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道教义枢 第七卷

  三界义第二十三

  义曰:三界者,既摽色欲,明优劣之阶差,亦论因果,辩升沈之品次,若超然出离,则遥诣道场,犹躭惑深,则永乖常乐,此其致也。

  释曰:一欲界者,以染欲为义,内心欲重,从以为名。二色界者,以质碍为义,外色显著,从以为名。三无色界者,无下界色,从无为名也。通名界者,以墟域为义,谓各有虚域也;亦以界别为义,谓业果各殊也;亦名为有,谓有众生也。按《灵宝本元经》:三十二天以上之四天为种民,二十八天分为三界,前六天为欲界,次十八天为色界,后有四天为无色界也。所以置三界者,然可见知法不出三者:一者豁尔虚空,二者质碍形色,三者缘虑心体。就此三法,故成三界。又为三界凡四种者:一者应化三界,此则无所不在,或在一天之内,各各皆有,或在一尘之内,亦复皆有,变化通方,不可定也,以三十二天是应住境化也。二者轮回于三界,漂浪而忘反,流转于五通,长沦而弗悟是也,此论报得也。三者流来三界,谓从氤氲之气起,三界通执,渐惭流来,形染六情之时,四心五根始具。但初来之时,实未于三界,由返出之时,还用此中染累,得此中报,故分为三界也。四者返出三界者,经云:复我清虚,反我两半,此论修得永断也。若论#1回三界,乃论报得。然就报得往论,一纯恶业,得三从报。二善恶杂业,得人中报。三纯善业,得十八天报,此十八天犹有动坏。四者不动业,得十九天以上至三十二天报也。作若有若无,观则生第四天,于此天中,气观转妙,增修四等,稍除余习,生四民天,洞入道境,随气升除,灾所不及也。

  五道义二十四

  义曰:五道者,明善恶之杂报,示苦乐之差别,戒行是修,则受人天之果,罪缘不辍,仍为地狱之因,此其致也。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

  释曰:一天道者,字一大也。道气初应之曰一,一统亿兆,无所不包,故号一大。天以自然为义,言诸天皆果报自然也。二人道者,人者,仁人也,谓有仁爱;亦以统御为义,谓假人御阴阳也。三地狱道者,谓居在地下囚狱之中也。四畜生道者,谓为人所畜,亦是积恶招生也。五饿鬼道者,鬼,归也,谓去生归灭,无粮常饿也。亦有六道,即加鬼神道。又五道义例,自天道即三界四民等天,随其果报轻重而生。诸天人道义者,圆首法天,足方象地,心怀二爱,谓之为人。地狱道者,按经有二种:一者北酆地狱。二者五岳地狱,泰山二十四狱,霍山,西狱,恒山,嵩高,此四狱。《正一经》云:天一地狱,皇天九平狱,青诏狱,有二十四大地狱,此并罪业不同,或有殊异。又五道果报义者,五戒生人,十戒生天。又善有二品,重者生天,轻者生人也。

  混元义第二十五

  义曰:三炁不分,凝积为天地之始,万物初混,阴阳成品汇之先,然则理运将开,所以妙物垂应,元和既贷,清浊遂分五常,于是得宜三界,由之合度,此其致也。

  释曰:天地混元义者,混元之时,三炁混沌,九炁未分,天地未立,乍存乍亡,三炁既显,天地运开。《洞神经》云:大道妙有,能有能无。道体本玄,号曰太易。元气始萌,号曰太初,一曰太虚,其精青,其形未有。炁形之端,号曰太始,一曰太无,其炁黄,其形未有。形变有质,号曰太素,一曰太空,其炁白,其形亦未有。形质已具,号曰太极,一曰太有,一曰太神,一曰太炁,又曰太玄,又曰太上,又曰太一,其形赤黄,质定白素,白黄未离,名之为混也。杂揉未分为沌,万法初首为元。故两半、三才、五常、万物等法体未别,是曰混元。形象若分,明之开辟,劫尽运终,还归破坏,复于混沌。风泽洞虚,似风非风,如水非水,识苦性昏,不可分别也。旧云:混元之中,有麤有妙。妙者,道气惟一。麤者,品物众多。今明道无不在,义亦玄妙。然道混自别,不可相滥,故非内非外,非非内外,能内能外,即内即外。一多麤妙,其义例然。大而分之,十有二种,二者是气,十者是物。二气即阴阳,十物即五有识,五无识。五有识者,谓人神裊兽虫,五无识者,谓金木水火土也。

  又释:天地者,统也,谓统理万物,覆育为功;亦言先也,谓功始分判,清气先浮;亦云颠也,居高庇下曰颠。玄虚在上曰天,天资七曜以成象,天清气立。今按生神等经并云:积阳成天。然论究竟,岂有此天?故圣化所统,并云是气,虽云不有,亦复不无,非有非无,而无而有也。《太真科》云: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炁,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炁,各生三炁,合为九炁,以成九天,九天名号,真#2在《洞真经》中。九天各生三天,三九二十七天,就本九天,合三十六天,其名号出《外国放品经》下。天地之数,无量八方,各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地之数,亦如今天之四方也,其天并在空无之中,周回八方。然天数甚多,或有重下,或有叠傍,或有比地,不可称纪。又《藏天经》所出,东于逮,南浮黎,西耶尼,北单越等四天。又释:日月星义者,日,实也,谓其体无亏,故名为实。《三道顺行经》云:阳精为日。《老君中经》云:日月者,天之司徒司空也。《玉珮金璫经》云:日是天魂。《藏天经》云:日纵广二千四十里,今分水精,晕于内流,光照于外,其中城郭人民,七宝俗池,生四种青红黄白莲花,人长二丈四尺,衣朱,与四种华同衰同盛,故有春秋冬夏四时行焉。日行有五风:一曰时风,二曰劲风,三曰助风,四曰转风,五曰行风。是故制御日月星宿,旋行虚无,物不休息,皆风之帆。其纲日月,运度亏盈者,皆四时之会,藏伏冠带故也。按《河图》,天有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一岁一周天,其间盈缩,具如别文。月者,阙也,谓有亏阙。《三道顺行经》云:阴之精为月,斯则阴精为体。《玉珮金璫经》云:月为天魄。《藏天经》云:纵广一千九百里,月晕围七千八百四十里,白银、瑠璃、水精映其内,其中城郭人民,亦有七宝浴池。月有八骞之林,生乎其内,月中人长一丈六尺,悉衣青色衣,亦五风帆其纲也。星者,成也,谓其成定四时五行也,亦名宿,谓日月之所合宿处也;亦人之宿命所系也。《雌一五老经》云:五星者,五行之精,斯则五行之精为体。《藏天经》云:北斗九星,一星相去九万里,去地四十万里,围七百二十里,皆金精瑠璃为其郭,玉曜紫晖阐其光,其内则诸天人众真之游馆也。其一昼一夜,则运转周天一度,其内亦生宝珠林树也。

  又释:地义者,地,持也,胜持群品,载养为用,能生百卉。旧云:地有三山川。《太平经》云:地理者,三色也,谓水土石。今按生神等经并云:积滞成地,是知阴气所成也。按《放品洞渊九地三十六音内铭》云:第一垒色润地,去天九十九亿万里。第二垒刚色地,去第一地八十一亿万里。第三垒石脂色泽地,去第二地一百二十亿万里。第四垒润泽地,去第三地二十亿万里。第五垒金栗地,去第四地二十亿万里。第六垒金刚铁泽地,去第五地二十亿万里。第七垒木制地,去第六地二十亿万里。第八垒大风泽地,去第七地八十亿万里。以上八地,并去地载周竟四垂,不极不穷,无边无际,无色无气也。第九垒洞渊无色纲维地,九垒之地,极下洞渊洞源,纲维天地,制使不落,去第一垒五百二十亿万里。九地九垒,直下九重,各四土皇,合三十六皇,上应三十六天。如是上皇,皆位齐玉皇之号,但分气各治,上下之别名也。又崑仑山下有九地,地下有一重水,水下有一重风,如是风水之地,各各有九重,更相擎持。今之地动者,是风水之摇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