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尊师修清斋验
胡尊师名宗,自称曰亹孚郭切,居梓州紫极宫。尝氵公江入峡,道中遇神人,授真仙之道。辩博该赡,文而多能,斋醮之事,未尝不冥心涤虑,以祈感通。梓之连帅皆贤相,重德慕下,尽皆时英硕才,如週相国李义山,毕加敬致礼,其志亦泊如也。洎解化东蜀,显迹涪陵,方知其蛇蝉之蜕,得道延永尔。梓、益、褒、阆间,自王法进受清斋之诀,俗以农蚕所务,每岁祈谷,必相率而修焉。至有白衣之夫、缁服之侣,往往冒科禁而蕆事者,固以为常矣。
有郡人刘崧,幕师之道德,请于别地以致斋焉。师谓之曰:夫啸俦侣、命侪友者,犹须正席拂筵,整笾洗爵,恭敬以成礼,严恪以致事,或惧其诮让,责其不勤,况感降天真,祷求福祐,岂可陡然而买罪乎!俗之怠惰,有自来矣。子可训勖于众,必精必虔,乃可为尔。崧承命誓众,洁己率先,而撰香花,备坛墠,师然后往,犹叮咛戒诲。既升坛,展礼思神之际,有黑云暴起,旋飚入座,拔其二柱,飘其竹席,投其鎗釜于千步之外,而后卒事,而融风熙熙,祥气亘野。师诘所投之物,其二柱尝阁于豕圈之上,竹席尝蔽于产妇之室,鎗釜尝爨于缞绖之家。其不投者,皆物之洁矣。师曰:器用不洁,神明恶之,况尔之心乎!心苟有疵,行苟有玷,虽百牢陈于席,九韶奏于庭,适足以渎神明、延大祸尔。人之修心,必使乎言行相吻,内外坦然,明不愧于人,幽不惭于鬼,吾知其可尔。反于是者,岂言行之足征哉!士君子、里巷之人,闻师之言,各革恶趣善矣。
◎崔玄亮修黄箓斋验持经验附
崔公玄亮,奕叶崇道,虽登龙射鹄,金印银章,践鸳鹭之庭,列珪组之贵,参玄趋道之志,未尝怠也。宝历初,除湖州刺史。二年乙巳,于紫极宫修黄箓道场,有鹤三百六十五只,翔集坛所。紫云蓬勃,祥风虚徐,与之俱自西北而至。其一只硃顶皎白,无复玄翮者,栖于虚皇台上,自辰及酉而去。杭州刺史白居易,闻其风而悦之,作《吴兴鹤赞》曰:
有鸟有鸟,从西北来。丹顶火缀,白翎雪开。辽水一去,缑山不回。噫吴兴郡,孰为来哉。宝历之初,三元四斋。当白昼下,与紫云偕。三百六十,拂坛徘徊。上昭玄贶,下属仙才。谁其尸之,太守姓崔。
崔公常持《黄庭》度人,《道德》诸经未尝旷矣。其后以感通之至,弥加笃励。去世之时,入靖室,雰《黄庭》,无疾而化。将葬,棺轻若空衣焉。
◎武昌人醮水验
武昌人,寓居蜀之青城。其邑每岁修竹拏之堰,以堤川防水,赋税之户,轮供其役。武昌是岁籍在修堰之内,邑吏第名分地以授之。自冬始功,讫岁而毕。所受之地,当洄水之穴,新有漩注,基址不立。虽运石以塞之,负土以实之,一夕之后,已复深矣。主吏疑其龙神所为也,求陀罗尼幢三四尺,投于其中,侵陷弥甚。昼勤夕劳,不离其所,诸家有绪,而独未定其址,颇以为忧。乃备祷醮之礼,撰词以告焉。其大旨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先。人依神以安宁,神依人而变化。蜀之田畴既广,租赋是资。所修堤堰二百余里,或少有怠废,则垫溺为灾,岁苟不登,则饥寒总至,人或失所,神何依焉。况复漂陷为忧,沦胥是惧,有一于此,则粢盛不供,椒浆莫给,春祈秋报,何所望于疲民哉!当使封畛克完,浸淫息患,地租天赋,无旷于循常,东作西成,克彰于幽赞矣。如是洁其器用,丰其礼物,扫地而醮焉。是夕,梦众人纷纭,檐囊荷橐,襁婴携孺,若迁于他所。明日投石以实之,水乃退涸,遽成其堰。八月之后,方复摧陷,浚为洄潭焉。
◎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
高平徐翥,涟水人也。因官迁于青州,货殖殷赡。有子三人,其二癃残,小者项有肉枷,人见所共惊畏。翥初锐意求官,骄佚自任,下辇成宴,言行事随,欣欣然有凌云霄之志。见二子之疾,未甚介意,及睹肉枷之异,悒悒不乐,道遽丧矣。因游东海山观中,与道士话其事。道士曰:三子之疾,非己之过,非子之罪,盖宿业所钟尔。道门所谓宿业,非是疾者前生之业,乃先人之罪,殃流后裔也。君家先世,当有酷于刑法,暴于捶楚,为官不恤牢狱,不矜囚徒,意生法外,残毒害物,遂使子孙受其报尔。翥泫然流涕曰:实然!先父为官,当则天之朝,世乱谗胜,诛锄李氏诸王,屠害宗室。朝廷德望,必设法以陷之,残刑以毒之,诛剿考掠,不胜其毒者,陷于狴牢,死于系械,故不可胜纪。如武懿宗、来俊臣、週利贞、李义府之徒,恩渥隆异,回天转日,天下畏之。以矜恕慈惠者为懦夫,以强愎忍酷者为能吏,仁悯道息,贞正事隳,势使然也。先父虽位卑威薄,时称能官,累案大狱,宁无枉抑?今日之报,信而有征。将祛此罪,涤此冤,奈何?道士曰:拔先世之考,当修灵宝解厄斋;救存殁之苦,当修黄箓斋。勿?金宝,一遵天科,竭财向善,孜孜不倦,可以谢其罪尔。
翥还家,大修黄箓道场三日。第二日夜,时方响晦,中夜闻门外,车马人物之声甚众,出门视之,则白光如昼,天兵千余人,官吏数百,罗列门外,若有所候。良久,黑气郁勃,直北而来,中有三人,枷锁械缚,鬼神数十人领之,列于官吏天兵之前,一人即翥父玄之也。俄而黄赤光一道,自西北来,照地上草木、屋宇、人物之形,皆若金色,异香盈空。光中神仙一人、青童十余人,二力士执节前引,其左一人,武弁硃衣,执金策,去地三丈许。众官拜迎,神仙俯揖,武弁者称太上之敕,读金札曰:徐玄之侮法害人,宜加考谪,以其子精修黄箓,功简上玄,即宜赦宥,同恶延逮,并为原除。于是神仙复去,官吏皆隐。即见其父素服麻衣,谓翥曰:吾不知罪福,但恣胸襟,法外害人,久被冤诉,考责已十八年。同官属吏,皆均其罪,犹有十二年。殃苦报讫,方履恶道,痛苦之状,不可具言。赖汝归向法门,精修此福,太上降赦,前罪并除,冤讼之人,先已解脱,延累之罪,自此亦销。吾得生天去矣,勤于香火,以报道恩。乃飞空而去。翥之三子,旬月之间,残病者完复,肉项亦销。更修黄箓斋十坛,广为存殁,仍令小子于山观入道,永奉香灯。翥终身高闲,不窥禄利,常持诵真经,时亦炼气绝粒。
◎张郃妻陪钱纳天曹库验
成都张郃妻死三年,忽还家下语曰:圣驾在蜀之时,西川进军,在兴平定国寨,以讨黄巢。其时邻家冯老父子二人,差赴军前,去时留寄物,直三十千,在某处。冯父子殁阵不回,物已寻破用却,近忽于冥中论理,某被追魂魄对会,经今六年。近奉天曹断下,云自是殁阵不归,非关巨蠹故用,令陪钱三十贯,即得解免。缘腊月二十五日已后,百司交替,又须停住经年,其钱须是二十五日已前,就玉局化北帝天曹库子送纳,一张纸作一贯。其余库子门司,本案一一别送,与人间无异。光化三年腊月二十三日,就北帝院,奏前件钱讫。是夕,妻梦中告谢而去。又成都县押司录事姓冯,死十余年。其侄为冥司误追到县,冯怒,所追吏放其侄,自县后门仓院路而还,见路两畔有舍六十余间,云是天曹库,收贮玉局化所奏钱。
◎苏州盐铁院招商官修神咒道场验
苏州盐铁院招商官,姓王,其家巨富,货殖丰积,而疾苦沉痼,逾年不痊。斋供像设,巫医符咒,靡不週诣,莫能蠲除。玉芝观道士陈道明,专勤清斋,拜章累有征验,而招商素不崇道,闻之蔑如也。攻理所疾,费货财万计矣,日以羸歊,俟时而已。其亲友劝勉,俾请陈道明章醮祈禳,不获已而召焉。道明为于其家,修神咒道场。疾方绵笃,不保旦夕,促以启坛。当禁坛之际,疾士冥然,家眷亲友,相顾失色。禁坛既毕,道明持剑水,诣房内外,喷水除秽。疾士曰:请尊师就此喷水,可否?道明就卧内喷之,忽然起坐,稽首顶礼曰:深谢神功,我疾有瘳矣。
乃求衣命机,隐坐而喜曰:一生错用心,不知有大道,今日方荷天兵之力也。徐与亲友、妻子言曰:我初困顿绝甚,谓今夕死矣,尊师开道场之时,都不醒悟。但闻空中有言,大帝下降,领天兵讨逆。如是即黄光如日,照灼远近,即见千乘万骑、天兵神将围绕此宅,鬼物邪怪,并已擒缚去矣。方见大帝、太一乘七宝车,对行前引,侍卫仪仗,如人间帝王。忽令召某至太一前,令神以水喷面,清凉彻心,无复痛楚,但气稍羸歊。即云元始下降,乃见大帝、太一对望迎拜,队仗倍于前百倍多矣。元始天尊有光一道,下照某身,今则气力亦似胜任矣。速备盥洗,自要临拜坛前。亲友尚恐其未任,劝俟来日。恳要盥漱更衣,扶杖而立良久,舍杖而行,便于拜跪数四,家人扶策,挥手拒之。因坐观法事,素若无疾,饮食气力,逡巡如常。
自是三日斋坛,炷香虔对,略无暂替。乃独修创玉芝观,讲堂大殿,三门通廊,斋厨道院,前及官河开街,广四十余步。土木之用、像设之制、床机器皿、服玩庖厨,凡计钱数百万。二年之内,毕週备焉。自兹气爽神清,智识明敏,乃乞解所职,养道闲居。
◎相国杜豳公修黄箓斋免阎罗王验
相国杜豳公,幼履显荣,历居大任,名籓重镇,皆再领之。年九十余,薨于荆渚。是夕,中使杨鲁週,自五领使回,止于传舍。一更之后,风势可惧,敲磕击触,若兵甲之声,人人股忄栗,莫知所以。鲁週驲骑所倦,寻亦成寐。四衢之内,师旅充斥,不通人行,问其故,皆曰:迎阎罗王,今夜四更去。又问王是何人,曰:此州大将,官高年长者是。既觉,召驿吏问之,时公不愈半月矣,官高年长,首冠众人,疑其必有薨变,是夕四更,果去世矣。鲁週话此事于侪友间,自是京师亦有知者。
明年春,女妓间有暴殒而苏,传公之命云:我今居阎罗之任,要作十坛黄箓道场,以希退免。令送钱二百万,图幕各二百事,于开元观古柏院,诣冲真大师胡紫阳,严修斋法。斋毕,前传命之妓,复暴殒如初,云:我已奉上帝之命,为他国之王,免冥官之任矣。言罪福之报,信如影响,不可不戒也。凡修黄箓道场,表奏上帝,上帝降命,无所不可。
◎南康王韦皋修黄箓道场验
太尉、中书、令南康王韦皋,节制成都,于万里桥,隔江创置新南市,发掘坟墓,开拓通街。水之南岸,人逾万户,邅阓楼阁,连属宏丽,为一时之盛。然每至昏瞑,则人多惊悸,投砾掷石,鬼哭呜咽。其丧失坟垅,平铲墟墓,无所告诉,故俗谓之虚耗焉。居既不安,市亦不甚完葺。韦公知之,请道流置黄箓道场,精伸忏谢。至第三日,鬼哭之声顿息,居人亦安。韦公梦神人曰:所营南市,开发坟冢,使幽鬼之类,失其所居,丧其骸骨,相与悲怨,几为分野之灾。赖黄箓之功,为其迁拔,上帝敕穷魂三万余辈,皆乘此福,托生诸方。居人自此安矣,勿复为忧也。公深异之,自制《黄箓记》,立于真符观。
◎李约妻要黄箓道场验
李约者,咸通十二年,为诸卫小将军。妻王氏,死已逾年。忽一日还家,约勒大小,干当家事,言语历历,一如平生。初一家甚惊,及旬月后,亦已为常矣。约罢官二年,力甚困阙,频入中书,见宰相求官,未有成命。妻忽谓约曰:人间命官,须得天符先下,然后受官。近见阴司文字,五月二十五日,方得符下,必受黄州剌史。可用二十三日,更入中书投状也。约如其言,二十三日入中书求官。时相侍中路严,性甚强正,早闻其妻还魂之事,又闻二十五日必除刺史,适会其日,路公知即,因会话之际,已与诸?有约云:李约祅妄之言,固不可听,某已断意,不与除官矣。至二十五日,路公知即,黄州刺史有阙,路迟疑多时,未欲注拟。忽下笔与署黄州刺史,亦总不知,敕下之后,方复醒悟。乃叹曰:此天道也,岂人力可争乎!约将赴任,妻亦随之,发日及上官日,皆其妻所择。
到任旬月,妻谓约曰:我人间世限尽,与君生死之决,所以未去者,为天司与一主持处日限,未即赴任,又以平生过咎,未得原免,今居官之际,可为作少功德也。约问要何功德,妻曰:请修黄箓道场三日。约素不好道,意甚疑之,问何故须修黄箓道场。曰:天上地下,一切神明,无幽无显,无小无大,皆属道法所制,如人间万国,遵奉帝王尔。黄箓斋者,济拔存亡,消解冤结,忏谢罪犯,召命神明,无所不可。上告天地,拜表陈词,如世间表奏,帝王即降明敕。上天有命,万神奉行。天符下时,先有黄光,如日出之象,照地狱中,一切苦恼,俱得停歇,救济拔赎,功德极速,故须修黄箓道场为急矣。约问曰:佛家功德,甚有福利,何得不言?妻曰:佛门功德,不从上帝所命,不得天符指挥,只似世间人情,请托嘱致而已。神鬼无所遵禀,得力极迟,虽云来世他生,亦恐难得其效。
约闻之,乃备法物,置黄箓道场,三日三夜。其兒女复为母氏,于紫极宫别修一坛,亦三日三夜。斋时,妻于坛前,设位奉香,观听法事。既毕,谓约曰:此官二十九个月即当除替,授金吾小将军。但勤心奉公,济恤贫弱,矜悯孤独,睟薄财货,重人性命,哀矜刑狱,崇奉大道,清静身心,勿食珍鲜,勿衣华美,即为上矣。勿以久贫而贪财帛,人生各有定分,勉之思之。此去授一职任,足以自安,无以眷属为念也。长子后宰昌明,亦在道乡;中子一尉,不足荣显;小子当令入道,以奉香火。十年之内,四海多事,善自保焉。言讫,不复影响。约更焚香虔请,竟无言矣。后三子及约官任,如知其所言。
◎卢贲修黄箓道场验
卢贲者,邠州三水人也。晋永和二年,为道州司法参军。性强毒,凡推诘刑狱,鞭笞捶楚,人不胜酷,死者甚众。忽一日,?前地裂,有二鬼舁一大镬,置于庭中,发火煎之,水已沸涌,数人上?擒贲,投入镬中煎煮,楚痛叫唤,半日余,乃擎出于地上,诸鬼乃去。醒后浑身犹如火色,官吏共见。如此半年,每日受苦,无方救拔。罗浮山道士孟知微,因游州境,贲延请到家,告以斯苦。知微曰:此乃枉害良善,魂告于天,乃受斯报。急修黄箓道场,得天符,放救冤魂生天,此罪方免。遂请道士,修黄箓道场,三日礼谢。至第三日,梦三十余人,有鬼吏引之,谓贲曰:国之刑律,自有常科,讯狱详刑,哀矜而勿喜。赏宜从重,所以示恩也;罚宜从轻,所以示仁也。忧人之情,惜人之命,常兢兢而慎之,岂可肆汝心胸,法外加罚,苦毒捶楚,害及于人。非罪而死者,其魂告天,幽冥不能制,鬼神不能拒,上帝有命,许其雪冤,所以汝受其苦。今黄箓忏谢,救彼冤魂,魂既生天,冤即解矣。此三十余人,各执莲花,乘云气,从道场之侧,翩翩上天。自此镬汤永息,贲遂舍官,入峨嵋山修道矣。
◎樊令言修北帝道场诛狐魅验
樊令言者,汴州人也。庄在外县,因晚归庄,仆从行迟,其马骏疾,不觉独行。三二十里,道傍见一少女悲泣,驻马问之,睹其祆艳,迟回不去。遂与此女同入道侧,数里之间,到其居处,屋宇宏丽,侍从繁奢,如公郡之家矣。是夕,女之母约与令言为婚,留连饮宴,亲宾皆集,不觉已三日矣。恳欲还庄,母亦令从者车檐、侍女数人,使其女随往庄所。燕婉欢乐,弥日移时,令言日以瘦削,因而成疾。未及床枕,体弱气衰,唯荒诞是务,不接宾友,恶见于人,时多恚怒,心神恍惚。偶自庄还家,数里下马,频频憩息。于店中遇一道士,自言是终南圭峰杜太明,熟视令言,谓之曰:子之邪气贯心,祆疾已作,百脉奔散,五藏虚劳,若不救理,死亡无日矣。吾之山童善于杂术,子可遽还,与此童偕往,可密室之中,作北帝道场,今夕当有其效,勿为惊怛,如此即性命可全,形骸可保矣。
令言异其说,奉其教,素亦贮疑,径与此童还庄中,扫沥密室,备香火案几。其妇望而怒之曰:信邪妄之言,行非正之事,祸由自投,非我本所知也。洎晚,有十余人,将鹰犬弋猎之具,从空中而下,径入堂内,杀其妇及女仆凡七八人,既死,皆化为狐矣。令言惊惧,投密室中,不见童子,但留硃字一行,曰:太上命北帝鹰犬军,诛樊令言家害人狐魅之鬼,如符命。自此令言所疾日痊,心力日益,神气充溢,年八十犹如少童。则天时,为东台御史。
◎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
鲜于甫者,邓州南阳人也。属隋朝丧乱,年三十七,胆勇多计,率庄户一百余人,初即自卫乡里,寻乃攻劫近封。汝、郢、荆、襄之间,大为劫夺,杀害户口,侵掠行人。至武德初,甫忽患双手痛疹,如被烧煮,三日一烂,疾状异常,万药千医,了不能救。舍数百千钱,作诸功德,亦无所应。乃入京寻医,至蓝田,与道士同店止宿,因话所疾,道士曰:此冤横杀人,业报使然也,急诣宫观,修黄箓道场,可以济拔耳。遂还家,置黄箓道场,三日三夜,手不复痛,平复如常。有十余人,或硃或紫,或官或庶,去坛百余步,于东北隅仿佛而现,使人致谢于甫,甫往见之,欣然款晤曰:君昔以无辜杀我,实抱沉冤,上诉于天,乞报其酷,皇天降命,得以相雠。君忽值神仙,示以至道,依玄经圣典,开黄箓道场,奏表九天,垂恩大宥,非止我等之身,君之九祖,亦同得生天矣。斋功重大,圣力显明,所有冤对,自此永解。十华真人奉太上命,下校善功,但当修福,勿复念恶也。甫舍钱三千余贯,广修宫观,补葺尊像,施及贫病,救厄济危。于邓州修观立碑,具纪灵验之事。
◎窦德玄为天符专追求奏章免验
都水使者窦德玄,贞观中,奉诏于淮浙名山,检括真经。于汴河上逢一使者,脚痛途步,甚为艰难,欲托船后,谓从者曰:某远道行役,脚疾忽甚,官程有限,又难驻留,欲寄船后,聊歇三五十里,不知可否?从者白于德玄,德玄亦以窗中窥见,深有哀悯之心,因令船后安泊,日给茶饭。直过淮口,将息已较,欲辞德玄出船,方问其行止,曰:某太山使者,非世间人也,奉天符往扬州,追窦都水耳。闻之极惊,请天符一看,如人间符牒,不敢开之。因问曰:某都水使者窦德玄也,既是专追,何须待到扬州耶?使者曰:某不识其人,但据文字行耳。所到之处,下天符之后,当处土地同共追收,未到之间,固不合妄泄于天机也。既君是都水,与牒中事同,数日存血阝之恩,理须奉报。欲免此难,可径诣扬州王远知仙伯,拜章求请,某即未下天符,待上章了,必有敕命尔,此外不可禳之也。德玄至扬州,主客参迎才华,便诣王仙伯,具述性命之急,恳乞拜章。仙伯曰:某退迹自修,不营章表,既有冥数之急,敢不奉为也。乃与自写章拜之。是夕,使者复来,白章已达矣。太上有敕,更延三十年,位为左相。其后年寿官秩,皆如其言矣。
◎马敬宣为妻修黄箓道场验
马敬宣者,怀州武陟人也。开元六年春,授司农寺丞,移家入京。妻亡,有二男一女,亦皆幼小。后妻姓谢,前室兒女多被抑挫,衣食不足,鞭楚异常,敬宣皆不得知。因夜作煎饼,前室女,方七岁,饥甚,窃而食之,谢氏候敬宣不在,以热火箸刺其手掌。不经旬日,女乃致死,数日,谢亦无疾而卒。心上微暖,三日却活,敬宣问其所见之事,曰:汝前妻诉我,为火箸之事,冥司罚我生受烂足之报,今乃双足痛苦,不可堪忍。敬宣遂看之,足已烂矣,脓血横流,痛楚极甚。敬宣初不知火箸刺女手之事,及是闻之,甚加痛恨。谢之所病三年,求死不得,医药弥甚,广作功德,亦无济益。敬宣于永穆观烧香,女冠杜子霞颇有高行,因以此事问之。子霞曰:解冤释结,除宿报之灾,唯黄箓道场,可以忏拔冤魂生天,疾病自损,过此不知也。遂于景龙观,修黄箓斋七日七夜。谢梦前妻及亡女曰:以功德故,舍汝大冤,天符下临,不得久住,今则受福,于天堂去矣。足疾遂愈。敬宣夫妇,常修斋戒,归心妙门矣。
◎秦万受斗尺欺人罪修黄箓斋验
秦万者,庐州巢县人也。家富,开米面彩帛之肆,常用长尺大斗以买,短尺小斗以卖,虽良友劝之,终不改悔。元和四年五月身死,冥司考责了,罚为大蛇,身长丈余,无目。在山林中,被诸小虫日夜?食,疼痛苦楚,无休歇时。托梦与其子,具说此苦云:汝明日于南山二十里,林间看我,与少水吃,广造功德。其子梦觉语之,一家悲叹,坐以待旦。及明,径至城南林中,果见大蛇无目,被众虫噆食,鳞甲血流,异常腥秽。一家见之号泣,以水于盆饮之。饮水欣喜,举身蟠屈,若有所告。
其子广求救护,历问于人。紫极宫道士霍太清曰:可修黄箓道场三日忏悔,必可济拔。其子即于宫中修斋,三日三夜。至第二日,见一大蛇,在道场中香案之下,与林中蛇大小无异,忽复不见。是夜,妻梦见万著白衣,坐紫云中,谓其妻曰:深愧修此道场,已蒙天符释放,前罪并尽,今便生天上。更可舍三千贯钱,大修道门功德,以救贫病。自此子孙不得轻秤小斗、短尺狭度,欺于平人,受无眼众毒之报。此事显然,如影随形尔。非黄箓大斋忏拔,上达天宫,太上有敕,天符放赦,此罪万劫不可卒除。吾有金装割爪刀子,留以为验。梦觉,果得此刀,乃是棺中随殓之物,信知生天非谬。斋毕,却往林中,不复见大蛇矣。乃施刀子,入紫极宫,大修宫宇,立碑标载其事。
◎杜鹏举父母修南斗延生醮验
京兆杜鹏举,相国鸿渐之兄也。其父年长无子,历祷神祇,乃生鹏举。二三岁间,终年多疾,十岁犹尪劣怯懦,父母常以为忧。太白山道士过其家,说阴阳休咎之事,因以鹏举甲子问之。道士曰:此子年寿,不过十八岁。父母大惊曰:年长无子,唯此一兒,将以绍续祭祀,如其不永,杜氏之鬼神,将有若敖之馁乎!相视沥涕,请其禳护之法。道士曰:我有司命延生之术,但勤而行之,三年之外,不独保此一兒,更当有兴门族、居大位者。父母拜而请之,因授以醮南斗延生之诀,使五月五日,依法祈醮,然后每日所食,别设一分,若待宾客,虽常馔亦可设之,如是一年,当有嘉应。父母勤奉无阙,致醮之夕,有物如流星坠席中。
一年之外,忽有青衣吏二人,过憩其门,留连与语,吏曰:主人每日常馔,亦设位致飨,何所求也?具以前事白之,吏曰:司命知君竭诚,明年复当有一子。此之二子,皆保眉寿,其名有一边著鸟,向下悬针者,当居重任,必为相国。所食自此无烦致享。明年果有此子,兄弟俱充盛无疾。自是兄名鹏举,终安州都督;弟名鸿渐,为国相、西川节度使。并寿逾九十,终身无疾。
中国古代阴阳家有邹衍、驺奭、公梼生、公孙发、南公、乘丘子等。其中以邹衍最为著名。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亦是五行的创始人。邹衍的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都匠符三道 凡欲行符先服都匠符若病人服亦先吞此符 堂以当日书此符安膝下纳一符笔管中书符大有验 凡书三部符及一切符同用上符印印诸符 解秽符十一道 二符皇老角殗行符时先吞之 符纳水中漱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中心思想为阴阳五行学说,故名。《汉书·艺文志》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阴阳家将古代科学知识和占卜巫术相混杂,他们掌握了自然界变化的一些规律,
论真仙第一 吕曰:「人之生也,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何道可致如此?」 钟曰:「人之生,自父母交会而二气相合,即精血为胎胞,于太初之后而有太质。阴承阳生,气随胎化,三百日形圆。灵光入
玄要篇 仿古二章 元始祖气,朴朴昏昏。元含无朕,始浑无名。混沌一破,太乙吐萌。两仪合德,日月晦明。乾交坤变,坤索乾成。异名同出,一本共根。内外虚实,刚柔平均。阴阳壁理,变化分形。真精真气,
《汉书·艺文志》载:阴阳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檮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国时。《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阴阳家的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经”。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胡适曾在
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 自赵献书燕王曰:始臣甚恶事,恐赵足……臣之所恶也,国外冒赵而欲说丹与得,事非……臣也。今奉阳〔君〕……封秦也,任秦也,比燕于赵。令秦与〔兑〕……宋不可信,若我其余徐制事,
阴阳家的创始人是邹衍。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山东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提倡的主要学说是“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
《仙经》云:从半夜子时服九九八十一,鹦呜时八八六十四,日出时六六三十六,食时五五二十五,禺中四四一十六。夫前法是世人及旧经相传,妄为习服,虚役岁月,徒履艰辛,功效无成,久而反损。盖由不服元气,
主言第三十九 孔子闲居,曾子侍。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者甚希矣。于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曾子起曰:敢问:何谓‘主言’?孔子不应。曾子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
学术 先生谓董遵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须是与天地之体同其广大,天地之用同其周流,方做得一个人。若天地间有一物不知、一物处置不得,便与天地不相似矣。 学者须是大其心,葢心
童蒙训卷上 学问当以《孝经》《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书》《易》《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矣。 孔子以前,异端未作,虽
穷秀才谴责下人,至鞭扑而极矣。暂行知警,常用则翫,教儿子亦然。 贫人不肯祭祀,不通庆吊,斯贫而不可返者矣。祭祀絶,是与祖宗不相往来;庆吊絶,是与亲友不相往来。名曰独夫,天人不佑。 凡无子而
迹府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 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
吴从善序 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于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
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惟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
序 《神农书》一卷,相传炎帝神农氏撰。案《汉书.艺文志.农家.神农》二十篇;《兵阴阳家.神农兵法》一篇;《五行家.神农大幽五行》二十六卷;《杂占家.神农敎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经方家.神农黄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