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楞伽大义今释(4)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大慧啊!大乘
菩萨们,还应当了解四大所造成的色尘(物理)作用。他们应当觉知,形而上真如自性的实际,本来没有四大种的生元,因此四大种也本自无生。若能真观察到四大无生的实际,才知道宇宙万有一切现象,都不过是名、相和
妄想分别的境界,所以才感觉它的存在,无非都是自心
现量的差别境象而已。其实,外界物理的性能,根本也是无自性的,这就名为心现妄想分齐(等差平等)。就是说观察
三界中,所造的色尘体性自相,也本来是离四句,绝百非,究竟无一物可得,毕竟是通体清净的。它也各自离物性的自我和物我所属的作用,住在自性体相的如实法中,根本就没有物理类别的分段自相可得。因为万物一体,所谓‘是法住法位’,都住在诸法本自无生的自性体相之中。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大慧啊!那么,怎样会产生四大种,造成三界一切色尘现状呢?因为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妄想自性功能,具有如津液般润湿的大种,所以就产生内外界水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热能的大种,所以就产生内外界火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飘动的大种,所以就产生内外界风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坚定的大种,所以就产生内外界地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同时又具有色相和
虚空的现象,所以就产生内外各种不真实的思虑。因此和合而有五阴——色、受、想、行、识的聚集,和四大——地、水、火、风的和合,造成
世间色尘的种种状况。大慧啊!所谓唯识的识,乃是由内外界种种境象,依他而起作用,由此遍计所执,乐于执著种种境界的迹象,再由此贪著之心,又构成为一种力量——业力,使它相续流注而及于无穷尽的未来。大慧啊!地等四大种以及造成色尘等状况,依形器世界来说,当然是由四大种的因缘和合而生。依形而上本体自性来说,能生四大种的,却不是四大种本身的因缘和合。为什么呢?因为能形成色尘物质现状的性能,虽是偶然地、暂时地形成了各种方便,如果推穷物理性能,其所以能形成的元素,本来就没有它的自性。形而上本体的自性,虽然能生四大种的功能,生生还自无生,所以说一切万法各无自性。它形成了万象的各种形相,只是自性的功能所生的一种方便现象,靠因缘和合而生。但既借因缘和合而生,就并非没有形相。所以说:外道的学者们,只认为四大种,或认为某一大种便是造成万有色尘形相的基本原因,实在是不明究竟的真谛。他们之所以如此都是由于分别妄想所生的谬论,而和我的
说法不同。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大慧啊!其次,我应当为你说明诸阴的自性相,什么是诸阴的自性相呢?那就是指人们身心的五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等五种。除了色阴以外,那四阴并非是色。所谓色阴,是四大种所造成的色尘现象,各有各的不同境界。至于其余不属于色尘的四阴,并非仅限于四数,譬如虚空,是超数字的,它是不能以数字来范围的。虚空的自性,是离于有无之表,也是离四句,绝百非的。如果一定执著数字来说,那是无智愚夫们的说法,并非是见道圣贤的境界,大慧啊!真
正见道的圣者,处在色尘世界之中,自身和外物的境界,会亲证到都像幻梦似的存在。说它是空,并非断灭的空无。说它是有,又并非真实的存在。圣者由大智而得
解脱,证到五阴都是根据妄想所显现的幻境,这就名为见到诸阴的自性体相。所以你应当消除名和数等的分别妄想,真能证得寂灭的自性,再为一切众生们谈究竟寂静之法,以断除其余外道的见解。大慧啊!说到究竟寂静法之时,是要做到法
无我的清静境界,其中也没有我见到毕竟清净的理念存在。由此才能进入菩萨的第八不动地。到达此地以后,可以得无量三昧
自在之力,得意生身,以及如幻三昧,和究竟通达自在之力。从此普渡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万物,利益众生,大乘菩萨的境界,就是如此。”
外道学派四种涅槃的辨别
“复次,大慧啊!其他外道学者们,大体说来,有四种涅槃的境界。①性自性非性涅槃。(对境
无心,内在独守清静,以此为涅槃的境界。)②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认为各种现象的自性,都无存在,以此为涅槃的境界,就是所谓断见。)③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 (对于自己身心各种色相和内在的自性,都认为根本无性,只有一灵不灭的,就是涅槃境界。)④诸阴自他共相相续流注不断涅槃。(认为我和人们的五阴, 本来就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存在,以生生不已就是涅槃的境界。)这就是外道们四种不同的涅槃境界,都不是我所说的涅槃。大慧啊!我所说的涅槃,是妄想识灭,才名为涅槃。”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大慧又问:“那么,也就天所谓有八种识的作用和关系了?”佛回答说:“当然有八种识的作用和关系。”大慧问:“既然有八种识的作用和关系,为什么您只说涅槃是离
意识妄想,而不说离其余七种识呢?”佛说:“既然离了意识分别攀缘的妄想作用,其所以引起其余七种识作用的因就投有了,七种识又从何而生呢?所谓意识,是由五识——眼、耳、鼻、舌、身——分别对境,因依他而起遍计所执的关系,才产生意识的作用。意识既已形成了,再受种种境界的熏习,增长如来藏识的种子,便名为第八阿赖耶。藏识又同时受意识的增长熏习,和意识所生我和我所执的思维因缘等等,分别妄想也就同时执著以此身相为我。所谓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因为攀缘自心显现的各种境界,总汇妄心执著的现状所生。意识连带其他七种识,都是互相辗转,互为因果的。譬如海浪,所有的波是水,所有的水是波。如来藏识和意识妄想等,也是如此。因自心现量领受境界之风的吹荡,心波藏海就迭相生灭,便互为因果。所以说:意识灭了,其余七种识也同时灭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焰识。此灭我涅槃。
(这是说:
佛法所证的涅槃,并不是有一个涅槃寂灭的境界可得。此中既无能作与作所的出入作用,也没有涅槃之相可得。只要灭除如馅影一般的妄想,现前就是涅槃了)。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这是说:妄想意识等的生起,是因为依他而起,是由于遍计所执的互相攀缘而形成的。心念便是心王的变相作用,诸识都是心王之所生,所以也名识为心所。)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这是说:意识妄想,永不停灭,心海洪流,波浪汹涌,兴起了流注相续的现象。但只要意识妄想灭了,其余诸识,也就跟着而灭,不再产生作用了。)
(注三十三)十无尽句:初
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亦无尽,名为十无尽。一、众生界无尽。二、世间无尽。三、虚空界无尽。四、法界天尽。五、涅槃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
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著,是名言说妄想。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著而计著。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著妄想,是名见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著,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大慧,计著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著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尔时,
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 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 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 于缘起则无 妄想或摄受 缘起非妄想
种种支分生 如幻则不成 彼相有种种 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 皆从心缚生 妄想无所知 于缘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 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 于缘起妄想
世谛第一义 第三无因生 妄想说世谛 断则圣境界
譬如
修行事 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 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 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 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 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 妄想净亦然
无有妄想性 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 悉由妄想坏
妄想若无性 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 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 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 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则度诸妄想 然后知清净 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 缘起有六种 自觉知尔焰 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 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 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 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 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
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 云何妄想觉
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种种现 清净圣境界
妄想如画色 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 即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 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 如是则为成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佛又说:“现在应该分别妄想的自性和它的共通现象,如果大乘菩萨们善于了解这些道理, 便可以舍离妄想, 达到自觉的圣境。而且可以断除依他起的种种不同性质的妄想现象,了解外道学者们妄想的共通心理,同时也可由此断除能含藏和所含藏的妄想作用,使妄想不再生起。大慧啊!什么是妄想自性和它的分别现象,以及共通现象呢?那是指:⑴言语妄想。⑵所说事妄想。⑶相妄想。⑷利妄想。⑸自性妄想。⑹因妄想。⑺见妄想。⑻成妄想。⑼生妄想。⑽不生妄想。⑾相续妄想。⑿缚不缚妄想。这些就名为妄想自性的分别现象和共通现象。
大慧啊!⑴什么是言语妄想呢?就是说:对于各种美妙的声音、歌咏和优美的音乐等等,发生贪爱不舍的心理,就叫作言语妄想。⑵什么是所说事妄想呢?就是说:所说的事物,都有一种自性,只有修行得道的
圣人才能知道它的真义,这都是依他而起的言说妄想,就叫作所说事妄想。⑶什么是相妄想呢?那就是说:对于别人所说的事物,和自己内在的意识思惟,由想象而生执著,如执著于坚、湿、暖、动等的性质,就叫作相妄想。⑷什么是利妄想呢?就是:贪求种种金银珍宝,就叫作利妄想。⑸什么是自性妄想呢?就是说:把主观成见的自性理解,认为是绝对不易的真理,这和妄想恶见无异,就叫作自性妄想。⑹什么是因妄想呢?就是说:对于事理的一切因缘,虽穷其原因的有无,但只执著现象界的因,而不探究因所由出的究竟,就叫作因妄想。⑺什么是见妄想呢?就是说:推理有和无、同和异等形而上或世界中的事物,各自形成主观理论,落于外道学者的执著妄想,就叫作见妄想。⑻什么是成妄想呢?就是说:认为我和我所得的思想,是绝对性的真理,就叫作成妄想。⑼什么是生妄想呢?就是说,对于外缘的有无等性能,依他而发生执著的观念,就叫作生妄想。⑽什么是不生妄想呢?就是说:认为万有的性能根本就没有生,所以一切都是没有种子,都是因缘所生,就叫作不生妄想。⑾什么是相续妄想呢?就是说:这些妄想的作用,都是连接不断,由彼而生此,由此而生彼,犹如锦绣的互相连琐交织一样,就叫作相续妄想。⑿什么是缚不缚妄想呢?就是说:自认为被执著妄想烦恼等因缘所缚,自己又觉得已经解脱这些束缚了,犹如人们自打绳结,又自作解脱,就叫作缚不缚妄想。
大慧啊! 一般人对依他起的妄想, 偏生执着,认为这些妄想都有它的各别自性。它和此身一样,明明都是自己幻化的,可是人们却认为妄想自身,却与幻化不同。其实,世间种种事物,和幻化非同非异的。如果是不同的,那幻化便不是种种事物的成因了。如果是同的,那幻化和现前的种种事物,便无差别了。可是,在万有现象之中,幻化和种种事物,形式上却是有差别的。所以我说,幻化和种种事物,是非同非异的。因此,你和一般学大乘道的菩萨们,对于幻化般依他而缘起的妄想自性,切勿执著它是有是无。总之,这些关于妄想自性的分别和共通关系的现象,便是一般愚痴凡夫们,都在梦幻他的自相缠绕,执著它的有无而形成的。”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这是说:人心被内外的境界所缚,感受和知觉等的妄想,就随着外境而转。如果住在无妄想的最难胜的寂灭境界中,就会生起一切平等性的智慧了。)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这是说:在妄想的本身而言,当它在分别思惟的时候,是有它各别不同的特性存在。如果再仔细观察,将发现妄想的作用,都是缘起而生。因缘生法,从缘而起,从缘而灭,根本上是没有实在可以把捉的。所以要知道妄想的本身,和妄想所涵盖的各种现象和作用,都是依他而起,是缘起无生的,妄想的本身根本就是不实在的。)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这是说:妄想所生起的现象,是有种种分支差别的。它的现象虽有千差万别,但都是如梦幻似的,只是偶然、暂时的显现,根本就是不实在的。)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这是说:依他而起,对境而生的各种妄想,它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觉,也就是心被外境所缚的一种变态的现象。妄想的本身是无知的,只不过面对诸缘,就会倏尔生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这是说:何以说妄想本身是无知的呢?因为这些妄想本身的性质,都是依他而起,对境而生,都是缘起而无自性的。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妄想,但都是依内外诸缘倏尔生起的。只从妄想去了解内外诸缘,妄想却不能自见其妄想。)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这是说:佛所说的法,只有世谛[世间万有的事理]和第一义谛[形而上的本体]。除此以外,假使还有第三谛的话,那根本就是空洞的名词和理论,是无因而生的。妄想是属于世谛的现象,并非第一义谛。如果能断除妄想,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这里所说的譬喻,是针对上面所说妄想缘起等等的结论。第一个譬喻,是以一般修持观想的人们来说:他们只从一心想象各种事物,就有各种事物的显现。其实,那些事物,根本就不是真的,都不过是妄想所生起的现象而已。第二个譬喻,是以一般眼行翳病的情形来说:因为人们有了翳病,眼里就现出各种色相。这些色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都不过是因为有了翳病才发生的。人们面对内外境界,所生起的色相感觉,也都是心病的变像,依他缘起所生,根本没有其实的自性,但对此幻觉,人们却不自知不自觉而已。第三个譬喻,是以炼金的情形来说:人们的洁净自性,比之如金,坚固而有光辉,当它深埋在尘垢之中,就如金子埋在泥沙夹杂的矿藏里一样,必须要经过一番锻炼洗刷,才恢复到纯金原有的光辉和坚实。所以当人们的妄想净尽后,此心就如虚空,更无一些云翳的遮障了。)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这是说:妄想本身的自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那是依他缘起所生。所以一般说心的自性为有为无,各自建立种种理论,互相诽谤,都不过是由于各人自己的妄想执著而已。)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这是说:如果认为妄想是无性的,只是依他缘起而生,才有妄想的性质,那也就等于是说无性的却能生有性的作用,有是从无而生的了。)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这是说:妄想本身便是因,因为妄想是依他而起的,所以才说它是缘起,也就是说它是缘起性空的。当它有了现象的时候,便有了名词,名词和现象,总互相关联而起作用的。但名和相是由妄想所生,而妄想又生起各种的名和相。因此所谓有和无,也是一种缘起的妄想而已。)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义。
(这是说:所以推寻妄想的究竟,说它是有,当然是错的。说它是无,也是不对。有无都不著,然后才能得到清净智,清净智便是言语的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
(这是说:妄想大约可分为十二种,已经在前面说过了。而依他缘起所生的妄想,却是由于六尘的作用。如果觉知那都是自己心上的焰影浮尘,又从哪里去把捉它的有无差别呢?)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这是说:由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的五法,就可以了解妄想等等的真实和不真实了。至于说到妄想的自性,它有三种:那就是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依他起和遍计所执两种,就是妄想缘起的成因。离此两种作用,便是妄想灭了的圆成实相。所以修行的人,能够善于分别此中道理,就可使妄想息灭,住于真如的如如之境,便‘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这是说:一切内外的色相和缘起的各种现象,无非都是由于人们的妄想而生。所谓妄想和色相等各种现象,又都是从缘起而生。此中道理,是彼此互为因缘,互为因果的。)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这是说:由自觉的智慧去精细地观察,既无所谓缘起,也无所谓妄想。在真如自性的第一义谛中,‘成性存存’,好像如有它的性能。其实,缘起和妄想,都是无自性的,此中哪里还有妄想、感受和知觉的存在呢?)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这是说:妄想自性是有是无的理论,无非都是人们妄想的推测而已。人们一有了妄想,如有种种的境界发现。如果在妄想灭了的清净自性的圣境中,哪里会有这些事呢?)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这是说:妄想的生起,就同在清净的自性上,涂了尘垢似的。犹如颜色涂在素纸上,就变成了图画一样。纸上涂满了色相,犹如心上积满了尘影,人们却在其中,由依他而起,遍汁所执的缘起,更加执著妄想了。如果认为其中是另有一个精神思想的主宰者,那就等于外道学者的见解和理论了。)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这是说:上面说了这许多妄想的道理,而这些所说的,仍然是一种妄想。妄想说妄想,都是因为分析人们的妄见,以所见和妄想和合而生,才有这些理论。总之,如果能够远离有和无的妄想二见,才是真实的圆成实性。)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 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 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 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 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 我说为一乘 引导众生故 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 及与法无我 烦恼智慧等 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 常随波浪转 声闻愚亦然 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灭 除习烦恼愚 味著三昧乐 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 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 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 得佛无上身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大慧大士又问:“如何是自觉圣智相的境界?如何是一乘佛法的道理?”佛说:“古佛与先圣证知的性和相的道理,历来递相传授的,无非是指示妄想无自性的真谛。在孤独静处的时候‘独一静处’,自觉观察,证知此事,并不是从他人处得来的。离一切妄想之见以后,再加以升华,便进入如来的果地,这就名为自觉圣智相。什么是佛法一乘的道理呢?就是说:扬弃能摄受,和所摄受的一切妄想,而住在一念不生的真如实际里,这样就名为一乘觉。大慧啊!一乘觉的境界,决非其余外道学者,声闻、缘觉、梵天主——
天人等之所能得。只有如来,才能了解,所以名为一乘。”大慧又问:“那么,为什么佛又说大小三乘的道理,却不说一乘呢?”佛回答说:“因为声闻、缘觉们不能证知所谓本来自在涅槃,是并无另一涅槃境界可以出入的,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他们的涅槃境界,是如来为了调伏他们的烦恼妄想,所以教授他们求得寂静的一种方便,使他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并非依仗自力而证得真际的究竟涅槃,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又因为他们的烦恼障和业力习气不能根本断除,所以不说他们是在一乘中。因为他们不能证知法无我,只能离于分段
生死,当然还不能了解变易生死,所以才为他们说三乘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大慧啊!如果他们能断除一切所起的烦恼和错误的习气,便能证得法无我。便能了解寂静的三昧境界,并非是自性的究竟,从而悟入无漏(注三十四)的境界,再不耽著禅味,而觉知自性本来元是无漏。于是,再转入世,于入世中超出世间,具足上上无漏的境界,出世入世,了然无碍,就当得如来的不可思议的自在法身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才。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这是说:佛法由人本位、最初发心进修,由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而到如来地,这些也便是佛所说的进德修业,次第渐进的一大阶梯。其中除如来地外,仍然都是有心地的转业相。而且彻底来说,诸乘部不是究竟的真谛。如果一切的妄想心灭尽,天所谓有几乘,乃至某一乘的境界,所以佛说究竟只有一乘,为了开示引导众生的关系,才说出其余各乘。)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这是说:解脱烦恼的方法和途径,约有三种,所谓:性净解脱〔证得自性本来洁净〕、圆净解脱[证得自性清净
圆满]、方便净解脱[了知一切方便法门,是本来清净],更进而证得法无我,那就没有烦恼和智慧的差别存在,所谓烦恼即是菩提正觉了。这样才是大解脱,才能远离烦恼和智慧的对待偏执,而得到究竟的解脱了。)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这是说:声闻、缘觉二乘人们所得的解脱境界和果位,好比一根浮木,飘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虽然自身可以不致沉没,但是身外的风浪波涛,依然未息,自己就以此为究竟的解脱,仍然还是无智的愚夫。)
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这是说:二乘的人们,虽然灭了烦恼,但还不能断除余习,只是以此换彼,暂时不生而已。他们贪著三昧境界的寂乐之味,不肯放弃。他们住在无漏的境界中,并非是最究竟的成就。他们也可以在各种寂乐的三昧境界中,安身立命,再不退转。甚之,住在定中,可以经过无数世劫,即使劫火洞燃,也无所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这是说:他们这种情形,是自己耽于三昧寂乐之中,贪著境界之昧。犹如贪饮醇酒而至于沉醉的人们,昏昏然、不知不觉。等到三昧的酒力消失,翻然憬悟,才转而证得如来境界,方知本来清净,由来成佛已久矣。)
(注三十四)无漏: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瞋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