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微明

老子〔文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知之淺,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內;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為知乎!夫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文子〔平王〕問曰:人可以微言乎?老子〔文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去為。淺知之人,所爭者末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為無知,是以不吾知。」

文子〔平王〕問曰:為國亦有法乎?老子〔文子〕曰:今夫挽車者,前呼邪[車乎],後亦應之,此挽車勸力之歌也,雖證衛胡楚之音,不若此之義也。治國有禮,不在文辯;「法令茲彰,盜賊多有。」

老子〔文子〕曰:道無正而可以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雲雨,雲雨不及陰陽,陰陽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無達其意,天地之間,可以陶冶而變化也。

老子〔文子〕曰:聖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終始,見其造恩,故民知書則德衰,知數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瑟不鳴,而二十五弦各以其聲應;軸不運于己,而三十輻個以其力旋。弦有緩急,然後能成曲;車有勞佚,然後能致遠。使有聲者,乃無聲者也;使有轉者,乃無轉也。上下異道,易治即亂。位高而道大者從,事大而道小者凶。小德害義,小善害道;小辯害治,苛悄傷德。大正不險,故民易導;至治優游,故下不賊;至忠復素,故民無偽匿。

老子〔文子〕曰:相坐之法立,則百姓怨;減爵之令張,則功臣叛,故察于刀筆之跡者,不知治亂之本;習于行陣之事者,不知廟戰之權。聖人先福于重關之內,慮患于冥冥之外。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忘于彼。故仁莫大于愛人,智莫大于知人;愛人即無怨刑,知人即無亂政。

老子〔文子〕曰:江河之大,溢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出須臾止。德無所積而不憂者,亡其及也。夫憂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弱為強,轉禍為福,「道沖而用之,又不滿也。」

老子〔文子〕曰:清靜恬和,人之性也;儀表規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則自養不悖;知事之制,則其舉措不亂。發一號,散無竟,總一管,謂之心。見本而知末,執一而應萬,謂之述;居知所以,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謂之道。使人高賢稱譽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誹謗己者,心之過也。言出于口,不可禁于人;行發于近,不可禁于遠。事者,難成易敗;名者,難立易廢。凡人皆輕小害,易微事,以至于大患。夫禍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同鄰,自非至精,莫之能分。是故,智者慮者,禍福之門戶也;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也,不可不慎察也。

老子〔文子〕曰:人皆知治亂之機,而莫知全生之具,故聖人論世而為之事,權事而為之謀。聖人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弱能強,隨時動靜,因資而立功;睹物往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變;化則為之象,運則為之應;是以,終身行之無所困。故事或可言而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易為而難成者,或難成而易敗者。所謂可行而不可言者,取舍也;可言而不可行者,詐偽也;易為而難成者,事也;難成而易敗者,名也。此四者,聖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獨見也。

老子〔文子〕曰:道者,敬小微,動不失時,百射重戒,禍乃不滋,計福勿及,慮禍過之,同日被霜,蔽者不傷,愚者有備與智者同功。夫積愛成福,積憎成禍,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無生。夫使患無生易,施于救患難。今人不務使患無生,而務施救于患,雖神人不能為謀。患禍之所由來,萬萬無方。聖人深居以避患,靜默以待時;小人不知禍福之門,動而陷于刑,雖曲為之備,不足以全身。故上士先避患而後就利,先遠辱而後求名,故聖人常從事于無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內。是以,禍患無由至,非譽不能塵垢。

老子〔文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謂心小者,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不敢縱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中為之轂也。智圓者,始終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錯廢置,曲得其宜也。事少者,秉要以偶眾,執約以治廣,處靜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故聖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行,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覡,而鬼神不敢先,可謂至貴矣,然而戰戰栗栗,日慎一日,是以無為而一之成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為之事又多,故動必窮。故以政教化,其勢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勢難而必敗。舍其易而必成,從事于難而必敗,愚惑之所致。

老子〔文子〕曰:福之所起也綿綿,禍之生也紛分。禍福之數微而不可見,聖人見其始終,故不可不察。明主之賞罰,非以為己,以為國也,適于己而無功于國者,不施賞焉,逆于己而便于國者,不加罰焉。故義載乎宜謂之君子,遺義之宜謂之小人。通智得而不勞,其次勞而不病,其下病而亦勞。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也。紂為象箸而箕子唏,魯人偶人葬而孔子嘆,見其所始,即知其所終。

老子〔文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義者,人之所高也。為人所慕,為人所高,或身死國亡者,不周于時也,故知仁義而不知世權者,不達于道也。五帝貴德,三皇用義,五伯任力,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故善否同,非譽在俗;趨行等,逆順在時。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即有以經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即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無以與道游。直志適情,即堅強賊之;以身役物,即陰陽食之。得道之人,外化而內不休。外化,所以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與物推移,萬舉而不陷,所貴乎道者,貴其龍變也。守一節,推一行,雖以成滿猶不易,拘于小好而塞于大道。道者,寂寞以虛無,非有為于物也,不以有為于己也,是故,舉事而順道者,非道者之所為也,道之所施也。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陰陽之所煦,雨露之所潤,道德之所扶,皆同一和也。是故,能戴大圓者覆大方,鏡太清者□大明,立太平者處大堂,能游于冥冥者,與日月同光,無形而生于有形。是故,真人托期于靈台,而歸居于物之初,□于冥冥,聽于無聲。冥冥之中,獨有曉焉;寂寞之中,獨有照焉。其用之乃不用,不用而後能用之也。其知之乃不知,不知而後能知之也。道者,物之所道也;德者,生之扶也;仁者,積恩之證也;義者,比于心而合于眾適者也。道滅而德興,德衰而仁義生,故上世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不懷,下世繩繩唯恐失仁義。故君子非義無以生,失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利無以活,失利則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禍福異矣。

老子〔文子〕曰:事或欲利之,適足以害之;惑欲害之,乃足以利之。夫病濕而強食之熱,病渴而強飲之寒,此眾人之所養也,而良醫所以為病也。悅于目,悅于心,愚者之所利,有道者之所避。聖人者,先迎而後合;眾人,先合而後迕。故禍福之門,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老子〔文子〕曰:有功離仁義者及見疑,有罪而有仁義者必見信,故仁義者,事之常順也,天下之尊爵也。雖謀得計當、慮患解、圖國存,其事有離仁義者,其功必不遂也;言雖無中于策,其計無益于國,而心周于君,合于仁義者,身必存。故曰:百言百計常不當者,不若舍趨而審仁義也。

老子〔文子〕曰: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澤;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宜,則通功易食而道達矣。人多欲即傷義,多憂即害智。故治國,樂所以存;虐國,樂所以亡。水下流而廣大,君下臣而聰明。君不與臣爭而治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美而枝葉茂者,未之有也。

老子〔文子〕曰:慈父之愛子者,非求其報,不可內解于心;聖主之養民,非為己用也,性不能己也;及恃其力,賴其功勛而必窮,有以為則恩不接矣。故用眾人之所愛,則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則得眾人之心;故見其所始,則知其所終。

老子〔文子〕曰:人以義愛,黨以群強。是故,德之所施者博,即威之所行者遠;義之所加者薄,則武之所制者小。

老子〔文子〕曰:以不義而得之,又不布施,患及其身,不能為人,又無以自為,可謂愚人。無以異于梟愛其子也。故「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德之中有道,道之中有德。其化不可極,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萬事盡然,不可勝明。福至祥存,禍至祥先。見祥而不為善,則福不來;見不祥而行善,則禍不至。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非神聖莫之能分,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人之將疾也,必先甘魚肉之味;國之將亡也,必先惡忠臣之語。故疾之將死者,不可為良醫;國之將亡者,不可為忠謀。修之身,然後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後可移官長。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國,其德乃豐。」民之所以生活,衣與食也。事周于衣食則有功,不周于衣食則無功,事無功德不長。故隨時而不成,無更其刑;順時而不成,無更其理。時將復起,是謂道紀。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上無為而民自化」。「起師十萬,日費千金。師旅之後,必有凶年。」故「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寶也。」「和大怨,必有餘怨」,奈何其為不善也!古者親近不以言,來遠不以言,使近者悅,遠者來。與民同欲則和,與民同守則固,與民同念者和;得民力者富,得民譽者顯。行有召寇,言有致禍。無先人言,後人已。附耳之語,流聞千里。言者禍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追。昔者,中黃子曰:「天有五方,地有五行,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五有德人、賢人、智人、善人、辯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農人、商人,下五有眾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行而從,不言而公。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所謂道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