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一卷 楞伽大义今释(3)

  第一卷 楞伽大义今释(3)

  两种声闻的境界

  佛说:“大慧啊!所谓声闻乘,他们有共通的两种差别之道,就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如何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呢?就是指能够明见无常、苦、空、无我的境界,得真谛之道,位于离欲寂灭之境,见息灭阴界入的自相和共相。对于外物内心,坏与不坏之相,都如实了知,而且自心却常得寂止。因自心常得寂止,于是禅定解脱的三昧道果,便都得到正受而解脱了。但是他们仍然未离无始的习气,仍然未脱不可思议熏习的变易生死,这种达到自觉圣乐住的声闻,便名为“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至于得到自觉圣差别乐住的大乘菩萨,他们并不愿住于寂灭门中,而贪著三昧正受之乐。只为顾悯一切众生,而生本愿之力,虽然知寂灭而不证涅槃,所以大乘菩萨对此不应修学。
  “如何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呢?那便是对于物理的四大种性,坚(地)、湿(水)、暖(火)、动(风)、青、黄、赤、白,等等,认为虽无造物者为之主宰,但是确有生生不已的作用存在。从自相和共相来斟酌推理,都是如此。而且先辈学者所说,也是如此。他们仅只见及此理,就对它生起一种有自性的妄想。所以大乘菩萨们,对于他们这些见解,便应知所取舍,应当随顺教导,令其入于法无我的境界后,再舍却人无我的境界,人法两见消灭后,再渐次进入菩萨等各地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性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己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这的,大慧大士又问佛说;“您平常所说的常不思议的自觉圣趣境界,以及第一义的境界,这与外道们所说的,另有一常不思议的造作因缘有何不同呢?”佛说:“我说的,和外道们所说的不同。为什么呢?外道们的常不思议,它是不因自相而成的。如果这个常不思议,不是由自相而成,那又根据什么原因才显现出常不思议的境界呢?反之,如果不思议是由自相而成的,那它便是常住不变了。他们说有一个造作者的因缘在那儿,所以不思议的理论,便不能成立了。我所说的,是第一义(形而上)的常不思议。第一义是自相成就,离于一切有性与无性,证得自觉之相,所以说它有相。第一义以般若智慧为因,所以说它有因。它是毕竟离于有性无性的。它正像没有造作者一样的虚空,是涅槃(寂灭),灭尽定的境界,所以说它是常不思议。这是不同于外道常不思议的理论的,这是一切如来自觉圣智得大所得的境界,所以你们应当修学。
  “其次,外道们所说的常不思议,不是常住的,它不是自相为因,也非从修行中得到的,它是另有一不思议常存着的。他们因为看见万有所作的,有性无性,都是无常,于是思量推测,便认为另有一常不可思议的存在。而我所指的,也即是此理,万法都从因缘所生,非有性亦非无性,因缘法中,都是无常,既证得此理,住于自觉圣智境界中,再指出他们所认为另有一常不可思议之说,是无因之论。如果外道们认为另有一存在之相,而成为常不思议。但既知为自相之因的自性,也就等于无件,也就等于兔角,本无此物。试问那另一常不思议的存在,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他们所说的常不思议,只是一种观念游戏,徒有言说名词和妄想而已。外道们所说的既有这种错误,他们徒托空言于妄想,就等于兔子有角—样的无稽,那当然不能证入自觉的境界,而是一种非分的妄想。但我所指的常不思议,是证入了自觉的境界,离于有为的造作者,非有性亦非无性,所以说是永恒常在的。我的说法并非认为外于一切,自性无性,一切无常,便思量推测另有一常不思以。而外道们不知常不思议为自证自觉的境界,所以他们去圣遥远,他们的理论是错误的。”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生死与涅槃唯一心量

  佛说:“大慧啊!诸声闻们深怕生死妄想之苦,而追求涅槃,他们并不知生死和涅槃的差别境界,也都是自性的变相,等于一切分别妄想一样,都是无自性的。他们只是把过去现在的念灭了,使未来的身心诸根再不生起作用,住于休息的境界,便认为是涅槃境界了。他们没有证得自觉的圣智,也没有从根本上转了藏识。所以愚痴凡夫,便说佛法有大小三乘之别,便认为心量可以进入无所有的无心境界。大慧啊!他们不知过去、未来、现在等一切法,都是诸佛如来自心所现的境界,本来无所住著,他们反而误认是心外呈现的境界,所以便在生死海中常受轮转了。再说,一切法无生,这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的。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说,一切都是自心显现的分别妄想所生,性自本无由性,本来就是非有也非无的。因为一切妄想的本质,性自无性,一切诸法,正如兔马等角,本来就是空无一物,只是愚痴凡夫们,自己不能了解自性和妄想的真际,便执著妄想,认为它是实在的了。大慧啊!如果证得自觉圣智的境界,便知一切法本来无生的真际了。一切性本来无自性,所以诸法的性和相本来便是无生的。这却不是愚痴凡夫们用妄想所想象的二边相对的境界。须知身心那是性自性所生,以及赖以生存的身心和世界依报等物,也都是性自性所显现的现象。因为藏识的能摄取和所摄取的关系,所以才转而生起一切现象。愚痴凡夫们堕在生灭的二见之中,希望一切法是有生灭之性的。殊不知有和无,都是妄想所生的境界,并非圣贤的境界。体们应当于此修学求证。”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相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人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佛说:“大慧啊!众生界中,有五乘种性:便是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和各别种性。
  “怎样才是声闻乘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断除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自他的共同法相,便举身毛孔怡然欣悦,就乐于修习这种断除烦恼相,和断惑证真智,不再进修悟彻缘起无生之相,这便名为声闻乘种性。但是他们也有类似菩萨第八不动地的见地,缘起的烦恼已断,只是未能完全断尽烦恼的习气。虽然已了却分段生死,却未能了却变易生死。可是他们却在这时,就作狮子吼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们确已如实修行,证入人无我的境界,但以为已经进入了涅槃。
  “怎样才是各别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自己觉知另有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或生生不已的长寿之相,或有天人大丈夫之相的存在,便求入于其中,认为那便是涅槃的境界。或者还有一般异学的外道们,认为一切的生命都是造物者的杰作,他说这便是涅槃或至高无上的真理境界。大慧啊!凡作如此想法的人,便无从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他们是不会得到大解脱的。这些也属于声闻乘的外道种性,他们事实上未曾解脱,但却说自己已经得到出离世间的正觉了。你们为了点化这些邪见的外道们,便应该修学无上的正道。
  “怎样才是缘觉乘的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因缘性空,入于寂灭之法,便全身汗毛竖立,悲泣流泪,就不再乐于愦闹,不再愿意亲近谙缘,不再执著世间的一切,从此深信自身能证得种种神通,离合聚散,变化无端。他们听了这种说法后,就醉心于此,这便名为缘觉乘的种性。你们如能知其根性,便可随顺演说缘觉乘的法相。
  “怎样才是如来乘的种性呢?这有四种差别:①证实法性。②离实法而证性。③自身内证圣智之性。④外于胜妙庄严的国土而证法性。大慧啊!如有一种人,听到这四种法相,及一切身心外物等等,都是由于自心阿赖耶识的不可思议的功能转识所建立时,其心不惊不怖不畏者,便是如来乘的种性。
  “怎样才是不定种性呢?如有一种人,听到声闻、缘觉、如来三乘之法时,便随所说之法,顺流而入,随其信解而加以修习。并无一定的主旨,这便名为不定种性。
  “大慧啊!我说这种分别,部是为了初发心修行的人,指出其根性相近的观机设教法门,所以才有三乘或五乘种性之说的建立。但都是为了要他进入人和法无我的究竟佛地,才作如此分类。他们如果能够自证如来的境界,烦恼的习气自然净尽,便可证入法无我的境界了。虽然暂时住于声闻三昧的法乐境界,但仍能会得如来地最胜之身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这是说:预流、一来、不还,以及阿罗汉等的声闻四果,虽然是有所得,但总是未了自心,犹被法所缚。按:须陀槃亦云须陀洹,译为预流,是初果声闻。二是斯陀含,译为一来或往来。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这是说:佛法所谓的大小三乘;或本无三乘,只有一乘;或说连一乘也没有,这都是因为思痴凡夫们,缼少智慧,不能了彻究竟的真义,所以我才说了其中差别之法。如果是内证圣智的圣者,便能远离这些不了义的知见,而还归于自心的寂静。)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这是说:第一义的境界,是远离于有无二边相对的法相偏执,本来住于了无所有之地,又从哪里建立起三乘的差别相呢?)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这是说:所有无量禅定的境界,如空无边定、色无边定,以及灭尽定等等,都各自有它的三昧,就如灭尽感觉知觉等心理状态,这都是心量所作的本分之事,并非心外另有一种境界。)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佛说:“大慧啊!除五乘根性以外,所谓极恶不具善根的人,便名为一阐提;这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定论,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求出离世间之苦,不欲解脱而证得涅槃之乐呢?其中包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说根本便舍弃一切善根,无缘得证涅槃。一种是说他们从无始以来,便发愿为了济度无尽众生,自己不愿证入涅槃。第一,所谓舍弃一切善根者,是说毁谤大乘道的经典,以及诬谤佛法的戒律。并且根本不生信心,还自恶意恶口来摧毁它,说这些都不是随顺修行之路,因此舍弃一切善根,不能证入涅槃。第二,所谓菩萨们的本自愿力,不求证入涅槃者,他们并非不能证入涅槃。而是为了等到度尽众生后,自己才证入涅槃。例如说:有一众生尚未成佛,他们发誓不入涅槃。虽然他们的修持已证入自性涅槃,但此身心,却不进入涅槃的法相,所以也可以列入一阐提的范围。”大慧大士又问:“那么为什么又说是毕竟不入涅槃的呢?”佛回答说:“一阐提的菩萨们,他们已经了知一切法自性本来寂灭,本自住于涅槃。涅槃自性,法尔本来如此而无生灭去来的,本来如此而无出无入的,所以就毕竟不求入于涅槃。这并不和舍弃一切善根的极恶一阐提者相似,两者实不可相提并论的。而且所谓舍弃一切善根的极恶一阐提者相似,两者实不可相提并论的。而且所谓舍一切善根的极恶一阐提们,又因为如来的神力施予加持的关系,到某一时朗,有时也会生起善心的。为什么呢?那就是说:如来本愿之力,根本就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一阐提的菩萨们,便不求证入于涅槃的法相了。”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五法三自性

  佛说:“大乘菩萨们,应当善知三自性,所谓妄想自性(又译为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又译为依他起性)、成自性(又译为圆成实性)。
  “大慧啊!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是出于着相而起的。为什么呢?从缘起自性(依他起性),依内外境的所缘而生起一切事和一切名,便构成行为上所表现的事相和名相;由此就执著以为是确实有事和有名的二种自相,所以便名为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了。证得如来正觉者,便于此中建立法相,乃说出这些都是自心执著名相的现象,和自心执著事相的现象。所谓执著名相的现象,是说人们对内外诸法的执著。所谓执著事相的现象,就是执著于自他确有内外等等的事实,这就名为执著事和名的二种妄想自性(遍计所执),都是由于依因仗缘而生起的,所以便名为缘起(依他起)。但如何又是成自性(圆成实性)呢?那便是说:如果舍离名相和事相等妄想,内证圣智,以及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便名为成自性(圆成实性),这就是圆成自性的如来藏心。”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这是说:名、相、和分别这三种妄想,便是依他起和遍计所执两种自性所起妄想的现象。如果得到自觉正智,便能证入如如的境界,那便是圆成实相了。)
  佛说:“这就是观察五法三自性的法相途径,是自觉圣智所行的境界,你们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人无我和法无我

  佛说:“大乘菩萨们,还要善于谛观二种无我相,所谓人无我和法无我。
  “什么是人无我呢?须知离了无始以来妄想自性所执著的我,和由我所引起的所作所为和所想等等;那些由五阴入聚所构成人我的身心作用,都是由无始以来的愚痴,和爱欲所起的业力所生。例如由眼和色尘等的摄取、领受和执著。便生起眼识的作用。其余诸根的所知和识,也部是如此。殊不知身心一切诸根,以及器世间的物质,和能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都是自心所显的现识,由于妄想的遍计所执之故,便显示出这种种的法相。寻其根本,都是在刹那不停地生灭灭生,犹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之间,辗转相续,似有而无,如此的变坏不停而无止境。无奈人们却于此中,自生执著,于是自心便躁动得犹如猿猴,喜欢逐臭如飞蝇,以及像风火一样的毫无厌足地吞灭一切和自己,其实这些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所形成。人们便于此中轮转生死,死生生死,而生出各种各类之身,和各种不同的色相,犹如幻术和神咒相似,机钮一动,形象便跟着生起了作用。如果善于观察这种实际情况,便了解根本上都无实在的我存在,这便是人无我的智慧了。
  “什么是法无我呢?那既是说:如果觉知五阴、十八界(注二十四)、十二入(注二十五)等等的妄想情状,了解自性本来如如,而阴、界、入等本来就是远离我和我所的。其所以有阴、界、入的积聚而为身心,是因为被业爱绳索所缚,辗转相缠,互为诸缘,所以便生出诸相,实际上,其中就本来没有流动着生灭来去之相。一切诸法,也是如此,本来就远离自他诸相,没有实法可得。其所以形成虚妄不实的妄想之力,只是凡夫们习惯所生的作用,并非圣贤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心意识和五法中的名、相、分别等等,它的自性本来远离于有无,并非真有实法可得。大慧啊!大乘菩萨们,应当善于分别了知法无我,若能如此,不久就进入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之位,住于无所有之地而观一切法相,由此开发佛之知见,发起无量欢喜。再由此次第渐进,超过九地菩萨之位,最后进入第十法云地,在其令建立无量宝藏庄严的大宝莲花王似的大宝宫殿。其实这些境界,也都由于在自性如幻三昧的境界中修习所生。由此得种种胜相,为一切同行的最胜佛子们恭敬围绕着,而见十方的诸佛也都来为他灌顶。由此再超过佛子地,到达自觉圣智的境界,便得到如来自在法身,彻底了知法无我相,这便名为法无我,你们这些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的修学。”
  (注二十四)十八界:断六根六尘六识也。界有二种义:一者因义,谓根尘识,三和合造业,为生死因。二者限义,谓根尘识三,各有界限,不相紊乱也。
  (注二十五)十二入:入乃涉入之义。六根六尘互相涉人,故名十二入。如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等是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 无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 愚痴无智慧 建立及诽谤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着,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着生。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眼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贤圣也。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经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 佛子观察 种类之身 离所作行 得力神通 自在成就

  诽谤正法的原因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愚痴凡夫们诽谤正法,他们是基于什么原因和理由呢?恳请您为我辈解说。”佛就归纳其意,作了一首偈语说: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恩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这是说:大凡诽谤正法的理由,不是执有的常见,便是执无的断见。殊不知有无断常等见的发生,也都是心量的作用。可是凡夫们只执著于身心感受的作用,不能自觉了知心量的圆通体相,于是便形成诽谤正法的邪见,这都是因为凡夫们愚痴无智的缘故。)
  于是,佛重申此义,又说:“有四种无中生有的理念,那便是:①本无有相却建立其相,②本无有见却建立其见,③本无有因却建立其因,④本无有性却建立其性。再者,一般愚痴凡夫,其所以发生诽谤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于所立的至理实相,毫无所得,于其中观察,得不到究竟本际,便认为一切都是非分之说,因此就产生诽谤,这便名为建立诽谤相。
  “再说,什么是①本无有相却建立其相呢?那便是说,对于身心的阴、界、入等,本来就无自他的实相,可是凡夫们却于此中执以为实,认为本来如此,而无不同,这便名为非有相建立相。这都是从无始以来,由虚幻妄想的习气及种种执著的染污熏习所生。什么是②本无有见却建立其见呢?那便是说,对于身心的阴、界、入,以及人、我、众生、寿命、造物主等,认为确有其存在的见解,这位名为非有见建立见相。什么是③本无有因却建立其因呢?那便是认为人在最初所生的分别识等作用,乃是无因而生的,以后又是不实如幻的,它本来就是无所谓有生的,目前只因为眼看到色,而有光明和轮廓等的情形,使产生了意念。前念虽生,生了还坏,这便名为非有因建立因。什么是④本无有性却建立其性呢?那便是对于虚空、寂灭、入涅槃、无所作为等法,都认为它们是有各别的自体,各各执以为实。殊不知这种法,是法也是非法,若是离了法性,便性自非性的,何况一切诸法,本来便如兔马等角,徒有名言而非实在的,这便名为非有性建立性相。
  “总之,建立诽谤正法的理由,部是由于思痴凡夫们的妄想所生,因为他们不善于观察自心现量,所以不是圣贤的境界,因此你们对于远离诽谤邪见,应当修学。大乘菩萨们,虽然彻底了知心和意识等的五法、三自性、二种无我的实相,但为了安顿众生,便现出各种类的身相,以种种方便,令其进入究竟的道果。这种情形,也譬如妄想一样,都是依他而起,本无定法的。又譬如如意宝珠,随着十方刹土众生的业力观感不同,和观点角度的不同,而遍现各种不同的色要。所以菩萨应世化度,便于一切如来的法会中,现身随众听闻正法。如此,他们了知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水月、如光影一样,本来自离于生灭之相,断常之见,以及声闻缘觉之法的。他们‘得百千三昧,及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官,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种类之身。离所作行。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这个偈语的意义,是赞扬大乘菩萨的境界,大体都如上所说,就不必再加解释了。)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唯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惠,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等远离。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 远离于断常 生死如幻梦 而彼业不坏
  虚空及涅槃 灭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 诸圣离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水无。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您所说的一切法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究竟是什么道理呢?请您为我们详加解说。”佛回答说:“所谓空空者,就是指妄想自性的法体,即所谓空者,也是空的。为了使执著妄想自性的人,了解其个真义,所以才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等法相。大慧啊!简略地说来,约有七种空,就是: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什么是①相空呢?那便是说,一切法的自他共相本来是空的,只不过在人们的观感上,互相辗转积聚的关系,看起来好像是有,如果加以严格的分别,便那是无自性的。因为自相来无生,所以自他都是无自性的。因为法相不能常住不变,所以便说一切性相是空,这就名为相空。什么是②性自性空呢?那便是说,法性的自身,本来就是无生的,所以说,一切法性自性空。什么是③行空呢?那便是说,身心的五阴,和我及我所产生的各种作用,本来就自离于能所的,其所以生起作用的原因,只是由于业力的所作,方便而生,这就名为行空。什么是④无行空呢?就是由于行空的道理,了解辗转缘起作用的自性,都是无自性的,了解五蕴本来涅槃;无有诸行,这就名为无行空。什么是⑤一切法离言说空呢?那便是说,妄想自性,本无言说,所以一切本来都自离于言说,这就名为一切法离言说空。什么是⑥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呢?那便是说,证得自觉圣智的境界,一切诸见的习气过患都自然远离,这就名为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什么是⑦彼彼空呢?那便是说,所说这些空,也都是无自性的,所以名为空。我以前曾为鹿子母说:这里面是空的;那便是指那个鹿苑内没有象、马、牛、羊等,所以叫做空。却不是说:别处也都没有象、牛、羊了。更不是说:那个鹿苑内,没有出家的比丘们。也不是说:那个殿堂的性质便是空的。也不是说:出家的比丘们的自性是空的。这就是说:单指一切法的自性,于某一物,或某一点上,指出它的现象是空的,这就名为彼彼空了。这种彼彼空,是空的表示最粗浅的境界,你应当远离,无须修习。综合上面所说的,这就是所谓的七种空。
  “什么是无生呢?那便是说:一切诸法不从本身而自生,所以名为不自生,但并非说性自性是不生的,只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仗因缘而生,并不是自生的。除了住于三昧境界中,截断了三际才可名为无生。为什么呢?因为离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无生的境界。如果远离刹那相续流注的妄想自性作用,以及诸法同异之性,就可显现诸法无自性,由此而知一切诸法的自性,确是本来都无自性的,所以我便说一切离自性。
  “什么是不二呢?那便是说,例如冷热、长短、黑白等等,是各有不同,各有异相,这就是现象界互相对待的二法。所谓真如法界(本体)一切法不二,并非于涅槃外,另有一个生死的作用,也并非于生死外,另有一个涅槃的境界。生死和涅槃,只是两种不同的异相,其实,涅槃和生死,自性却是无二的。不但涅槃生死如此,一切诸法,自性之体相,也是如此的。所以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等,你们都应当修学。”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这是说:我经常说空的境界,既不是世俗观念的绝对没有,也不是另有一个空的境界存在。空便是毕竟空的,它是离于断见和常见的。生死和涅槃,犹如幻梦一般地显现,但是自性的业力,却是永远不坏的。空是指自性体空,并非说业相也是绝对没有的啊!)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这是说:如果执著虚空和涅槃,认为是一个实在的境界,那便落在二边之见里了。无论是生死涅槃,无论是空有二边,都是空花梦幻,能了解证到这点,那才可以说是真灭度了。愚痴凡夫们,每于此中造作,由此更加生起妄想。至于一切自证自觉的圣贤呢!却于此中离有离无,了不可得。)
  佛又说:“大慧啊!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等法的内义,是寓存于诸佛一切经藏之中,凡所有经典,悉说此义。不过一切诸经,都为了随顺众生的希望,为他们分别开示多种方便理趣,使他们了然,自见其义。但真实之法,并非在于言说。正如炎热中的渴鹿们,把炎热时旷野里阳光反射的焰影,误认是水。所以诸圣慈悲,便用种种方便理趣,谆谆善诱,使他渐次精进,了知热时阳焰中,毕竟无真水,一切但为相似的光影,了无实际。同样的,一切经典所说诸法、也都是为了使愚痴凡夫,发起欢喜信受之心,依此循序渐进,得证佛道。自觉圣智,绝不在言说之中,所以你们应当依于内义,切莫但执言说和文字,便以为是实法。”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