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如法界那么广大,如虚空那么究竟。一切的法门,没有不是从这个法界流出;一切的行门,没有不是回归这个法界。天姿聪明的人,总以为净土法门事体简易并且道理庸常,于是就不加详审。不但自己不修习,而且还要乱发议论,阻止破斥他人对净土法门的修持,借此显示自己的高明。这正所谓能看遍上下四方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能知道所有的法门却不知道自己的世智辩聪,自认为宗门教下都懂,就是佛称为的“可怜悯者”啊。不想一想《华严经》的宗旨归根到底,在于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全都发愿往生,这样的人是什么人?这样的事是什么事?我们纵然稍稍明白一点教义,而烦惑没有断,生死没有了脱,一旦经过再生转世的变故,能不迷失吗?泥做的坯器还没有烧制,经过雨淋就化了,这就是如来为什么特别开启净土法门,使上等圣人下等凡夫,同在这一生,直接出离生死的原故啊。何况文殊普贤二位大士,早已成佛,示现等觉菩萨位,以自身作表率,发愿求生净土,我是什么人呢?敢与他们抗衡?如果这样的详审,一定幡然改悔,遵从如来普度圣凡的教导,追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善导、永明等大菩萨祖师的足迹,一致的前行,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作究竟了脱生死的大丈夫啊。谁肯将这个大利益,甘心让给他人,而自己安住在三界火宅中,常受焦灼呢?
自从大法东来,亲身证到三昧境界、现生得道而往生的,与充满烦恼迷惑,依仗佛的慈力,得以带业往生的,哪里数得过来?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要他的侄儿希涑,编辑往生净土的传记。开篇是弥陀事迹,以此说明建立这个法门的教主。其次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以此说明阐扬这个法门的圣众。再其次是往生的比丘僧、比丘尼、王公大臣、贵族平民、女人、物类,以此说明往生净土的四类众生。总共五百多人,取名《净土圣贤录》,这是初编。其中有圣有凡,有智有愚,同等进入如来大誓愿海,因而渐渐证得常寂光乐。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净土法门,犹如大海,能接纳所有河流,也如太虚,能包含万千气象;全体法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摄入其中,全体法界的事物,都是由此而得到实际,因为它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特别法门,三世诸佛的总持与关键啊。到了道光末年,莲归居士胡珽,编辑了乾隆以后的往生者,有一百几十人,名为《净土圣贤录续编》。咸丰同治两朝期间,刀兵战乱到处弥漫,提倡净土法门的人少了,稍有些沉寂。近来世道人心,越来越趋下降,凡是具足慧眼,存有救世心的人,莫不提倡因果报应、信愿念佛的方法。具足正知见的人,无不随风跟从。所以数十年来,又编辑二百多人,名为《净土圣贤录三编》。这是德森师编辑的,如今已排版完毕,所以作叙说明缘起。往昔没有轮船、火车、邮局、报馆,虽然地址邻近,也常常互相不知道。所以古时的法道非常兴盛,但所记往生的,千百年来,只不过几百人罢了。一是记录缺乏,二是古书散失。如果像今天这样各种事情都很方便,那虽有数十万往生的记录,也不算多。读者千万不可以用古代来衡量今天的情形,认为未必都是实有。也不能用今天的情形去衡量古代,认为法道没有大兴。想想看善导大师在长安,少康大师在新定,念佛的声音,充满道路,那往生的,当然不止百千万亿。今天是千里远的距离,早上出发晚上就到了,再加上邮电报纸,所以虽然在数千里外,都可以知道。但还是多有没记下来的,假使一一记下来,真是数不过来啊。愿世上所有的人,各自都要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基础,真的为了生死大事,发菩提心,信愿念佛,将求生西方净土作为修持。那么生时是圣贤的徒侣,死后进到如来的封疆,那样的利益,不是佛就不知道。愿所有众生都见闻,各自努力。
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夏,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无比的净土教法啊,难道是圣人用来体现形的作用的吗?孟子说:“形色,天性也。”知道形体容貌属于天性,就不能离开国土来谈心;知道天性属于形色,就不能排除心去求净土。离开净土来谈心,是以为天性有内外啊,那所谓的心,也就是一个东西而已了。排除心去求净土,是以为形色有内外啊,那所谓的净土土,也就是一块东西而已了。这都是不明了“体现形的作用”的说法啊。《华严经》的圆融教理是,理与事没有妨碍,事与事没有妨碍。普贤偈说:“一切刹海劫无边,以一方便皆清净。”这是体现形的作用的极致啊。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是体现形的作用的正轨啊。有人以为毗卢遮那法身佛,遍及一切地方,为什么偏要指向西方,背离全体呢?却不知华藏世界海中,一微尘一毫毛,具足十方无边的国土世界,极乐世界的庄严,也是如此。那么只要见到阿弥陀一佛,就已经遍见十方诸佛;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一土,就已经遍游十方佛土。为什么呢?因为一就是多,没有差别。唯有这个法门,我佛释迦世尊,金口宣讲,十方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共同赞叹,所有大菩萨帮助流通护持,展转相传没有穷尽。自从佛法大教向东来,除了单传直指的禅宗以外,因念佛得以度脱生死的,有出家人有在家人,难以计数。际清(序者)素来敬服儒家风范,同时修行净土,常想要荟萃过去的事迹,作为警策。但每天忙碌,因此拖延到今天,正好兄长的儿子希涑,对佛法初发信心,愿意成就这个记录,用来坚定他的向往。因此标明大体纲要,采集经论,以及中国的著述,后面续有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斟酌剪裁,汇成一编,取名为《净土圣贤录》。或许有人见闻随喜,能入佛法法流,一念诚心归向,同登彼岸净土,岂不是好事吗?诗经有:“缗蛮黄鸟,止于丘隅。”(鸣叫的鸟栖止在山丘的幽静处)而净土,也是圣贤栖止的山丘幽静处啊。随着心净,那么佛土净,就得到依止处了。而初学的功夫,莫过于知道依止处,所以说:“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语,大意“鸟知道依止它应该依止的地方,人可以不如鸟吗”)经上说:“彼国常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阿弥陀经》)是心呢?是国土呢?是形体容貌呢?是天性呢?干脆知道归宿,杜绝所有的戏论,莲花种子,就在当前。阅览这部记录的人,有愿意体现形的作用这个说法吗?所谓体现形的作用,就是往生净土的意思啊。
乾隆四十八年,孟春之月,净业学人彭际清撰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梵文sukhavati,藏文dewachen)又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化现出来之净土,位于西方。极乐净土距离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极乐净土没有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悭贪是饿鬼的因,嗔恚是地狱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