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重请世尊言:世尊,唯愿为我说蕴聚界生灭。若无有我,则生灭者为何?凡愚依生灭想,即不知灭苦以求涅槃。
世尊言:谛听且思维之,我当为汝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即以耳献于世尊。
世尊告彼言:大慧,如来藏持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艺人离我与我所而扮演种种相。若于此不理解,则三和合起用而有果生。外道不知,遂坚持作者想。
由无始来时种种虚妄识量积集习气所熏,〔如来藏〕即有藏识之名,彼与生起无明住地之七种识俱。此如大海,波涛恒时汹涌,然而其体则无间而持续。尽脱离无常之过失,不涉自我,体性究竟本来清净(atyanta-prakrti-parisuddhi)。
〔污染〕意(manas末那)及意识等余七识,刹那刹那生灭。彼以虚妄分别为因、以紧密相连之境相形色差别为缘〔而生起〕。由于计着名与相,即不认知别别外境相无非唯心自见。彼不正知苦乐受;彼不成解脱因。由贪生名与相,复由名与相以生贪,相互为缘而辗转。
若能取根官坏灭,余法无间不复起用[注1],即无苦乐之认知,此认知即自分别识智(sva-mati-vikalpa)。
由是,入灭受想定者,或证入四禅者,已善知解脱义,观修者于是由〔识之〕不起而着解脱想。但若藏识未转至得如来藏之名,则七转识实然未灭。何以故?以识之转起实以此为因故。然此非依二乘及外道法义而修行之境界。彼唯知人无我,却取如来藏所转蕴处界之自相共相。当于内观五法、三自性、诸法无我时,如来藏即然寂静。
于诸地上渐次相续建立,因而转依,即不入外道异见之伺察,由是安住于不动地(acala-bhumi),得入十三摩地乐之道[注2]。由佛于三摩地中加持,观察不可思议佛谛,复忆念本誓,即不住入法性边际[注3]之三摩地乐;由一切二乘及外道不共瑜伽道之内自证殊胜圣智,得十圣种姓道之义理,及得离三摩地行之意生身。
以此之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求殊胜义(visesa-artha)者,当求名为藏识之如来藏清净(tathagatagarbha alayavijnana-samsabdito visodhayitavah)。[注4]
大慧,若谓无此名为藏识之如来藏,则于中当无生灭。然而,大慧,凡愚以至圣者皆有生灭,故观修者行于内自证圣智〔之决定〕见,住于法乐而不舍精进。
大慧,如来藏藏识境界本来清净,超越一切二乘与外道之臆度,然于彼〔二乘与外道〕则现为不净,以其为客尘所染故[注5]。大慧,如来则不如是,〔如来之〕现证境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amalaka)[注6]。
大慧,我加持胜鬘(Srimala)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名为藏识之如来藏与〔余〕七识俱起,令未离执着之声闻众从而得见法无我,胜鬘以得佛力故说如来境界(tathagata-visaya),此非二乘及外道之臆度境。大慧,如来境界即是如来藏藏识境界[注7],此义说与如汝等菩萨摩诃萨,以〔汝等〕具深妙透彻思维力,能依于义而通达故;此非为二乘及外道等余众说,彼等着于文字相。以此之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当于如来境界中修学、于通达如来藏藏识中修学,莫但闻已,即生足想。
故说颂言——
1 如来藏与七识俱 执其俱则生二见
若能于此起正知 二见即然成寂息
2 心实由于识觉生 无始来时如影像
于诸法中如实观 则无外境亦无相
3 凡愚唯执取指尖 而非执取所指月
是故彼等着文字 而非知我所说谛
4 心作舞弄如舞位 意则有如一小丑
识则连同余五者 如舞台而起外境[注8]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重请世尊言:唯愿告我,世尊;唯愿告我,善逝,五法、〔三〕自性、〔八〕识、及二无我差别相。由二无我〔等〕差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得能于诸地道上相续依于〔真实〕法而作建立,此即谓,由此〔真实〕法,我等得入一切佛谛;由入佛谛,我等得入如来内自证地。
世尊言:大慧,谛听且善思维之,我当告汝。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于是以耳献于世尊。
世尊告彼言:我将告汝五法、〔三〕自性、〔八〕识及二无我差别相。
〔五法者〕为名(naman)、相(nimitta)[注9]、分别(vikalpa)、正智(samvagjnana)、如如(tathata)。观修者由此而入如来内自证殊胜智,于此中远离常断、有非有等见;〔于此中〕得现见有法现前住等至乐[注10]。然而,大慧,凡愚不知五法、〔三〕自性、〔八〕识与二无我,由不觉知外境无有而唯心自见,故生分别,此非智者。
大慧言:云何凡愚起分别而非智者?
世尊言:大慧,凡愚执名(naman)、句义(samjna)、施设(samketa),由是心随流转(cittam anusaranti)。〔心〕随流转故,假立种种性相,其思维即堕入我与我所见而着于诸色。
以执着故,凡愚即受障(ajnana-avrtah)。以彼受染(samrajyante),是故生贪、嗔、痴业积集,业积而复积,心即如蚕蛹受分别丝所缚,由是堕入流转生死海之险地。如汲水轮,唯轮转而不能向前。
由于痴故,彼不知一切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远离我与我所执着之自性。一切法于虚妄分别中生起,彼实离能相所相,亦无生住灭因。凡唯心自见者皆分别之为生,即谓其从自在天、时、大种、胜因等生,由是遂追随名与相。大慧,凡愚〔心〕实沿相而行。
复次,大慧,相者,谓如现于眼识者见为形色,与此相同,现于耳鼻舌身意识,由意见之为声香味触法。如是等等即我之所谓相。
复次,大慧,分别者,谓依于所说之名而取相,说其为此而非为彼。例如,说为象马、车步、男女等,分别由是生起。
复次,大慧,正智者,谓见名与相以相互为缘故不可得,于识中无有生起、亦无有坏灭、刹那亦无有住[注11]。当如是不复堕入二乘与外道之地时,即是正智。更者,大慧,依于正智量,菩萨摩诃萨即当不取名为实、相为不实。
当于净除增损二边之颠倒见时,于识更不生名与相之〔妄〕求(nama-nimittam arthayor-apravrtti-vijnanam),我即谓之为如如。大慧菩萨摩诃萨于如如〔境界〕中建立无相境,即登初欢喜地。
菩萨登欢喜地时,远离外道邪因,入出世间法之道。当通达种种性相(laksana-paricayan),次第见一切法如幻[注12]等。于得内自证圣智法相已,即求离一切戏论,相续于菩萨地上,毕竟入〔第十〕法云地。
入法云地已,以至如来地,三摩地、力、自在、神通诸花开放。此际为成熟诸有情众,即如月现于水,种种变现光华闪耀。十无尽愿,依种种根器而教化有情。大慧,以菩萨摩诃萨入如如故,其身得离于意与施设[注13]。
大慧更问言:三自性在于五法之中,抑其别具性相?
世尊言: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在其中。于此,名与相,为遍计(parikalpita)自性。大慧,分别即依此自性而起,着我与我所意念。此意念与分别同时而起,如日与日光。大慧,成立自性此概念之分别(vikalpa),存在于种种性相中,此名为依他(paratantra)自性。正智与如如,以不坏故,大慧,名为圆成(parinispanna任运)自性。
复次,大慧,执取于自心所见,即成八种分别,此由计着非真实自性相而致。若对我与我所之执着止息,即起二无我。大慧,五法已含容一切佛法,含容别别地次第;含容由圣智入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内自证境界。[注14]
复次,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等五法,此中相(nimitta)者,谓见其种种性相(laksana),如形状(samsthana)、型态(akrti)、特色(visesa)、面貌(akara)、形色(rupa)等,此即为相。于相之外,复有概念,如瓶,人可说其为如是如是而非其余,此即是名。于施设名时,相即决定,于是即成分别,说为心与心所。此等名相毕竟不可得,于不起识智时,则不见依他相[注15],〔依他相〕离诸计度,此即名诸法之如如。如如之性相,可说为真性(tattva)、真实(bhuta)、决定(niscaya)、究竟(nistha)、根本(prakrti)、自性(svabhava)、不可得(anupalabdhi)。此为我及诸如来之所现证,如实见而开显〔诸〕施设,于众广为宣说。若能随顺于此,即悟解不常不断,分别不起,与内自证圣智境界相应。此非二乘及外道之境相,是为正智。
大慧,〔五法〕含容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及一切佛法。大慧,以汝智善作思维,亦令余众如是,勿受他转。
故说颂言——
5 五法三自性 八识二无我
普摄大乘法
6 名相及分别 前二自性摄
正智及如如 则是圆成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告世尊言:如世尊于经中所说,过去现在未来诸如来,如恒河沙,世尊,此当如言而受,抑别有义?唯愿告我,世尊。
世尊言:大慧,勿如言受。三世诸佛不可由恒河沙作计量。何以故?若有一类比(drstanta)所比为世间一切法之最胜最卓越者(loka-atisya-atikrantatvat),则不可称此为类此,以于其中,有类似(sadrsa)亦有不类似故。如来应正等觉不得由一类似非类似之类比而说,以其为世间最胜且最卓越故。
然而,大慧,我及诸如来皆说此比喻,谓如来应正等觉如恒河沙,其意实为惊怖彼凡愚及浅智者,彼坚执常无常想,追随外道邪见而作思维,恒随流转轮。于彼等中,有急求离〔三〕有轮烦扰而希求得胜境者,思维如何得现证,故告彼言,如来非如优钵昙花,令彼由是见入佛种姓非为难事,于是精进。
经中亦说如来出现罕如优钵昙花,此即为我可化者说。大慧,未曾有人见优钵昙花,将来亦无人见,大慧,诸如来现于世间,则有见有不见。说如来罕如优钵昙花,非说自法建立(svanaya-pratyavasthana)。
若说自法建立,大慧,以其为世间最胜最卓越,故作类比实为非理,此则凡愚不能信受,如是凡愚及浅智者中即有无信者。然而入内自证境界中实无可以为类比,此为超越心意意识一切见之性相(drsta-laksana)真实。此真实即是如来,故于彼无可类比。
然而,大慧,说诸如来如恒河沙,此比亦可,以其皆为无偏袒故,以其皆离遍计与分别故。譬如,大慧,恒河沙为鱼、龟、海豚、鳄鱼、水牛、狮子、象等所践(samksobha),此中即无遍计与分别,彼等未闻许踩不许踩之声,是即无分别,清净离虚妄。
同理,大慧,如来应正等觉所得内自证圣智,有如恒河;其力、神通、自在则有如恒河沙,无论无知外道鱼等如何践扰,皆不受虚妄与分别所挠乱。以具本誓故,诸如来一切等至乐盈满,不为有情之遍计与分别所乱。是故诸如来即如恒河沙,以无爱憎而无偏袒。
譬如恒河沙,大慧,亦有地〔大种〕性相之自性 (prthivi-laksana-svabhavatvat),于劫火烧时,地可被焚,而其性则不坏。大慧,地烧不灭,以其与火大种不可分离故,唯凡愚与浅智者堕入遍计,地得受火烧尽,然而以成所烧故,彼实为火大种因,是故不灭。大慧,如来法身亦然如是,如恒河沙不坏。
譬如恒河沙,大慧,不可计量,如来辉光亦然如是,离于数量,普照诸佛聚会,为成熟有情众且成就彼等故。
譬如恒河沙,大慧,住沙性不变而作余物[注16],如来应正等觉亦然如是,于化现中无生无灭,以令其成为存在之因已断。
譬如恒河沙,大慧,取不见减、投不见增[注17],诸如来智亦然如是,用于成熟有情众而无增减,以法非是物质身(asariratvad dharmasya)故。大慧,于物质身始可言减,非物质身则否。法非是物质身。
譬如恒河沙,大慧,虽受苦压以求酥油,终不可得,如来不舍深愿本誓及法界乐亦然如是,于一切有情未受如来化度涅槃际,为有情而受诸苦压,彼具大悲心。
譬如恒河沙,大慧,随水流播,于无水处则不然,如来教一切佛法亦然如是,随顺涅槃河。以此之故,说诸如来如恒河沙。
大慧,说“如来”者,即无“去”义,大慧,去即是坏。大慧,〔生死〕流转之际不可知,不知云何可说为“去”。去即是断,此非凡愚及浅智者所知。
大慧问言:世尊,一切有情之流转本际若不可知,云何可知解脱?
世尊言:大慧,若知外世间无所有而唯心自见,则无始来时戏论与错谬分别习气之因即灭,此即分别基之转依,是名解脱。大慧,此非是断。是故,大慧,不得说〔生死〕无边,于边际中无边,大慧,此唯是分别之异名。离分别即更无有情。于以智观察一切法之内外时,能知所知悉皆寂息,然若不认知时,则一切法由自心分别生起,分别自作维护。于了知时,分别即止。
故说颂言——
7 于彼能除诸障者 既非坏灭亦非去
此即有如恒河沙 即诸如来之所见
8 此即有如恒河沙 尽离一切诸过失
顺流而去且恒时 此即是为佛本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重对世尊言:告我,世尊;告我,善逝、如来应正等觉,一切法刹那灭(ksana- bhanga),及其差别相。世尊,云何一切法为刹那?
世尊答言:大慧,谛听且善思维之,我当告汝。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且以耳献于世尊。
世尊告彼言:大慧,一切法,我等说为一切法者,是善不善、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罪非罪、执受无执受。要言之,五取蕴以心意意识〔习气〕为因,凡愚浅智者,于心意意识作增上,故〔五取蕴〕被计为善不善。大慧,智者由等至三摩地乐及住现世法乐,则名为无漏善(kusala-anasrava)。
复次,大慧,善不善即谓八识。云何为八?谓如来藏名为藏识、〔污染〕意、意识,及外道描述之五识聚。今者,大慧,善不善刹那展转差别,〔五蕴〕身与相续结合而无变异,相互缠缚,现而生起,即生即灭,唯不能通达世间无有而唯心自见。于一识灭时,次识生起,意识即与五识聚结合,执取形态及形相差别,此于刹那际完成,我说此等为刹那法。
大慧,知为如来藏之藏识,彼与意结合,且与转识之习气结合,是为刹那〔法〕;然而若与无漏习气结合,则非刹那。此非依止刹那〔外〕论之凡愚及浅智者所能解。不解一切法有刹那及有非刹那,彼即乐着于断见,且欲坏无为法。
大慧,五识非流转体,不受苦乐,亦无非涅槃因。然而,大慧,如来藏则与苦乐因相俱,有所动静,为四种习气所麻木(sammurcchitah)。凡愚于此不解,以其乐着于分别见,故分别习气令其迷惘。
复次,大慧,金、金刚、佛舍利,由其特性(dhata)甚为殊胜,此等法住于劫尽而不坏。大慧,若现观所得亦为刹那,则圣者将失其圣(aryatva),然彼等于此不失。大慧,金与金刚历劫尽而住,保持如一,其所保持者,不减不增。云何凡愚不解一切法内外之密义,唯于刹那想中作分别?
复次,大慧问言:世尊亦言,圆满六波罗蜜多,即成正觉。云何六波罗蜜多?云何圆满?
世尊答言:大慧,有三种波罗蜜多。何者为三?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于此,大慧,世间波罗蜜多者,执我与我所取,紧执于二见,贪着色境界等,于是圆满(paripurayanti)布施波罗蜜多,令得生起诸有境界。大慧,凡愚圆满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多,亦然如是,得神通力,生于梵天。
至于出世间,大慧,声闻与缘觉之所修。彼心意落于执取涅槃,行布施等,如凡愚之求乐而求彼涅槃乐。
复次,大慧,出世间上上波罗蜜多者,菩萨摩诃萨最上法行,此即见世间无有而唯心自见;对于分别,能了知其为自心二见,故见分别不起,一切执取都无所有;远离一切色相执着想,彼自相实唯自心。为利乐一切有情,故修布施波罗蜜多。于所缘境不生分别,即是修持戒波罗蜜多。于分别想不生起时,仍具能取所取之忍智,即是安忍波罗蜜多。初中后夜,精进修行,随顺所观(anukula-darsad)而不起分别,即是精进波罗蜜多。不乐着于分别、不堕入外道涅槃见,即是禅定波罗蜜多。
至于般若波罗蜜多,于自心分别寂息时、于以智究竟观察诸法而不落二见时、于基(asraya)[注18]上起转依而先业〔身〕不坏。为成就内自证圣智之所修,即是般若波罗蜜多。
大慧,此即波罗蜜多及其涵义。
故说颂言——
9 凡愚分别有为法 空与无常及刹那
分别刹那法之喻 如河如灯如种子
10 诸法离用而刹那[注19] 寂静无生亦离坏[注20]
此即是我之所说 诸刹那法之涵义
11 生死相续而无间 此我不为凡愚说[注21]
由于无间相续有 分别流动于六道
12 以无明而为其因 心由彼而总生起
若然于色未生前 中际所住为何处
13 若于无间死相续 别有一心能活动
彼之相依在何处于 其时色尚未生起
14 不知心于何处动 亦不知其缘何动
其因非实故不成 如何得知刹那灭[注22]
15 诸观修者之正受 黄金以及佛舍利
以及光音天天宫 不为世间事所坏
16 诸佛所住之法性 及彼所证智成就[注23]
比丘依教之所证 皆常岂可说刹那
17 乾闼婆城及幻相 如何得非刹那法
由不实立真实性 岂得说为有作者[注24]
第六<刹那品>竟。
注释
1 此处意译,原作“无间不生起”(samanantara-anutpatter)。
2 十三摩地,又名十定、十大三昧,见《华严经》,经云,如来令普贤菩萨说十种三摩地,故此十三摩地即为普贤之内观自证智境界。其名为:普光、妙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清净深心行、知过去庄严藏、智光明藏、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众生差别身、法界自在、无碍轮大三昧。由此十三摩地,即知智境与识境非异非不异,此亦即事理无碍之所言。
3 旧译“实际”。
4 此句重要,此处说明“如来藏藏识”,实为“名为藏识之如来藏”之义,能知此义,则可息今人对如来藏之诤。唯识今学末流否定如来藏,即不知此义之故,由是华严天台二宗教法受谤。唐译“如来藏名藏识”,其义不明;魏译“如来藏不在藏识中”误;刘宋则仍译为“如来藏藏识”。
5 此句与魏译及唐译大异。如唐译云“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唯刘宋译为“此如来藏藏识,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与梵本大致相同。
6 今时学者说如来藏,多引唐译“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以之定义如来藏性相,于是即多臆度之词,外加于如来藏。由本段经文,即了知如来现观如来藏为“本未受染”,现为“客尘所染”则为二乘与外道之现观。由是而知,不能将“本性清净”与“客尘所染”混为一谈以定义如来藏性相,此实为现证如来藏之两种不同境界。
7 此句梵文为tathagata-visaya eva tathagatagarbha alayavijnana-visaya。此中visaya,指根官所受境界,故知此处用visaya一词,即明智境不离识境始成显现。上说“如来境界”同。
8 唐及刘宋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即小丑),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与梵本不同,魏译近是。然唐译亦合,以识之持续取相即有如观众,故亦可称之为“妄想”。
9 nimitta通常译为“相”,但其义则为“所相”,亦即依“能相”(laksana)而建立之相。此如依“虚妄分别”,即建立一切法所相。可参阅拙译《辨法法性论》
10 故甯玛派以“现分”为乐,即是一切有法之生机。
11 中观家谓建立“自证分”即实有执,便是依识中无有生住灭而言。此成大乘佛教中长期诤论。
12 此即谓依如幻以观不灭、如梦以观不生;如谷响以观不常、如水月以观不断;如眼华以观不来、如阳焰以观不去;如变化以观不一、如乾闼婆城以观不异等次第。此八不观修尚保存于甯玛派教法中。又,旧译但笼统说为观一切法如幻等,未译出次第观修之义。此句经文(maya-adi- purvakam sarva-dharma-gatimvibhavayan),若依梵文直译,则为“由如幻开始,见一切法之所行〔过程〕。”
13 “其身得离于意与施设”(kayam manovijnapti-rahitam),此即谓离“唯识无境”,亦离“一切唯心造”。唐译“其身清净离心意意识”,似有改译。
14 于此须知,智与如如亦有现证差别,如初地证智即与佛智有差别。质实而言,初地所触证之真如,虽同佛现证之真如,然而其现证境界即有差别。故佛地以前尚有能证与所证,即未尽除所知障。下来说,为佛现证境界,故始名之为“真性”等。
15 此句意译。直译则为“相互为缘之相”。
16 此依唐译,梵本作“住沙性不变而不取余物性”(na baluka-svabhava- antaram arabhante baluka-avastha eva balukah)。
17 唐译,同梵本(apakrsta apina prajnayante praksipta apina prajnayante)。
18 此即甯玛派所说之“本始基”(gdod ma'i gzhi)o本始基自性即如来藏。
19 nirvyapara离用,亦可译为“无作”,前人亦将此词译为“不生”。
20 梵作ksaya-varjitam,离坏,然旧译皆作“离作”。
21 此即说如来藏藏识。
22 此颂据梵本意译。直译为长行则云“若但于任何处莫名其妙而建立心行,则其因非真实,是故不能完成此建立。是则尚如何能说其为刹那灭”。
23 jnana-sampad,唐译为“圆满智”,意译。
24 “真实性”,bhuta。此颂魏译“乾闼婆幻色,何故念不住,无四大见色,四大何所为”,与诸译异,亦与梵本异。疑所据者与今梵本不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讲解
暂无简介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