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1课丨家里的佛堂怎么供才如法?

  今天我们要开始讲到第七卷了,这也真的是不容易,今天进入到第七卷的内容了,开始要讲到助以咒力了。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说,你看这里,阿难开始,汝问摄心,下面我们再读。读的时候我们首先跟大家讲一下,就是说接下来的内容,特别是到建立坛场,建立坛仪的时候,他这里讲得非常的微细,所以这些仪轨,像这个次第上面,我们在听的时候,大家一方面从佛讲的事相上进行一个了解,希望大家注意一下。

  因为这里面就讲到怎么样去建立坛场。如果我们就是说,听得把事相上你懂得这个仪轨,那么在理体上你能够会得上来,咱们也不说去严格地去这样建立坛场,去修楞严咒,反闻三摩提的这个法,就是念佛,但是最起码以后我们在家里面布个佛堂,或者怎么供怎么摆,你都知道说它表的什么法,你也能知道。否则的话有时候我们确实,在家里供个佛堂什么都不懂得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上三炷香戒定慧,为什么要供水,水是代表什么,为什么要供灯,都不知道。不知道会出现个什么情况呀?你就把这个事当做摆设的这些就去弄去了,也不知道它表法,心会不到法上,那每天就只能算一个,就跟你擦一下锅台洗一下碗一样的功德。

  我们从第七卷开始,主要的内容都是这些了。但是从第七卷开始,还是从具体的事宜上来修,所以请大家不要觉得枯燥,因为确实没有像前面讲的那么过瘾玄谈了,但是更要我们把心落停下来,老老实实来看,佛怎么教阿难,乃至在与会的大众,和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来有板有眼地依照这个修法仪轨来,往菩提道上会。好,大家先我们来读,一直读到令其开悟,从阿难汝问摄心,一直读到令其开悟。好一起来。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好。我们来看先说的这一段是,你看,阿难,你现在问摄心,就是回应,前面不是阿难问了说,摄心入三摩地要如何安立道场,远离魔事嘛,所以这一段开始,佛就说完了这四种明诲以后就开始说了,说你既然这么问,我就先给你说这四种戒律,这是入三摩地初学修行摄心的最妙法门,从戒律开始。

  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如果说求菩萨道的行人,一定要先持这四种律仪,必能够身心皎洁,如冰如霜,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听过有时候老和尚走了,给写他的一个,这样的一个悼文呀,或者是说回向文的时候,或者介绍他老人家一生的修学道路,总会赞叹他说什么呢?戒若冰霜,就是指的持戒清净。你看天台宗的修小止观的外具五缘,第一个修行人必备的条件就是,外五缘的第一个缘就是持戒清净。然后还看你说闲居静处,衣食具足等等,就是条件具足了,有这个修道的资粮福报,可是第一资粮就是持戒清净。

  所以我们现在呀,我们现在有时候对于戒律的态度,要么就是说出来一种,你比如说为什么戒律叫南山孤臣?大家知道在佛教来讲,学戒的法师叫孤臣,就是特别孤独。为什么呢?因为他如果真正地深入律藏,律典里面那三大部讲出来的话,那你一条一条说出来,你有时候就觉得说,末法得已经太末法了。那问题是我们现在末法才到一千年,还有九千年的末法时代。

  所以我们对于戒律呀,大家一闻有戒律的,下意识地就是看别人怎样怎样,不说我自己如何如何。如果说我们把根本的,至少这四种根本能够了然在心,时时刻刻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给束起来,那么再能够还以慈悲,我们的大乘佛法要跟一切的有缘众生去和光同尘地去无限度的慈悲的时候,这才是真正修,修道。

  我们现在有两种极端,要不然就是给自己找到借口完全毁犯,说哎呀不要执著,这个太这样了,你不能这个。不依着戒律来,不依着根本的戒律来,那很麻烦。再一个就是说什么?持戒持得最后就是清高得不行了,完全就天底下唯有我最清净最清高,我对于戒律,有些就是对于这个戒条的执著,一条一条他就完全就跟那个,甚至多了一些无谓的包装一样,这有时候也会浪费我们的心力。所以这现在都是,持戒南山孤臣孤臣,确确实实持戒的人是很孤的,没几个人能跟得上。

  真正入到开遮持犯的这些戒条里面的话,那你有时候觉得是,你一看了就说,呀,原来是这样呀,那你就马上觉得学佛这十几年,不但没学,都造业了。所以这个心性很重要。为什么后来咱们东土的禅宗这么突出呢?他就是直接在一个摄心为戒,总的把这个心给摄住了,来参究。

  《楞严经》也是如此,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先从这四种根本开始,要如冰霜一样清净,完全没有毁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把根本的清净了,那么枝末的其他的条条框框,根本的已经枯萎了,枝末的这些你就,依附着枝末的这些枝叶就生不起来了,对吧。这个杂草的根我都给它砍断了,四种根本,那么还怎么能够生起一切的枝叶的差别烦恼呢?你看这里讲到的心三口四,什么是心三呢?是什么?心三是什么呀?贪嗔痴。口四呢?好,这个大家都是一百分,对的,就是说,可是为什么这里的一切差别口业皆为枝叶呢?一般我们说的这都是贪嗔痴为根本才造的杀盗淫妄,为什么这里叫做不能生一切枝叶呢?好像说只有杀盗淫妄是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杀盗淫妄是极粗重的身业,对吧。这里不是就着身业而讲的,如果用身业去犯,当然是粗的。

  这里是从心念上都要把它绝了,一念都不生的这个角度,所以说它是非常微细的,甚至比贪嗔痴都微细。大家要知道也许我们的杀心动起来的时候,淫心动起的时候,贪嗔痴才跟进上来,是吧。所以最初的那一念细心生起来的时候,是很细的,所以这里叫枝叶。包括这个大妄语,大妄语虽然说获罪重,就是它犯的这个罪很重,对吧,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就着因果上来讲的,因为它因果太差别大了,这个果报上所以说它重,因果的差别相。

  你如果说大妄语跟我们平常说一些骂人呀,花言巧语呀,色情的这些挑逗话,等等的话,那这些话要比大妄语要粗重,对吧,听起来还不那么高雅,很粗俗,不堪入耳。可是为什么这里比大妄语重呢?是从因和果的这个差别相上太大了,就是你打的这个天窗的水分太多了,所以才把它称之为大妄语。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口四是枝叶呢?从表达上来讲的话,这种绮语恶口比大妄语听起来要让人难受粗重得多,但是这个大妄语是因为因果的差别太大了。

  所以在这上面的话,是就着说事相上不那么粗鄙,虽然打了大妄语,但是听起来不像恶口两舌那么粗鄙,所以也把它划作细的,微细的层面,不在这个枝叶里边了。是这个给大家说一下。来看: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就是这样的四事中如果,什么叫做遗失呢?哪怕有一点点不能够守持,就等于有失了,有遗了,遗漏掉了。

  那么如果你不遗失,那么心就常会住到戒里边,不会向外攀缘色声香味触等种种的境界。如果说心不向外攀缘,那么一切魔事魔障怎么发生呢?大家想想,魔怎么来的?魔托,托什么来的?大家想想魔是托什么而入的?入我们的身心,怎么入的,托什么而入的?我看看你们的这个,听着听着今天都四十不惑了,第四十集了,魔托什么进的?魔托的是什么呢?六尘境界。我们一旦对六尘境界有染著,魔就得了便了,得了方便了。所以魔入我们的身心一定是托着外尘来的,尘,你不缘外尘,魔就得不了便。还记得那个沉香宝座的故事吧,还记得吧?悟达国师呀,是过去世七世还是十世来着,十世是吧,我也磕住了,多少,是七世还是十世来着?生生世世为持戒高僧,就因为这一世当了国师了,供养了他一个沉香宝座,一念对外在的色法,这沉香宝座这不是非常庄美嘛,庄严,精美,这是色法,对吧,闻起来沁人心肺,那么这就是味法嘛,对不对。一旦入了这个外尘,人面疮就生在他腿上了,魔就得其便了,冤亲债主就得了其便了。所以大家想,为什么真正能够远离魔的,真的不是说其他的这个法那个修,就是你持戒清净。

  戒就是我们的保护衣,稍有不慎,触尘而发,生这个攀缘觉受,那么你就会入魔。如果你彻底跟它隔绝,那么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种境界,我们招感的福报,六尘烦恼是无处不在,全情出动的,六尘,你说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常说现在是我们毁戒的天然道场,不是守戒的一个有利的世界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戒律那说实在的,就那个六尘就像一个潮湿的空间一样,整个世界不断地在下雨,到处弥漫着云雾,地板上是湿的,草丛里面都是露水,那么你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生活的人,你说你能不受潮吗?能不能?不能不受潮,唯一的这个戒律就像一件封闭的防雨衣一样。

  完全封闭起来你穿上,才有可能不受潮。只要你有那么一点点漏出来,因为到处都是潮,只要你有一点点漏出来,就会发生魔障。这是对于戒律,所以大家来看,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这是其一,就是说现起,从现在来讲,现在来讲我们的因缘具足了,那么用戒律来保护。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我们还有宿世的习气,就是过去种的那些因,现在成熟了,这个咋办呢?因为我们现在不去种种子,就等于说我们把戒律保持清净了就可以了。

  那么宿世的这些,它开始发挥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你看这里讲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宿世的惑业种子的习气。什么是习气呢?谁能最直白地告诉我什么叫做习气?我们常说,一朝被蛇咬会怎么样?十年怕井绳,这十年都断不了这个烦恼,大家想想,这就叫习气。咬的时候是就那么一会儿就被蛇咬了,但是这十年你就怕蛇的这个心态你都免除不了,这就叫习气。所以为什么说菩萨道修的主要就是断习气?难断呀。你看,什么叫做习气呀?我打个比方,那天跟他们聊起天我说,就研究这个习气,我说为什么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呀,这个地方很可能是你曾经约会的地方,初次跟你的恋人怎么样,约会的地方,后来你被人家甩了,那么等你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再见此情此景此处还会黯然泪下,这就叫习气。

  因为人已经不在了,时代也变了,但是还是这个地方,你还会那股情愫又油然而生,这就叫习气,很难断。包括我们现在,朝一回山,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大殿也罢,殊胜的佛像也罢,乃至有过神迹的示现,菩萨示现的也罢,你回来一说这几个地方,马上心里又生起你美妙的殊胜的法喜之想,这还属于习气。你看这个习气多好染,多难断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习气它是什么?它是任运而动的,特别难以禁止。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戒律能防止外魔呀,但是这个习气呢,它是内力强引发出来的。大家要知道有的人呢,终身持戒持得非常好,可是一旦有一著,就失去了,破了毁了,为什么?就是习气控制的,它是从内向外喷的,不是说外境的我去攀揽,这个好控制,但是你无始劫来的这种习气种子从内向外现行的时候,你就守不住戒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呢?必要用这个神咒咒力来,用它的不思议咒力来遣除,所以这时候故以教我,要开始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就是指的楞严咒了。

  那么,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这个咒呢,待会儿我们,不知道今天或者下一期吧,讲的时候会说到,它是从佛顶的化佛来说的,佛顶的这个光明里边化现出来莲花化的佛。那么这个摩诃萨怛多般怛啰,翻译叫做大白伞盖,这个印度话,翻译成咱们叫大,为什么叫大呢?就是没有对待,是我们说大佛顶的大,是绝待的这种大。为什么叫白呢?就是说它是清净无染之法,所以叫白。伞盖就是可以用来遮覆一切,就等于说如来藏思想可以遮覆我们一切的烦恼一样,如来藏心显现的时候。

  所以这五会神咒,全是秘密讲的,秘诠的,所以这里叫做什么呢?叫做这个,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叫做心咒,是从如来的妙心中所流露出来的秘密功德语,所以叫做心咒。

  等一下我们还会细讲。好,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话就是直接对阿难说这个咒的功德,让阿难安心,不要害怕。为什么呢?他讲到你看,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就是你过去跟这个摩登伽女这五百世的夫妻呀,这是等于说是,这么挑出来这么一段说的,无始劫来你们两个都有这个恩爱习气,不是一生乃至一劫了,但是我一说这个神咒,文殊菩萨到你那儿一执持以后,马上你的这个染爱的习气就永脱离了,就成了阿罗汉了。而且包括什么呢?你看,彼尚淫女,就是包括摩登伽她还是一个淫女,她淫女哪有什么修行呀,在这样的情况下,都由这个咒力的神力来冥资,让她速证无学道果

  所以大家想想,你看: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就是咒力的功德。这是开始首先从说咒之前给阿难讲了一下说,马上要讲这个咒嘛,说这个咒力的威德是无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进行了一个很巧妙的对比,你看这个摩登伽,前面讲到的习气嘛,摩登伽的习气有多厚,那么比丘的习气肯定要比摩登伽的薄吧。这个摩登伽呢,她是一个淫女,她是一个下贱的妓女,那么比丘,你要比她尊贵。这个摩登伽呢,她根本就没有用过一点心去修行,那你比丘,你们都是求最上乘的人,对不对。摩登伽她用梵天咒入的这个邪定聚,那么你们决定是成佛,是正定聚呀。那你们方方面面都比摩登伽要强不止一点两点,百千万倍,那么还怕什么呢?就是你看,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还怕什么?给安慰。就好比什么呢?这个咒力的功德好比什么?就像你家里面扬尘呀,大家有见过秋天收谷子的时候,把皮不是这么扬起来,让风一吹嘛,对吧?就跟顺风扬尘一样,完全吹得干干净净,把你这些宿世的习气,风就像神咒一样,那你还怕什么呢?是这个意思,给阿难讲了。

  那么大家想想,下面讲咒的时候我们说,到底这个咒为什么这么厉害?在这个烦恼业习种子完全没办法控制的时候,确实持咒功用特别大,什么法都不如持这个咒心法。大家想为什么?因为这个神咒它是,你看这里讲,佛的无见顶相称性宣说的,又是无为心佛,一个是无见顶相,一个是无为心佛。那我们宿世的这些习气业力,它是有为的,是吧,是有漏的,是染心的。这个咒它是无为的,这是无漏的,无染心的。一个是真,一个是幻,一真一幻,一有为一无为,你说它到了一起,马上就用这个无为法把有为法化为无形了。这很简单,就我们从这个,但是咒的这个功德力太大了,方方面面我们就不尽言说了。

  我们大家对于咒呀,我想最好的态度是什么呢?你就说为什么楞严咒这么厉害,能够遣除阿难和摩登伽女的宿习呢?佛说能就能,没有什么为什么,佛说的就是法而如是嘛,咒力就具此功德,法就是这样的,你还问为什么。我告诉诸位,这叫上根人,特别是学修净土也需要这种,佛说了就是这样的,你就不要那么多烦,再往那儿生烦恼,生枝叶,你确定佛说如此,那么就确确实实如此,如是我闻。

  好,那么我们上半场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十点一刻回来继续。

  阿弥陀佛。

原标题:家里的佛堂这样供才如法!丨《楞严经·卷七》1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