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二卷 楞伽大义今释(3)

  第二卷 楞伽大义今释(3)

  自性的定义

  大慧啊!我为什么又说一切法自性如幻呢?那是为了深怕愚痴凡夫们堕入了忘想恶见,不能体认自性,不知有无都是如幻,都是自心的现量境界。 而始终执著生命的缘起, 是另有一个主宰,所以我明白指出一切万有性空,都是如梦似幻的存在。不要执著身心和内外一切现象,是有一个绝对的实体。要认清真如实相是了不可得的,那就不会有各种谬论了。大慧啊!所谓如实处见一切法,就是一种超自心现量的境界啊!”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这是说:自性本来无生,说是自性,也只是强为之名,因此不可执著以为有一实性。说是有一自性,是为了概括业力生死流转的功能。 如果观察到一切皆如幻化, 便对生死和自性涅槃等,了了常知原是无相的,自然就不会再产生任何妄想了。)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 及形身差别 凡夫愚计著 如象溺深泥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 一向及诘问 分别及止论 以制诸外道
  有及非有生 僧佉毗舍师 一切悉无记 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 自性不可得 以离于言说 故说离自性

  如幻的涵义

  佛又说:“其次,我应当为你们解说名辞和章句的理则,你们学习大乘菩萨道的人,也可以从文字义理上,去证得无上正觉的道理,既可以此自觉,又可以此开悟一切众生。大慧啊!所谓名身,就有确立名辞本身的定义,它是因事而定名,换言之,每个名辞都有它本身的涵义。所谓句身,就是每一文句当中,它所表达的义理,须有肯定或否定的绝对性作用,所谓形身,就是每篇文章,是包括了字的定义和句的意义,以表达整个思想的。例如长短、高下,它就是把名和句所表示的整个形象完全表达出来,再说,所谓句身,犹如道路的径迹。例如象象马人兽等所走过的形迹,可以出此迹象寻求到它的目标。这就是句身的要义。所谓名及形呢?有的名辞只是属于抽象的观念,但是又可以由此抽象观念来了解事实。例如说,命题和涵义,它本身就是无形色可得的。至于所谓无色,乃是从感受、思想、行动、精识的作用上,来了解它是无色的。 为了表达无色的涵义, 就有文句结构的需要。这就是名辞和名句形身等文字理则的作用,关于这些差别的涵义,你们应当修学,既可以由此研究义理,也可以表达义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这是说:凡夫们往往执着文字名相,以为这就是究竟,所以不能解脱,犹如大象陷于泥坑里,愈陷愈深,无法自拔,是多么的可怜啊!)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又说:“大慧啊!未来世间的智者们,他们舍离自性的究竟实际, 只寻问一(如一元)、异(非一元,如二元、多元等本体论。)、俱(同体或共有的形而上论等。)、不俱(非同体,或非共有。)、见相(知识的真实性,如认识论等。)、我所(人我所作的真实性,即为人生的价值,或人生的行为论等。) 他们都以这些通义,来考问无智的人们。 而无智的愚夫们, 可能会答复他们说:这些都不是佛法中的正问。如果他们再问关于佛所谓的色等(物理的实际),它是否恒常不变?或变化无常?它是否为同体?或不同体?甚之问:涅槃自性中一切活动的现象?以及所起这些现象的状况?物理的能和物理变化的情状?能为造物主宰的是谁?和造化的根源是什么?能见和所见的作用?微尘和尘质的根本?能修行的是谁?所修行的是什么事?这些等等问题,彼此都可以互相引证,可以相互发明的。可是无智的愚夫们,可能会说:我佛向来对这些问题,是把它归属于没有穷尽的无记止论,所谓‘置答’而不说明。这样的回答,其实等于谤我,决非痴人们所能知的了。
  我有时对于这一类问题,为什么‘置答’(即不答)呢?因为对某一般人们,没有听闻理解的慧力,为了使他们远离深奥难知的恐怖心理, 所以说这些乃没有穷尽的无记论(相同于戏论),又为了阻止外道的邪见理论,所以可以‘置答’不说。大慧啊!这些外道学者们,认为人身就是生命的根源,形体化去,生命也就随着化去了,这属于无记论的范围。因为他们愚痴无智,不知道生命最初的因,所以走入了无记论的范围,这当然也不是我所要说的了。我所说的,是要离能生和所生的现象,以及远离妄想分别心的能所。我哪里要用‘置答’来阻止他们的理论呢?大慧啊!如果执著另有一个能生和所生的现象,始终不肯放下,他若不知道能生都是自心(真如)的现量,我就会阻止他,或者置而不答了。佛以四种记论(见下偈中)为众生说法,‘置答’是阻止无记论的一种方法。我经常对你们说:这是用在善根还未成熟的人,假以时日,等到他们善根成熟后,才为他们说法,所以有时才会‘置答’。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其次,大慧啊!宇宙万有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离了因缘以外,就根本无性。因为没有一个作为主宰的造物者的存在,所以从形而上的本体自性而言,我说一切法本自无生。因为—切法的自性,本自没有体可得。如用自智自觉,观察诸法的自性体相,毕竟性空而不可得,所以一切法本自无生。为什么呢?一切法既不可以把捉而来,也不可以把捉得去。只因为自他妄念,想要将它把捉而来,但它却无所从来,想要将它把捉而去,但它却无所从去,所以说一切无可把捉,离了来去。可是为什么我又说诸法本自不灭的呢?因为形而上的自性,本来就没有实相可得,所以说,虽然有现象的灭,但形而上却空无自性,本自不灭。但为什么又说,一切法无常呢?因为缘起的现象,本来没有经常存在的可能性,所以说它是无常的。然而为什么又说一切法是常的呢?因为现象缘生,形而上的本体,毕竟性空无生。一切现象缘起缘灭是无常的,而自性本空却是恒常的,所以说一切法性空是常的。”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这是说:佛法的论理,有四种方法。那就是直答、反问、分别和置答等四种。佛是用这四种方法,以制服一切外道们的邪说。)
  有及非有生。僧伽毗舍师(注见下文解中)。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这是说:数论(注三十一)学派与胜论(注三十二)学派等,他们大抵那是说:有生于无,无能生有。这些义理都是无记论,都不是真理。)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难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这是说:佛是大智正觉者,于无分别中分别宇宙万有,一切法的自性,都没有实体可得,也不是言语思想可以形容的,所以说是无自性。)
  (凡是善于说法者,必须能建而又能破。此是因明和逻辑(Logic)的共通原则。破是辨驳不同于我的谬论,破其邪见执著,建是使他在真理之前低首, 归依于吾所建立的宗旨。 而最善于能破和能建的说法者, 可谓人间天上, 莫过于佛。佛具一切智,穷万法源。 明宇宙万有的空无自性, 无言语可说, 离思议之表。却又须以此事明白告诉众生,必须要在不可说中,用各种方法说出其中的道理,使人们在可思议里,达到不可思议的超脱境界。所以在这里说了一切法如幻,破一般论理思辨的执著以后,跟着又说出名句形身的要义,和表明吾佛说法的方法。如果人们对此了然于胸,就可以知道佛说一大藏教的组织方法,同时也可以了然后世诸善知识接引后进的妙用了。即使不是学佛的人们,懂了这个道理,对于思辨义理文字的写作和讲说,也应该有很大的进益。)
  (注三十一)数论:迦毗逻仙所造之穹,又名金七十论,立二十五谛,论生死涅槃。以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
  (注三十二)胜论:呕露迦仙所始称,分析宇宙万有为空间的唯物的多元论也。别为六种,谓之六句义。实为本体,德为属性,业为作用,同为共通性,异、和合为物间之固有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乐具,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 无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灭 心量彼无有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 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 断知是真谛 此则妄想量 若觉得解脱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其次,大慧啊!宇宙万有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离了因缘以外,就根本无性。因为没有一个作为主宰的造物者的存在,所以从形而上的本体自性而言,我说一切法本自无生。因为—切法的自性,本自没有体可得。如用自智自觉,观察诸法的自性体相,毕竟性空而不可得,所以一切法本自无生。为什么呢?一切法既不可以把捉而来,也不可以把捉得去。只因为自他妄念,想要将它把捉而来,但它却无所从来,想要将它把捉而去,但它却无所从去,所以说一切无可把捉,离了来去。可是为什么我又说诸法本自不灭的呢?因为形而上的自性,本来就没有实相可得,所以说,虽然有现象的灭,但形而上却空无自性,本自不灭。但为什么又说,一切法无常呢?因为缘起的现象,本来没有经常存在的可能性,所以说它是无常的。然而为什么又说一切法是常的呢?因为现象缘生,形而上的本体,毕竟性空无生。一切现象缘起缘灭是无常的,而自性本空却是恒常的,所以说一切法性空是常的。”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这是说:佛法的论理,有四种方法。那就是直答、反问、分别和置答等四种。佛是用这四种方法,以制服一切外道们的邪说。)
  有及非有生。僧伽毗舍师(注见下文解中)。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这是说:数论(注三十一)学派与胜论(注三十二)学派等,他们大抵那是说:有生于无,无能生有。这些义理都是无记论,都不是真理。)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难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这是说:佛是大智正觉者,于无分别中分别宇宙万有,一切法的自性,都没有实体可得,也不是言语思想可以形容的,所以说是无自性。)
  (凡是善于说法者,必须能建而又能破。此是因明和逻辑(Logic)的共通原则。破是辨驳不同于我的谬论,破其邪见执著,建是使他在真理之前低首, 归依于吾所建立的宗旨。 而最善于能破和能建的说法者, 可谓人间天上, 莫过于佛。佛具一切智,穷万法源。 明宇宙万有的空无自性, 无言语可说, 离思议之表。却又须以此事明白告诉众生,必须要在不可说中,用各种方法说出其中的道理,使人们在可思议里,达到不可思议的超脱境界。所以在这里说了一切法如幻,破一般论理思辨的执著以后,跟着又说出名句形身的要义,和表明吾佛说法的方法。如果人们对此了然于胸,就可以知道佛说一大藏教的组织方法,同时也可以了然后世诸善知识接引后进的妙用了。即使不是学佛的人们,懂了这个道理,对于思辨义理文字的写作和讲说,也应该有很大的进益。)
  (注三十一)数论:迦毗逻仙所造之穹,又名金七十论,立二十五谛,论生死涅槃。以数为量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从数而起之论,故名数论。
  (注三十二)胜论:呕露迦仙所始称,分析宇宙万有为空间的唯物的多元论也。别为六种,谓之六句义。实为本体,德为属性,业为作用,同为共通性,异、和合为物间之固有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乐具,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 无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灭 心量彼无有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 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 断知是真谛 此则妄想量 若觉得解脱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说:“惟愿佛再为我们解说罗汉的四个果位的境界,如果我们都能了解四种罗汉果的方法,和其中不同的境界,我们才能为后世众生说二种无我相——人无我和法无我,使他们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一直进入如来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佛回答说:“有三种须陀洹的境界和他的不同果位。初果须陀洹有哪三境界呢?就是下、中、上三种。下品须陀洹还须经七次返生人间。中品须陀洹还须三次返生人间,乃至五次返生人间,才能进入有余依涅槃(残余的习气未能净断,定住在空忍的境界,即以为是究竟寂灭的果位,所以名为有余依涅槃。)至于上品须陀洹,就是不须投返人间,就能进入涅槃。在这三种果位的人,还有三结,所以不得解脱;哪三种结呢?就是身见、疑见、戒取见三结。如果能加以修持上进,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
  大慧啊!所谓身见,是有两种不同。①是与生命俱来,和生命根本同在的,名为俱生。②是妄想所生。什么是妄想所生呢?例如对缘起所生的现象界,分别它们的缘起自性,却执著自性是的确有一空性的存在。不过认为这个自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非有和非无。其实这正是一种妄想所形成的观念。可是无智愚夫,只认为分别妄想是空,不知执空还是妄想,却反而执著空为自性。这仍然如热时的渴鹿,误认旷野里的阳焰光影,把它当作清净的凉水一样。这就是须陀洹们以空性为身见,他们只证得人空,乃认为无我就是无自性的境界。他们断除烦恼,久住空境,就在此处安身立命了。什么是须陀洹的俱生身见呢?他们观察自己和人们的四阴作用——受(感触)想(思想)行(本能活动)识(精神作用)——都是没有色相形状可得,都是物理生理所造,互相辗转发生作用,彼此迁为因果。四大种——地(固体)水(液体)火(热能)风(气体)——以及光色等,都不是固定性的。他们由此观察,既不执有,也不著无,断除凡夫坚认此身是我的身见之惑。因此再也不生贪欲之念,就此以断惑为证真之果,那就是须陀洹的身见相,即所谓去妄求真之流。
  大慧啊!所谓疑相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上述的两种身见妄想已经解除,但又自以为这种心得就是得法的善见相。即认为诸法断灭,都是不生的,所以对其余更有超过这种境界的上乘法,就起怀疑,认为大乘大士们虽说的清净法,恐怕是未净其意的,这就名为须陀洹的断见疑相。大慧啊!所谓须陀洹的戒取见,是说须陀洹们不肯守取善业的戒行,轻视它为邀得生大的福报。他们了解有生即有苦,因修善而得生天的福报,福报尽了,仍然会堕落的,仍然没有脱离苦因,所以他们既然不为恶造孽,也不守取戒行以求福,所谓取的意义,是说人们现在修习苦行,而为了求取他世或换得来生福报,或死后往生天堂的乐报,这是思痴凡夫们的希望,所以须陀洹们在所不取。他们除了返心归向于自觉的殊胜境界,远离妄想,及断除烦恼的无漏法的清净禁戒以外,其余都不执取,这就名为须陀洹的戒取见。虽然须陀洹们已经断了贪、瞋、痴的三结,再不生起这种心理。可是他们如果有了我已断除三结的自负,就等于没有成就的凡夫。只要一有此意,便会有两种过错,①是堕在身见,如上面所说的。②是其余诸结不断。所以真正已经成就须陀垣果位的人,是没有这种自负的心理的。”大意又问:“您说一切众生们,本来就有很多的贪欲,须陀洹们是断了哪种贪欲呢?”佛说:“他们是断了男女之间缠绵的情、爱、欲,乃至从情、爱、欲所出发的种种身、口、行为,如打情骂俏,拥吻眄视等等。因为这些行为,虽然得到目前暂时的享受,但会博得未来无穷的苦果,所以他们已经远离不生了。但这如何能够做得到呢?他们在禅定的境界中,已经得到三昧正受之乐,就是身心内发的妙乐,所以他们能够断除男女欲乐之心,而贪著趣入涅槃境界的妙乐。
  大慧啊!怎样是斯陀含的境界呢?他们是对境无心,目前有色相,心中无分别,总是在禅定的乐趣境界当中。所以他们尽此一生的苦报,命终即进入有余依的涅槃境界,这就名为斯陀含。大慧啊!什么是阿那含的境界呢?他们是已经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时间的束缚,没有内外有无之心。也没有因我见而产生的偏差,所谓绝对不生妄想,究竟断除三结,这就名为阿那含,他们能住入涅槃,不再生人间而证得不还果。大慧啊!什么是阿罗汉的境界?他们已经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禅定三昧境界,得到解脱的能力,和神而明之的通力,“不再生起烦恼苦果等妄想习性,这就名为阿罗汉。”大慧又问:“您平常不是说有三种阿罗汉吗?这里所指的是哪一种的阿罗汉呢?是得寂灭清净的一乘道果呢?或者大乘境界的菩萨们,为了方便显示,故意以阿罗汉的姿态出现呢?或是佛以化身显示的呢?”佛回答说“这是指得到寂灭清净的一乘道的声闻众中的阿罗汉,并非其余的那两种。其余两种,那是由于慈悲的愿力,视时代和环境的需要,故意显示阿罗汉的姿态,来作佛法众中的眷属,借以相得益彰,以此庄严佛众。大慧啊!所谓得果,也无非是对凡夫众生们说,因为他们根本不能远离妄想心的希望,虽然学出世法,但总是要求取得一种地位,所以才说他得果和得禅。如果是真正的禅者们证人禅的正受三昧,就根本无所谓有这些得果得禅的观念存在,只是借此表示而说已证得自心的现量果罢了。大慧啊!如果要超过各种禅定的无量境界,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外者,还应当舍离自己的心量境界。若是还有少许感受和细微妄想的存在,认为自己是超过心量的境界者,那就根本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还在心量的范围啊?”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诸掸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最彼无有。
  (这是说:所有各种禅定,都超不出四无量的境界[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梵行。]既是空无边处定、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禅定最高的境界,是无所有处定,也叫作灭尽定。但是无色定还是不出五色界的范围。总之,四无量的禅定境界,不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领域,虽然,没有粗的触觉和妄想,但依然还存有细的感受和妄想。这些仍然跳不出自心的现量境界,如果能超越自心的现量,就一无所得,而解脱三界了。)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反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这是说:初果须陀洹,二果一往来,三果是不还,四果阿罗汉等。如果认为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证,执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禅境界而不知舍离,都是自心惑乱的证见,以大乘佛法看来,不过是比较高明一点的愚痴凡夫罢了。)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这是说:真正的禅者,在禅定境界中,既无所谓能禅定的心,也无所谓得禅定的境。既断除了能知和所知的见,便没有真和妄的分别执著,依此而证得正觉的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脱了。)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著,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焰识 此灭我涅槃
  彼因彼攀缘 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 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 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两种智觉的境界

  佛又说:“还有两种觉相:①是观察觉,②是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所谓观察觉是人们返照自己的知觉和感觉的自性,以体认妄心的现状,毕竟是离了互相对立的‘四句’,了无自性可得,这就名为观察觉。(就是凡夫智慧境界的相似觉,并非正觉的境界。)所谓四句:就是一(一体)异(不一体)、俱(共同存在)不俱(不共同存在)、有(有实在的)无(没有实在的)、非有(好像是没有)非无(好做不是没有)以及常(永恒的存在)无常(没有永恒的存在),这些就是互相对立的四句。大慧啊!离这四句,就是离一切法的纲要,所谓离四句,绝百非。也就要以离此四句为观察一切法而得智慧的体相,所以你们应当修学。(这就是观察法天我。)大慧啊!所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就是人们都在妄想境界中接受它的本能感觉,所以一般人们对于坚(地)温(水)暖(火)动(风)的生理本能状态,执著不舍,而误认此虚妄假合的四大活动,是真实的存在。而且还根据因明的——宗、因、喻三支论理方法,于虚妄不实中强认为是真实性的。智者就在此中觉知它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境界,这就名为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这就是观察人无我。)

  菩萨境界

  大慧啊!大乘菩萨们就在此中成就二种觉相,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由此得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又名为得入无相智的善巧观察。从此入于菩萨的初地(欢喜地)境界,‘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曾菩萨。自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注三十三)。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