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俺的一点念佛体会(whxcg)
我念佛的体会是:开始口动几分钟,然后口也不动,手也不动(不再用佛珠),只是心念,六字洪名,持诵不断。念念分明,不遗不忘;如果忘记,赶紧捡起,一直念下去。坐也由它,站也由它,卧也由它。只是用心去念就好。念到后来,天地间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回璇,身体内也是如此。各位不妨一试,很轻松,容易坚持,又不累。唯一的,就是开始用心念时,往往容易忘记佛号,等回过神时,已经过了好久。
因此,念佛人第一要发生西大愿。第二要有毅力,不可浅尝即止,贵在恒久坚持,最好每天定出专门的时间课诵,不得今天猛念一万声,明天只念十声,甚至为了追求念佛的量,突击念很多,又一停多少天不念。第三平常常观自心,随缘和善。念佛时,心自然可以安定。
以上做好了,能够坚持,念到一心不乱,即是最上禅;如果能配合《观无量寿经》观修,即是大密宗。
二、初修呼吸念佛法的一点体会(妙才)
末学自从听讲了犟牛居士的呼吸念佛法的有关开示之后,对往生净土与念佛成就产生了强烈的信心,通过练习,有了一些体会,写出来供同修参考,并请指正。
一是体会到呼吸念佛法若真能把握要领,功效奇快。自己平日悠悠忽忽念佛念经多年,从没有真正的精进过,当然也没有真正的法喜充满。而在练习呼吸念佛法数日后,静坐练习时,出现过短时间的“亡手”、“亡身”(感觉到手乃至身体消失了),一段时间后每当入睡前与醒后第一念就是呼吸念佛,烦恼自然少了,得到前所未有的法喜,深感此法之妙不可言。末学所在的太原市即有通过修学此法而愈多年顽疾的老居士。由于犟牛居士的极力提倡与成就经验,为净土法门的同修提供了一条捷径,有缘得遇,当深入修习而成就之。犟牛居士讲,呼吸念佛法最大的受用是学会后能在睡眠时亦不忘念佛,对于念佛成片,把握往生有极大助益。
二是练习中昏沉散乱的对治:呼吸念佛法只是一种念佛的方法,往生极乐当然同时要具足信愿行的基础。末学初习时,往往昏沉散乱交攻。从犟牛居士讲的梅河唐秋玉往生事例得到启发,初学时一呼一吸念一声佛,拨一念珠。平时随身带一串18粒菩提珠,随时随地都可练习。清凉大师曾以十事自励,就有“手不释圆明之珠”一愿;犟牛居士亦说初学之人不用念珠你怎么会随时想起来念佛。久修之人另论。
三是静中修与动中修问题,末学通过练习,觉得静坐(注意此静坐并非一定得结跏趺坐)中修最易得力。有了基础后,只要把握住要领,即“佛号随顺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于一切威仪中修。当然要因人而异。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初浅体会,欲修习者当仔细研习犟牛居士的有关开示。最后深深顶礼慈悲开示此法的犟牛居士及大力弘扬的无念念居士及一切大善知识!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及应病与药真是不可思议!
三、我的念佛体会(釜底无薪)
去年五月始念佛,按时间算为初学,没有资格谈体会。随便找个师兄问问,念佛的时间都已有几年,甚至十几年二三十年。与一位师兄交流念佛体会时,觉得不能以时间长短论,体会只代表自己,不一定像祖师大德那样利益众生,能利益一个人已满足。
第一阶段
念佛始,每天12小时念佛为口号。想起来便念,出声念金刚念(口念不出声)默念不拘形式。念佛前二三年里基本上观念头,看自己平时在想些什么。念佛后,念头成这样:念佛-打妄想-观念头-念佛-打妄想-观念头,如此反复。初念佛号,有些生疏,佛号念得生硬,逐渐熟悉起来。心中这个念头很强烈:我要念佛,我要去西方,恨不得马上往生。
第二阶段
《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久闻《金刚经》,于去年七月心生大恐怖大畏惧。去年十月一下子接受,恐怖不再。转身念佛时“我要念佛“,”我要去西方”的念头已悄悄离开,只闻佛号声孤立,不复念佛求死。
注:第一阶段中念佛时间长后,感觉比较容易出问题,易将念佛等同于求死。若没顺利走出来,易走偏。
第三阶段
今年五月,悟到万法皆是缘起假有,缘起假有即是甚深空性。将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也观成缘起性空,六字音声依空性起依空性落。声起处,空性“处”;声灭处,空性“灭”。空性虽无生灭,但依因缘生灭而随之“生灭”,显示空性作用。当下缘起的音声,即为空性。心随念佛的音声,即是活在当下,活在空性当中,即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头相似相续,即佛号起起落落。每个念头生灭,即佛号生灭不停。前一句佛号与后一句佛号相似相续,看似佛号同样,实际上每一声佛号都不同,所以心要紧随每一声佛号。跟丢佛号时,即在打妄想。
此时的感觉是:之前念佛,佛号是实心的,现在佛号变成空心。原来烦恼来时,心里堵块大石头。现在念佛心也空掉,烦恼顿时熄灭很多。
念佛珠:开头用过念佛珠,读《印光法师文钞》说可以不用,便不再用。心念(或口念),耳听,两手空空。
计数器:从没使用过。
念佛次数与念佛时间:大安法师因现代人念佛泛泛悠悠,没有压力,所以制订日课:每日念佛一万二万声不等。佛弟子应体会到念佛次数乃指月之指,非即是月。强调次数的目的,无非令佛弟子日常念头尽量安在佛号当中,这样尘缘尽时,才不致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若强调时间,恐念佛人,打妄想时多,念佛时少。不论强调念佛次数与时间,如果口念心不念,则都是种些善因,离此生解脱距离甚远。
曾听过广钦老和尚(录音)和大安法师念佛的速度,都比较缓慢。此次到苏州听S师兄谈起到东林寺百万佛号闭关,同屋的女孩每日念佛像赶火车,念满数量后倒头便睡。如此念佛和闭关,第一次听说,可能我孤陋寡闻。以赶火车的速度念佛,我真不知道耳朵是否听得清佛号,或者只是口念耳不听。以我的体会,口念,耳朵再去听,之间是有时间差的,不可能同时。若要听清楚每个字,想快都很难。按我念佛的速度曾计算过,每天十万声佛号,十天十万几乎不可能完成。一天一共86400秒,一秒钟念一声的话,24小时不睡觉也不够10万。也许我年龄大反应慢,总以为将心安住在佛号上是第一位的,所以放弃次数和时间的统计。
我不懂名相概念,通常修了很久都不知道佛法上这叫什么。有一件事可以确定:若修行,烦恼越来越少,总归走对路了。若修行很久,烦恼依旧,可能需要反省是否应改进方法。观念头与念佛,凭这两条腿走路,感觉比较稳当。若只念佛,心不相应作调整,进步不会快。若只观念头,缺乏正念的引领,可能进步有限。
我还在途中,不知惭愧地谈念佛体会,请诸位多多指教!
南无阿弥陀佛
四、念 佛 体 会(明康)
曾 有 同 修 问 我 : “ 居 士 慈 悲 , 请 谈 一 谈 净 宗 念 佛 法
门 ! ”众 所 周 知 , 净 宗 念 佛 法 门 是 最 殊 胜 的 修 持 方 法 。
发 心 修 持 者 , 此 一 句 六 字 洪 名 使 你 的 人 生 充满 光 明 。
我 于 1987 年 皈 依 青 龙 寺 妙 莲 法 师 专 修 净 宗 念 佛 法 门 ,
数 年 来 不 论 时 务 多 繁 忙 , 坚 持 日 诵 佛 号万 余 。 现 谈 一 谈
笔 者 本 人 念 佛 的 一 点 体 会 , 以 供 众 同 修 参 考 。
一 句 六 字 洪 名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 , 再 简 单 不 过 了 ,
可 以 坐 着 念 , 站 着 念 , 走 着 念 , 大 声 念 ,小 声 念 。 刚 开
始 也 不 知 道 如 何 观 想 , 只 是 全 心 全 意 、 反 复 不 断 地 念 。
这 样 胡 里 胡 涂 念 了 一 个多 月 , 整 日 整 夜 一 心 一 意 只 知 道
念 佛 号 。 念 到 三 十 多 天 时 , 因 为 太 投 入 , 我 感 到 身 心
非 常 疲累 , 全 身 一 点 力 气 也 没 有 了 , 而 听 觉 也 似 乎 出 了
毛 病 , 听 到 汽 车 鸣 叫 也 觉 得 是 “ 南 无 阿 弥 陀佛 ” , 听 到
流 水 声 也 觉 得 是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 , 甚 至 有 一 回 , 街 上
小 贩 在 叫 卖 , 竟 也 觉 得 他们 是 在 念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 … …
一 直 到 某 一 天 , 我 尝 到 了 佛 号 的 法 味 。
那 一 天 半 夜 里 , 我 从 梦 中 醒 来 即 刻 打 坐 调 息 静 修 ,
坐 在 床 上 有 些 恍 惚 , 却 又 心 地 清 明 , 好 似自 己 处 在 一 片
光 明 之 中 。
就 在 此 时 , 不 自 觉 的 从 我 心 里 不 由 自 主 地 涌 出 一 句
句 六 字 洪 名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 、 “ 南 无 阿弥 陀 佛 ” … … 。
这 一 句 句 佛 号 完 全 是 自 动 地 从 我 心 里 流 淌 出 来 , 不 是 我
在 念 它 , 更 似 它 在 念我 , 而 这 佛 号 竟 象 波 浪 一 样 , 一 波
一 波 地 从 头 到 脚 地 在 我 体 内 回 荡 , 那 种 美 妙 感 受 实 在 难
以形 容 。
许 久 许 久 , 当 我 从 这 种 境 界 中 醒 过 来 , 只 觉 得 心 地
异 常 清 明 , 异 常 宁 静 , 异 常 安 祥 , 前 些 日子 的 疲 乏 一 扫
而 光 , 此 时 的 心 境 , 就 好 象 深 秋 的 碧 空 , 蔚 蓝 无 涯 。
所 以 , 我 常 奉 劝 初 入 佛 门 的 居 士 , 修 持 是 万 万 不 可
贪 多 的 , 最 重 要 的 是 一 门 深 入 , 将 全 部 精神 都 投 入 到 佛
号 中 , 皈 依 它 , 融 入 它 , 如 饥 似 渴 咬 住 不 放 , 才 能 真 正
得 大 感 应 。
净 宗 念 佛 法 门 , 关 键 在 于 你 是 否 真 正 铁 心 修 持 , 依
法 念 诵 。
1996 年 第 11 期 ( 总 第 147 期 ) 第 24 页
五与念佛的同修谈谈念佛经验(黄山木樨/文)我的长辈中多是修净土法门的,大多寺院里的僧众也是修净土法门的居多,我也是由念佛后而走向参禅。最后禅净是一回事,正象许多大德说的:无净不禅,无禅不净。禅净是一,因法门不同而方便名之。
当初,我修净土念佛法门因由是所知佛理不多,不知谁是真善知识,怕错信而误事。于是,就相信佛菩萨所说的话,念佛不会错。刚开始念佛时,由于是初信,信心与精进具足,还能专一持名不乱。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活中琐碎杂事的增多,每闲暇时持名念佛则心易散乱,不易专心持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摸索,总结出了一点经验,供修净土的同修参考尝试。
1、必须发大愿。在诸佛菩萨像前,或清静之处(原因是易生敬信或净信故,无他因。)发如此大愿:相信阿弥陀佛大愿,决定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垂听宣法,尽此一生精进念佛永不退转。……等等,发愿内容因自而定。这很重要,发愿的修行人与不发愿的修行人,在今后的修行因缘及成果上有难以言说的差异与区别,发大愿的修行人会有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给安排诸种种修学因缘,相遇同修善知识,闻听正法因缘等等助你修行。亦不会使你懈怠事慢,或因生活困难坎坷而退失信心。种种好处,说之不尽,诸大法师以有开示,余不赘言。
2、依教奉行,相信佛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贪、瞋、痴、慢、疑、我执、我见处处障道修行。不信诸同修可检查一下自己的心行言行,看看是不是这样?无人惹时亦烦,何况遇事时?只有精进念佛达净念相继时,才不会起粗重烦恼相,往生无疑;至实相念佛时,得见阿弥陀佛,反观三界生死烦恼与六道轮回如梦,成就唯心自性净土。
先暂说以上两点,下面再谈个人的念佛经验。
1、念佛须象想念自己最亲最亲的亲人那样,不可只是嘴里干吧吧的念,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同修不妨试一试,成效很大。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比如某人心不在焉、言不由衷的对你表白说:“我好想你啊!”你听了后心里会如何?能会为之感动吗?念佛亦此理。当然这是比方,阿弥陀佛才不会挑你理呢,而是你自己不恭敬你自己,不恭敬你的自性弥陀,犯大我谩啊,即慢了自己又慢了诸佛。这个过程由嘴念耳听、嘴念心听、心念心听,一直到心念心想、心想心忆、一念忆佛之有佛的音声文字图形形象,到无佛之音声文字图形与形象,始终不离此心态。诸同修何妨不试一试,我不欺骗你啊!真的感应强烈,一念就见效啊!
2、除非烦恼心重,一般情况下不可做金刚念,特别是自修的时候。要以当时的心态而定,如今天心情特好,无有粗重的烦恼杂念,那么即可直接从心念心听或心念心想开始,而不必从嘴念耳听或嘴念心听开始,不然会因此起烦恼的。以后的次第亦如此。愿意学方便智度众生的同修在静虑中思此事的道理,但不要被理所障,法智流转不得解脱。《楞严经》中佛说一念中有五大种类的妄想相,即色阴区域的坚固妄想、受阴区域的虚明妄想、想阴区域的融通妄想、行阴区域的幽隐妄想及识阴区域的颠倒妄想,从那一阴着手都行,看个人根基而定,因不同的人在具体修行时,每时每刻的心境而定。
3、金刚念佛(大声大气的念)易伤身伤气,特别是年老体衰的修行人,这一点不可不知。再者念佛的次数不可定或查数,若一边念佛一边查数即是散乱加散乱,不是一心。若是念得好时,心里舒服自在,不念都不愿意,何须规定念佛号多少?以散乱心念佛万声不如一心不乱念佛百声的功德大,以嘴念耳听念佛万声,不如心念心听百声的公德大,以心念心听念佛万声不如心想心忆念佛十声的功德大,……诸同修,不要听如此说,即舍前边的修法,直入其后次第,不中,这好比盖楼,地基未打好就起上层能行吗?要循序渐进,反复进退。还是前面强调的要依身心情况而定,一切要摸索前行,该金刚念佛时即来金刚念,不然,妄想烦死你,这时你想心想心忆念佛也不行。
4、念佛的节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依所念的次第配合起来。一般情况下是自己感到身心舒服自在,所念佛号或想佛忆佛的念不散不乱为主,诸同修不妨独自试验,适合自己的节奏往往不一定适合他人。还有要提醒的是,从心念心听的次第开始,向心念心想的次第转折时,可试着拉长节奏,有助于进入心念心想的次第。心想心忆亦如此。还得提醒一句,别忘了第一点,要象想最亲最亲的亲人那样想阿弥陀佛,想要见他。念佛时如此,想佛时如此,忆佛时如此,如此修下去不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不难见阿弥陀佛。
5、修行要积善行及福德智慧资粮,不忘回向西方极乐净土及众生,这也很重要。不然修到一定的时候,讨债的太多,会障碍修行的,我们今生、历劫所造下的业因业果,不偿还不行,你修得好,要往生走了,向谁要去?趁你还在不讨还行吗?所以,要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怨亲债主,以了三界之债。虽然经中说可以带业往生,那是身后事。再一点是忏悔,从前有谤佛、谤法、谤已开悟明心或见性之善知识过错的言行,要忏悔补救,如在公开场合诽谤,要公开忏悔,并以所悟所证正法施向众生。若不如此性障不除,欲达实相念佛境界,要见自性弥陀或阿弥陀佛,绝无可能。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极乐净土是什么?(梵文sukhavati,藏文dewachen)又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化现出来之净土,位于西方。极乐净土距离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极乐净土没有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悭贪是饿鬼的因,嗔恚是地狱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忏悔文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坏三宝,作一阐提。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杀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蓝,破他梵行。毁坏塔寺,盗用僧物。起诸邪见,拔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