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文章
  • (网络)殛罚淫神

    帝君曰:予既为诸山之王(在周朝末年),凡所部山川,水旱丰凶,妖祥功过,皆得治之。青黎山神高鱼生,悦部民孙涤女,拘其魂而乱之。(可以拘其魂而乱之,亦可拘其魂而罪之矣。然则所谓锉烧舂磨,且无所施之说,岂非儿童之见?)为邻封白池龙神所察。予觇之,与女俱讯,既伏其

  • (网络)《楞伽经》简介

    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称《入楞伽经》。为印度佛教法相唯识系与如来藏系的重要经典,内容阐述诸法皆幻之旨趣。中文译本共有四种,最早为北凉昙无谶所译之《楞伽经》。然此本已佚。现存三种,如下所列︰ (1)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

  • ()禅学笔记一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

      禅学笔记一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  一、禅之缘起  禅起源于古印度人的瑜珈。禅,梵文Dhyana,又称禅那,意谓瞑想;但瑜珈(Yogn)则是精神集中的意思。所以,禅从广义上来说,是瑜珈的一个实

  • (网络)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

      禅起源于古印度人的瑜珈。禅,梵文Dhyana,又称禅那,意谓“瞑想”;但瑜珈(Yogn)则是精神集中的意思。所以,禅从广义上来说,是瑜珈的一个实践阶段。

  • 楞伽经简介 (网络)楞伽经简介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实叉难陀)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食不食肉功德过失,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知其义已,为未来现在报习所熏食肉众生而演说之,令舍肉味,求于法味,于一切众生起大慈心,更相亲爱,如一子想,住菩萨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二乘地暂时止息,究竟当成无上正觉。世尊!路伽耶等诸外道辈,起有无见,执著断常,尚有遮禁不听食肉

  • ( (日本)石井公成)马祖与《楞伽经》、《二入四行论》

    内容提要:马祖道一禅师决定了中国禅宗的前进方向。然而,若为南宗北宗的图式以及《六祖坛经》所缚束局限的话,则无法了解马祖的初衷。马祖与弘忍及老安同样,重视《楞伽经》,对于心的说明则不仅彻底地基准於《楞伽经》的主张,亦从独自实践的立场来追求心与佛的

  •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吴言生)《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

  • (求那跋陀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 楞伽经提要 (杜大威)楞伽经提要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 (唐·净觉撰)楞伽师资记

    一卷。唐净觉撰。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作者净觉,为唐中宗韦后之弟,玄赜之弟子。 本书之原本为敦煌写本,分别藏在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立图书馆。民国十五年顷,为胡适在欧洲所发现。其在禅宗史料上之重要性,亦经胡氏揭出。其后,韩国金九经氏据胡氏

  • (湛如法师)浅谈《楞伽经》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 (杜保瑞)《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 (妙境法师)《楞伽经》——修学圣道的次第

    美国法云寺禅学院院长上妙下境长老开示 目次: 一、引经立题九、大乘法空金刚慧 二、愿力为先趣圣道十、言说安立唯识现 叁、恒学佛法无厌足十一、假名无实毕竟空 四、采集业由执着起十二、证无分别智解脱 五、众生执着感苦果十叁、逮得自在名为慧 六、罗汉分

  • (惟贤法师)读楞伽经笔记

    惟贤法师 一、概论 (一)《楞伽经》要义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这是《楞伽经》的要义。本经为融通性相之学,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读时需慎思明辩,严谨分析,然后归纳论据,融会于心,才能了解其真义。 (二)是心地法门 达摩西来,传心印于二祖

  • (妙境法师)楞伽经四种禅

    妙境长老 2002年于法云寺禅学院 《楞伽经》的四种禅,我们突然间要讲这四种禅,也应该是有一个缘起的。现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下一个月要到台湾去,到福严佛学院去主持禅七。主持禅七,我心里面想要讲这个四种禅。讲这四种禅,我想要先熟悉一下,所以就先在

  • 楞伽经概说 (印海法师)楞伽经概说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 (李恕豪)从《楞伽经》看佛教的语言文字观

    李恕豪 玄奘法师(约600~664)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法师离开长安,西行求法,历游五印度,艰难求学,探索佛理,游学17年之后,于贞观19年(645)正月25日,学成归国,返抵长安。从此以后,玄奘法师定居长安,翻译经典,所译经论有75部1335卷之

  • (刘丽娜)浅谈《楞枷经》的“人间佛教”思想

      浅谈《楞枷经》的人间佛教思想  人间佛教是20世纪初,太虚力倡改革的佛教,是佛教复兴运动中具有革命性的一次,现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佛教在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条崭新的线路。它既是对传统

  • (刘正平)《楞伽经》考--兼议印顺的《〈楞伽经〉编集时地考》

      《楞伽经》考--兼议印顺的《〈楞伽经〉编集时地考》(一)  《楞伽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和唯识宗共同宗奉的一部经典,但禅宗和唯识宗对于《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解读却存在很多不同。禅宗传承是南方系如来藏思

  • 为何说《楞伽经》是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 (网络)为何说《楞伽经》是传灯印心的无上宝典?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 (曾凤仪)楞伽经宗通

      楞伽经宗通  楞伽宗通缘起  余甲申自长洲归暂憩嘉禾遘达观密藏二衲若夙契云日从咨询禅悦游意乎方之外一夕梦履兜罗绵界睹慈尊容貌甚伟肃躬伏谒钦承教语语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旦起问二衲此语当出何经佥曰

  • (官竹斋沈瀛撰)楞伽经集注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 (求那跋陀罗)楞伽经义疏

      楞伽经义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上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经  支那沙门蕅益释智旭 疏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一切者。通指十方三世也。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故云佛语心

  • 楞伽经详解 (净玄法师)楞伽经详解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 楞伽大旨 (太虚大师)楞伽大旨

      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广喻幽旨明深义,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绝去来之二途,离断常之双执。以第一义谛,得最上妙珍,体诸法之皆虚,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别,等生死与涅槃。大慧之问初陈,法王之旨斯发;一百八义,应实相而离世间;三十九门,破邪见而宣正法。晓名相之并假,祛忘想之迷衿;依正智以会真

  • (蕅益大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

      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

  • (月溪法师)楞伽经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 月溪法师讲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 《 楞伽经 》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 (妙境法师)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楞伽经四种禅》 2001/02/05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冯居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就开始讲,不要讲其他的话,不讲了。 讲的题目是《楞伽经》四种禅。我们汉文佛教,念佛法门比较普遍。《楞伽经》的四种禅,我感觉我们汉文佛教提倡这种禅的,我

  • (妙境法师)楞伽经四种禅(讲于法云寺禅学院)

    楞伽经四种禅 这个《楞伽经》的四种禅,我们突然间要讲这四种禅,也应该是有一个缘起的。现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下一个月要到台湾去,到福严佛学院去主持禅七。主持禅七,我心里面想要讲这个四种禅。讲这四种禅,我想要先熟悉一下,所以就先在这里讲它一次,

  •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宋智明)《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 (菩堤留支)《入楞伽经》断肉素食汇编

      《入楞伽经》断肉素食汇编  元魏天竺三藏菩堤留支译  1、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世间生死流转、怨结相连、堕诸恶道,皆由食肉,更相杀害,增长贪嗔,不得出离,甚为大苦。世尊!食肉之人断大慈

  • (石井公成)马祖与《楞伽经》·《二入四行論》

      马祖与《楞伽经》·《二入四行論》  (日本)石井公成  内容提要:马祖道一禅师决定了中国禅宗的前进方向。然而,若为南宗·北宗的图式以及《六祖坛经》所缚束局限的话,则无法了解马祖的初衷。马祖与弘忍及老

  • 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 (网络)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 《楞伽经》的四种译本 (网络)《楞伽经》的四种译本

      北凉译:昙无谶所译,四卷。《楞伽》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他于西元四一二年来华,在北凉之首都姑臧地方,于八年中译出。他曾经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何时译出《楞伽经》不得详知。因为昙无谶示寂于西元四三三年,大概是从四一二年即开始著手翻译,到四三三年之间译出此《楞伽经》罢。

  • (网络)入楞伽经:遮食肉品—为什么不可以吃肉

      【入楞伽经】遮食肉品(为什么不可以吃肉,)  到底佛在经里对于吃肉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想必很多同修不得而知,甚至以为只要是五净肉、或者三净肉,随意吃就行了。或者在吃肉问题上,还有些许贪着不舍,并找了很

  • 佛学宝典楞伽经详解 (净玄法师)佛学宝典楞伽经详解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 楞伽经和楞严经是什么关系?楞伽经和楞严经的区别 (网络)楞伽经和楞严经是什么关系?楞伽经和楞严经的区别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 楞伽经的作用 (网络)楞伽经的作用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 楞伽经名言名句、经典语录赏析 (网络)楞伽经名言名句、经典语录赏析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 浅说禅宗思想与《楞伽经》的关系 (网络)浅说禅宗思想与《楞伽经》的关系

      禅宗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虽然从历史记载上看传灯似乎成为问题,然而传灯授受,心心相印,有其由来。根据《景德传灯录》卷一说,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在座大众中唯有其弟子摩诃迦叶微笑示意,于

  • 凡夫为什么会诽谤正法? (网络)凡夫为什么会诽谤正法?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 吴信如先生开示《楞伽经》的主旨:缘起性空 (吴信如)吴信如先生开示《楞伽经》的主旨:缘起性空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 楞伽经译文 (赖永海)楞伽经译文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