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圆觉经》的比喻及其喻理特征

圆觉经 | 作者:荆三隆 [投稿]

  (二)答金刚藏,佛说八喻

  《圆觉经》第四章中,金刚藏菩萨向佛陀提问:“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16]

  金刚藏菩萨在这里提出的,仍然是佛教的基本义理问题,佛陀在针对弟子关于“无明”、“佛性”、“烦恼”这三个疑惑的回答时,一连用了八个比喻,以开示弟子,即: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何况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转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未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17]

  佛陀的回答,是针对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一切众生本自有佛性,又何以产生了无明之惑?

  既然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迷惑,又何以有佛性?

  众生本自佛心,有佛性之人,又于何时产生一切烦恼?

  这些都涉及到了佛教的佛性论,以及对信仰的态度问题。佛陀在阐述义理时,运用了八处比喻。这些比喻都具有以形象事物解释抽象义理,用现实事物比喻信仰世界的特点,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分别讨论如下:

  1、“动目摇湛水”喻

  原意是指由于眼睛转动而产生的错觉,看见本来平静的水面泛起了涟漪。这是比喻原本清澄的心性、佛性,在业力的作用下,由眼见而产生的妄有心识。说明眼动而水摇,心动而物生,是由错觉、妄念引起的。这就回答了本有佛性,何生无明之疑。

  2、“定眼回转火”喻

  是说专注于一,不动眼睛,用一根香火在眼前快速旋转,定眼去看,犹如火轮旋转,错把一处作一圈。比喻一念虚妄,念念不实,一处见物,则处处见物,一念妄见,则处处妄见。妄有如旋火轮,念念不息,本句与“动目摇湛水”的比喻相互补充,同义递进,两两相对,颇寓深意。

  3、“云驶月运”喻

  指云彩随风飘动,本自云飞,而非月行,但在人的错觉之中却是月亮走而非白云飘,这是云与月的相对运动使人产生的错觉。以此来比喻眼识的妄有,萌生错误的感受,从而被现象所误导。

  4、“舟行岸移”喻

  这一句调整了视域,把眼光从天上转到地下,与“云驶月运”互文见义,相映成趣。眼识的妄有亦如人在舟中,舟行而物退的错觉一样,小船前行,船与船中人相对不动,遂使人产生岸向后移之感。

  这四个比喻句,分为两组,每两个句子为一组。两组并列,每组中的两个比喻句意理双蕴,引人深思。这两组四喻,语约意丰,意与境谐,义理周全,精警动人,为千古不易之佳句。其理趣在于:颠覆了人们对“眼见为实”生活常态的认识,反映出了感觉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质这一深刻道理。只有上升到理性去认知,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这里以理性、抽象的认识,来比喻佛理,用生活中的错觉,来比喻无明所产生的妄有认识,突显了佛家以理性代替感性,以抽象代替表象来喻证佛理的睿智。

  5、“幻翳空华”喻

  指患有眼疾的人,眼前会呈现乱象繁华之景,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眼冒金星”的情况。以此比喻无明妄见,使人以幻为有。那些被人们认定的实有之物,也是本自于无的幻觉。若证佛理,则眼好华无。又暗喻“一切诸翳”、“空华”要随起随灭,方证正觉。

  6、“炼石成金”喻

  这个比喻是八喻中的核心,有一石三鸟之功,它有针对性地喻证了佛陀弟子对佛理的三个疑问,从炼石成金的角度,分别作了回答:

  本自净心,何以生无明?

  有无明,又为什么说皆有佛性?

  有佛性之人,证悟成佛后,是否再生烦恼?

  佛陀的解答,耐人寻味:

  第一、以炼石成金的生活现象来比喻人本有佛性,本自净心,如石含金,但在因缘的作用下,产生疑惑,以此比喻“无明”。因此,这时是矿石而不是金子。

  第二,以石为例,说明人虽处于“无明”,但佛性不失,如来藏之净心犹存。如果将矿石加以冶炼,石可成金,喻证若修证佛理,就可以灭无明,证佛果。

  第三,佛陀继续用冶炼金子来喻证佛理,回答了一切众生本自清净,佛性自在,修证佛果后,是否会再染无明的疑问。他指出矿石一旦被冶炼成金子之后,就永葆其金子本色,比喻人成就佛果后,就会渡脱生死相续的苦海劫波,永不回头。

  7、“萤火烧山”喻

  佛陀接着又把以妄有的“偏执”,求证圆满灵觉境界这种以妄证妄的错误,比喻为试图用一点萤火来烧大山,是妄中求妄,终不可得的幻想。否定了“展转相因”且“世世累劫”的轮回,以及忖度佛境的妄有认知。

  8、“空华结空果”喻

  指一切妄有的意识,都发自妄心,缘于六尘的虚幻,并非实有,如梦幻空华,而以这种幻有去分辨佛门境界,就犹如虚空中的花朵,是结不出果实的。比喻以幻有证悟佛果,只是辗转生发的妄想,是以幻修幻的谬误。[18]

  对金刚藏菩萨章中的佛说八喻,宗密在其《圆觉经略疏序》中也引用了其中的“舟行岸移”喻,可见他对此也十分推崇。这一章中的八喻,是佛说《圆觉经》四十喻中最为精采的部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