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在十三讲的时候,我们提及到,空的源头是来源于佛陀对世间一切法的观察是无常,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因为凡夫众生执着于常,不能认知,不敢面对,不想面对无常法,要从无常当中寻求到常法,终归叫常不可得。
八苦当中有一苦叫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就是于无常法当中想永恒,想求常法,常不可得。所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是真正的空义。
在十四讲的时候,为了讲五蕴皆空,我们拿出《杂阿含经》的第三十五经来跟大家分享,让大家了解到,佛陀在那个年代说法,他只说无常法,与无常无关的法,佛陀是不说的。所有的烦恼,它症结都是执无常于常,明了、彻证到无常的法义,那我们就能够对无常法有很好的认知。
可是如上所讲,我想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一个体会,跟我自己一开始学习法义一样,对无常法还是很难体会,这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是从常的角度,是从贪嗔痴的角度,是从财色名食睡的角度,在理解无常,如同戴着一个变色眼镜,这个眼镜是红色的,所以你看到的这个世界,无论你理解到多么的五彩斑斓,我们看到的颜色仍然是红色的,因为我们摘不掉它,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无常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也就是很多人在学法过程当中,虽然对因缘和合、迁流变化的无常法有所了解,但是很难体会到。
那这一讲,我们再跟大家来讲一下,佛陀说无常的基点,到底在哪里,或者无常法,它主要是在说明什么。又或者学佛的人如何才能从当下的我执、我爱这种常恒当中去证得无常,去彻证宇宙人生的真相。
从亘古无始时来,人活着,是怎么活着?众生活着,每个人活着都是围绕着利益。我们认为在追求真相,其实不是,我们围绕着利益。比如说,我们来分享几个常用的词汇,“美好的世界”,其中关键词,世界我们不管它,我们这里讲的是美好。美是什么?美,在甲骨文当中,美其实是个大肥羊,是一只脂肪充分的、能量足够的大肥羊,那是人们对脂肪的渴望。好是什么呢?一个女一个子,好是子孙满堂为好,有儿有女为好,它是人类对自身延伸的另外一种诉求。
一个是对生存的诉求,一个是对生存延续的诉求。那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全是围绕着生存或者生存得更好,或者让我们得以更久的延伸,从这个角度展开了我们人生的画卷,而唯独与这个世界的真相没有关系。佛陀他的觉悟,其实就是发现了人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永恒的延续性而活着的。
而生存最大的两个节奏,是相反的。一个是懒,懒是什么?懒是因为在远古的年代里面,能源、资源、食物很难获得,我们要保存体力,尽量地多吃少动,这样才能挨过漫长的冬季,或者挨过没有食物的日子,这是我们的生存原则。
还有一个是快,快有两点,捕食猎物。如果你没有快的能力,是捕不到食的。食物链环环相扣,人类并不是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所以如果没有逃生的本领,没有这个快,那我们很容易被吃掉。这个逃跑的原则就是要快,捕猎原则也是要快。这两者与我们自身判断世界的真相毫无关联,而与我们能活下来,有关联。
所以从这两者来看,美好是我们对人生的诉求。而美好的背后,一个是慵懒,一个是快,是我们最底层对生命生存下去的渴望。特别体现在快这个问题上,我们埋藏着深深的恐惧,因为随时随地可能被别人吃掉,随时随地可能会挨饿。
无论是我们的愿景,还是生活节奏,都是与贪婪有关,而不与这个世界的真相有关。所以世间的一切众生,我们的生存起点,我们活着的语境是以生存为中心作为逻辑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去诉求人生永恒的幸福,是没有办法的。为什么?因为生命是脆弱的,永恒是不存在的,而无常是随时随地会到来,这是一个。这是佛陀的发现。
但是另外一点是,佛陀放下了人生的甚至生存的渴望的时候,去逼近真相,传说佛陀在菩提树下每天一麻一麦,过着艰苦的、想摆脱物质的生活,最低限度地来让自己摆脱物质的束缚。如此刻苦的修行,他在质问自己,人类的出路,所谓的大解脱是什么?
最终他悟到了所谓的无常法则,也就是当我们一切的生存是为了逃避死亡,当我们一切的生存是为了我们活得更好,当我们一切的生存是围绕着能量、围绕着食物为中心的时候,人类的出路是没有出路。所以佛陀的悟道,这个无常原则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突破,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语境的一个颠覆。这个颠覆就是佛陀的觉悟,他不是以生存,也不是以贪婪,更不是以我们人世间诉说的那种种美好的幻象为追求,或者作为逻辑起点的,他是摆脱了生活语境,长驱直入,面对人生的真相。
所谓活着并不是为了活得更好,活着是为了活得明白,反而要摆脱众生自身具有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我们长期习性以来的以食物、以贪婪,以怕死为逻辑起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以佛陀提出无常,这是惊世骇俗的人生观,这是佛陀用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生命去彻证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是世间的一切放置在无常这个准则之上的时候,所谓如梦幻泡影的概念就是,世间人们一切的贪婪都是假象,要使得我们的生命获得安宁,一定要建立在真相基础之上。而我们的高楼大厦、人生的种种的美好,它不能建立在泡沫上。所谓的泡沫就是我们执着无常为常,没有可能性。
所以佛陀的觉悟,对众生的知见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是个颠覆的地方是,我们是以利益为中心的,以生存为中心,为活得更好,为活下去为中心,而佛陀的觉悟是搁置活得更好这个话题,另辟新径,让我们活得明白,活得真实。因为我们本身已经活着,我们无须活得贪婪,无须活得慵懒,更不能活得糊涂,只是为贪婪而把我们的身心自由全部束缚。
我们活着是要真正得大解脱,而这个大解脱是对人类习性的反省和突破。这个反省和突破,就是佛教里面常常说的业。这个业就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问题,佛陀用他的真知灼见,用他的大智慧去面对它,去一层一层地剥洋葱,剥出来以后说,人生宇宙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常法可言。就是我们再不以利益为中心,而以真相为中心的觉悟方式而活着。
从这一点来看,很多人到寺院来烧香,是让自己的生活活得更好,让自己的心情更舒畅,这本身没有错,因为修行本身就是一种改善。但这不是彻底的改善,没有扬汤止沸了,也没有釜底抽薪了,这两种修行方式是不一样的。
佛陀的觉悟是告诉我们,修行是大觉悟、大解脱,是要真正地釜底抽薪。这是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在体验无常这个法则原则上需要去对自己的内心有一个重大调整的地方。如果不能跳出自己的视野,如果不能够改变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如果不能够发现自己埋藏在心底里面最深处的那个旁枝末节、根深蒂固的贪嗔痴的时候,不能了解自己所有的思维方式都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获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的时候……因为生存所激发起来的渴望和欲望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得我们不认真相只认利益的时候,人生变得无以复加的痛苦。
所以佛陀的无常是对人性最彻底的观察和对人性陋习的最大的揭露。
原标题:《心经的智慧》15丨佛陀的无常,是对人性陋习最大的揭露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常诵心经的好处: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小学生至大学生常诵增长记忆力,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功德无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遵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即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朝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
回向文1:1、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诸佛菩萨、慈悲作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真心求忏悔(三称磕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上香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2)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皈依发心】:(三遍)诸佛正法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为利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证诸佛般若究竟义。【称念圣号】:(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如果时间紧,可以这样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_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
如何修持心经 摘自《佛经修持法》洪启嵩着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古代多位译经家翻译过《般若心经》,流通最普及的版本就是唐朝玄奘大师(唐·三藏法师)翻译的。唐三藏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唐三藏,有部真的《西游记》叫作《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大师作的。小说的《西游记》大家都看过,真的《西游记》却不一定人人都知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谓“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此岸是苦境,彼岸是乐境。若要离苦得乐,从苦的此岸,到达了的彼岸,需要佛教的解脱智慧。《心经》的译本,现存七种,以唐朝玄奘法师所译为通行本。经中旨趣,在于用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自性本空,从而让修持者证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如夏日的凉风送人以清爽,如冬天的太阳与人以温暖,人人喜欢、人人需要!观世音菩萨悲愿无尽,随缘赴感,广度有情。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便是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和庇护下,才圆满完成前往印度取经的大愿的。
“色即是空”是《心经》里的一句话,色即是空后面还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说所有的色法。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张桌子,看起来有这个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来看:第一,桌子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没有真实的东西。第二,这张桌子是无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会坏,可是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坏,因为它的本质
“心”,在《心经》中有诸多含义,如心脏、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心经》,在经题中略称“心”,是为了凸显此经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脏”对人的意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谈般若,足以见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核心即是
《心经》上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法是指一切法。这里的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现,或依据有来显现。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
莲偈,指《妙法莲华经》中的偈颂,又称“莲华偈”。所谓“莲华”,《法华玄义》解释道:“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