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一卷 五、所被根器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一卷

五、所被根器

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

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器。《疏钞》云:“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以上三事,号为资粮,贤粮欠缺,便难前进。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疏钞》复云:“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

论“机”,则有“当机”与“不当机”之别。三根之中,谁最当机,古说不一,今当明究。盖以世尊五时说法,均是随机设教,应病与药。一般而论,则大乘经典,菩萨众当机,小乘典籍,二乘当机。唯此净土,奇特殊妙,独标一格。古有诸说,下标三例:

甲、上辈往生,唯是菩萨。

本经明三辈往生,每辈再分三品,则同于《观经》中之九品。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诸师,谓往生极乐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上下品是大乘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中品上生是小乘三果。若如是解,则九品之中,上品唯是菩萨圣众所生,中上品是小圣所生,从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绝分。

乙、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善导大师于所著《观经四帖疏》破前说曰:“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意谓佛说《观经》中之九品往生,只为沉溺之众生,而非专为菩萨与阿罗汉也。又云:“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复云:“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又于《行卷偈》前,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实大有功于净土,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如日《合赞》云:“第十八愿,十方众生,三辈众生,皆是具缚凡夫,是其机也。”后复云:“如元晓云:‘四十八大愿,初先为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此说之要妙,在于直显如来度生无尽之悲愿,扫尽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发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也。

丙、专接上根,傍及中下。

此说从文字表面上,似同于甲而反于乙,实则与乙同,主我辈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与甲根本相违也。但此谓专接上根者,盖恐世间浅见之士,每谓净宗乃斋公斋婆之行,而鄙视之。故作是说,以济之也。如《弥陀疏钞》曰:“又《起信因缘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又《弥陀要解》谓持名“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盖因持名一法,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云深妙。但蓦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当下破尽戏论,荡除一切计度分别。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马鸣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当,彻底担荷也。

马鸣大士,东天竺人,传佛心印,为禅宗十二祖,中兴大乘,造《大乘起信论》。论末劝导众生念佛,求生净土。龙树大士,南天竺人,为禅宗十四祖。开铁塔,亲觐金刚萨埵,复为密教之祖。入龙宫,取《华严经》又为华严宗祖。复以广造众论,力宏净土,《楞伽经》悬记云,登欢喜地,往生净土,故又为净宗之祖。我国称大士为八宗之祖,因天台、南山、法相、三论诸宗,亦皆崇为其宗之祖也。智者大师诵《法华》,身心豁然,得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后住天台山创天台宗,临终右胁西向,称念弥陀观音而寂。永明大师于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乃法眼宗嫡孙。后专志净宗,日诵洪名十万声,兼行日课一百零八事。蒙观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涌现,著《宗镜录》一百卷,及《心赋注》、《万善同归集》等,蔚为法炬,光照万世。七十二岁焚香别众,坐脱西归。以上四德,咸为肉身大士,法门龙象。《要解》谓唯如是之人,始能彻底承当净土法门。近世学人焉得以世俗之见,而鄙视净土耶?

又《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实是无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当也。又本经《菩萨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又《受菩提记品》曰:“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弥陀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可见净土法门正契菩萨之机。

由上可见,持名念佛,乃果觉因心之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其体用。是法无上深妙,广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浅游海滨,亦即身在大海,并得海水浴之乐。若欲深穷其底,则唯赖上根利智之士,若潜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广之无量。故云专接上根,傍及中下。

以上乙丙两说。文异旨同。恰似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现相有差,本体是一。总之,只是这个庐山。故两说文字虽异,但悉皆阐明两土导师悲智无量,福慧双圆。言专接上根者,正显如来之大智大慧。盖此净土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弥陀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语言文字之所能及。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行人若能于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云“专接上根”。同时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者,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复又“傍及中下”也。

至于谓此为专接凡夫者,盖显如来之大慈大悲。世尊悯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发无上宏深大愿,故号愿王。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文曰:“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盖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沦苦海,头出头没,若无此十念必生之大愿,众生何由得出轮回?故为多障众生,特垂方便,开此易行之法,甚至于经灭时独留此经,以作舟航,故云“专为凡夫”也。

又密典《毗卢遮那经》云:“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盖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来果觉之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于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乎!例如彩色电视机、录音机、电子计算机,必须安全易用,虽于科技无知之人,一按电钮,便能享受此最现代之科学成果。人必因其安全易用,而赞其科技之先进。依同理,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轻此法门乎?

故知上之两说,各有所重,乙则赞净法之普被,首在著眼于凡夫。丙则显持名之深妙,彻底承担唯上根。故应会通,莫死句下。

盖此法门巧被诸根。如《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圣凡齐收,利钝悉被。《弥陀疏钞》谓此法门为“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并云:“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严》如盲,萤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至于当世,若问何人正是当机?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只要于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