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无量寿经释 第十五讲

  无量寿经释 第十五讲

  第五十二卷

  ﹁悉捨三途苦,滅諸煩惱暗,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這兩首偈頌是一段。前面說到彌陀給予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世尊的介紹愈說愈清楚,愈講愈具體。這些,不但使我們對西方淨土生起仰慕之心,實實在在也指示了我們自己修學之方,我們不但心願要像阿彌陀佛,的德行也要效法彌陀。

  第一句是講離苦|﹁悉捨三途苦﹂,這是明濟眾厄難的具體說明。那些厄難呢?三塗六道啊!尤其是三塗。三塗是地獄、餓鬼、畜生。三塗果報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所造。我們將來會不會墮三惡道,自己冷靜的想一想:我貪、瞋、癡、慢這些煩惱,還起不起現形?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心裏還會常常起貪、瞋、癡、慢,那麼,來生必定墮三塗。貪心重的餓鬼道,愚癡重的畜生道,瞋恚重的地獄道。這是十法界構成的條件。佛在一切經裏面講的很多,我們一定要清楚,要記住。要常常拿佛的教訓,來檢點自己的心行。我們心裏還有沒有貪、瞋、癡,若有,自己就曉得將來要墮惡道。就一定要有所警覺。

  往生傳宋朝瑩珂法師,就是三毒習氣很重,此人貴在能夠反省,自己知道將來一定墮地獄,又知道地獄苦,就恐懼、害怕,這才求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能夠救他,使他不墮地獄?諸位曉得,要不墮地獄,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所以同參道友就拿往生傳給他看。他看到這些念佛往生的人,心裏非常感動,自己下定決心,關起寮房的門,死心蹋地的念佛求生淨生。不吃不眠,念了三天三夜。心地真眨?嬲就有感應,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壽命,好好修行,十年之後,臨命終時,我再來接引你。﹂瑩珂法師有自知之明,他說:﹁我劣根性很重,經不起外面的刺激,一定會造罪業,再過十年,不知道又要造多少罪業,怎麼能往生呢?十年的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佛聽了之後,也就答應他的請求:﹁好吧!三天以後,我來接引你,可不可以呀?﹂他說:﹁行。﹂三天以後,瑩珂法師真的往生了。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都有記載。這是一個心裏充滿三毒,破戒出家人,他能夠自度自救,就是因為自己知道自己的缺點,曉得將來果報的恐怖,這才堅定信心,求生淨土,三天就成功。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沒錯啊!不騙人哪!

  我們今天念佛,念了多少年,連個消息都沒有,說老實話,口是心非!口裏念阿彌陀佛求往生,心裏還貪戀這個世間,捨不得離開啊!瑩珂法師念三天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你念了三年,阿彌陀佛也沒消息。全在心地,心不虔铡?氖颤N地方知道不虔漳兀恳惶斓酵砗?紒y想,搞人我是非,張家長、李家短,這種心怎麼能夠與佛感應呢?這就是古德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啊!沒有用,不相應。像瑩珂法師真正下了決心,此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與我不相干,全都捨棄了,這心清淨了,一向專念哪!本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做到了。我們今天修學,雖然聽經,每天也念無量壽經,一天念多少遍,相不相應呢?不相應。就是你煩惱、憂慮、分別、執著、妄想沒有能夠捨棄掉,你的苦離不開,離不開苦,你將來還要苦,比現在還苦。值得警惕。此經實在真的是教我們離一切苦難,消災免難的不二法門。只要參透理論,依教奉行。瑩珂法師是個好例子,好榜樣。三天永脫苦海,永離厄難!

  ﹁滅諸煩惱暗﹂這一句就是我們常講的﹁消業障﹂。前面一句﹁消除三垢冥﹂是講的﹁消業﹂,此句更進一步,是﹁滅業﹂,不但業消除了,還把業障徹底滅掉了。憑什麼滅業呢?佛的大願加持,就是阿彌陀佛不思議的願力功德加持。﹁暗﹂就是無明,煩惱暗就是﹁煩惱﹂和﹁無明﹂,二障也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暗﹂也就是妄想滅諸煩惱暗,是由彌陀大願加持,徹底滅盡煩惱和無明。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這兩句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智慧眼是五眼之一,金剛經云:如來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智慧眼就是慧眼。五眼舉其一,省略其四,其實五眼全都得到。何以不舉法眼、佛眼,而單說慧眼呢?因為前面說消業,說滅業。消業、滅業靠什麼呢?要靠智慧。這就是戒、定、慧。智慧現前,不但消業,而且能夠滅業。

  ﹁獲得光明身﹂,光明身是法身,身業清淨,就見性了。與楞嚴經所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是同樣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

  宗門︵就是禪宗︶要想明心見性,相當不容易。第一,要自己真正是上根利智,如六祖大師壇經講的上上根人。第二,上上根人還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調教。第三,自己還要勇猛精進。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壇經上記載,六祖大師一生教化眾生三十七年,跟他修學的不下幾千幾萬人,真正學成的、見性的,只有四十二個人。這在中國禪宗史中,空前絕後,任何一個禪師,在他座下,有這麼多人開悟,以前沒有過,六祖以後也沒有見到過。最殊勝的一會,也只成就四十二人哪!三十七年的教學啊!可見得宗門要成就,非常非常難。

  那麼淨宗呢?就是一句名號,這容易啊!不必上根利智,下下根人,愚夫愚婦,都能成就。成就什麼樣的境界呢?也能達成同樣的境界。就像倓虛老法師講的諦閑法師早年的徒弟,不識字,真是個愚人,什麼都不會。這一句彌陀名號,念了三年,居然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走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我們要問問這個人是什麼境界?決定是上上品往生啊!他憑什麼?就是一句名號,一句名號能夠到上上品,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啊!可惜的是相信的人太少了。真正能相信,就是大智慧、大福德。信的人是智慧、肯念佛的人是大福德。不相信,不肯念佛,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叫造業啊!就沒救了。

  底下兩句是得樂,離苦、就得樂了。明心見性之後,有什麼好處呢?就能﹁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這個好處就是佛教常常標榜的﹁離苦得樂﹂。此處惡道,並不是指三塗,若以為是三塗,那就錯了。此處惡道是指阿羅漢以下,不但人天是惡道,阿羅漢、辟支佛也是惡道。為什麼說人天二乘是惡道呢?因為沒有見性嘛!所以此處惡道所指非常之廣,權教菩薩二乘六道全在其中。菩薩才是真正善道,明心見性,永遠不會做錯事情。沒有見性,還會做錯事情。像阿羅漢會做錯事情、雖然沒有罪,但有過失。起心動念,造作的是罪業;沒有心,無意當中的造作,是過。過輕罪重。罪是有意造的,過是無意造的,就有輕重之別。見性的人永遠沒有過失,因為他處事待人接物,用的是真心,真心沒有過失。真心就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心﹂、﹁不等心﹂、﹁覺心﹂,覺而不迷。他怎麼會有過失?這才真正﹁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善趣是指什麼?是指成佛之道,不是指三善道,三善道還是惡道。成佛之道才叫做真實的善趣。也就是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儒家講﹁止於至善﹂、卻沒有說出什麼是﹁至善﹂的境界。佛法才真正說出至善的標準。﹁至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至善﹂就是究竟圓滿。分證位的佛果不能算是至善,因為其上還有。一定是圓教的佛果,才叫做真正的至善。

  若說環境,什麼環境是至善的?西方極樂世界是至善。因為此環境之中,沒有退墮之緣。所以,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一生決定成佛。這環境的至善、沒有比此更善的環境了。認清楚這兩句的境界。這是指的自己得到的真實利益。

  自己得利益之後,一定要幫助別人,所謂輾轉教化。這樣才能真正報佛恩。本經的經文教示我們:﹁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孝於佛,怎樣對佛盡孝道?怎樣才能報答老師的恩德呢?只有一個方法|弘法利生。佛與祖師的心意就是要把這個法門,普遍的介紹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究竟得度。這正是佛祖的本懷。我們能盡心盡力,圓滿做這樁事,就是孝於佛、念師恩哪!

  背師叛道,戒經有云:果報都在阿鼻地獄。背師是背叛老師,叛道是不肯接受佛的教訓,依著自己意思去做。

  為了報佛恩,為了報師恩,一定要﹁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這兩句很可貴,不是普通的布施,是布施無上法寶。世出世間所有的珍寶都比不上。因為這個法寶能教你一生永脫輪迴,圓成佛道啊!決定真實不虛。所以非常非常殊勝。

  ﹁開﹂是開示、開演。因為眾生不知道,你要為他開示。﹁開﹂是啟發之意,﹁示﹂是指示之意。你要把這一大事因緣告訴他。指陳給他。開示什麼呢?開示﹁法藏﹂。﹁法﹂是法性,﹁藏﹂是含藏。法性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所以稱為﹁法藏﹂。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自性。佛在一般大乘經上是如此說的。歸結到此經,法藏何義?大乘經典講法性含藏一切萬法,法性究竟是什麼呢?是我們的自性。自性在哪裏?怎麼也說不清楚,太抽象了。本經的精彩,就是能落實。法藏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你能夠把這一本無量壽經,為一切眾生講解清楚,講解明白,介紹給他,推薦給他,就是﹁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功德寶﹂就是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啊!你只要老實的執持,像大勢至菩薩教示的:﹁淨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一句佛號一直唸下去,就能像諦閑老法師的徒弟一樣,三年念成功。他憑什麼成就?就是他做到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和尚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唸。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念了三年,他就成功了。

  今天下午有些同修來,提議成立一個念佛會。沒有用處啊!念佛會不能往生,因為一定有間斷、有夾雜。諦老法師的徒弟,是一個人自己修行,跟一切人都不往來,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所以他三年能成功。如果幾個人在一起念佛,如果方向、目標不是真正相同,不是真心了生死,一定雜心閒話。雜心閒話就夾雜,夾雜當然就間斷。既夾雜,又間斷,功夫不純,很難得感應。所以說,縱然有道場,道場人數愈少愈好,不要搞熱鬧。搞熱鬧是三塗六道,果報不堪設想啊!學佛最重要是修清淨心,心淨則土淨,要牢牢記住。一個人修行,怕懈怠,所以大眾一塊修,依眾靠眾。然而,現在眾生煩惱、習氣太重了,靠不住啊!從前大眾可以依靠,現在的大眾不能靠。一靠,就靠壞了。大眾不能靠,自己業障又重,該怎麼辦呢?靠念佛的錄音帶,和唸佛機,這是真正的善友,真正的善知識。它不會打閒叉,不會講是非,只教我們念佛,掛上耳機又不妨礙別人。自己煩惱、妄念多時,聲音開大一點,聲音一大,把煩惱都壓掉,就沒有了。心地清淨,就開小一點,一句一句跟著念,就是依眾靠眾,這真正靠得住!現在人靠不住,煩惱、習氣很重!確實是障礙,不是真正的善知識,是惡知識。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最好還是一個人老實念,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念佛,作用頭腦要思考的工作時,把念佛放下,專心辦事,辦完事,馬上就念佛。作不用思考用體力的工作,一點妨礙都沒有,一面念佛,一面工作,並不妨礙。行、住、坐、臥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真正把煩惱念掉了、把無明念掉了,這就是寶啊!我們自己得到法藏,得到功德寶,馬上轉施給別人。

  最近大家很發心印經布施,做錄音帶布施,這很好。經典和講經或是讀誦的錄音帶,是幫助人起信、發願。真正講到修行,就是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不能間斷。那麼,就可知道布施念佛機的功德,比經典和錄音帶還要大。那麼這樣瞭解這兩句確實很踏實,知道應該怎麼樣去做。﹁廣施﹂是用平等心布施、清淨心布施、沒有一切分別、執著。

  ﹁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師,得為三界雄。說法獅子吼,廣度諸有情;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就是我們常講的,我這兩首偈是要我們的心願、德行向佛看齊,要學得跟佛完全一樣。﹁如佛無礙智﹂,這是願自己智慧同佛。﹁如﹂就是一樣。希望我有跟佛一樣的無礙智。我今天為什麼樣樣都有障礙呢?障礙是來自妄想、執著。有妄想、執著,就有障礙;離開妄想、執著,障礙就沒有了。這是﹁智﹂同佛。

  ﹁所行慈愍行﹂,這是慈悲同佛。佛是大慈大悲,對於一切眾生怨親平等。世間人有慈悲,但不是大慈悲。對喜歡的人慈悲,對不喜歡的人就不慈悲,不能平等,所以心就不清淨。清淨、平等的慈悲,才叫做大慈大悲。希望我們自己的慈悲也跟佛一樣,永離妄想、執著,是清淨、平等的慈悲。

  ﹁常做天人師﹂是講行同佛,行是行︵ㄒㄧㄥˊ︶業,現在稱為行︵ㄏㄤˊ︶業,在個世間從事那一行。佛是教師這行業,佛是老師,教化眾生。我們學佛,要行同佛,實在就是教化同佛。佛示現在世間,生帝王之家,他捨棄掉王位,去當老師,當而且是純玖x務的教師,只盡教學的義務,不講報酬。我們應當學習,希望跟佛相同。

  一切眾生很難有機緣遇到佛真是可遇不可求啊!遇到佛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決定得度。因為佛有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的善巧、方便。佛知道你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行業,知道你在那一道受什麼樣的身,做些什麼業。因此佛給你說法,啦!就能契機。換句話說,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哪有不得度的?這是見佛得到的大利益。大利益當中最殊勝的就是成佛。我們是凡夫,遇到佛,我們也成佛了,跟佛一樣了,這是第一殊勝的利益。所以稱佛為大師,天人師。一般人當不起此稱呼,不但凡夫當不起,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當不起。今天我們是凡夫,怎麼敢跟佛看齊啊?因為承蒙阿彌陀佛弘願功德加持,提高了我們的身分,也跟佛差不多啦!佛教一切眾生一生成佛,用什麼法門啊?信、願、持名。我們今天也把這個法門教給一切眾生、如佛度一切嘛。佛教的是信、願、持名,我們也教人信、願、持名。跟佛有什麼兩樣。所以自古以來,淨宗的祖師,都尊稱為大師,就跟佛沒有兩樣。毘盧遮那如來教文殊、普賢等覺菩薩成佛的法門,就是﹁信、願、持名﹂,等覺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用這個方法。就是這三個條件。諦閑法師教他的徒弟,也是這三個條件,這一點就與佛無二。

  ﹁常作天人師、得為三界雄﹂,三界雄是講德行,德同佛。﹁三界﹂是欲界︵包括地獄、生、鬼、阿修羅、人、和天界的一部分︶、色界、無色界。﹁雄﹂是英雄。什麼是英雄的定義呢?能為人之所不能,就是英雄。佛是三界的大英雄,佛講經說法的講堂,稱為﹁大雄寶殿﹂,意為大英雄在寶殿布施功德寶。

  ﹁說法獅子吼﹂這一句是講說法同佛。﹁獅子吼﹂是譬喻,獅子是獸中之王,猛獸!獅子一吼,小動物當場呆滯。這是形容獅子的威德、威力如此之大。佛一說法,一切邪魔外道都被佛法降伏了,有如獅子吼一般。楞嚴經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說法多如恆河沙,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正法。若有正法,比較之下,眾生自然就有所選擇。有很多原先學外道之人,一聽佛法,馬上就轉過來。這一次我在溫哥華,有一位老居士,大概是五十年的虔栈?浇掏剑?佑|佛法之後,他覺得佛法比基督教好,馬上就轉過來了。這就是一個例子。所以只要有比較,人當然想取最殊勝的法門。

  在佛法中,所有一切經論法門,做一比較,﹁無量壽經﹂第一。這不是今人所判,在隋唐,古大德就認為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華嚴﹂第一。這是大家公認的,理論圓滿,方法詳細,境界清楚,的確一切經典不能為比。﹁華嚴﹂再跟﹁無量壽經﹂相比,﹁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無量壽經﹂第一呢?因為﹁華嚴﹂最後的結果,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在哪裏?﹁無量壽經﹂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嚴﹂的歸宿。總之,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本經就是總歸宿、總結論。如此方知此經,在整個佛法上的份量。

  本經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呢?第六品第一|﹁四十八願﹂。因為全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說明,句句話都是依四十八願而說的,沒有一句離開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哪一條第一呢?古德云: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第一。十念必生就是﹁廣施功德寶﹂。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第十八願更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往生就不退成佛。一層一層較量,到最後是﹁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不可思議!這樣,就了解了,千經萬論闡揚的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無邊眾生開示法藏,也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我們往往看輕這一句﹁阿彌陀佛﹂!不知其功德不可思議!你要是真正了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獅子吼!你們每天念阿彌陀佛,就是獅子吼,而你自己不知道。真正知道此一事實真相,心境相應,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念佛人現前就得到十方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保佑!你不求他,他自然保佑你,因為看到你再過一些時候,很快就作佛,怎麼能不保佑呢?怎麼能不珍惜呢?

  可惜的是你念的時候,不知道名號功德,不知道彌陀本願功德;那麼,你雖念,卻念得不相應。你心裏還起煩惱,還有妄念,不老實啊,一天到晚打妄想,還說是非長短,還有問題來問我,都是不老實,都是打妄想。如果老實,早就在家裡念佛,一句接一句,不間斷了,怎麼可能跑來找我呢?他還有問題來問我,就有懷疑、就有妄念、分別、執著。從前印光大師接待學生的態度很正確。祖師一番開示之後,回家去老老實實依教奉行,過幾天去看看師父,老和尚就狠狠地罵一頓:﹁你來幹什麼?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浪費錢財,來幹什麼?﹂﹁來看看師父。﹂﹁師父看過了,有什麼好看的?不在家老實念佛。﹂這話對啊!佛祖希望什麼?希望你在家老老實實念佛,不要到處亂跑,雜心閒話,就是夾雜、間斷,功夫不純。所以念佛多年,連一點消息都沒有。毛病何在?就是不老實。

  教人念這一句佛號,為人講解﹁無量壽經﹂,是第一獅子吼!

  ﹁廣度諸有情﹂我們念佛,聲聲佛號都是為了普度眾生。自己成佛道,成佛道做什麼?就是度眾生。讀經,研究經典,講解經典,都只有一個單純目的,希望一切眾生對名號功德,持名念佛的法門,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目標就是無上的功德寶,確確實實能夠廣度諸有情。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全在其中。

  ﹁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這兩句不可思議。對本師而言,就是四十八願,願願圓滿。對我們自己本人而言,我們效法彌陀,我們自己一切的願望,也得到大圓滿,究竟圓滿。依照這個法門修,確確實實願願皆得圓滿,若不依此法門修學願願皆是妄想,做不到,還要造許許多多的罪業。

  ﹁一切皆成佛﹂彌陀本願功德就在此句顯露無遺。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他的心願是希望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心就是願,願就是這一部經,經就是一句彌陀名號。此點不能不知,這是一切皆成佛的法門。若問名號功德之究竟為何?就是一切皆成佛。真正不可思議,四十八願的本體就是這一句。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彌陀世尊發願時,求感應來作證。我所發的願,若是願願都圓滿,願願都有結果,大千世界裏所有的諸佛菩薩,都應該感動。諸佛菩薩感動就是極力宣揚彌陀本願功德,就是宣講﹁無量壽經﹂。宣講﹁無量壽經﹂就是讚揚彌陀本願功德。諸菩薩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也就是讚揚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感動的表現!我們真正理解了,真正明白了,事實搞清楚了,那有不宣揚,不讚嘆的道理。若說:﹁我不會講啊?﹂不會講就是沒有搞清楚。為什麼沒有搞清楚呢?因為煩惱未斷、妄想未除、疑惑未清。能斷一分懷疑、妄想、執著,事實就明瞭一分;能夠斷二分,事實你就明瞭兩分。如果妄想執著不斷,永遠搞不清楚。因為有障礙,障住了。

  ﹁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前兩句是諸佛菩薩,感動而讚揚彌陀本願功德,名號功德。這一句是求諸天梵眾的感應。諸天梵眾見到此一事實,升起無量的歡喜心,來護持,來供養,來護法。前兩句是弘法,這兩句是護法。從表面上看,一切諸佛菩薩弘揚彌陀彌陀本願,弘揚﹁無量壽經﹂,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實際上是護持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度眾生的根本法輪。彌陀法門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所以諸佛如來極力提倡。應知彌陀沒有我執,沒有法執,彌陀與一切眾生自他不二,彌陀就是法界全體,那麼,一切諸佛怎麼能不護持呢?一切諸天善神怎麼能不擁護啊!你有我執,有法執、就是凡夫,不值得護持。你破了二執,心境體合虛空,就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龍天善神的護持。道理與事實真相就是如此。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定無上正覺。﹂

  偈子才說完,馬上就有感應,就現瑞相來證明,法藏菩薩大願,決定成就。感應如此快速。老實說,心才淨了一、二分,現前的感應,就已不可思議了。到今年,我講經整整三十三年。講過不少經論,但是法緣之勝!都不及講﹁無量壽經﹂。只要是講﹁無量壽經﹂不管到什麼地方,聽眾都擠得滿滿的,而且都沒有宣傳。最顯著是在新加坡,不宣傳,都來了一千多人。這一次在溫哥華講經,聽眾兩三百人!亦是從所未見。這是感應!我過去講﹁法華﹂、講﹁楞嚴﹂、講﹁般若﹂,聽眾表情都沒有像這麼樣歡喜,真是無限的喜悅。這就是感應,就是瑞相。

  此經還聽不厭,講過一遍再講大家愈聽愈歡喜。我自己也有感應,愈講就愈明白,遍遍不一樣,後後勝於前前。

  ﹁佛告阿難﹂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前面十首偈頌是阿彌陀佛親口宣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說的,就等於彌陀親說。此經經文不少是阿彌陀佛親口宣揚的,這是淨宗第一個依據,最原始的依據。依法不依人,這是根本法。淨土宗根本法就是四十八願,此經是世尊親口宣揚為我們介紹西方淨土,也沒有一句與四十八願相違背,我們才能信的過。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六種震動中,三種屬於形狀,三種屬於音聲,大地震的時候有音聲。此處是比喻,並非真的地震。而是比喻人心的震動,心地的震動。聽經之後,真正明瞭,我們有永脫輪迴的希望,找到超越六道輪迴的門徑,知道一生不退成佛的修學方法,生大歡喜心,這就是震動。

  ﹁天雨妙華﹂,天上落下天花,是諸天善神的供養,﹁以散其上﹂。不但有花、還有音樂,﹁自然音樂﹂,是天樂,也是諸天善神為法藏證明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佛說法、教化一切眾生,就像人間最美妙的交響樂一樣。音樂,天花,來表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樂中還特別讚嘆法藏比丘大願決定圓滿,所以說﹁決定必成無上正覺﹂。用詞非常肯定,使我們讀到之後,沒有一絲毫的懷疑。特別注意﹁決定必成﹂四個字,斬釘截鐵,其他經論裏很少看到。而在本經,卻時時得見。所以本經不僅僅是淨宗第一經,確確實實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第一經。不僅是世尊所說的第一經,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當中的第一經。不容易遇到啊!正是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中稀有難逢之一日啊!我們能遇到這個經,真的是稀有難逢,遇到了,你只要能相信,能依教奉行,你就決定成佛,﹁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與彌陀無二。

  問題就在我們是不是能真正相信,決定沒有懷疑。從今天起,依教奉行,求生淨土。此法門絕非小乘,絕不消極。若認為是小乘、是消極,你的懷疑沒有斷,你的妄想還存在。那麼,你修學這個法門,必定有夾雜、有間斷。你的功力不純,這一生只可以結一善緣,種一點善根,不能決定必成無上正覺。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關鍵在自己,不在經上,不在別人,完全在自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