获”至“其馀”。○释曰:云“齐之而取其馀”者,解经“取贤获”,以筭为获,以其唱获则释筭,故名筭为获。左右数齐,有馀则贤获,故以告也。

若右胜,则曰“右贤於左”。若左胜,则曰“左贤於右”。以纯数告。若有奇者,亦曰奇。贤犹胜也。言贤者,射之以中为俊也。假如右胜,告曰右贤於左,若干纯、若干奇。

[疏]“若右”至“曰奇”。○注“贤犹”至“干奇”。○释曰:“若干”者,数不定之辞。凡数法,一二已上得称若干,奇则一也,一外无若干。郑亦言若干者,因纯有若干,奇亦言若干,奇言若干者,衍字也。

若左右钧,则左右皆执一筭以告,曰:“左右钧。”降复位,坐,兼敛筭,实八筭于中,委其馀于中西,兴,共而俟。

[疏]“若左”至“而俟”。○释曰:此将为第三番射,故豫设之。或实或委,一如前法也。

司射適堂西,命弟子设丰。将饮不胜者,设丰所以承其爵也。丰形盖似豆而卑。

[疏]“司射”至“设丰”。○注“将饮”至“而卑”。○释曰:自此尽“彻丰与觯”,论罚爵之事。云“设丰所以承其爵也”者,案《燕礼》君尊有丰,此云承爵,丰则两用之。《燕礼》注:“丰形似豆,卑而大。”此不言大,彼以承尊,故言大。此承爵,不言大,或小耳。

弟子奉丰升,设于西楹之西,乃降。胜者之弟子洗觯,升酌,南面坐奠于丰上。降,袒执弓,反位。胜者之弟子,其少者也。耦不酌,下无能也。酌者不授爵,略之也。执弓反射位,不俟其党,已酌有事。

[疏]“弟子”至“反位”。○注“胜者”至“有事”。○释曰:知弟子是“少者”,以其执弟子礼使令,故知少者也。云“执弓反射位,不待其党,已酌有事”者,以此弟子由堂西,固在射宾中矣。党即众宾是也。案下文“三耦及众射者皆与其耦进,立于射位”,今酌者不待其党与俱进,而先反射位者,由已酌酒有事讫,其党未得司射命,又无事,不得共酌者同就射位,故酌者先得反射位也。

司射遂袒执弓,挟一个,搢扑,北面于三耦之南,命三耦及众宾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执张弓,言能用之也。右手执弦,如卒射。

[疏]“司射”至“张弓”。○注“执张”至“卒射”。○释曰:云“右手执弦,如卒射”者,上文卒射,执弓不挟,右执弦,矢尽故也。此非卒射,亦执张弓,为无矢亦右执弦也,故注云如卒射。

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卻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固袭说决拾矣,复言之者,起胜者也。执弛弓,言不能用之也。两手执弣,又不得执弦。

[疏]注“固袭”至“执弦”。○释曰:云“固袭说决拾矣”者,谓前降堂时既袭,说决拾矣。云“起胜者也”者,谓至此复言不胜者,谓以此袭说决拾,以不能用也,起发胜者袒决遂,能用也。云“两手执弣,又不得执弦”者,上胜者言执张弓,如卒射,则左手执弓,右手执弦,此则云执弣,明仰弓於左手之上,执弣横之,而不得执弦,则宜右手共执弓弣,故云两手执弣又不得执弦也。

司射先反位。居前俟所命来。

[疏]“司射先反位”。○注“居前俟所命来”。○释曰:云“居前俟所命来”者,以众射者皆止於堂西,未向射位,而司射先反位,於下文众耦等乃来就射位,是得命即来,故云俟所命来也。来讫,司射乃作之也。

三耦及众射者皆与其耦进立于射位,北上。司射作升饮者,如作射。一耦进,揖如升射,及阶,胜者先升,升堂,少右。先升,尊贤也。少右,辟饮者也,亦相饮之位。

[疏]“三耦”至“少右”。○注“先升”至“之位”。○释曰:云“少右,辟饮者也”者,以其丰於西楹之西,正当西阶,饮者升,少西,又当辟丰上之爵,故云少右辟饮酒也。云“亦相饮之位”者,以其相饮者皆北面於西阶,授者在东,饮者在西,故云亦相饮之位。

不胜者进,北面坐取丰上之觯,兴,少退,立卒觯,进,坐奠于丰下,兴,揖。立卒觯,不祭不拜,受罚爵,不备礼也。右手执觯,左手执弓。

[疏]注“右手”至“执弓”。○释曰:此无正文,以祭礼皆左手执爵,用右手以祭,故知此亦用左手执弓,右手执觯可知也。

不胜者先降。后升先降,略之,不由次。

[疏]注“后升”至“由次”。○释曰:此对射时,升降皆有上射在先,今后升先降,故云“略之不由次第”也。

与升饮者相左,交于阶前,相揖,出于司马之南,遂適堂西,释弓,袭而俟。俟复射。

[疏]注“俟复射”。○释曰:“待复射”者,谓待第三番射也。

有执爵者。主人使赞者代弟子酌也。於既升饮而升自西阶,立于序端。

[疏]“有执爵者”。○注“主人”至“序端”。○释曰:以初使胜党弟子酌酒於丰上以发首,故使弟子。今云“有执爵者”,明主人使赞者代弟子酌於丰上,以次至终也。赞者,谓主人之贱不射者。此则《乡饮酒》云“主人之赞者”之类也。云“於既升饮而升自西阶,立于序端”者,谓於上耦既饮讫,赞者乃升自西阶,酌讫,奠於丰上,如下文赞者即立于序端。立于序端,文出于《大射》也。

执爵者坐取觯,实之,反奠于丰上。升饮者如初。每者辄酌,以至於遍。

[疏]“执爵”至“如初”。○注“每者”至“於遍”。○释曰:云“执爵者坐取觯,实之”者,谓初饮讫,反奠於丰上,赞者取此觯实之,反奠于丰上。云“升饮者如初”,已下皆如初,故郑云“每者辄酌,以至於遍”也。

三耦卒饮。宾、主人、大夫不胜,则不执弓,执爵者取觯,降洗,升实之,以授于席前。优尊也。受觯,以適西阶上,北面立饮。受罚爵者,不宜自尊别。卒觯,授执爵者,反就席。大夫饮,则耦不升。以宾主人饮,耦在上,嫌其升。若大夫之耦不胜,则亦执弛弓,特升饮。尊者可以孤,无能对。众宾继饮,射爵者辩,乃彻丰与觯。彻犹除也。设丰者反丰於堂西,执爵者反觯於篚。

司马洗爵,升实之以降,献获者于侯。乡人获者贱,明其主以侯为功得献也。

[疏]“司马”至“于侯”。○注“乡人”至“献也”。○释曰:自此“尽负侯而俟”,论司马献获者之节。云“乡人获者贱,明其主以侯为功得献也”者,案《大射》云:“司马正洗散,遂实爵,献服不。服不侯西北三步,北面拜受爵。”注云:“近其所为献。”彼国君礼,使服不士官唱获,故就其所为唱获献之。此乡人获者贱,故献於侯,明以侯为功得献也。

荐脯醢,设折俎,俎与荐皆三祭。皆三祭,为其将祭侯也,祭侯三处也。

[疏]“荐脯”至“三祭”。○注“皆三”至“处也”。○释曰:“三处”者,下文右与左、中是也。

获者负侯,北面拜受爵,司马西面拜送爵。负侯,负侯中也。拜送爵不同面者,辟正主也。其设荐俎,西面错,以南为上。为受爵于侯,荐之於位。古文曰再拜受爵。

[疏]“获者”至“送爵”。○注“负侯”至“受爵”。○释曰:知“负侯中”者,以下云適右个,又適左个,后言中,明先居中可知。云“拜送爵不同面者,辟正主也”者,案上文正主献宾、献众宾皆北面,与受献者同面,今此与受献不同面,故云辟正主也。云“其设荐俎,西面错,以南为上”者,获者据文东面,而云西面错,据设人而言。以南为上者,《特牲》、《少牢》东面笾豆,皆以南方为上,故知此亦然。云“受爵於侯,荐之於位”者,此云“负侯,北面拜受爵”,是受爵于侯。云“荐之於位”者,下云“左个之西北三步东面设荐”,是荐之於位也。若然,不荐亦在侯者,以其酒在人首,可得就侯献获者,荐乃设之於地。若与酒俱在侯所,则正祭侯何名献获也?若《大射》,则献与荐俱在乏,乃適侯祭之,君礼,与此异也。

获者执爵,使人执其荐与俎从之,適右个,设荐俎。获者以侯为功,是以献焉。人,谓主人赞者,上设荐俎者也。为设笾在东,豆在西,俎当其北也。言使设,新之。

[疏]“获者”至“荐俎”。○注“获者”至“新之”。○释曰:此将祭侯也。云“获者以侯为功,是以献焉”者,以获者卑贱,因侯有功乃得献,今还以得献之酒献侯,故云是以献也。云“人,谓主人赞”者,以其前使为获者设荐俎,是主人之赞者,今还使之设荐俎,故知人是主人赞者。知“笾在东,豆在西,俎当其北也”者,以其侯以北面为正,依《特牲》、《少牢》皆笾在右,故知笾在东,右厢;豆在西,左厢可知也。云“言使设,新之”者,郑意嫌更使人设之,其实荐此者仍前人,而云使人设荐俎,示新之而已,故云言使设也。

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为侯祭也,亦二手祭酒反注,如《大射》。

[疏]“获者”至“祭酒”。○注“为侯”至“大射”。○释曰:此正祭侯,故获者南面乡侯祭,故郑云“为侯祭也”。云“亦二手祭酒反注,如《大射》”者,案《大射》云:“获者左执爵,又祭荐俎,二手祭酒。”郑注云:“二手祭酒者,南面於俎之北,当为侯祭於豆閒,爵反注,为一手不能正也。此荐俎之设,如於北面人焉。”此祭亦然,故云如《大射》也。

兴,適左个,中皆如之。先祭左个,后中者,以外即之,至中,若神在中也。

左个之西北三步,东面设荐、俎。获者荐右东面立饮,不拜既爵。不就乏者,明其享侯之馀也。立饮荐右,近司马,於是司马北面。

[疏]“左个”至“既爵”。○注“不就”至“北面”。○释曰:云“不就乏者,明其享侯之馀也”者,若就乏,则己所当得,今不就乏近侯者,明享侯之馀。云“立饮于荐右,近司马”者,解在荐右之意也。知“於是司马北面”者,此约献释获者司射之位,案下文司射献释获者,“释获者荐右东面拜受爵,司射北面拜送爵”,故知此时司马亦北面也。若然,释获者在司射之西,北面,立饮,此获者不北面饮者,案《大射》注:“此曏受献之位也,不北面者,嫌为侯卒爵。”此亦然,故不北面也。

司马受爵,奠于篚,复位。获者执其荐,使人执俎从之,辟设于乏南。迁设荐俎就乏,明己所得礼也。言辟之者,不使当位,辟举旌,偃旌也。设于南,右之也。凡他荐俎,皆当其位之前。

[疏]“司马”至“乏南”。○注“迁设”至“之前”。○释曰:云“迁设荐俎就乏,明己所得礼也”者,前设近侯,见享侯之馀,此近乏者,乏者,己所有事之处,迁近乏,是明其己所得礼故也。云“设于南,右之也”者,以右取之便也。云“凡他荐俎,皆当其位之前”者,言“凡”,见广解荐处,谓凡燕及食并祭祀之荐俎,皆当其位之前,唯此与《大射》获者与释获者荐俎辟设,不当前也。

获者负侯而俟。

[疏]“获者负侯而俟”。○释曰:获者既受献,负侯而俟第三番射也。

司射適阶西,释弓矢,去扑,说决、拾,袭,適洗,洗爵,升实之,以降,献释获者于其位,少南。荐脯醢,折俎,有祭。不当其位,辟中。

[疏]“司射”至“有祭”。○注“不当其位辟中”。○释曰:自此尽“反位”,论司射献释获之事。此荐脯醢及折俎有肺祭一,与献获者同。但彼三祭,此一祭为异也。一祭者,亦荐有祭肺。俎有祭肺,以为将食而祭,故言“有祭”也。云“不当其位,辟中”者,以释获者位在中西,故献之於其位少南,所以辟中也。

释获者荐右东面拜受爵,司射北面拜送爵。释获者就其荐坐,左执爵,祭脯醢,兴,取肺,坐祭,遂祭酒,兴,司射之西,北面立饮,不拜既爵。司射受爵,奠于篚。释获者少西辟荐,反位。辟荐少西之者,为复射妨司射视筭也,亦辟俎。

[疏]“释获”至“反位”。○注“辟荐”至“辟俎”。○释曰:云“亦辟俎”者,上献获者讫,获者执其荐,使人执俎从之,设于乏南。此释获者受献讫,释获者少西辟荐,不云辟俎,亦辟俎与获者同可知,故云亦辟俎也。

司射適堂西,袒、决、遂,取弓于阶西,挟一个,搢扑,以反位。为将复射。

[疏]“司射”至“反位”。○注“为将复射”。○释曰:自此尽“反位”,论将为下番射作之,使拾取矢之事。

司射去扑,倚于阶西,升,请射于宾,如初。宾许。司射降,搢扑,由司马之南適堂西,命三耦及众宾:“皆袒、决、遂,执弓,就位。”位,射位也。不言射者,以当序取矢。

[疏]“司射”至“就位”。○注“位射”至“取矢”。○释曰:云“位,射位”者,知是射者,下云“各以其耦反於射位”,故知此是射位在司射之西南东面者也。云“不言射位者,以当序取矢”者,以此当次序拾取矢射,故不言射位也。

司射先反位。言先三耦及众宾也。既命之,即反位,不俟之也。曏不言先三耦,未有拾取矢位,无所先。

[疏]“司射先反位”。○注“言先”至“所先”。○释曰:言“先三耦及众宾也”者,此下有三耦及众宾,故知先三耦及众宾也。云“曏不言先三耦,未有拾取矢位,无所先”者,案前第二番将射,命三耦拾取矢,司射反位,不言先,未有位,无所先,故决之。第二番无位者,以司射之西南有三耦射位,至再番司射反於故位,三耦将移於司马之西南,拾取矢之位,未往之时,末有故位,三耦既无故位,故司射不得言先,故以此决之也。凡射,大射与乡射各有三位,此乡射无次,有堂西取弓矢,袒、决、遂及比耦之位;又有三耦射位,在司射位西南;又有拾取矢及再番射位,是三位。《大射》有次,次内有袒、决、遂取弓矢之位;又有堂东次比耦之位;又有射位,并拾取矢之位,是亦有三位。但君臣礼异,故位事不同也。

三耦及众宾皆袒、决、遂,执弓,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以犹与也。今文以为与。

[疏]“三耦”至“射位”。○注“以犹与也”。○释曰:训以为与者,《春秋》之义,能东西之曰以。若存以字,谓言尊卑不同,任意以之,故转为与,则平敌之义也。

司射作拾取矢。三耦拾取矢如初,反位。宾、主人、大夫降揖如初。主人堂东,宾堂西,皆袒、决、遂,执弓,皆进阶前揖。南面相俟而揖行也。

[疏]“司射”至“前揖”。○注“南面”至“行也”。○释曰:言“南面”者,谓宾主各於堂东西,南面立相待。言“揖行”者,谓各於堂上北面相见而揖,揖讫,行向楅也。

及楅揖,拾取矢如三耦。及楅,当楅东西也。主人西面,宾东面,相揖拾取矢。不北面揖,由便也。

[疏]“及楅”至“三耦”。○注“及楅”至“便也”。○释曰:云“及楅,当楅东西也”者,宾主出堂东西相见,揖讫,东西行至楅所也。云“不北面揖,由便也”者,决三耦及众宾皆於楅南北面揖,及楅揖。此则无楅,南北面揖,宾主各由东西便故也。

卒,北面搢三挟一个。亦於三耦为之位。

[疏]“卒北”至“一个”。○注“亦於三耦为之位”。○释曰:经云“搢三挟一个”,与上三耦取矢讫,搢三挟一个同,又同处,故云“亦於三耦为之位”也。

揖退。皆已揖左还,各由其涂反位。

[疏]“揖退”。○注“皆已”至“反位”。○释曰:云“皆已揖左还,各由其涂反位”者,谓宾主北面揖退之时,宾主皆左还,相背各向堂涂,反堂东西之位。知左还者,约上三耦也。

宾堂西,主人堂东,皆释弓矢,袭,及阶揖,升堂揖,就席。将袒先言主人,将袭先言宾,尊宾也。

[疏]“宾堂”至“就席”。○注“将袒”至“宾也”。○释曰:袒是尽敬之事,袭是脩容之礼,故上经将袒先言主人,此经袭则先言宾,是尊宾故也。

大夫袒、决、遂,执弓,就其耦。降袒、决、遂於堂西,就其耦於射位,与之拾取矢。

[疏]“大夫”至“其耦”。○注“降袒”至“取矢”。○释曰:知“於堂西”者,上文宾主人大夫降,宾堂西袒、决、遂,又上文大夫射时,堂西袒、决、遂,故知也。

揖皆进,如三耦。耦东面,大夫西面。大夫进,坐,说矢束。说矢束者,下耦,以将拾取。

[疏]“揖皆”至“矢束”。○注“说矢”至“拾取”。○释曰:“大夫西面”者,为下射故也。

兴,反位。而后耦揖进坐,兼取乘矢,顺羽而兴,反位,揖。兼取乘矢者,尊大夫,不敢与之拾也。相下相尊,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疏]“兴反”至“位揖”。○注“兼取”至“接也”。○释曰:此大夫与耦取矢、踣弓、覆手、仰手,一如上三耦法,其揖退之仪亦如上,左还而西也。

大夫进坐,亦兼取乘矢,如其耦。北面,搢三挟一个。亦於三耦为之位。揖退。耦反位,大夫遂適序西,释弓矢,袭,升即席。大夫不序於下,尊也。众宾继拾取矢,皆如三耦,以反位。

司射犹挟一个以进,作上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进,前也。曏言还当上耦西面,是言进,终始互相明也。今文或言作升射。

[疏]“司射”至“如初”。○注“进前”至“升射”。○释曰:自此尽“退中与筭而俟”,论第三番用乐射之事。云“曏言还当上耦西面,是言进,终始互相明也”者,上番将射时,云司射还当上耦西面,作上耦射,不言进,明还当上耦时者进,近上耦乃作之,此直进作射,不言还当上耦,明进时亦还当上耦而作之,故言终始互相明也。

司马升,命去侯,获者许诺。司马降,释弓反位。司射与司马交于阶前,去扑,袭,升,请以乐乐于宾。宾许诺。司射降,搢扑,东面命乐正,曰:“请以乐乐于宾,宾许。”东西,於西阶之前也。不就乐正命之者,传尊者之命於贱者,遥号令之可也。乐正亦许诺,犹北面不还,以宾在堂。

[疏]“司马”至“宾许”。○注“东面”至“在堂”。○释曰:知在“西阶之前,不就乐正命之”者,以经云“司射降,搢扑”,即言东面命乐正,无行进之事,故知西阶之前遥命之也。云“乐正亦许诺”,知者,案《大射》云:“司射东面命乐正曰:命用乐。乐正曰:诺。”是乐正许诺之事。此不言者,文不具,故言之。云“犹北面不还,以宾在堂”者,此亦无文,乐正位东阶东南,北面;大师位东北,西面;宾在堂,南面;乐正犹北面,不还西面,是以下文特云“东面命大师”,明此时不西面受命矣。《大射》郑注彼云:“乐正西面受命,左还,东面命大师。”与此礼异者,虽无正文,郑以义言,在阼故也。

司射遂適阶閒,堂下北面命曰:“不鼓不释。”不与鼓节相应,不释筭也。乡射之鼓五节,歌五终,所以将八矢,一节之閒当拾发,四节四拾,其一节先以听也。

[疏]“司射”至“不释”。○注“不与”至“听也”。○释曰:云“乡射之鼓五节”者,以卿、大夫、士用五节,是以《射人》云:王以《驺虞》九节,诸侯以《狸首》七节,卿大夫以《采蘋》五节,士以《采蘩》五节。是卿大夫士同五节。云“歌五终,所以将八矢”者,下记云:“歌《驺虞》若《采蘋》。”歌五终是也。云“一节之閒当拾发,四节四拾,其一节先以听也”者,尊卑乐节虽多少不同,四节以尽乘矢则同,其馀外皆以听,以知乐终始长短也。王九节者,五节先以听;诸侯七节者,三节先以听;卿、大夫、士五节者,一节先以听;皆四节拾将乘矢。但尊者先以听则多,卑者先以听则少,优至尊,先知审政也。此节亦取侯道之数,故郑注《射人》云:九节、七节、五节者,奏乐以为射耦之差,言节者,容侯道之数也。凡射皆与臣下共为,若与尊者同耦,自然与尊者同节。若不与尊者同耦,则各自用其节,乐当与《射义》同。

上射揖。司射退反位。乐正东面命大师,曰:“奏《驺虞》,閒若一。”东面者,进还乡大师也。《驺虞》,《国风·召南》之诗篇也。《射义》曰:“《驺虞》者,乐官备也。”其诗有“一发五豝、五豵,于嗟驺虞”之言,乐得贤者众多,叹思至仁之人以充其官,此天子之射节也。而用之者,方有乐贤之志,取其宜也。其他宾客、乡大夫则歌《采蘋》。“閒若一”者,重节。

[疏]“上节”至“若一”。○注“东面”至“重节”。○释曰:云“东面者,进还乡大师也”者,以其大师西面,乐正北面,明知进身乡大师乃命之。云“此天子之射节也”者,《周礼·射人》而知。云“取其宜也”者,《驺虞》喻得贤者多,此《乡射》亦乐贤,故云取其宜也。云“其他宾客、乡大夫则歌《采蘋》”者,《采蘋》是乡大夫乐节,其他谓宾射与燕射,若州长他宾客自奏《采蘩》。若然,此篇有乡大夫、州长射法,则同用《驺虞》,以其同有乐贤之志也。云“閒若一者,重节”者,閒若一谓五节之閒,长短希数皆如一,则是重乐节也。

大师不兴,许诺。乐正退反位。

乃奏《驺虞》以射。三耦卒射,宾、主人、大夫、众宾继射,释获如初。卒射,降。皆应鼓与歌之节,乃释筭。降者,众宾。

[疏]“大师”至“射降”。○注“皆应”至“众宾”。○释曰:云“乐正退反位”者,反工南北面位也。云“降者,众宾”者,次番射时,宾与主人、大夫卒射皆升堂,此降者众宾也。

释获者执馀获,升告左右卒射,如初。卒,已也。今文曰告于宾。

司马升,命取矢,获者许诺。司马降,释弓反位。弟子委矢,司马乘之,皆如初。

司射释弓视筭,如初。筭,获筭也。今文曰视数也。释获者以贤获与钧告,如初。降复位。

司射命设丰,设丰、实觯如初。遂命胜者执张弓,不胜者执弛弓,升饮如初。

司射遂袒、决、遂,左执弓,右执一个,兼诸弦,面镞,適堂西,以命拾取矢,如初。侧持弦矢曰执。面犹尚也。并矢於弦,尚其镞,将止,变於射也。

[疏]“释获”至“如初”。○注“侧持”至“射也”。○释曰:言犹袒者,亦是有故之辞,以其常袒,恐不袒,故言犹以连之也。云“侧持弦矢曰执”者,对方持弦矢曰挟。并矢於弦尚其镞将止变於射也者,亦是对将射挟矢而言。

司射反位。三耦及宾、主人、大夫、众宾皆袒、决、遂,拾取矢,如初。矢不挟,兼诸弦弣以退,不反位,遂授有司于堂西。不挟,亦谓执之如司射也。不以反射位授有司者,射礼毕。

[疏]“司射”至“堂西”。○注“不挟”至“礼毕”。○释曰:云“不挟,亦谓执之如司射也”者,执之如司射兼诸弦弣,则与司射异。以其司射直执一个,无三矢兼於弣,三耦以下则执一个,并於弦,又以三矢并於弣,所以异也。

辩拾取矢,揖,皆升就席。谓宾大夫及众宾也。相俟堂西,进立于西阶之前。主人以宾揖升,大夫及众宾从升,立时少退于大夫。三耦及弟子自若留下。

[疏]“辩拾”至“就席”。○注“谓宾”至“留下”。○释曰:知相俟于堂西者,以经言辩拾取矢讫,乃言“揖,皆升就席”,则知先取矢者皆相待堂西,其主人则在堂东,遍取矢讫,乃揖而升堂就席也。云“主人以宾揖升,大夫及众宾从升,立时少退于大夫。三耦及弟子自若留下”者,众宾则三宾也,皆依上文献后升,及留在下之法。

司射乃適堂西,释弓,去扑,说决、拾、袭,反位。

[疏]“司射”至“反位”。○释曰:司射之扑在阶西,今来去扑於堂西之等,以其不复射故也。

司马命弟子说侯之左下纲而释之,说,解也。释之不复射,奄束之。

[疏]“司马”至“释之”。○注“说解”至“束之”。○释曰:上初张侯时,云“乃张侯,下纲不及地武,不系左下纲,中掩束之”,郑云:“事未至也。”又至将射时,“司马命张侯,弟子说束,遂系左下纲”。郑注云:“事至。”今言司马命弟子说侯之左下纲而释之,直言“说侯之左下纲而释之”,明未全去,备复射,故郑下注云:“诸所退皆俟於堂西,备复射也。”故知此释之为三番射毕,不复射。若有射,则行燕射,旅酬以后乃为之,故於此时中掩左下纲,如初张时也。

命获者以旌退,命弟子退楅。司射命释获者退中与筭而俟。诸所退皆俟堂西,备复射也。旌言“以”者,旌恒执也。获者,释获者,亦退其荐俎。

[疏]“命获”至“而俟”。○注“诸所”至“荐俎”。○释曰:“获者,释获者,亦退荐俎”者,上献时皆有荐俎,辟之於右,今获者以旌退,释获者退中,故知亦退荐俎也。

司马反为司正,退复觯南而立。当监旅酬。

[疏]“司马”至“而立”。○注“当监旅酬”。○释曰:自此尽“司正降复位”,论射讫行旅酬之事。故司马反为司正,郑云“当监旅酬”也。

乐正命弟子赞工即位。弟子相工,如其降也,升自西阶,反坐。赞工迁乐也。降时如初入。乐正反自西阶东,北面。

[疏]“乐正”至“反坐”。○注“赞工”至“北面”。○释曰:前为将射,迁工于东方西面,乐正北面。今将旅酬作乐,故迁升於堂上也。云“降时如初入”者,以经直云“如其降也”,降时威仪不见,故取上文降时如初入。初入则上“工四人”已下是也。云“乐正反自西阶东,北面”者,上初升於西阶之东,乐正立于其西,合乐讫,工告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立于西阶东,北面。又将射时,乐正命弟子赞工迁乐于下,弟子相工如初入,降自西阶东,北面,近其事。知不升者,以正乐毕,上无告请於宾之事,宜与正歌备已后同也。

宾北面坐,取俎西之觯,兴,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立于宾东。宾坐奠觯,拜,执觯兴,主人答拜。宾不祭,卒觯,不拜,不洗,实之,进东南面。所不者,酬而礼杀也。宾立饮。

[疏]“宾北”至“南面”。○注“所不”至“立饮”。○释曰:“宾北面坐,取俎西之觯”者,谓上一人举觯于宾,宾奠于荐西者也。云“宾立饮”者,《乡饮酒》当此宾酬主人时云宾“不祭,立饮”是也。

主人阼阶上北面拜,宾少退。少退,少逡遁也。

主人进受觯,宾主人之西,北面拜送。旅酬而同阶,礼杀也。

[疏]注“旅酬”至“杀也”。○释曰:对献酬之时,宾主各於其阶,故云“同阶,礼杀也”。

宾揖,就席。主人以觯適西阶上酬大夫。大夫降席,立于主人之西,如宾酬主人之礼。其既实觯,进西南面,立乡所酬。

[疏]“宾揖”至“之礼”。○注“其既”至“所酬”。○释曰:云“主人以觯適西阶上酬大夫”者,旅酬恒执此觯以相酬,故言“以”。知义然者,上文“命获者以旌退”,郑注云“旌言以者,旌恒执也”是也。云“其既实觯,进西南面,立曏所酬”,知者,以上宾酬主人,阼阶上实觯进南面,则知此主人酬大夫西阶上,实觯而亦进西面可知也。

主人揖,就席。若无大夫,则长受酬,亦如之。长,谓以长幼之次酬众宾。

[疏]“主人”至“如之”。○释曰:云“若无大夫”者,乡人为公卿大夫来观礼者为遵,或有或无,不定,故云若。有大夫先酬之,无大夫则酬长,以《乡射》无介,直有三宾,以长幼之次受酬。此言酬众宾,则三宾也。

司正升自西阶,相旅,作受酬者曰:“某酬某子。”某者,字也。某子者,氏也。称酬者之字,受酬者曰某子。旅酬下为上,尊之也。《春秋传》曰“字不若子”,此言某酬某子者,《射礼》略於《饮酒》,《饮酒》言某子受酬,以饮酒为主。

[疏]“司正”至“某子”。○注“某者”至“为主”。○释曰:云“旅酬下为上,尊之也”者,以旅酬者少长以齿,逮下之道,前人虽卑,其司正命之饮酒,呼之称谓尊於酬者,故受酬者为某子,酬他为某也。云“《春秋传》曰”者,案庄十年秋九月经书:“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公羊传》曰:“荆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何休云:“爵最尊也。”郑引之者,证旅酬下为上之义。酬者称字,受酬者称子,子是尊称。云“此言某酬某子者,《射礼》略於《饮酒》,《饮酒》言某子受酬,以饮酒为主”者,此《乡射》主於射,略於《饮酒》,故称酬他者字,又称受酬饮酒者为子,是字不若子。《饮酒》言“某子受酬”,直以饮酒为主故也。

受酬者降席。司正退立于西序端,东面。退立,俟后酬者也。始升相,立阶西北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