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持《心经》?《心经》的修法和行法

心经 | 作者:洪启嵩 [投稿]

现前五蕴皆空

  《心经》当中所要断除的部分为何呢?我们看《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一个直接建立观自在菩萨所修行的功用,亦即他所修的行,他所行的功用。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就我们而言,是耳熟能详的事,但是我们恐怕已经把「五蕴皆空」这个名词,作为在脑中,一个可以随便储存,而不去运作的符号而已。

  以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佛经中所言:「五蕴皆空」时,已经不再思索这五蕴要怎么空法,而是把「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变成知识性质的认知,成为佛学用语了。

  在原始佛教,不是如此看待五蕴的。原始佛典《杂阿含经》中,有佛弟子依五蕴做正思惟,而悟道的经文纪录,甚而成为《杂阿含经》重要的一部分──五阴诵。因此,「五蕴皆空」虽是很简单的方法,却能悟道,是佛弟子所重视的;而我们都把它当成认识佛法的基础名词,不用心去思惟,使得「五蕴皆空」这么清楚、有力的佛法,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不了任何功效。如此,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建立「五蕴皆空」的见地呢?恐怕是有极大的问题。

  我们看五蕴中的色蕴,即我们的色身,这色蕴是空!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色蕴?有没有真正彻底了解这个色蕴是空?我们想一想,思惟一下,什么是空?什么是色蕴?我们的手是不是空的?

  假如一个脚曾受伤,并且把受伤当作「我的脚受伤了」的人,回答我:「空是无自性。」我认为他要先空的是「无自性」这句话。因为当他在讲的时候,只是一句语言符号而已,并没真真实实的认清楚:「色蕴是空」。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把「色蕴是空」当作一回事。当他发生车祸时,他的脚受了伤,打上铁钉,到现在还没完全复原,而这整个过程代表着什么呢?就「色蕴是空」的一个现前的境界啊!若色蕴不是空的,那脚如何受伤?如何复原呢?

  很可惜,他心里没真实感受到「色蕴是空」,仍然把它当作是自己的脚受伤了,在走动的时候有障碍而已,这即是将现前的无常相、空相,当作「我的脚受了伤,有障碍」,或者「我的脚好了,可以自由活动」等的常相,而不能深刻体悟,现前境界明显的变化就是无常!就是空!如此,用一些「空是无我」、「空是无自性」的语言符号来阅读佛经,都跟所谓「色蕴是空」没任何的相应。

  当我们把无常的现前境界,当作是一种常相,并认为它本来就是这样,这就没办法真正体会空和无常的。虽然我们了知空、无常的义理,却从来不用它来思惟,来改变我们内在的思惟架构,而将这色蕴变化的事,当作是常相来看待;若用这样的态度,来做为修行的依据,这是没用的。因为这样的态度,连基础的功夫都没进入,怎么能够唱谈空无自性的佛法呢?当我们连基本的正见都没确立,如何能明白从正见当中所出生的正确觉受,乃至证入五蕴现空的境界呢?所以各位,回头是岸!回到正确的正见来,要深刻了知-色蕴是无常的。

  像我们身体,有时会出现一些病,而这些病,要视我们自己本身因缘所对应的恩师,因为这就是无常。例如一位漂亮的小姐,如果她早上起床,看到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通常会感到很讨厌;如果她是佛教徒的话,她可能会感到高兴,对佛陀说的道理,更能深信不疑。因为青春痘长出来,正是无常的现前,是一种空性的展露!如此,才能真正体会五蕴是空的道理。

  空就是蕴含着一切无常的可能性,空就是意涵着我们是由缘起所构成的;空不是我能造作、能完全控制的。不仅是身体这个色蕴如此,连我们的受、想、行、识这四蕴也都是空的。

  我们肉身的现象,甚至包括整个当前世间的现起,都蕴含着变化,都是由相互的因缘和合所组成。当我们彻见这缘起所组成的蕴含变化,而不会被这缘起现起的相所牵转,那我们即是现见无常,现证无我;如此,即达解脱寂静,亦即湼盘寂静。那么,我们即是现证诸法现空的境界,也就是现证佛法的根本──三法印。

  在《心经》中,将这三法印用一实相印来代替,经文中:「照见五蕴皆空」,即是用一实相摄受三法印的展现。但若没提出三法印的次第,一实相印是很难直接提出,也很难做为修行的运用。所以说,没有次第,就没有办法进入圆顿的境界。我们的功夫若不扎实,就不要想可以随随便便的证悟。就好象初学骑脚踏车人,看到很多人都可以放双手骑脚踏车,心中很羡慕,因此还不会骑车,就想学放手骑车,结果一定是摔倒的。

  又如八大山人曾描述画竹的十大忌讳,初学者若犯此忌讳,竹子就画不好;但是有一次,八大山人自己画出来的竹,就犯了他自己所立忌讳中的八大项目。然而,他的画仍然有很大价值,但对初学而言,依然不能没有次第性。所以我们要了解,虽然一切现空,但是次第不能乱来。因此我们最先要建立的次第,就是基本的见地,见地弄不清楚,《心经》就白读了。

  很多人说《心经》很好,我问:「为什么好?」他说:「可以驱魔。」修行过程中,有时真的会碰到魔扰,如果是初学的人,或只求信仰保平安的人,我会说:「恭喜!恭喜!很好,你总算趋入佛法。」但是,如果是志在佛法者或是老参的行人,我就会好好诃责他!拿《心经》来驱魔,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若把驱魔当作是《心经》的唯一目的,实在是太不尊重佛经了,《心经》是要让我们成佛的。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心经》的基本见地,别矮化了《心经》的伟大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经文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呼应这句「五蕴皆空」,而且更直接告诉我们修行的功夫。

  但是这话,我们一般都只是随口念过,把它当作一种口头禅,或是一种想法而已。其实,「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要我们深刻思惟:色与空两者之间的差别。一切的色蕴,我们经由正确的认知,实相上的认知,会知道是由因缘的组合而成,是缘起的组合,它并没有常住不变;我们这样如理思惟,即发觉色蕴是空的。所以在这里,「不异」是一种思惟的过程,是一种见、闻、思的过程。

  「色不异空」即是要破除一个凡夫,他对所有色蕴的贪着。而「空不异色」则是要断除二乘圣者,他们对真谛空性的贪着。所以凡夫从「色不异空」的了知,可以悟入空性,因为在悟入空性的时候,成为一切现空。可是,如果在此没有悲心的话,则是进入小乘的见地,即一切诸色不异空寂。现在,我们在其间把这见地翻转过来,就是以「空不异色」,来使二乘圣者不要执着于空性中。

  在「色不异空」中,所有的现象,根本上是空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现象,不管是思惟,或是现见,都是空的,所以,在此要断除他们执着于真谛空性的想法,故而跟二乘圣者宣说「空不异色」。

  要了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两句话所要面对,以及所要断治的,是有所差距的。但是对我们而言,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思惟之后的正确见地,对于这样一个见地,我们还是把它纳入五蕴皆空的看法来看。如此,透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来了知──色、空两个是不异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对我们在见地上的修持而言。因为相应于「不异」的,不就是「即」吗?我们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正确思惟下的正确结果,并用此结果来作为我们修证的见地。但是这两句经文对我们而言,还是不能够立即证得的。因为「色即是空」,是指证到小乘的圣者,而「空即是色」,是指证到大乘菩萨。这两者对我们而言,可能现在还没证得,但是我们可以如实信受,因为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理解,是透过我们正确思惟的结果,所以我们能接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它不只是五蕴皆空,而是断除了所有的五蕴与空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是离于时间的,因为「不异」是思惟,「即」却是没有时间,所以是当下得证的境界。

  在《心经》当中,我们把这几句话弄清楚,在见地上确立的时候,如果我们心力够,福德因缘具足的话,在听闻「色即是空」的时候,即能现证「色即是空」。现证「色即是空」,当下就悟得根本智慧。若为小乘因缘者,就立即成就阿罗汉。若为大乘菩萨根器者,马上生起大悲,能够现起「空即是色」;这个时候,就可以起作用来庄严世界了。

下表即是以上所讲的一个纲要。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见修行)见地功夫、思惟功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果)证量功夫。

  ◎色即是空→小乘→般若将入毕竟空。

  空即是色→大乘,如幻→般若将出毕竟空。

  在证到「空即是色」时,就是证到八地菩萨了,有大神通和大作用,立即产生千百亿化身。这时,我们过去所发的一切悲愿,所相应的一切因缘,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般的现起,在刹那间全部现起意生身,往来于十方三世的一切世界中现身成就,教化一切众生;而这一切因缘是在我们一心之中的,且完全看我们心中有没有愿?在我们了悟「空即是色」的时候,跟我们心愿有因有缘的所有众生,都会在心里投射出来;跟我们有因有缘的世界,都会在那里化生现起,而这个化生是意生身。如是生、如是幻、如是灭,所以说,有多少化身无法了知,只有诸佛了知。诸佛为什么能了知?因为诸佛是现观,不是思惟,所以说是「即」。这一句话,要好好思惟。

  前面所说是现行的,也就是道地上的功夫。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五蕴都是如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也。」所以说,一切身心透透彻彻,五蕴即是一,一者幻也,如也。一即是如,如即是空,所以五蕴跟空都是同一,也就是说,六根归一,通身受用。这时,六根即可互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即是精神和肉身,全部都是现空。

  所以《心经》,心先要断除我们对五蕴的贪着,故说「五蕴皆空」;其次,要斩除五蕴和空的时间炼锁,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这两点要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掌握,在掌握这两点之后,其实事情已经完了!但是怕大家忘记,故经典中继续扩大到整个世界,从横竖的所有观众,来使大家了解五蕴皆空的道理,所以要仔细观察。

  现在再回来与大家谈建立正见。对于我们的色蕴,要好好观察,要以色蕴是空的正见来观察我们的身相;以我们的观行、我们的心眼观察时,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己身内所有的三十六物,看到我们的肠子、血管、胃、骨头、五脏六腑……等等诸物,但这些都是空的。我们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身相,不然就是在迷糊中过日,装作自己是很老实的佛教徒;其实一点都不老实,佛经的每一句话,都不肯好好的做。

  色蕴是如此,其次观察我们的受蕴。我们的耳朵收得到任何的音声,例如手掉桌子,一声「啪」的!这声音就是空。一般人会以为空不能分别,但实际上,空当然能分别!不要以为空就是无知啊!受蕴即是感受,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体受,体受这两个字是实质的,但它即是空。

  其次观察想蕴,想蕴是在体受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心想以及造作,而这些也都是由缘起所生的,都是空的。然而现前就是缘起,哪有什么缘起所生?是的,但没有关系,先思惟一下;要经过思惟,我们才能相信如此是缘起所生。如果不思惟就相信的话,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大菩萨,一种是无知。而无知,也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无知,一种是信愿行的行者。这种信愿行的人,若碰到好的善知识,是他的福报大,能够修行成就。若碰到不好的善知识,则万年难出头!因此,建议大家还是要正思惟观察我们的心想。

  在想蕴之后,我们再观察行蕴。所谓行蕴就是:在形成一种心灵的意志决断,为求生的根本力量,为我们生命相继不断的强大力量。这行蕴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空的。

  最后再观察识蕴,从整个生命分析的结果,我们慢慢地了知:生命中能分别种种现象的力量,能够容受一切经验的,就是「识」。这五蕴中的识,或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意识,都包含后来唯识学者所发展出的第七识、第八识甚至第九意识,因为在此五蕴或六根中的识,在观行的需求中,就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分别出来。而这识蕴亦是由缘起所成,也是空的。

  虽然这受色、受、想、行、识五蕴,在我的观行里,可能无法马上现观皆空,但是我们可以次第性的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而这五蕴是如何的空法呢?

  首先我们要思惟「色不异空」,一切色蕴都是空的;虽然色蕴都是空的,但「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就是这样,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色蕴是因缘相应而生的。初期依色蕴起观行,其后正观思惟,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的现空,他就是我们从外在物质的粗相观察,到心的细相观察中去思惟,都是空的;接着我们要断除色、空二者的思惟,这时顿然现起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当中,必须先把心放大,不再执着空性。如此,一切现前,不必观,因为观亦是空。这「即」就是在当下脱离一切时空羁绊,能观、所观的羁绊,现前就是!大家要建立的见地,就是在这里!这是心经的见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