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一章 矛盾对立百八句之二
第二节 佛以长偈答大慧所问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世尊无上世间解,闻知大慧所说偈。
宣示大乘诸度门,诸佛语心最第一。
善哉善哉如此问,大慧汝等善谛听,
我今次第解汝惑,如汝所问一一说:
趣至无自性,佛诸波罗密。
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诸法有生及无生,涅槃空观刹那义;
佛法各种波罗密,有无自性及趣至。
世间外道与魔道,声闻缘觉与佛子;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须弥诸山及巨海,诸刹土地与洲渚;
外道修罗诸有天,日出月落星斗移。
寂灭及诸如意足,道品之中诸觉支。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
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禅定之中诸阴行,阴身往来不往来。
正觉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恒自在。
心意意识及五法,人法二种无有我;
自性及与想所想,种种见相与能所。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
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
小乘大乘诸种性,金银珍宝与摩尼;
一阐提与四大种,国土惑乱及一佛。
智障净及向大道,世间众生有无有;
如何施设能捕取,象马鹿等诸禽兽。
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
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因缘譬喻施教化,成作所作得成就;
丛林独处得通达,离诸心量无所有。
诸地离相无所住,如幻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诸技术,建立明处作教授。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山高海深日月明,高大光明怎度量?
芸芸众生下中上,几大几小几短长?
一一刹土几微尘?弓弓距离有几丈?
几肘几步或几里,何能计度诸般相?
兔毫窗尘虮,羊毛面麦尘,
钵他几面麦?呵罗面麦几?
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多少兔绒如虮大?多少羊绒麦粒粗?
一升能容几麦粒?一斗麦粒如何数?
一斛十斛又怎算?一万一亿又如何?
再算兆斛麦粒数,准确计算有几多?
为有几阿□⑴,名舍梨沙婆?
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 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阿[上少下兔] 极小极小的微尘。
再想多少极微尘,才合一粒芥末重?
多少芥末聚起来,重量恰与草籽同?
多少微尘等一豆,一铢又有几微尘?
如此不断算下去,算了一两算一斤。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多少微尘成一两,一斤又有几微尘?
如是世间积聚相,须弥山重有几斤?
若能明白此等事,其余诸事何须问?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少+兔]?风阿[少+兔]复几?
根根几阿[少+兔]?毛孔眉毛几?
声闻及与辟支佛,诸佛及与最胜子,
诸身各各有几数,如何计度高与低?
如何计度风与火?多少眉毛与发丝?
此等问题得分明,余事不问自可知。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
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你所提问种种事:护财王与转轮王,
诸天龙神守护王,修行解脱自在王。
如何说法行教化,广说句说随根量;
众生五欲多放纵,饮食不节生狂妄。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何是金刚坚固山,男女之林何所指?
何以生灭如幻梦,野鹿渴爱作譬喻?
何是山中诸神仙?何以佛土净庄严?
谁身受缚谁解脱?到何处所脱缚缠?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
诸禅境界多变化,如何免堕外道天?
所作有因是何因?是否无因本自然?
何谓有因无因作?何谓非有非无因?
何以生后复还灭?何以离觉见乃真?
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
为何觉识随缘转,攀缘作意何时尽;
如何能断诸妄想,如何生起三昧心。
谁身破除三界有,到何处所名何身;
为何佛说无众生,复说有我无我论。
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
世俗之说多杂乱,求无上道善分辨;
此中所问世间相,多有异义非我见。
又问识藏如来藏,及与种种异识身;
何是外道断常见,如何得见清净心?
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言说诸相及实义,无间种性及佛子;
修行分别几种智,何是弟子轨范师?
种种众生如何度,如何离妄得圆成?
如何饮食与施设,如何降魔见聪明?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
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
何等称为最胜子,葛藤林树何譬喻?
仙人何故长苦行,因何刹土种种异?
又问为何族姓异,何师教授诸异学?
为何世法多卑陋,欲界修行无正觉。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
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如果修得色究竟,一念离欲得菩提。
俗谛神通何行止?出家释子何归依?
何为如如智慧佛,三世十方无量佛。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又问何是和合僧,坏和合僧是何义。
刹土示现众色相,鼓乐弦歌皆佛事。
菩萨七地名住地,诸地修行无次第;
若有其余疑惑事,亦可提问息众疑。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
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法施化度离言说,远离见过入实义;
以上所问诸般相,我今一一为显示。
次第方便建立句,佛子用心善谛听。
此上所说百八句,正如十方诸佛说。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北凉译:昙无谶所译,四卷。《楞伽》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他于西元四一二年来华,在北凉之首都姑臧地方,于八年中译出。他曾经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何时译出《楞伽经》不得详知。因为昙无谶示寂于西元四三三年,大概是从四一二年即开始著手翻译,到四三三年之间译出此《楞伽经》罢。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