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一卷 八、译会校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

第一卷

八、译会校释

“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甲本经译本

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见梅光羲居士本经序)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忏译于洛阳。(以下简称《汉译》)。

二、《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以下简称《吴译》)。

三、《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

四、《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此本出《宝积经》。(以下简称《唐译》)。

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宋西域沙门法贤译。(以下简称《宋译》)

至于佚失之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为:

一、《无量寿经》二卷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三、《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法护。)译。

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五、《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迦罗卫罗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于道场寺。

六、《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七、《新无量寿泾》二卷宋罽宝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译。

以上阙失者七。连前存世者五,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十二译:计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盖译时,分在八代,译本则为十二种也。《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存世五种,差异较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今经五译,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

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1.译手巧拙不同……2.梵本传写不同……3.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

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日《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莢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莢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只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

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此愿见于魏唐两译,而汉吴两译之愿文中无之。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只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反而无之。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莢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彭二林、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土,先后均曾校会本经也。

乙 四种会校之本

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于汉吴两译则未彰。至于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于唐宋两译则不具。魏译较备,为诸译冠。但于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亦未明具。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厌观;或失于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于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是即本经会集本之始也。

校会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二、《无量寿经》清菩萨弟子彭际清节校。

三、《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于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

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例如《疏钞》云:“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是正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若据梵本重译,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经义。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是皆王本难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绍升)亦于王本义有未安。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彭氏鉴于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王本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两本相较,则彭本优于《魏译》,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

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王氏只是“四会本”,所会未及《唐译》。)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准,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但所憾者,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兹举其荧荧大者如下:

1、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

2、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彻初衷。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

3、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亦各译所无。

4、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无。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虽后后胜于前前,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甫壮入佛,摄禅密而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先舅父梅撷芸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并亲为科判。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卿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鉴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

丙本经注释

五译之中,魏译较备。故大经注疏,集于《魏译》。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隋净影,唐嘉祥两家。

(1)《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世称净影疏。

(2)《无量寿经义疏》(与上同名) 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

又新罗国(今朝鲜)有憬兴、元晓两家,所注亦在我国流通:

(1)《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 新罗国沙门憬兴著。世称憬兴疏。

(2)《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曾入唐游学,还后,化振海东。其疏曰海东疏。

(3)《游心安乐道》一卷亦元晓师撰,乃净宗古佚十书之一。

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笔者所知者已二十余种,计为:

(1)《无量寿佛赞钞》一卷,兴福寺善珠作。(2)《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最澄集。(3)《无量寿经私记》一卷,智景作。(4)《无量寿经义苑》七卷,纪州总持寺南楚作。(5)《无量寿经略笺》八卷,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6)《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7)《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誉作。(8)《无量寿经见闻》七卷,良荣作。(9)《无量寿经科玄概》一卷,小仓西吟作。(10)《无量寿经会疏》十卷,越前胜授寺峻谛作。(11)《无量寿经开义》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12)《无量寿经贯思义》三卷,薏州理圆作。(13)《无量寿经显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无涯作。(14)《无量寿经要解》三卷,法霖作。(15)《无量寿经讲录》十卷,纪州矶肋安乐寺南麟作。(16)《无量寿经梵响记》六卷,灵凤作。(17)《无量寿经眼髓》十一卷,摄州定专坊月溪作。(18)《无量寿经义记》五卷,堺华藏庵惠然作。(19)《无量寿经海渧记》廿卷科二卷,摄州小曾弥宪荣泰岩作。(20)《无量寿经永安录》十三卷,薏报导坊慧云作。(21)《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道隐作。(22)《无量寿经合赞》四卷,观彻作。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诸著,本书引证甚多。

又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三种:

(1)《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2)《无量寿经笺注》,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两种所注者,皆为彭氏之节校本(即大经第七种)。

(3)《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所注为大经第八种魏承贯氏会本。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报恩论》三卷,中有《净土法门纲宗》、《无量寿经纲宗》、《往生正因论》等。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