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第三十九讲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由于是南方人,所以崇祯皇帝私下称他为蛮子,这个称呼还是元朝的遗风,元朝一般称南边的人就叫蛮子,袁崇焕的才能当然主要在军事方面,即使在袁崇焕被杀前不久,崇祯还是认为“守辽非蛮子不可”,崇祯心里很清楚,守住北方只有这个蛮子,而袁崇焕不爱钱不怕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在当时明朝很多边关大将中鹤立鸡群,深受将士的拥戴,袁崇焕的部队是明末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崇祯即位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并且监督登莱天津那边的军务,等于把辽东的全部防务交给了袁崇焕,这难道还不能看出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是多么信任吗。

  但仅仅过了三年,袁崇焕就在北京的西四被凌迟处死,不仅凌迟处死,而且传首边关示众。也就是说把他头砍下来,到边关上给大家看。当然袁崇焕的死非常复杂,也有皇太极的反间计,这些都是袁崇焕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最终要了袁崇焕的命,最终毁掉了自己北方“长城”的,毕竟还是崇祯的决定,仅仅三年,对比起三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相晤,赐尚方宝剑,到三年后凌迟处死,从崇祯对袁崇焕的无比信任发展到把袁崇焕处死这个变化是不是太快了,一个皇帝对那么重要的一个将领可以这样处理,充分反映出他的多变、多疑还加上刚愎、果断,一个人的性格多疑猜忌往往的不果断的,一个人疑神疑鬼他很难果断,但要命的是这两种性格在崇祯身上都有,一面极度猜疑,极度疑神疑鬼,一面极度果断,所以他经常做一些根本无法挽回的事情。

  画外音:袁崇焕,一个让所有清兵心惊胆寒的将军,最后却死在自己所效忠的崇祯皇帝之手,《明史》中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而崇祯皇帝的多疑善变和刚愎自用还造成了另外一位大将军的冤死,导致了崇祯最终的煤山自缢,那这员大将又是谁呢?

  杀掉袁崇焕使他没有办法抵御关外清兵的入侵,同时他还杀掉了贺人龙,贺人龙是什么人,是镇压李自成的一员悍将,当崇祯杀掉了贺人龙以后,李自成手下欢呼雀跃,说什么“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说“好,把贺人龙杀掉了,从此取关中如拾草芥矣”,你杀掉了他我打关中谁都不怕了,因为李自成的部队是很忌惮贺人龙的,他是李自成的叛将,对李自成的情况很了解,他投靠到官兵这边,对李自成的打击是很大的,这位对李自成作战极其悍勇的将领,也是被崇祯皇帝由猜忌到果断一下予以处决的,崇祯诛魏氏,也就是说杀掉魏忠贤是他17年帝王生涯当中最辉煌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屡屡用错地方,我还必须强调猜疑加果断是传统帝王给忠臣良将的一剂最毒的毒药。

  画外音:崇祯的多疑善变和刚愎自用害死了明朝能够抵御内忧外患的两员大将,结果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只得留下血诏自缢身亡。混乱之中清兵又乘机入关占领了京城,虽然明朝的军民奋起抗清,但明朝已经亡势定矣。

  崇祯皇帝死后,当然还有一些南明的小朝廷,这些南明的小朝廷依然在抗击清兵,根据现在发现的史料,南明的小朝廷也尽了一切的努力,有的去请传教士,从澳门买进火炮,请军事顾问,他们的军旗上居然画着十字架,南明小朝廷,南明小朝廷里有的太后、皇后都受洗入了天主教,南明小朝廷有一些比如皇后的教名叫海伦,还有一些皇宫贵妇的教名叫伊丽莎白,南明小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太监,庞太监教名叫阿提留斯,阿提留斯就是特洛伊之战里面的那位大力士,南明为了抵抗清兵的入侵,派一个波兰籍的传教士叫普里格,带了南明皇太后的诏书,上面加盖了玉玺,到梵蒂冈请求教皇派出十字军来帮助他们和清兵作战,但是气数已尽,明朝的气数已尽,最后也都归于灭亡。以后就是明亡清兴。统治中国276年的明朝彻底完结。

  但我们不能忘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明朝的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任何年代,全国的府、州、县的城墙绝大多数是在明朝包上了砖的,在这之前这些城墙都是夯土,就像咱们现在,如果到比较偏远的农村或比较偏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土坯房,在明朝之前很多城墙大家别以为真的有多坚固,在这些府州县都是土坯的多,而到了明朝绝大多数包上了城砖。四大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部在明朝成形,书法、绘画、建筑、戏剧、鼓舞在明朝完善,三大科技名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产生在明朝。

  然而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正是在明朝开始落后于欧洲,这里边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或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对付倭寇的海禁,当时中国东南沿海,也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主要口岸经常遭到倭寇的侵扰,来自于日本诸岛的武士、浪人到这里侵扰、来掠夺,为了应付这样的情况,明朝实行了海禁的政策,而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出现了极其不正常的状态,这是导致中国从明朝开始整体性大规模地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证明只有开放才是真正的出路。

  《三字经》讲历史的部分其实也就是全书的第二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有的《三字经》版本一直讲到民国建立。这些版本我们知道是由很多后来学者增补的,其中很多是著名学者,如章太炎先生,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往下讲述了。

  画外音:《三字经》只用了两百多字就讲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人类起源到朝代更替,从开国皇帝到亡国之君,从领先世界到落后挨打,历朝历代的兴衰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现代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历史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呢?

  《三字经》讲历史的部分有一段总结: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这一段话是不大需要解释的,一部22史全部在这里,这样的一段,三字经的这一段或说这样一部22史载明了历史上的治、乱,从中你可以了解历史朝代的兴衰,读史者,我们来读这些历史的人,考实录,应该去考察最真实的材料,这样才能通古今,我们对古代的情况对今天的现状都有一种通解,若亲目,好像历历在目一样。至于实录是指每个朝代为皇帝编纂的编年的大事记,按理说实录应该是第一手资料,是最真实可靠的资料,所以《三字经》在这里所谓的“考实录”就是指你要参考真实的历史,要借用实录来讲真实的历史。

  换句话说,22史里有很多并不可以完全相信,读史的人还要参考实录,参考真实的历史,你要自己来判断。当然历史事实,即使是实录,往往也靠不住。因为后面的皇帝会去改它,改前面皇帝的,因为前面的皇帝往往是他的父亲,他觉得有些不好的要给他抹掉,而有时在位的皇帝(当然这个情况很少)觉得自己有好多情况不愿让后人知道,他毕竟权力大他总有办法把它改掉,所以《三字经》在这里总结了它装书的第二大部分。

  《三字经》在第三部分开始又是这样四句话: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意思很明白,要求学习者口到、心到,不要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更不能像今天很多的所谓的读书人一样连口都不用,按照《三字经》的说法,今天没有读书人,只有看书人,甚至连看书人都要打个问号,只有翻书人。而按《三字经》的要求,是要“口而诵”,你要大声朗读出来而且要持之以恒,朝夕用功,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这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则,《弟子规》里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弟子规》里讲的读书方法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是心眼口的一个有效配合,良性互动的过程,缺一不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读书经常是读过了就都忘了,这本书不见得你没读过但是你忘了,而古人读过的书基本上是不忘,读一本是一本。

  朱熹又讲‘今人做工夫,不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如今日早间有事,午间无事,则午间便可下手,午间有事,晚间便可下手,却须要待明日。今月若尚有数日,必直待后月,今年尚有数月,不做工夫,必曰,今年岁月无几,直须来年。如此,何缘长进!’朱熹这段话也很清楚。现代人都不大愿做功夫,尤其不肯马上下功夫,现代人喜欢等待,本来是今天上午有事下午没事,你下午就可以读书,或者你下午有事晚上没事,你晚上就可以读书,但现在人不行,今天早上有事我就推明天,这样一推一推就推到明年。朱熹是宋朝人,宋朝人就已经有这样的等待的心思,我们现代人等待的心思恐怕就更强了吧,所以朱熹强调读书必须马上就读。

  读书是持之以恒的,读书是一个终身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修养身心增进知识的方式。《三字经》在讲完了这个总纲后,下面是总结了古人勤学的故事,来教给正在学习途中的人们,关于这些请听下一讲。

  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画外音:三字经作为一部蒙学经典,在梳理完中国历史后,进入最后一个部分。通过介绍一些具体生动的古人勤学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作为一个求学者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态度遵循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这其中提到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学有大成,后世都尊称他为“孔圣人”,《三字经》中所提的项橐只不过是个七岁孩子,那孔子为什么要拜他为师?这个叫项橐的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