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上義

老子〔文子〕曰:凡學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終始,反于虛無,可謂達矣。治之本,仁義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不生者,末也。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性也。先本後末,謂之君子;先末後本,謂之小人。法之生也,以輔義。重法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仁義者,廣崇也。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棟,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棟,任國莫若德。人主之有民,猶城中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為經;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為道。便說掇取一行一功之術,非天下通道也。

老子〔文子〕曰:治人之道,其猶造父之御駟馬也。齊輯之乎轡銜,正度之乎胸膺,內得于中心,外合乎馬志,故能取道致遠,氣力有餘,進退還曲,莫不如意,誠得其術也。今夫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身不可離車輿之安,手不可失駟馬之心。故駟馬不調,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聖人不能以為治。執道以御之,中才可盡;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觀其變,事來而應其化,近者不亂即遠者治矣,不用適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萬舉而不失矣。

老子〔文子〕曰:凡為道者,塞邪隧,防未然,不貴其自是也,貴其不得為非也。故曰:勿使可欲,無日不求;勿使可奪,無日不爭。如此則人欲釋,而公道行矣。有餘者止于度,不足者逮于用,故天下可一人也。夫釋職事而聽非譽,棄功勞而用朋黨,即奇伎天長,守職不進,民俗亂于國,功臣爭于朝,故有道以御人,無道則制于人矣。

老子〔文子〕曰: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為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變。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不能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故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猶金石也,一調不可更;事猶琴瑟也,曲終改調。法制禮樂者,治之具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曲士不可與論至道,訊寤于俗而束于教也。

老子〔文子〕曰:天下幾有常法哉!當于世事,得于人理,順于天地,祥于鬼神,即可以正治矣。昔者,三皇無制令而民從,五帝有制令而無刑罰,夏后氏不負言,殷人誓,周人盟。末世之衰也,忍垢而輕辱,貪得而寡羞,故法度制令者,論民俗而節緩急;器械者,因時變而制宜適。夫制于法者,不可與達舉;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變。必有獨見之明,獨聞之聰,然後能擅道而行。夫知法之所由生者,即應時而變;不知治道之源者,雖循終亂。今為學者,循先襲業,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非此不治,猶持方枘而內圓鑿也,欲得宜適亦難矣。夫存危治亂,非智不能,道先稱古,雖愚有餘,故不用之法,聖人不行也,不驗之言,明主不聽也。

文子〔平王〕問曰:法安所主?老子〔文子〕曰:法生于義,義生于眾適,眾適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從天下也,非從地出也,發乎人間,反己自正。誠達其本,不亂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諸己,不非于人;無諸己,不責于所立。立于下者,不廢于上;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為檢式,故禁勝于身,即令行于民。夫法者,天下之準繩也,人主之度量也。懸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後,中繩者賞,缺繩者誅,雖尊貴者不輕其賞,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無罪。是故,公道而行,私欲塞也。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專行也。法度道術,所以禁君使無得橫斷也。人莫得恣即道勝而理得矣,故反樸無為。無為者,非謂其不動也,言其從己出也。

老子〔文子〕曰:善賞者,費少而勸多;善罰者,刑省而奸禁;善與者,用約而為德;善取者,人多而無怨。故聖人因民之所喜以勸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賞一人而天下趨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賞不費,至刑不濫。聖人守約而治廣,此之謂也。

老子〔文子〕曰:臣道者,論是處當,為事先唱,守職明分,以立成功,故君臣異道即治,同道即亂,各德其宜,處有其當,即上下有以相使也。故枝不得大于幹,末不得強于本,言輕重大小有以相制也。夫得威勢者,所持甚小,所在甚大,所守甚約,所制甚廣。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得所勢也;五寸之關,能制開闔,所居要也。下必行之令,順之者利,逆之者凶,天下莫不聽從者,順也。發號令行禁止者,以眾為勢也。義者,非能盡利于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從之;暴者,非能盡害于海內也,害一人而天下叛之。故舉措廢置,不可不審也。

老子〔文子〕曰: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聖人為之。今人君之論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即失賢之道也。故人有厚德,無間其小節;人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成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以為累也。成其大略,非也;閭里之行,未足多也。故小謹者無成功,訾行者不容眾,體大者節疏,度巨者譽遠,論臣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于一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博達而不訾,道德文武,不責備于人以力;自修以道,而不責于人,易賞也。自修以道,則無病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于天下,即難矣。夫眾人之見位之卑、身之賤、事之污辱,而不知其大略。故論人之道:貴即觀其所舉,富即觀其所施,窮即觀其所受,賤即觀其所為;視其所患難,以知其所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觀其仁;振以恐懼,以觀其節。如此,則人情可得矣。

老子〔文子〕曰:屈者所以求申也,枉者所以求直也;屈寸申尺,小枉大直,君子為之。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為谷;趨行殊方,不歸善者不為君子。善言貴乎可行,善行貴乎仁義。夫君子之過,獨日月之觸;不害于明,故智者不妄為,勇者不妄殺,擇是而為之,計禮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死而名足稱也;雖有智能,必以仁義為本而後立。智能并行,聖人一以仁義為準繩,中繩者謂之君子,不中繩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死亡,其名不滅;小人雖得勢,其罪不除。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于天下也。死君親之難者,視死如歸,義重于身也。故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即小;身之所重也,比之仁義即輕。此以仁義為準繩者也。

老子〔文子〕曰:道德之備猶日月,夷狄蠻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譽在俗,意行均即窮達在時,事周于世即功成,務合于時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簡于世而謹于時,時之至也,即間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貪寶賂也,將以存亡平亂、為民除害也。貪叨多欲之人,殘賊天下,萬民騷動,莫寧其所。有聖人勃然而起,討強暴,平亂世,為天下除害,以濁為清,以危為寧,故不得不中絕。赤帝為火災,故黃帝擒之;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教人以道,導之以德而不聽,即臨之以威武;臨之不從,即制之以兵革。殺無罪之民,養不義之主,害莫大也;聚天下之財,贍之人之欲,禍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長海內之患,此天倫所不取也。所為立君者,以禁暴亂也。今乘萬民之力,反為殘賊,是以虎傅翼,何謂不除!夫畜魚者,必去其蝙獺;養禽獸者,必除其豺狼,又況牧民乎!是故,兵革之所為起也。

老子〔文子〕曰:為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任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亂世即不然,為行者相揭以高,為禮者相矜以偽,車輿極于雕琢,器用遂于刻鏤,求貨者爭難得以為寶,詆文者逐煩撓以為急,事為詭辯,久稽而不決,無益于治,有益于亂,工為奇器,歷歲而後成,不周于用。故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其導民也,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強,無以養生,織者不力,無以衣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衣實饒裕,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錯其威。

老子〔文子〕曰:霸王之道,以謀慮之,以策圖之,挾義而動,非以圖存也,將以存亡也。故聞敵國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舉兵而臨其境,責以不義,刺以過行。兵至其郊,令軍帥曰:「無伐樹木,無掘墳墓,無敗五穀,無焚積聚,無捕民虜,無聚六畜。」乃發號施令曰:「其國之君,逆天地,侮鬼神,決獄不平,殺戮無罪,天之所誅,民之所仇也。兵之來也,以廢不義而授有德也。有敢逆天道,亂民之賊者,身死族滅。以家聽者侯其縣,以里聽者賞以里,以鄉聽者封以鄉,以縣聽者侯其縣。」剋其國不及其民,廢其君易其政,尊其秀士,顯其賢良,振其孤寡,恤其貧窮,出其囹圄,賞其有功,百姓開戶而內之,漬米而儲之,唯恐其不來也。義兵至于境,不戰而止;不義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以前。故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以自為者,眾去之。眾之所動,雖弱必強;眾之所去,雖大必亡。

老子〔文子〕曰:上義者,治國家,理境內,行仁義,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親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諸侯服其威,四方懷其德,修正廟堂之上;折衝千里之外,發號行令而天下響應,此其上也。地廣民眾,主賢將良,國富兵強,約束信,號令明,兩敵相當,未交兵接刃,而敵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習險隘之利,明苛政之變,察行陣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輿死扶傷,流血千里,暴骸滿野,義之下也。兵之勝敗皆在于政,政勝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強;民勝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事業足以當天下之急,選舉足以得賢士之心,謀慮足以決輕重之權,此上義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國之所以強者必死,所以必死者,義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威義并行,是謂必強。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爭先者,賞信而罰明也。上視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視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視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視下如弟,即必難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難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與之鬥。是故,義君內修其政,以積其德,外塞于邪,以明其勢,察其勞佚,以知飢飽,戰期有日,視死若歸,恩之加也。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