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宁海人也,号日丹阳子。祖讳觉,字华叟,通五经,为人信义,言无宿诺。尝贩缯於邻境,暮憩邸中,见一贫妇僻踊哭泣,闻人说云:此贞妇也,良人少亡,誓不复嫁,孝养舅姑。不幸并亡,无资以葬,方欲质身以为棺椁之费。公正色言曰:乡邻疾病尚且扶持,里有死亡不为助给,非孝义之坊也,解缣二束而赠之,不通姓氏,趋走前邸。是夕公之财物为暴客所劫,遂不告人,怡然而归。其妻问之,托言赊贷。後经半载,盗者分脏不均,经公首露,公曰:脏物纷纭展转,相关连坐非一,枉遭推勘,脏满百疋,犯至极刑,非好善之所为也。可持银二两,补尔下平之怒。其人遂感谢而去。时方岁饥,曝米於庭,邻妇窃之,公出潜见,复隐身而避之,任彼将去。父讳师扬,字希贤,姿貌魁秀,沉静有度量。生子五人,取仁义礼智信为名,号日五常。马氏之坊甚富於赀,故号曰马半州。弟侄三人,皆擢进士,故有余庆堂,今改为降仙坊者是也。至辛亥岁,饥馑荐臻,八月清旦,有客仓皇掷细复於案上,辄过门,而不知所往。公欲收入巾箱问,举之甚重,解而观之,金色射目,以权衡称之,其重两镒。旬日客来,即奉与之,客谢曰:吾吕仙也,家在幽谷村,陶采为业,得金两镒,欲货於市。税监逼逐,几陷於刑,赖公以免。愿两分之,聊以酬恩。公曰:横来之金,虑招其祸。辞而不受。
吕仙曰:公有黄向之风,异日子孙当出神仙。自後公屡访幽谷人问吕仙安否,会云:素无吕氏之家,疑其神人也。先生之母所有宝翠为家婢窃而去之,众人皆言急逐可得,公一无所问,由是资财益广,享年六十有四。先生第二子也,讳从义,字宜甫,癸卯岁五月二十日子时生。母唐氏,梦谒麻姑,赐丹一粒,吞而分瑞,体如火色,七日方消,手握双拳,百日乃舒。为儿时常诵乘云驾鹤之语,梦中屡从道士登天。良贱四十余口,每敛退食器,舌舐残粒,身服旧裳。昔道士李无梦链大丹於崑箭,三载弗成,曰神仙降临则丹成矣。一旦先生与豪杰相从游戏,至於炉下,丹乃转成。无梦见而奇之,谓先生曰: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材矣。因为颂曰:身体堂堂,面圆耳长,眉修目俊,准直口方。相好具足,顶有神光。宜甫受记,同步蓬庄。厥丹乃成,先生之德,因此见称。孙忠显美无梦之言,以女妻之,生子三人,日廷珍、廷瑞、廷珪。先生以孝悌见称,夙赋聪明,长通经史,好与童稚戏狎,轻财重义,出举收质无可入还者,皆焚其券。大定二年秋蝗大饥,佃客刘进盗杀耕牛将尽,遽往视之曰:年谷不登,困乏粮食,吾将赈济,汝不念牛为耕稼之本,使无罪而就死地,吾不忍也。
使刘进自负皮角而行,於是老幼号恸,告之曰:方今法令严明,此去必犯刑宪,使父子不相见矣。先生不言,乃往经阁院,施皮五张,令刘进面对三宝,具陈杀牛之愆,庶解冤结。时人歌曰:古杨陈皇,今谈宜甫。有无知少年持钱三百来续绫袄,故相欺诈,先生赐钱半千。少年恶其小惠,辄嘤唾之,值郭奉信叱而退之。或曰:面上有唾,拭之使乾。曰:拭之是违其怒,正使自乾耳。先生谓同志曰:昨梦二人皆衣皂褐,内一人素补两肩,泣告予曰:我辈十万人性命在公所主。言讫奔入南巷,我逐之,见入屠舍刘清,顾壁上有颂云:我辈己亥十万人,大半己经辛巳杀,此门若是不慈悲,世世轴头常厮抹。梦觉,闻屠豕之声,披衣视之,见缚二堵,其一两肩斑白,方悟梦中之人己亥堵也,辛巳乃刘公所生之岁也,乃书颂於壁间。屠者心大刚切,未能诱化。是夕又梦二鹤飞落於蔬圃之问,遂建道馆,招陆道士住持。至丁亥年秋,先生与辽阳高巨才游赏於范明叔之遇仙亭,酒酣题诗,其末句云:醉中却有那人扶。皆莫晓其意。中元後一日,重阳真人自终南抵束牟,径入遇仙亭,先生问曰:从何方而来。曰:路远数千,特来扶醉人耳。众皆异其言。又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相与谈玄,不觉席上生风。遂礼请真人还居家庭,其妻富春氏开帘视之,谓先生曰:我观王公面如芙叶红,目胜瑁璃碧,声若巨钟,语如涌泉,堂堂然有正阳之风釆,当可倾心礼敬。由是待以师礼。真人谓先生曰:我欲锁庵百日不食。先生从之,辟为环堵,风雪四入,砚水不冰。窗外求诗者往来如织,挥毫拂纸,立赋立成。屡出阳神来坐阁中,先生遣人瞻之,则庵中俨然默坐。自孟冬初吉示诗词各一首,令先生继和,仍赐梨一枚,与先生啖之。每五日芋栗各六枚,十一日为梨为二,令夫妇共食之。自後凡经旬日加一分,三旬分三,四旬分四,至於十旬分为五十五块,合天地奇耦之数。先生渐悟真理,遂舍妻子,受簪冠,乞食降心,真人乃喜。一日真人言曰:马公破道人。曰:师何以知之。曰:昨宵梦饮酒,使人询之,先生曰:得药用酒,因而饮多,真人先期而知之矣。乃登崑箭烟霞洞,先生忽患头痛,急如擘裂,人言曰:马公将不保朝夕矣。真人曰:吾三千里外特化其人,令死可乎。遂尺水与之,饮讫而愈。大定九年秋,真人引先生辈四人西迈,登州太守纥石烈待以师礼,问曰:後会何期。曰:当在梁园。後真人羽化於夷门,讫石烈改除南京副留守,遂为丧主。真人羽飞之後,先生引徒入京兆,乞自然钱,得数十千,复相约束行,取真人金骨改葬於终南。头梳三髻,心丧六年,默坐环堵。夫三髻者,有三吉字,乃真人之讳也,故尊而戴之。先生志如铁石,行若冰霜,纵横阐化十有三年,服不衣绢,手不拈钱,夜则露宿,人怜其寒,答曰:莫讶三冬不盖被,曾留一点在丹田。
一日谓门人来灵玉曰:关中人谓衣裳破碎重修理者云何。对曰:谓之折洗。先生曰:束方教门年深残破,吾当拆洗。未及半月,上司降到符文,遣发道人各还本乡,先生遂出关。长春丘先生方在陇山,一日一谓李大乘曰:吾道束矣,余虽在牒发中,不能出关,余若出关,则秦中教风扫地无余矣。且随绿下山,州中官民同状保申,复上山而居之。先生自出关,所到乡邑垂髻戴白,歌舞於道路,出境迎近如凤凰景星,争先睹之为快也。既还乡里,复见屠者刘清,教之曰:曩日壁问之颂,不觉流年二十换矣,以日计之,日宰三猜,十万之数亦已足矣,况公寿八十有三,族广家豪,理当止杀。公方省悟,遂择日设斋,持砧器於郭门外焚之。是日往金莲堂,见其六味咸苦,不堪供给,先生临井尺之,甘若醴泉,郡人号日灵液,构亭立碑,传於四方。壬寅年五月,束牟大旱,嘉苗槁矣,俯檮山川,一无所应,州县官长礼请先生,庶获沾足,名香一热,膏雨沛然。逮秋七月,郡人设大醮於朝元观,连日阴雨,道俗惶恐,疑将败其坛惮,先生曰:无忧,今日必晴。果如其言。至中元焚词之际,五云缭绕,鸾鹤徘徊,其感应之速也如此。仲冬行过登州,信士韩公焚香致祷曰:家有苦井,愿少垂法力,庶回其味。先生即往咒之,其味顿变,甘如饴蜜。日晚雨作,遂留宿於韩宅,戏书云:门外雨飕飕,天留人不留。
主公犹自可,打破道人头。众皆莫晓其意,须臾有康禅问道於先生,忽见檐瓦堕空,正中其首,众方骇然悟末後一句也。重阳日醮毕,天门启於束南,祥云集於月际,郡人莫不瞻拜。二月八日,先生劝束牟琅琊村人悉焚船网,风回雪霁,忽见重楼翠阜,异事骇人,乃海市现於南阳也。癸卯年四月十三日,主行芝阳醮事,而风雨大作,众人哀檮,庶获晴霁。先生叩齿冥目,似有所祝,须臾云敛日出。十五日申未问,龙尾现於束南,移时不灭。至夜,彩云贯月。四月二十八日,行诣芝阳,海市乃见,自旦至午。先生至回光庵,马从仕喜自愿焚贷粮券千有余斛,继有鞠赋聚鱼网而焚之,海市复现,依稀若龙车鹤驭之状。又有郭亨、乐周者,聚鱼网而焚之,忽见桑岛之问,蕾买阵横斜,烟光缥缈,若甲马神兵之势。先生居华亭之环堵,林擒一株,枝枯心槁,将伐为薪。四月初九日,沃之以水,俄有门人姚铉持纯阳真人家谱至,方知四月十四日生於林擒下,先生怡然曰:予五月二十日生,比及此时决生芽叶。乃作颂云: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天地入宝瓶,七十二候足。李公稽首请释其颂,先生笑曰:此隐语也,他日自当知之。五月十七日,李公夜梦林擒南北各生二叶,旦而视之,芽果生矣。至先生庆诞之辰,绿叶成阴,方解其颂,云:四九三十六日,天地相合为七十二日,气候充足,变枯为荣,何有难乎。全真庵移竹两丛、松一株,时四月间也,枝叶萎黄,道友崔公告先生曰:此松竹还得再荣乎。先生欣然作诗二篇云:道家门户号长生,意要乾枯改旧形。常使数竿常绿绿,不教一叶不青青。又曰:我通生法斡旋生,布气形骸转换形。窗外不惟君子绿,庵前又喜大夫青。遂以涤面水沃之,不旬日抽心展叶。金玉庵六月初三日植小松六株,众人稽首曰:全真庵之松竹得复荣旺,金玉庵之小松独何憔瘁。先生乃以真气三时布之,作诗三绝云:六月庵前种六松,故然返到马风风,三番布气无多力,六愿,还生有大功。又云:当时数伏故栽松,道友闲闲试马风,我说六株无自活,人传三髻有真功。六月初三种小松,六株变色遇扶风。祈荣我借重阳气,应效人传三髻功。其松更不改柯易叶,青翠可爱,邑人遂刊诗於石。
昔吕纯阳以药一丸,诗一绝活莱州龙兴寺枯槐,於今尚在,其诗曰:长拖布袖出河束,夜宿只堂古庙中。不夜城中留圣迹,且教槐老度千冬。今先生以诗三绝活芝阳六松,前圣後圣其归一揆。芝阳贫士两足俱废,一辰声甚切,先生叹水与之,饮讫其行如飞。乐武功者,久患风痹,百药无功,先生尺果服之,一日顿愈。先生忽一旦歌舞自娱,有非常之喜,门人忽报曰:壬寅年十二月晦日,孙仙姑枕肱弃世於河南矣,享年六十四岁。先生曰:昨晚乘彩云,奏仙乐束归海上,吾亲见之。吾之歌舞者盖为此也,已预知之矣。是岁九月,在崑箭契遇庵主持孤魂醮事,瑞霞晃耀,鸾鹤往来,不可胜数。束游文山,建七宝庵,掘井九尺而不及泉,大石阻之,先生题云:穿凿须当二九深,甘泉自可应清昤。遂命匠者再凿至一丈八尺,而寒泉涌出。七宝庵牛车载巨楝,路经险峻,驾车人僵踬於辙问,输转胸臆,其人念丹阳名号,并无所损。壬寅年三月,憩於济南府舜庙,老幼竟欲瞻礼?争门而入者几千人矣,门脱其扇。
卓然而立,一无所伤。仲冬移梧二株,高可数寻,植於七宝庵中,渐成枯槁,先击以真气吁之,以水沃之,旬日之问翠色如初。下元日,文山加持醮事,连日阴雨,众人忧之,先生闻空中语云:重阳真人至。姚来二公在傍,亦闻之。十六日哺时,县令尼厉古武节仰视天表,乃见一仙人青巾白袍,坐白毚碧莲叶上,龟则动摇其尾,家人百寿曰:乃图画中王公也。急备香火,莫不礼敬。忽见真人回身侧卧,束南去矣。先生作《满庭芳》以记之,邑人模於石上。莱阳请先生赴游仙观议行醮事,十二月中旬,先生报云:後三相见。至二十二日重阳降世之辰,先生令于知一舞《归朝欢》,仰首而视,乃见重阳师真与和公师叔立於空中,冉冉然。先生曰:堂堂归去也,作个快活仙。又云:正到峥嵘处,争如拂袖归。呼弟子刘真一,告之曰:汝等要作神仙,岂为容易,若遇魔难,慎勿退息,谨而愈谨,然後可得。领吾此言,不可忘也。遂束首而外,谓众曰:我开眼也见,合眼也见,元来见不在眼,心中了然则无所不见。与门人谈笑,夜将二鼓,风雨大作,雷震一声,先生枕肱而羽飞矣。酒税监郭复中闻扣门甚急,出而视之,即先生也。引入共话,索纸书颂曰:长年六十一,在世无人识,平地一声雷,浩浩随风起。良久告别,趋而去之。乡人有刘锡者,是夜见屋隙问明如然炬,迟明视之,见纸一幅,用竹竿取下,乃四句诗云:三阳会裹行功圆,风马乘风已作仙,劝汝伏降龙共虎,自然有分亦昇天。後题先生讳字。急投火中焚之,满家如旎檀之馨。少顷人报云:昨夜先生羽化矣。方知郭复中与刘锡所见者阳神也。凡经七日,神色俨然,葬於游仙观。初,束华庵有松数十株,枝叶皆变白色,先生曰:此松之白,殆为我欤。甲辰年正月十八日巳午问,进士刘绍祖等见空中鸾鹤徘徊,云霞变化,重阳真人云冠绦服,丹阳先生三髻素衣,现於云表,移时方去。五月十二日己亥之晚,先生忽现於应仙桥之西北,仙童侍侧,t少顷为寒云所掩,当时于信等二十一人皆见其事。先生葬後,邑人常疑陕西徒众盗去仙骨,至乙巳年正月二十四日,县宰刘公出棺视之,容貌若生,肢体柔软。乃栉发更衣,四方闻之,争为瞻礼,输蹄络绎。至九月,复以石椁葬之,所有《分梨十化》、《渐悟》、《精微》、《摘微》、《三宝》、《行化》、《金玉》等集,刊行於世。味其文义,皆贯通三教,囊括五行,酬今和古,托物喻人,玄谈妙理,视蓬岛如目前,智剑慧刀,逐三尸於身外,遵之则迁善远罪,悟之则入圣超凡,岂小补哉。
赞曰:首遇重阳,先明九转,十度分梨,暗传消息,六回赐芋,别有机关,通一气未生之前,指五行不到之处,干开玉户,透入金门,灿日月於壶中,聚云霞于鼎内。展脱半州之产,顶分三髻之量,数十年外雪眠霜,几万里游山涉水,七朵金莲最先放彻,五篇秘语独自传来。霹雳一声,不负红霞之约,因绿万劫,还归碧落之游。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张神童诗云:海上文章第一儒,重阳曾向醉中扶。古今多少修真者,应比先生一个无。
中国古代阴阳家有邹衍、驺奭、公梼生、公孙发、南公、乘丘子等。其中以邹衍最为著名。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亦是五行的创始人。邹衍的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都匠符三道 凡欲行符先服都匠符若病人服亦先吞此符 堂以当日书此符安膝下纳一符笔管中书符大有验 凡书三部符及一切符同用上符印印诸符 解秽符十一道 二符皇老角殗行符时先吞之 符纳水中漱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中心思想为阴阳五行学说,故名。《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阴阳家将古代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掌握了自然界变化的一些规律,
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
玄要篇 仿古二章 元始祖气,朴朴昏昏。元含无朕,始浑无名。混沌一破,太乙吐萌。两仪合德,日月晦明。乾交坤变,坤索乾成。异名同出,一本共根。内外虚实,刚柔平均。阴阳壁理,变化分形。真精真气,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阴阳家的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臣之所恶也,国外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事非……臣也。今奉阳〔君〕……封秦也,任秦也,比燕于赵。令秦与〔兑〕……宋不可信,若我其余徐制事,
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衍。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于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
学术 先生谓董遵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须是与天地之体同其广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做得一个人。若天地间有一物不知、一物处置不得,便与天地不相似矣。 学者须是大其心,葢心
童蒙训卷上 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矣。 孔子以前,异端未作,虽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翫,教儿子亦然。 贫人不肯祭祀,不通庆吊,斯贫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与祖宗不相往来;庆吊絶,是与亲友不相往来。名曰独夫,天人不佑。 凡无子而
迹府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
吴从善序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
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
序 《神农书》一卷,相传炎帝神农氏撰。案《汉书.艺文志.农家.神农》二十篇;《兵阴阳家.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神农大幽五行》二十六卷;《杂占家.神农敎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经方家.神农黄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