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播种·水稻

  【原文】

  《齐民要术》①稻无所缘②,唯岁易为良③。选地欲近上流。地无良薄,水清则稻美也。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先放水,十日后,曳辘轴④十遍。遍数唯多为良。地既熟,净淘种子,浮者不去,秋则生稗。渍经三宿,漉出,内草篙市专反,判竹,圜以盛谷。中裛之⑤。复经三宿,芽长二分,一亩三斗⑥掷。三日之中,令人驱鸟。稻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薅。拔草曰“薅”。虎高反。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⑦。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刈,零落而损收。北土高原,本无陂泽,随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⑧平之。纳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⑨。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⑩。溉灌、收刈,一如前法。畦嚼音劣,堤厓也。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藏稻必须用箪。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气,则烂败也。舂稻:必须冬时,积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若冬舂不干,即米青赤脉起;不经霜,不燥曝,则米碎矣。秫稻法,一切同。

  《周官》曰:稻人,掌稼下地。以水泽之地种谷也。谓之“稼”者,有似嫁女相生。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郑司农说“潴”、“防”以《春秋传》曰:“町原防,规偃潴。” “以列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扬其芟”:以其水写,故得行其田中,举其芟钩也。杜子春读“荡”为“和”,“荡”谓以沟行水也。玄谓“偃潴”者,畜流水之陂也。“防”,潴旁堤也。“遂”,田首受水小沟也。“列”,田之畦嚼也。“浍”,田尾去水大沟。“作”,犹治也。开遂,舍水于列中,因涉之,扬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种稻。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殄,病也,绝也。郑司农说:“芟夷”以《春秋传》曰“芟夷蕴崇之”。今时谓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芟刈其禾,於下种麦也。玄谓将以泽地为稼者,必于夏六月之时,大雨时行,以水病绝草之后生者,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司农云:“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氾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食陵反;畦畔也。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

  崔寔曰:三月可种粳稻。稻,美田欲稀;溥田欲稠。

  【注释】

  ①引自《齐民要术·种稻第十一》。

  ②缘:寅缘、联系、关系。

  ③岁易为良:易:更代、改变。要求每年更换稻田,这在古代地广人稀的条件下,大概是办得到的。

  ④辘轴:《齐民要术》作“陆轴”,《王祯农书》作“砺徉”,并说:“砺礋与碜碡之(形)制(相)同,但外有列齿,独用于水田。”因为砺礋上有“列齿”,所以它的作用并不限于碾轧,同时亦兼有松土作用。

  ⑤裛:与“浥”通。“浥郁”,即令种子保湿发热,是催芽的一种措施,“裛之”在这里是指将草篙盖好。

  ⑥三斗:《齐民要术》原作“三升”。

  ⑦以上系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全过程。当时南方仍采取“旱直播”的方法种稻,故缺育秧、插秧的技术环节。

  ⑧木斫:《王祯农书》说:木斫即耰,捶土块的田器,“首如木椎,柄长四尺”。或即关中所使用的“骨朵”。

  ⑨拔而栽之:北方种稻,采用插秧法,似乎比当时的南方技术还要先进。

  ⑩育秧移栽的好处甚多,并不只是为了减轻草害。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移栽稻技术。

  畦嚼:“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嚼”,田埂。“畦嚼”,在这里指稻田的田丘。

  这里特别说明贮存稻谷,不能采用窖藏法。由此可见,窖藏粮食的方法,直到北魏时期,仍然相当广泛。

  稻人:《周礼》中的官名。引文见《周礼·地官·稻人》。

  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此段译文据郑玄注。写水,即泻水。

  町原防,规偃潴:引自《左传·襄公廿五年》杜预注:偃潴,下湿地。防,堤防。

  芟夷蕴崇之:引自《左传·隐公六年》杜预注:芟:刈也。夷:杀也。

  夷下麦:郑玄引用“夷下麦”一词,意在解释“夷”的含义。这里似指“禾下为夷”。“夷”即为禾茬。芟夷:即像芟刈稻麦那样,将草贴近地面刈掉。

  於下:原缺“於”字,据《周礼》郑注及《齐民要术》诸书补正。

  芒种:“有芒的谷种,指稻麦”的解释,在这里并不确当,适于水田种植的有芒谷种,主要是指稻、稗等。

  转引自《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

  【译文】

  《齐民要术》:水稻对土地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每年更换一次稻田便好。选择稻田,要靠近流水的上游,不论土地好坏,只要水清,便可生长出好的稻谷。三月种稻是最上等的农时,四月上旬是中等农时,四月下旬是下等农时。先将田水放掉,等过了十天以后,拽拉着辘轴轧碾十遍,遍数越多越好。地熟草净以后,开始淘净稻种,水面上的浮秕不去掉,秋天便会生稗子。浸渍过三夜,将水漉出,放入草篙市专反,用竹篾编的,圆形盛谷的用具。中,趁潮湿盖好。三夜过后,便可以长出二分长的芽,一亩田撒播三斗。播种后三天内,要有人驱赶鸟雀。稻苗七八寸高时,原来已被消灭的杂草,会再次生长起来,只要用镰刀在水面以下将它刈倒,草便全部被泡烂死掉。稻苗渐渐地长大以后,还应当再一次地薅草,拔草叫“薅”。薅过草,把水放干,让太阳晒稻根,使稻站立坚牢。再后,只需依据天时雨水多少,进行适当地灌溉便行了。稻子快熟时,再一次将水放掉。霜降节到即可收刈。刈早了,米色青,不坚实;刈晚了,会落粒使收获减少。北方高原地方,本来没有蓄水的陂池和薮泽,只有在流水的弯曲水漫处,方可作稻田。二月间,地冻消释,待地面干了,将杂草烧掉后进行翻耕,耕毕,随即放水入田。十天以后,土块都已经被水泡散,便可以用木斫将田平整好。下种的方法与上面说的一样。稻苗生长七八寸高时,拔下来重行栽过。因为不是每年更换稻田,所以杂草稗子特别多,刈了还会再发,只有重行栽过,再来彻底除草。灌溉和收刈的方法,完全同上面一样。畦嚼音劣,堤压。大小,并无一定的规格,须酌量地势是不是适宜,以及水的深浅是不是均匀来决定。贮藏稻谷,必须用箪。稻,本来是水谷,假如采用窖藏的方法,受了地下湿气,一定会霉烂腐败。舂稻谷,必须在冬日,连续曝晒若干日,让它极为干燥,然后放置在露天处在霜露侵袭下经过一夜,马上去舂。假如冬舂的稻谷不干,舂出来的米便会生出青色红色的纹脉。不经霜、不燥曝,舂出的米必然破碎。种植糯稻的方法完全相同。

  《周官》说:稻人,掌管下湿地的稼穑工作。指在低洼多水地种稻。称为“稼”,是说像嫁女那样,可以孳生繁殖。他的方法是:利用偃潴(陂池)蓄水,利用堤防防止偃潴的水外流,利用沟引水,利用地头小遂沟让水均匀地流入田中,利用列(田丘)停水,利用排水的浍沟将水泻去。蹚着水到田中,将刈倒的杂草丢掉,治田种稻。郑玄注说:郑众用《春秋左氏传》“町原防,规偃潴”来解释“潴”和“防”。将“以列舍水”的“列”字,说成是许多排水的水道。将“以涉扬其芟”,解释作:因为水已泻去,故可在田行走和芟草。杜子春注将“荡”字读作“和”音,说荡是用沟引水的意思。郑玄本人说:“偃潴”,指蓄水的陂池;“防”,指偃潴四旁的堤防;“遂”,指回头承受行水沟洫来水的小沟;“列”,指稻田的田丘(畦嚼);“浍”,指稻田后面的排水的大沟。“作”,是治理的意思。上面说将水通过小遂沟,引入稻田田丘(列)中,故需要涉水,扬弃掉前年芟倒的杂草,方可整治田地,用来种稻。种植水田,应当在夏天让水把杂草殄灭绝,然后将它们芟夷掉。殄,是病死、灭绝的意思。郑司农(郑众)用《春秋左氏传》“芟夷蕴崇之”来解释“芟夷”。以为今时称“禾下麦”为“夷下麦”,即是说芟刈掉禾稻,于下种麦。郑玄认为,想在沼泽地种庄稼的人,必须趁夏季六月,常下大雨的天气,用水将新生长起来的杂草淹死,秋天地里的水干涸时,芟刈倒,明年便可种庄稼。凡是生长水草的沼泽地,皆可种植有芒的谷物。郑司农说:“凡可生长水草的沼泽地,皆可种带芒的谷种。”有芒的谷种,是指稻和麦。

  《氾胜之书》说:种稻,须在春天地解冻后,先翻耕土地。种稻的田块不需要大,大了,水的深浅便不容易调节合适。冬至后一百一十天,可开始种稻。稻在苗期,水温要高,田埂上的水道口,应该对直,可以保温;夏至后,天气炎热,应使水道口交错开。

  崔寔说:三月可以种粳稻。美田,稻子应种稀;薄田,稻子应种稠。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