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附录 一卷

  墨子篇目考

  毕沅述,今重校补。

  汉书艺文志: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

  隋书经籍志:

  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

  庾仲容子钞:见高似孙子略,毕本无,今补。

  墨子十六卷。

  马总意林:

  墨子十六卷案:墨子名翟,高诱曰鲁人,一曰宋人,为宋大夫,善守御,务俭啬。所着书,汉志七十一篇,隋、唐志十五卷,目一卷,宋志十五卷,杨倞荀子注云三十五篇,宋潜溪曰二卷,亲士至经说十三篇。明堂策槛刊本十五卷、七十一篇,与旧志合,阙节用下、节葬上中、明鬼上中、非乐中下、非儒上,共八篇。盖杨据篇名捴计之,宋则未见全书也。 明刻文多重复,似亦非古本,但次第正与此同。

  君子自难而易彼,“彼”字补,同下。众人自易而难彼。亲士篇。

  灵龟先灼,神蛇先暴。“先”原作“近”。

  君子虽有学,行为本焉。战虽有陈,勇为本焉。丧虽有礼,哀为本焉。修身篇。

  墨子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诒让案:张海鹏本,“国”作“人固”二字。舜染许由,桀染干辛,“干”,旧作“予”。说苑作“ 干莘”。原有推哆,韩非子曰“桀有侯侈(一)。”纣染崇侯也。所染篇。

  (一)原作“哆”,据韩非子改。

  圣人为舟车,完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辞过篇。

  子自爱不爱父,欲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欲亏兄而自利,非兼爱也。句非原文。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亦非旧讹“能”。诒让案:张本不讹。兼爱。兼爱上篇。

  节葬之法:三领之衣原作“衣三领”。足以朽肉,节葬篇作“蔽形”。三寸之棺原作“棺三寸” 。足以朽骸,深则通于泉。原作 “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节葬篇亦云“下无及泉,上无通臭”。节用中篇。

  诸侯不得恣己为政,有三公政之;政之之“政”,原作“正”,下同。三公不得恣己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不得恣己为政,有天旧有“下”字。政之。天志下篇。案此文两见,皆作“有天政之”。

  断指以存胫,原作“●”。下云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以免于身者利。原作“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言虽受伤而身得免,即谓之利。大取篇

  君子如钟,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美原作“义”。女处不出,则争求之;行而自炫,人莫之娶。公孟篇。

  墨子劝弟子学曰:“汝速学,君原作“吾”。当仕汝。”弟子学期年,就墨子责仕。 二字补。责,求也。墨子曰:“ 汝闻鲁人原作“

  语”。乎?有昆弟五人,父死,其长子嗜酒不肯预葬,其四弟曰:兄若送葬,我当为兄沽酒。此下与原文小异。葬讫,就四弟求酒。四弟曰:子葬父,岂独吾父也?吾恐人笑,欺以酒耳!今不学,人自笑子,故劝子也。”遂不复求仕。

  墨子谓门人曰:“汝何不学?”对曰:“吾族无学者。”墨子曰:“不然。岂谓欲好美,而曰吾族无此,辞不欲耶?欲富贵,而曰吾族无此,辞不用耶?强自力矣!”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二句原书阙,见埤雅引。下二条,亦原书所无。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说人,言过而行不及。书钞引新序“齐王问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如?’对曰‘古之学者’”云云说人,则为墨子之言甚明。

  君子服美则益敬,小人服美则益骄。诒让案:今本公输篇后,兵法诸篇之前,阙第五十一篇,以上数条疑皆此篇佚文。

  案:史记:墨翟“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张衡谓当子思时,出仲尼后也。抱朴子、小司马皆言在七十子后。史邹阳书曰:“宋信子 □之计囚墨翟”,汉书“子□”作“子冉”。意其生稍后孔子,而先于孟子者欤?窃谓儒与杨墨犹阴与阳,而墨较近理,故与杨同一塞路,同经孟子辞辟,而墨氏之书至今犹有传者。甚至尸佼谓孔子贵公,墨子贵兼,其实则一。韩非子显学篇孔墨并尊。史传以墨附孟,范书言墨孟之徒。韩昌黎谓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是岂特秦越同舟已哉!荀卿书虽不醇,其礼论篇讥墨子薄葬,反覆数百言,大旨谓以倍叛之心事亲,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为刑余罪人之丧,又谓刻死而附生,所见实出孔鲋诘墨子上,唐开元从祀孔庭,其以此欤?诒让案:此条于墨子篇目及马氏书均无涉,姑录之,以存毕考之旧。

  唐书经籍志:

  墨子十五卷。墨翟撰。

  新唐书艺文志:

  墨子十五卷。墨翟。

  宋史艺文志:

  墨子十五卷。宋墨翟撰。

  崇文总目:毕本无,今补。

  墨子十五卷。墨翟撰。

  郑樵通志艺文略:

  墨子十五卷。宋大夫墨翟撰。墨翟与孔子同时。汉志注“在孔子后”。又三卷。乐台注“唐志不载,当考”。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墨子十五卷。

  王应麟玉海:

  书目云“墨子十五卷,自亲士至杂守为六十一篇。 亡九篇。一本自亲士至上同凡十三篇。”诒让案:此即中兴馆阁书目,王氏所引,非全文。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墨子十五卷,宋墨翟撰,战国时为宋大夫,着书七十一篇,以贵俭、兼爱、尊贤、右鬼、非命、尚衢本作“上”。同为说云。荀、孟皆非之,而韩愈独谓辨生于末学,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墨子三卷,宋大夫墨翟撰,孟子所谓邪说诐行,与杨朱同科者也。韩吏部推尊孟子,而读墨一章,乃谓孔、墨相为用,何哉?汉志七十一篇,馆阁书目有十五卷六十一篇者,多讹脱不相联属。又二本止存十三篇者,当是此本也。方杨、墨之盛,独一孟子讼言非之,谆谆焉惟恐不胜。今杨朱书不传,列子仅存其余,墨氏书传于世者亦止于此。孟子越百世益光明,遂能上配孔氏,与论语并行。异端之学,安能抗吾道哉!

  焦竑国史经籍考:

  墨子十五卷,又三卷。乐台注。

  四库全书总目:毕本无,今补。

  墨子十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宋墨翟撰。考汉书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注曰 “名翟,宋大夫。”隋书经籍志亦曰宋大夫墨翟撰。然其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之言,非所自着。又诸书多称墨子名翟,因树屋书影则曰“墨子姓翟,母梦乌而生,因名之曰乌,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以墨为姓,是老子当姓老耶?”其说不着所出,未足为据也。诒让案:周亮工说,本元伊世珍琅嬛记。宋馆阁书目称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此本篇数与汉志合,卷数与馆阁书目合。惟七十一篇之中,仅佚节用下第二十二、节葬上第二十三、节葬中第二十四、明鬼上第二十九、明鬼中第三十、非乐中第三十三、非乐下第三十四、非儒上第三十八,凡八篇,尚存六十三篇,诒让案:此未数失目十篇也,今本实存五十三篇。与馆阁书目不合。陈振孙书录解题又称有一本止存十三篇者,今不可见,或后人以两本相校互有存亡,增入二篇欤?抑传写者讹以六十三为六十一也?墨家者流,史罕着录,盖以孟子所辟,无人肯居其名。然佛氏之教,其清净取诸老,其慈悲则取诸墨。韩愈送浮屠文畅序称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以佛为墨,盖得其真,而读墨子一篇乃称墨必用孔,孔必用墨,开后人三教归一之说,未为笃论。特在彼法之中,能自啬其身,而时时利济于物,亦有足以自立者,故其教得列于九流,而其书亦至今不泯耳。第五十二篇以下皆兵家言,其文古奥,或不可句读,与全书为不类,疑因五十一篇言公输般九攻,墨子九拒之事,其徒因采摭其术,附记其末。观其称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守圉之器在宋城上,是能传其术之征矣。

  钱曾读书敏求记:诒让案:毕本在焦竑国史经籍考前,今移此。

  墨子十五卷,潜溪诸子辨云“墨子三卷,战国时宋大夫墨翟撰。上卷七篇号曰经,中卷、下卷六篇号曰论,共十三篇。考之汉志七十一篇,馆阁书目则六十一篇,已亡节用、节葬、明鬼、非乐、非儒等九篇,今书则又亡多矣。”潜溪之言如此。予藏宏治己未旧抄本,卷篇之数恰与其言合;又藏会稽钮氏世学楼本,共十五卷七十一篇,内亡节用等九篇,盖所谓馆阁书目本或即此欤?潜溪博览典籍,其辨订不肯聊且命笔,而止题为三卷,岂犹未见完本欤?抑此书两行于世而未及是正欤?姑识此,以询藏书家。

  诒让案:墨子书七十一篇,即汉刘向校定本,箸于别录,而刘歆七略、班固艺文志因之,旧本当亦有刘向进书奏录,宋以后已不传。史记孟子荀卿传索隐 “按别录云:今按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如此,则墨子者在七十子之后也。”此即刘录之佚文。考文子,今书未见,它书载子夏弟子,亦无文子,唯史记儒林传云“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则疑文子当为禽子。又耕柱篇“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政或兼据彼文也。又案:汉志兵技巧家注云“省,墨子重。”则七略墨子书,墨家与兵书盖两收。班志始省兵而专入墨,此亦足考刘、班箸录之异同。谨附记之。刘略入兵技巧家者,盖即备城门以下二十篇也。

  墨子佚文

  毕沅述,今重校补。

  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见荀子,当是非乐篇文。诒让案:见乐论篇,然似约举非乐篇大意,毕以为佚文,未塙。

  孔子“子”字皆鲋所更,墨本用孔子讳。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 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景公祭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对曰:“鲁孔子之徒也。其母死,服丧三年,哭泣甚哀。”公曰: “岂不可哉?”晏子曰:“古者圣人非不能也,而不为者,知其无补于死者,而深害生事故也。”见孔丛诘墨篇。疑非儒上第三十八篇文。诒让案:二条并见晏子春秋外篇,或墨子亦有是文。

  堂高三尺。索隐云“自此已下,韩子之文,故称曰也。”诒让案:后汉书赵典传注,首有尧、舜二字,韩非子十过篇亦有此文,即索隐所据也。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诒让案:后汉书、文选魏都赋注作“斫”,又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刊”。食诒让案:后汉书注作“饭”。土簋,啜土刑,诒让案:后汉书注作 “歠土铏”。粝粱之食,诒让案:后汉书注作“饭”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见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见文选注、后汉书注,文皆微异,今韩非子虽有之,然疑节用中、下篇文。诒让案:此司马谈约引墨子语,似未必即节用中、下篇佚文。群书治要及艺文类聚十一、太平御览八十,引帝王世纪云“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夏服葛衣,冬服鹿裘。”论衡是应篇云“墨子称尧、舜堂高三尺,儒家以为卑下。”以上诸书及后汉书注、文选注,疑并据史记,展转援引,非唐本墨子书实有此文也。

  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诒让案:毕本作“思”,今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校正。虑无不徇通矣。见裴骃史记集解,索隐“十五 ”作“五十”,“无不”作“不”,云“作十五非是” 。诒让案:索隐云“俗本作‘十五’,非是。案谓年老逾五十不聪明,何得云十五”,盖小司马所见墨子犹是足本,故据以校正史注俗本之谬。

  禽滑厘问于墨子曰:“锦绣絺纻,将安用之?” 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黼诒让案:旧本脱,卢文弨据御览八百二十校补,今从之。黻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翦,采椽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诒让案:旧衍“ 化”字,今从卢校删。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絺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纣为鹿台糟邱、酒池肉林,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妇女优倡,钟鼓管弦,流漫不禁,而天下愈竭,故卒身死国亡,为天下戮。非惟锦绣絺纻之用邪?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见说苑,疑节用下篇文。诒让案:节用诸篇无与弟子问荅之语,毕说未塙。吾见百国春秋。见隋李德林重答魏收书。诒让案:见隋书本传,亦见史通六家篇。“春秋”下,毕本有“史”字,今据史通删。考德林书云“史者,编年也,故晋号纪年。墨子又云,吾见百国春秋。史又(一)有无 事而书年者,是重年验也。”审校文义,李书“史”字当属下为句,毕氏失其句读,遂并“史”字录之,谬也。

  (一)“又”字下原有“无”字,据隋书李德林传删。

  禽子问:“天与地孰仁?”墨子曰:“翟以地为仁。太山之上则封禅焉。培塿之侧太平御览作“沈”。则生松柏,下生黍苗莞蒲,水生鼋鼍龟鱼,民衣焉,食焉,死焉,地终不责德焉。故翟以地为仁。”见艺文类聚,又见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吴淑事类赋,文微异。

  申徒狄曰:“周之灵珪,出于土石;楚之明月,出于蚌蜃。”见艺文类聚。诒让案:此即后申徒狄谓周公章之文,当并为一条。

  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见文选注。

  墨子献书惠王,王受而读之,曰:“良书也。” 见文选注。诒让案:本书贵义篇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疑即献书惠王之误。又余知古渚宫旧事二,亦云墨子至郢,献书惠王,王受而读之,曰“良书也”,与李所引正同。彼文甚详,疑皆本墨子,但不箸所出书,今不据补录。详贵义篇。

  时不可及,日不可留。见文选注。

  备冲篇见诗正义。

  备冲法,绞善麻长八丈,内有大树,则系之,用斧长六尺,令有力者斩之。见太平御览。疑备冲篇文。诒让案:通典兵守拒法云“敌若推□车,我作粗铁镮,并屈桑木为之,用索相连,□头适到,速以镮串□头,于其傍便处,分令壮士牵之翻倒,弓弩而射,自然败走。”案杜盖即本墨子遗法,而以后世名制易之。

  申徒狄谓周公曰:“贱人何可薄也!周之灵珪,出于土石;随之明月,出于蚌蜃;少豪大豪,出于污泽,天下诸侯皆以为宝。狄今请退也。”见太平御览。又一引云“周公见申徒狄,曰:‘贱人强气则罚至。’申徒狄曰:‘周之灵珪,出于土口;楚之明月,出口蚌蜃;五象出于汉泽,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疑今耕柱篇脱文。诒让案:此文当在佚篇中,今书耕柱篇虽亦有和璧随珠,三棘六异之文,然非申徒狄对周公语,毕说非也。通志氏族略,引风俗通云“申徒狄,夏贤人也。”林宝元和姓纂说同。庄子外物篇云“汤与务光,务光怒,申徒狄因以踣河”,此即应说所本。淮南子说山训,高注则云 “申徒狄,殷末人也。”史记邹阳传集解:“服虔云申徒狄,殷之末世人也。”索隐引韦昭又云“六国时人。 ”庄子大宗师释文亦云“申徒狄,殷时人。”案依韦说,则此周公或为东、西周君。御览八百二引有和氏之璧语。又韩诗外传一及新序士节篇,并云“申徒狄曰: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则狄非夏、殷末人可知。疑韦说近是。桀女乐三万人,晨噪闻于衢。服文 □衣裳。见太平御览。诒让案:此管子轻重甲篇文。以后御览所引诸条,似多误以它子书语为墨子,不甚足据也,今亦未及详校。

  秦穆王遗戎王以女乐二八,戎王沈于女乐,不顾国亡,政国之祸。见太平御览。

  良剑期乎利,不期乎莫邪。见太平御览。

  禹造粉。见太平御览。

  子禽问曰:诒让案:疑当作禽子。“多言有益乎?”墨子曰:“

  虾蟆蛙蝇诒让案:当作黾。”日夜而鸣,舌干□,然而不听。一引作“ 口干而人不听之。”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见太平御览。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制兕虎。见太平御览。诒让案:此晏子春秋谏上篇文。

  神机阴开,剞罽无迹,人巧之妙也。而治世不以为民业。诒让案:此淮南子齐俗训文。 “罽”,彼作“劂”,此误。工人下漆而上丹则可,下丹而上漆则不可。万事由此也。诒让案;此淮南子说山训文。

  神明钩绳者,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为巧。诒让案:此淮南子齐俗训文,“神明”作“规矩”。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功力致也。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濡,以生万殊。翡翠玳琄碧玉珠,文采明朗,泽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放,鲁般弗能造,此之大巧。诒让案:此淮南子泰族训文。夫至巧不用剑。大匠大不斫。诒让案:此淮南子说林训文,下“大”字衍。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大匠不能斫金,巧治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铄也。埏埴以为器,刳木而为舟,烁铁而为刃,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 见太平御览,而文不似墨子,或恐误引他书。诒让案:末条淮南子泰族训文。

  右二十一条,今本所脱,由沅采摭书传,附十五卷末。其意林所称,已见篇目考中,不更入也。

  金城汤池。水经河水二,郦道元注。

  釜丘。水经济水注云“陶丘,墨子以为釜丘也。”

  使造下疑脱“物”字。三年而成一叶,天下之叶少哉。广弘明集朱世卿法性自然论。案: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为玉楮叶章,有此文,或本墨子语也。

  舜葬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刘赓稽瑞。

  禹葬会稽,鸟为之耘。稽瑞。以上二条疑节葬上中二篇佚文,然说舜葬处与节葬下篇不合,未详。

  五星光明,苣艳如旗。稽瑞。

  右六条,毕本无,今校增。

  墨子旧叙

  鲁胜墨辩注叙晋书隐逸传

  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则事不成。”墨子着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孙星衍校改“刑”。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必有形,当作“名必有形”。察疑脱“形”字。莫如别色,故有坚白之辩;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辩同异。至同无不同,至异无不异,是谓辩同辩异。同异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辩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余岁,遂●绝。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诸众杂集为刑名二篇,“刑”当作“形”。略解指归,以俟君子。其或兴微继绝者,亦有乐乎此也。

  毕沅墨子注叙经训堂本。

  墨子七十一篇,见汉艺文志。隋以来为十五卷、目一卷,见隋经籍志。宋亡九篇,为六十一篇,见中兴馆阁书目。实六十三篇,后又亡十篇,为五十三篇,即今本也。本存道藏中,缺宋讳字,知即宋本。又三卷一本,即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宋王应麟、陈振孙等仅见此本。有乐台注,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今亡。案通典言兵有守拒法,而不引墨子备城门诸篇。玉海云后汉书注引墨子备突篇,诗正义引墨子备冲篇,似亦未见全书,疑其失坠久也。今上开四库馆,求天下遗书,有两江总督采进本,谨案亦与此本同。自此本以外,有明刻本,其字少见,皆以意改,无经上下及备城门等篇,诒让案:此即余有丁子汇本。盖无足观。墨书传述甚少,得毋以孟子之言,转多古言古字。先是仁和卢学士文弨、阳湖孙明经星衍互校此书,略有端绪,沅始集其成。因遍览唐、宋类书、古今传注所引,正其讹谬,又以知闻疏通其惑。自干隆壬寅八月至癸卯十月,逾一岁而书成。世之讥墨子以其节葬、非儒说。墨者既以节葬为夏法,特非周制,儒者弗用之。非儒,则由墨氏弟子尊其师之过,其称孔子讳及诸毁词,是非翟之言也。诒让案:此论不塙,详非儒篇。案他篇亦称孔子,亦称仲尼,又以为孔子言亦当而不可易,是翟未尝非孔。孔子之言多见论语、家语及他纬书传注,亦无斥墨词。 诒让案:墨子盖生于哀、悼闲,较之七十子尚略后,孔子安得斥之?此论甚谬。至孟子始云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又云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盖必当时为墨学者,流于横议,或类非儒篇所说,孟子始嫉之。故韩非子显学云:“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韩愈云:“ 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其知此也。今惟亲士、脩身及经上、经下,疑翟自着,余篇称子墨子,耕柱篇并称子禽子,则是门人小子记录所闻,以是古书不可忽也。且其鲁问篇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是亦通达经权,不可訾议。又其备城门诸篇,皆古兵家言,有寔用焉。书称中山诸国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诒让案:此非攻中篇文,旧本作“且不着何”,当为“柤、不屠 何 ”,明人不解,妄改为中山诸国,毕氏亦沿其谬。详本篇。考中山之灭在赵惠文王四年,当周赧王二十年,则翟寔六国时人,至周末犹存,故史记云“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班固亦云在孔子后。司马贞“按别录云,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如此,则墨子者在七十子后。”李善引抱朴子,亦云孔子时人,或云在其后。今按其人在七十子后。诒让案:文选长笛赋注。若史记邹阳传,邹阳曰:“ 宋信子□之计而囚墨翟。”司马贞云:“汉书作子冉,不知子冉是何人。文颖曰:子冉,子□也。荀卿传云‘ 墨翟,孔子时人,或云在孔子后。’又襄公二十九年左传‘宋饥,子□请出粟。’时孔子适八岁,则墨翟与子 □不得相辈。或以子冉为是,不知如何也。”又文选亦作子冉,注云“文子曰:子□也,冉音任。善曰:未详。”诒让案: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注误以文颖为文子。冉音任,亦有误。沅亦不能定其时事。又司马迁、班固以为翟,宋大夫,葛洪以为宋人者,以公输篇有为宋守之事。高诱注吕氏春秋以为鲁人,则是楚鲁阳,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楚四竟,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先秦之书,字少假借,后乃偏旁相益。若本书,源流之字作原,一又作源,金以溢为名之字作益,一又作镒,四竟之字作竟,一又作境,皆传写者乱之,非旧文。乃若贼●百姓之为杀字古文,遂而不反,合于遂亡之训,关叔之即管叔,寔足以证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好古者幸存其旧云。如其疏略,以俟敏求君子。干隆四十八年,岁在昭阳单阏涂月,叙于西安节署之环香阁。

  孙星衍墨子注后叙经训堂本

  干隆四十八年癸卯十二月,弇山先生既刊所注墨子成,以星衍涉于诸子之学,命作后叙。星衍以固陋辞,不获命,叙曰:

  墨子与孔异者,其学出于夏礼。司马迁称其善守御,为节用。班固称其贵俭、兼爱、上贤、明鬼、非命、上同。此其所长,而皆不知墨学之所出。淮南王知之,其作要略训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其识过于迁、固。古人不虚作,诸子之教或本夏,或本殷,故韩非着书亦载弃灰之法。墨子有节用,节用禹之教也。孔子曰:“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吾无闲然。”又曰:“礼与其奢宁俭。” 又曰:“道千乘之国,节用。”是孔子未尝非之。又有明鬼,是致孝鬼神之义;兼爱,是尽力沟洫之义。孟子称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而庄子称禹亲自操橐耜而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猿甚风,栉甚雨。列子称禹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吕不韦称禹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皆与书传所云“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三过其门而不入,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同。其节葬,亦禹法也。尸子称禹之丧法“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桐棺三寸,制丧三日” ,当为“月”。见后汉书注。淮南子要略称禹之时,天下大水,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又齐俗称三月之服,是绝哀而迫切之性也。高诱注云“三月之服是夏后氏之礼 ”。韩非子显学称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而此书公孟篇墨子谓公孟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又公孟谓子墨子曰 “子以三年之丧为非,子之三日当为“ 月”。之丧亦非也”云云,然则三月之丧,夏有是制,墨始法之矣。诒让案:孟子云“三年之丧,齐疏之服,□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则孟子谓夏礼亦三年丧,此说与孟子不合。孔子则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之礼尚文,又贵贱有法,其事具周官、仪礼、春秋传,则与墨书节用、兼爱、节葬之旨甚异。孔子生于周,故尊周礼而不用夏制。孟子亦周人而宗孔,故于墨非之,势则然焉。

  若览其文,亦辨士也。亲士、脩身、经上、经下及说,凡六篇,皆翟自着。经上下略似尔雅释诂文,而不解其意指。又怪汉唐以来,通人硕儒,博贯诸子,独此数篇莫能引其字句,以至于今,传写讹错,更难钩乙。晋书鲁胜传云“胜注墨辨,存其叙曰:“墨子着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其学,以正刑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词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又曰“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诸众杂集为刑名二篇,略解指归,以俟君子。”如所云,则胜曾引说就经各附其篇,恨其注不传,无可征也。

  备城门诸篇具古兵家言,惜其脱误难读,而弇山先生于此书,悉能引据传注类书,匡正其失。又其古字古言,通以声音训故之原,豁然解释,是当与高诱注吕氏春秋、司马彪注庄子、许君注淮南子、张湛注列子,并传于世。其视杨倞卢辩空疏浅略,则倜然过之。

  时则有仁和卢学士抱经,大兴翁洗马覃溪,及星衍三人者,不谋同时共为其学,皆折衷于先生,或此书当显,幸其成帙,以惠来学,不觉僭而识其末也。阳湖孙星衍撰。

  孙星衍经说篇跋经训堂本

  干隆癸卯三月,星衍方自秦北征,巡抚公将刻所注墨子,札讯星衍云:“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似坚白异同之辩,其文脱误难晓,自鲁胜所称外,书传颇有引之否?”星衍过晋问卢学士,又抵都问翁洗马,俱未获报。阅数月,重读淮南齐俗训,有云:“夫虾蟆为鹑,生非其类,唯圣人知其化。”因悟与经说上“ 化若□为鹑”合。又读列子汤问篇云:“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张湛注云:“发甚微□,而至不绝者,至均故也。今所以绝者,犹轻重相倾,有不均处也。若其均也,宁有绝理,言不绝也。”又云:“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也”,湛注云:“凡人不达理也,会自有知此理为然者。”墨子亦有此说。今按经说下有云:“均:发均县,轻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轻”下脱“重”字, “均其绝也”句。“均”下无“也”字。又列子仲尼篇云:“影不移者,说在改也”,湛注云;“影改而更生,非向之影。”墨子曰:“影不移,说在改为也。”今案经下云:“过仵景不从,说在改为。”诒让案:“过仵”不当属此读,孙亦袭旧读之误。详经说下篇。其文微异而义亦同,是知子家多有若说,晋时尚能读此书,唐人则不及此也。又杨朱篇,禽子曰: “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湛注云:“禹、翟之教,忘己而济物也”,亦星衍往言墨子夏教之证。比复公,而是卷已刊成,无容注处。公然其言,因据增重字,又命附其说于卷末。俟知十君子焉。甲辰上巳孙星衍记。

  汪中墨子序述学

  墨子七十一篇,亡十八篇,今见五十三篇。明陆稳所叙刻,视它本为完。其书多误字,文义昧晦不可读。今以意粗为是正,阙所不知,又采古书之涉于墨子者,别为表微一卷,而为之叙曰:

  周太史尹佚实为文王所访,晋语。克商营洛,祝筴迁鼎,有劳于王室,周书克殷解、书洛诰。成王听朝,与周、召、太公,同为四辅,贾谊新书保傅篇。数有论谏,淮南子主术训、史记晋世家。 身没而言立。东迁以后,鲁季文子、春秋传成四年。惠伯、文十五年。 晋荀偃、襄十四年。叔向、 周语。秦子桑、僖十五年。后子昭元年。及左邱明,宣十二年。并见引重,遗书二篇。诒让案:原作“十二篇”,今 汉书艺文志校删“十”字。刘向校书,列诸墨六家之首。说苑政理篇亦载其文。庄周述墨家之学而原其始,曰:“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天下篇。可谓知言矣。古之史官,实秉礼经以成国典,其学皆有所受。鲁惠公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吕氏春秋当染篇。 其渊源所渐,固可考而知也。刘向以为出于清庙之守。夫有事于庙者,非巫则史,史佚、史●皆其人也。史佚之书至汉具存,而夏之礼在周已不足征,则庄周禽滑厘傅之禹者,庄子天下篇、列子杨朱篇。非也。

  司马迁云:“墨翟,宋大夫。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今按耕柱、鲁问二篇,墨子于鲁阳文子,多所陈说。楚语“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韦昭注“文子,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其言实出世本。故贵义篇墨子南游于楚,见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献惠王之为惠王,犹顷襄王之为襄王。由是言之,墨子实与楚惠王同时,其仕宋当景公、昭公之世。诒让案:墨子仕宋当在昭公世,不得及景公,汪误。其年于孔子差后,或犹及见孔子矣。诒让案:墨子必不及见孔子,汪说误。蓺文志以为在孔子后者,是也。非攻中篇言知伯以好战亡,事在春秋后二十七年;又言蔡亡,则为楚惠王四十二年,墨子并当时及见其事。非攻下篇,言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又言唐叔、吕尚邦齐、晋,今与楚、越四分天下。节葬下篇,言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北有齐、晋之君。明在句践称伯之后,鲁问篇“

  越王请裂故吴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亦一证。秦献公未得志之前,全晋之时,三家未分,齐未为陈氏也。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般请以机封”,此事不得其年。季康子之卒在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以哀公七年即位,般固逮事惠王。公输篇“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公输子自鲁南游楚,作钩强以备越。”亦吴亡后,楚与越为邻国事。惠王在位五十七年,本书既载其以老辞墨子,则墨子亦寿考人与?

  亲士、脩身二篇,其言淳实,与曾子立事相表里,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述。经上至小取六篇,当时谓之墨经,庄周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以坚白异同之辨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者也。公孙龙为平原君客,当赵惠文、孝成二王之世,惠施相魏,当惠、襄二王之世,二子实始为是学。是时墨子之没久矣。其徒诵之,并非墨子本书。所染篇,亦见吕氏春秋,其言宋康染于唐鞅、田不礼,宋康之灭在楚惠王卒后一百五十七年。墨子盖尝见染丝者而叹之,为墨之学者增成其说耳。故本篇称禽子。吕氏春秋并称墨子。亲士篇错入道家言二条,与前后不类,今出而附之篇末。又言吴起之裂,起之裂以楚悼王二十一年,亦非墨子之所知也。诒让案:吴起之乱,墨子似尚及见之。详亲士篇。今定其书为内外二篇,又以其徒之所附着为杂篇,仿刘向校晏子春秋例,辄于篇末述所以进退之意,览者详之。

  墨子之学,其自言者曰“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沈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陵,则语之兼爱、非攻。”此其救世亦多术矣。备城门以下,临敌应变纤悉周密,斯其所以为才士与!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惟儒墨则亦然。儒之绌墨子者,孟氏、荀氏。艺文志董无心一卷,非墨子,今亡。孔丛诘墨,伪书不数之。荀之礼论、乐论,为王者治定功成盛德之事,而墨之节葬、非乐,所以救衰世之敝,其意相反而相成也。若夫兼爱,特墨之一端,然其所谓兼者,欲国家慎其封守,而无虐其邻之人民畜产也,虽昔先王制为聘问吊恤之礼,以睦诸侯之邦交者,岂有异哉!彼且以兼爱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使以孝其亲,而谓之无父,斯巳枉矣!后之君子日习孟子之说,而未睹墨子之本书,其以耳食,无足怪也。世莫不以其诬孔子为墨子罪。虽然,自今日言之,孔子之尊固生民以来所未有矣。自当日言之,则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其年又相近,其操术不同而立言务以求胜,虽欲平情覈实,其可得乎?是故墨子之诬孔子,犹孟子之诬墨子也,归于不相为谋而已矣。吾读其书,惟以三年之丧为败男女之交,有悖于道。至其述尧、舜,陈仁义,禁攻暴,止淫用,感王者之不作,而哀生人之长勤,百世之下如见其心焉!诗所谓“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之仁人也!其在九流之中,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历观周、汉之书,凡百余条,并孔墨、儒墨对举。杨朱之书惟贵放逸,当时亦莫之宗,跻之于墨,诚非其伦。

  自墨子没,其学离而为三,徒属充满天下,吕不韦再称钜子,去私篇,尚德篇。韩非谓之显学,至楚、汉之际而微,淮南子泛论训。孝武之世犹有传者,见于司马谈所述,于后遂无闻焉。惜夫!以彼勤生薄死,而务急国家之事,后之从政者固宜假正议以恶之哉!干隆上章困敦涂月,选拔贡生江都汪中述。诒让案:汪氏所校墨子及表微一卷,今并未见。此叙扬州刻本为后人窜改,文多駮异,今从阮刻本校正。

  汪中墨子后序述学

  中既治墨子,牵于人事,且作且止。越六年,友人阳湖孙季仇星衍以刊本示余,则巡抚毕侍郎、卢学士咸有事焉。出入群籍,以是正文字,博而能精,中不劳日力,于是书尽通其症结。且旧文孤学,得二三好古君子,与我同志,于是有三喜焉。既受而卒业,意有未尽,乃为后叙,以复于季仇曰:季仇谓墨子之学出于禹,其论伟矣!非独禽滑厘有是言也,庄周之书则亦道之曰: “不以自苦为极者,非禹之道。”是皆谓墨之道与禹同耳,非谓其出于禹也。昔在成周,礼器大备,凡古之道术,皆设官以掌之。官失其业,九流以兴,于是各执其一术以为学。讳其所从出,而讬于上古神圣,以为名高,不曰神农,则曰黄帝。墨子质实,未尝援人以自重。其则古昔,称先王,言尧舜禹汤文武者六,言禹汤文武者四,言文王者三,而未尝专及禹。墨子固非儒而不非周也,又不言其学之出于禹也。公孟谓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墨子既非之,而曰子法周而未法夏,则子之古非古也。此因其所好而激之,且属之言服,甚明而易晓。然则谓墨子背周而从夏者,非也。惟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倍谲不同,自谓别墨,然后讬于禹以尊其术,而淮南着之书尔。虽然,谓墨子之学出于禹,未害也。谓禹制三月之丧,则尸子之误也,从而信之,非也。何以明其然也?古者丧期无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则五服精粗之制立矣。放勋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其可见者也。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则夏之为父三年矣。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则夏之为君三年矣。从是观之,它服术可知也。士丧礼,自小敛奠,大敛奠,朔月半荐,遣奠,大遣尊,皆用夏祝,使夏后氏制丧三月,祝岂能习其礼,以赞周人三年之丧哉?若夫陵死葬陵,泽死葬泽,此为天下大水不能具礼者言之也。荒政杀哀,周何尝不因于夏礼以聚万民哉!行有死人,尚或殣之,此节葬也。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此又节葬也。岂可执是以言周礼哉!若然,夏不节丧,史佚固节丧与?夫下殇墓远,棺敛于宫中,召公为言于周公,而后行之,若是其笃终也。先王制礼,其敢有不至者哉!墨子者盖学焉而自为其道者也,故其节葬曰“圣王制为节葬之法”,又曰“墨子制为节葬之法”。则谓墨子自制者是也。故曰“墨之治丧,以薄为其道”,孟子滕文公篇。曰“ 墨子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庄子天下篇。曰“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韩非子显学篇。使夏后氏有是制,三子者不以之蔽墨子矣!

  王念孙墨子杂志叙读书杂志

  墨子书旧无注释,亦无校本,故脱误不可读。至近时,卢氏抱经、孙氏渊如,始有校本,多所是正。干隆癸卯,毕氏弇山重加校订,所正复多于前。然尚未该备,且多误改误释者。予不揣寡昧,复合各本及群书治要诸书所引,详为校正。

  是书传刻之本,唯道藏本为最优,其藏本未误,而佗本皆误,及卢、毕、孙三家已加订正者,皆不复罗列。唯旧校所未及,及所校尚有未当者,复加考正。是书错简甚多,卢氏所已改者唯辞过篇一条,其尚贤下篇、尚同中篇、兼爱中篇、非乐上篇、非命中篇及备城门、备穴二篇,皆有错简,自十余字至三百四十余字不等,其佗脱至数十字,误字、衍字、颠倒字及后人妄改者尚多,皆一一详辨之,以复其旧。此外脱误不可读者,尚复不少。盖墨子非乐、非儒,久为学者所黜,故至今迄无校本,而脱误一至于是。

  然是书以无校本而脱误难读,亦以无校本而古字未改,可与说文相证。如说文“●”字,篆文作“●” ,隶作“享”,又省作“亨”,以为“亨通”之“亨” ,又转为普庚反,以为“亨煮”之“亨”。今经典中“ 亨煮”字皆作“亨”。俗又作“烹”。 “亨”行而“享”废矣。唯非儒篇“子路享普庚反。豚”,其字尚作“享”。说文“●,读若“亟其乘屋”之“亟”。自急敕也。”今经典皆以“亟”代“

  ●”,“亟”行而“●”废矣。唯非儒篇“曩与女为 ●生,今与女为●义”,其字尚作“●”。说文“但,裼也。”今经典皆以“袒”代“但”,“袒”行而“但 ”废矣。唯耕柱篇“羊牛犓豢,雍与饔同。今本“雍”讹作“维”。人但割而和之”,其字尚作“但”。

  又有传写之讹,可以考见古字者。城郭之“郭” ,说文本作“●”,今经典皆以“郭”代“●”,“郭 ”行而“●”废矣。唯所染篇云:“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案国语,晋有郭偃无高偃,“郭”即“●”之借字,知“高”为“●”之讹也。说文“●,古文杀字” ,今经典中有“杀”无“●”,“杀”行而“●”废矣。唯尚贤中篇云:“率天下之民,以诟天侮鬼贱傲万民。”案“贱傲”二字语意不伦,“贱”乃“贼”字之讹,“杀”字古文作“●”,与“敖”相似,知“●”讹作“敖”,又讹作“傲”也。说详本篇。说文“●,以证反。送也。”吕不韦曰:“有侁氏以伊尹●女。”今经典皆以“ 媵”代“●”,“媵”行而“●”废矣。唯尚贤下篇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案有莘氏以伊尹●女,非以为仆也。“●”“仆”字形相似,知“仆”为“●” 之讹也。说文“冲突”字本作“□”,今经典皆以“冲 ”代“□”,“冲”行而“□”废矣。唯备城门篇云: “以射●及栊枞”。“●”“□”形相似,知“●”为 “□”之讹也。

  □谓□车。

  是书最古,故假借之字亦最多,如“胡”作“故 ”,尚贤中篇“

  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故” 与“胡”同。

  “降”作“隆”,尚贤中篇“稷隆播种”,非攻下篇“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隆并与降同。“诚”作“情”,又作“请”,尚同下篇“

  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节葬下篇“

  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情请并与诚同。“

  拂”作“费”,兼爱下篇“即此言行费也。”下文“费”作“拂”。“知”作“智” ,节葬下篇“智不智。”下智字与知同。“志”作“

  之”,天志中篇“子墨子之有天之。”下之字与志同,天之即天志,本篇之名也。“ 宇”作“野”,非乐上篇“高台厚榭,邃野之居。”野与宇同。“佗”作“也”,小取篇“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也物即佗物,“ 佗”俗作“他”。“睎”作“欣”,耕柱篇:“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欣与睎同。“管”作“关”,耕柱篇“古者周公旦非关叔”,公孟篇“关叔为天下之暴人”,关并与管同。“悖”作“费”,鲁问篇“岂不费哉。”上文“费”作“悖”。“从” 作“松”,号令篇“松上不随下。”松与从同。皆足以见古字之借古音之通,佗书所未有也。其脱误不可知者,则概从阙疑,以俟来哲。道光十一年九月十三日,高●王念孙叙,时年八十有八。

  武亿跋墨子授堂文钞

  汉书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注云“墨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而不着其地。惟吕氏春秋慎大览,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也。”鲁即鲁阳,春秋时属楚。古人于地名,两字或单举一字,是其例也。路史国名纪:鲁,汝之鲁山县,非兖地。诒让案:此说误与毕同,详前。翟见诸传记,多称为宋大夫,以予考之,亦未尽举其实。盖墨子居于鲁阳,疑尝为文子之臣。观鲁问一篇,首言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厚为皮币,卑辞令函,遍礼四邻诸侯,□国而以事齐,又言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诒让案:鲁问篇鲁君自是鲁国君,非鲁阳文君也。详本篇。案春秋左氏传“昭二十九年春,公至自干侯,处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称主君。”注:“比公于大夫。”周礼太宰“九两,六曰主以利得民”,注;“郑司农谓公卿大夫”;调人“主友之雠”,注:“主,大夫君也。”吕氏春秋爱士篇“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注:“赵简子,晋大夫也,大夫称主者也。”然则翟之尊文子为主君,意其属于文子也。诒让礼记礼运“仕于家为仆”,方氏曰:“仆者对主之称”,故仕于家曰仆,而大夫称主是也。诒让案:此说亦误,辩详鲁问篇。翟在鲁,睠然知乡邦之重,始劝文子屈礼事齐,诒让案:文子楚臣,何必□国事齐?此于事势亦不合。继止文子攻郑,皆反覆言子,冀以诫人。其后文子卒能受听,故于时鲁阳之民身不致重困于兵役,以保恤其家室,皆翟之赐也。

  史记荀卿列传云“翟,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索隐“按别录云: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如此,则墨子者在七十子后也。”案外传楚语“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注:“

  文子,平王之孙,司马子期子,鲁阳公也。”惠王十年为鲁哀公十六年,孔子方卒。又翟本书贵义篇“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楚世家无此名,是献惠即惠王,误衍一献字。审是,则翟实当楚惠王时,上接孔子未卒。诒让案:墨子之生必在孔子卒后,此说亦误。故太史公一云并孔子时,说非无据。自班志专谓在孔子后,后人益为推衍。至如毕氏据本书称中山诸国亡于燕、代、胡、貊之国,以中山之灭在赵惠文王四年,当周赧王二十年,则翟实六国时人,至周末犹存。愚窃以翟既与楚惠王接时,后必不能历一百九十余年尚未即化,此固不然也。中山诸国之亡,盖墨子之徒续记而窜入其师之说,以贻此谬,何可依也?予故为摭其时地始末如是,以附于篇,庶览者得以详焉。

  张惠言书墨子经说解后亦见茗柯文编

  右墨子经上、下及说,凡四篇。晋书鲁胜传云“胜注墨辩,引说就经,各附其章”,即此也。墨子书多奥言错字,而此四篇为甚。胜注既不传世,莫得其读。今正其句投,通其旨要,合为二篇,略可指说,疑者阙之。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自孟子之后至今千七百余年,而杨氏遂亡,墨氏书虽存,读者盖鲜。大哉圣贤之功,若此盛矣!墨氏之言脩身、亲士,多善言,其义讬之尧禹。自韩愈氏以为与圣贤同指,孔、墨必相为用。向无孟子,则后之儒者,习其说而好之者,岂少哉!老氏之言,其始也微,不得孟子之辨,而佛氏之出又绝在孟子后,是以蔓蔓延延,日炽月息,而杨、墨泯焉遂微。吾以悲老、佛之不遭孟子也。当孟子时,百家之说众矣,而孟子独距文编作“拒 ”。杨、墨。今观墨子之书,经说、大、小取,尽同异坚白之术,盖纵横、名、法家,惠施、公孙龙、申、韩之属皆出焉。然则当时诸子之说,杨、墨为统宗,孟子以为杨、墨息,而百家之学将销歇而不足售也。独有告子者,与墨为难,而自谓胜为仁,故孟子之书亦辩斥之。呜呼!岂知其后复有烈于是者哉!

  墨子之言悖于理而逆于人心者,莫如非命、非乐、节葬。此三言者,偶识之士可以立折,而孟子不及者,非墨之本也。墨之本在兼爱,而兼爱者,墨之所以自固而不可破。兼爱之言曰,爱人者人亦爱之,利人者人亦利之,仁君使天下聪明耳目相为视听,股肱毕强相为动宰,此其与圣人所以治天下者,复何以异?故凡墨氏之所以自讬于尧、禹者,兼爱也。尊天、明鬼、尚同、节用者,其支流也。非命、非乐、节葬,激而不得不然者也。天下之人唯惑其兼爱之说,故虽文编有“他说之”三字。悖于理,不安于心,文编有“者”字。皆从而和文编作 “则”。之不以为疑。孟子不攻其流而攻其本,不诛其说而诛其心,断然文编无此二字。 被之以无父之罪,而其说始无以自立。嗟夫!藉使墨子之书尽亡,至于今何以见孟子之辩严而审、简而有要如是哉!孟子曰:“我知言。”呜呼,此其验矣!后之读此书者,览其义,则于孟子之道犹引弦以知矩乎!干隆五十七年十二月一日,张惠言书。

  案:孙志祖读书脞录云“墨子经、说四篇,丁小疋与许周生互相阐绎,大有端绪。”是此四篇,又有丁、许二家校本,今未见,并志之,以俟访录。小疋名杰,周生名宗彦,并德清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