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儿,佛就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就跟须菩提说:我跟你讲了很多了,你有什么想的?)
东方虚空可思量否?
否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
否也,世尊。
佛就问须菩提:你往东方看,东方所有的虚空,大小多少,你能思量这虚空大小,长短方圆多少吗?虚空怎么思量?
须菩提答:否也,世尊。
这些不可思量,东方如是,南西北,这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可思量?
否也,世尊。
虚空是无相法,无相的怎么思量它大小?怎么思量它长短方圆呢?不可思量。佛说这个意思比喻来显什么呢?主要是显菩萨无住相的布施。这个福德可思量吗?无住相的布施,就象观东西南北方四维上下的时候,虚空一样的,这是不可思量的,但是我们众生心,在他布施的时候想的很多,不是这种无相布施。
有相的,有求的,求升官,求发财,求吉祥,求病苦好,求得很多,非常局限,局限就求得很小,并不大。佛说这段经文,说你做任何事情不要去斤斤计较,应该是放下,无住。布施如是,持戒也如是,禅定智慧都如是。不要执著去抓,应当无执著,无执著不要用很多心计,就做一个无心的道人。
因此,佛就跟须菩提说:无住相的布施,它的福德是不可思量。佛就告诉他:须菩提,一切菩萨都应当这样的,依我的教导来住你的心。这段经文说得很清楚,虚空是没有边际的,你不能度量虚空的大小,长短,方圆,多少。
谁能把虚空来定?这段经文就告诉你:菩萨布施,施舍,无住相的布施,那功德就象虚空一样的,它是不可度量的,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也都是有限量的,虚空是没有形象就没有限量,没有形象怎么说它长短多少?根本没有形象,心放下,不著一切相,心它有好大?广大如虚空,虚空有好大,心也好大,虚空不可限量,心也不可限量,这样来布施。
再有,一切性,个个都有各个属性,但是以佛性为主,我们的人性,佛性,是一个性,只要它有形象就不大,说这片山大不大?不大!有形象的都不大,因为它没有虚空大,虚空无形象所以才名大。你的心只有空了,那才叫大。
我们坐禅堂的道友,煅练这个心,让它空,广大如虚空,一切无有,一切无挂碍,心空及地归,就成了佛了。没有虚空,没有形象所以叫大,但是一切诸法之性,性有形象?性没有,但有形象的不名为大,性就大了,咱们说佛性,佛性是不可限量的,所以佛性为大。
在这虚空当中,这虚空中能分东西南北吗?说这是东方的虚空,这是北方的虚空,不能分,虚空有住相吗?虚空也没有住相。
再说,虚空也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所以我们作意之相,虚空也没有住相,但虚空也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所以我们的人跟诸佛体性,人性跟佛性是一体的,这个体上没有人也没有众生相,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这四相可见吗?众生性、佛性是一个,性体只是一。所以我们布施只是供养,于你这虚妄的假心、妄心有东西南北。有什么叫合理的?有什么叫不合理的?你分辨它的大小长圆,施舍一个众生,一百个众生,一万个众生,全是众生。一个跟万个全无分别,我要供养一万个人比那一个人功德大的多,供养一个人功德能大吗?但是你已无别心,不生妄心,一个人比那一万个人功德还大。什么原因?大家去参去吧!
在理上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的。理上本无,在事上具体的就有了。你分别这是南方、东方、北方,但虚空有分别吗?有什么南北东吗?形容我们的自性、它是没有障碍的,不分南北东西的,就是这个含义。拿这虚空来作比较,让我们在一切事物上,法界性,像虚空一样,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就这个含义。
因此,佛说完这个就要他如理的见真实相。佛就跟须菩提说: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否?前文所讲的是不可住相,佛又怕人家怀疑,那既然不住相了,还要成佛做什么,成佛有相没有?佛相跟人相有区别没有?因为佛恐怕众生有这个怀疑,所以佛就问须菩提。说你怎么想的?可以身相见如来吗?问须菩提。色身都是有相的,法身是无相的,色身是四大和合的,是父母所生的身体,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
法身可没得形象。法身大小长短方圆,青红赤白有吗?法身没有一切相貌的,不是肉眼所能见到的,慧眼才能见到。慧眼才能见到佛的真正的法身。佛的法身不是色相,也不是青红赤白,是见法身如来,法身的量有好大,虚空有好大,法身就有好大。
因此佛讲佛身来问须菩提:你是不是以色身来见如来?看见如来三十二相?因为凡夫都有色身,你看如来是不是也这样看呢?须菩提就答佛所问: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色相不能见如来,什么缘故呢?那个时候须菩提已经相当开悟了。说了很长了么,辩论了很多了。他知道什么呢?佛所说的身相不是身相,佛所说的身相既非身相。佛说你说对了。
佛就告诉他说:凡说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有相法都不是真的。什么才是真的呢?要见诸相非相,才能见如来。色身就是有形有相,我们现在色身眼六识,法身是性,一切的善恶是法,不是肉身的相。他不由于色身、法身,若是转了色身,什么都删除了,法身清净,色身也不会做恶去。凡夫,就是我们这些个凡夫,在迷的人,只见到佛的色身,只见一切的色身。所以见色,有形有相的。他不能见到无相的法身,这个问题是形容词。
我们前头讲布施,有执著心的,有形有相的,他能够行无住相的布施吗?他能够行平等心吗?不能够。为什么?他有分别心,有色相,有多少、大小、长短、方圆。
因为他有这个分别心,以为供养诸佛的功德大。他施舍给穷人——那些个是造业的众生,他该受报,他造了业了他该受,以为功德小,他这样的心情,能够把诸佛跟众生平等吗?但是,佛教授我们,众生心,众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无二不别,众生心跟佛心只是迷悟差别,原本一心,迷了就是众生,迷得深,堕落就深,迷得浅堕落就浅。当你行无住相布施的时候,把一切众生看成与诸佛平等。
平等,因为咱们这里讲的是般若波罗蜜经,可是在般若波罗蜜上的平等;平等,因为一切众生的真性跟佛的佛性同一体故。众生的心性真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秽也没有垢。是没有垢秽的,也是具足的妙用,只是在迷,这叫在缠真如。真如在缠,没有显现。如来,是出缠真如,如来显现的是化身。因此来说一切诸相,佛身也好,众生身相也好全是虚妄的,不是实在的,所以你能够见到的诸相,一切假相,知道它是非实的。要明白了佛所教授我们的无相真理,无相才是真的。
须菩提向佛言:世尊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世尊像你说的这一段话,众生能信吗?有没有众生,听到如来的教诲——这些言说章句,他能生起来真实的信心?能吗?
这是须菩提反问佛说,有没有这类众生,听到佛说这些言说章句而生起实在的真实的信心?能信与不能?这是问话。须菩提听到这个他有疑惑,他说,佛说你说这个法,众生能进入吗?这种法是甚深难解的,那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基下劣,智慧咸少,怎么能信入呢?这是须菩提怀疑。事实呢?事实还是有信入的,像我们大家都信,起码能信,因为佛说的是真实的。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你这个说法不对,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如来灭度之后五百年,就第一个五百年。
佛灭后五百年,这个时候有持戒的,有修福的,能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但是,能信的这个人,不是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而种善根的,这是善根很深厚的,它已经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说这一类众生,他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下的善根,他对这种甚深的法义,能够信,虽然其义甚深,这叫空义,能够信空义,不怀疑。
须菩提问,像这种真正的空义,实在信解的人很少了,恐怕在这里没有。佛跟他说:不然。在我灭后五百世,有持戒律的,修福德的,他在我这个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他认为这个是真实的,那么这个人,也不是普通一般的没闻佛法没种善根的人,说这个人不是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他经过千万佛所所种的善根。
须菩提问:见如来的是非相见如来,不是从相好上见如来,所以须菩提生了疑惑,说这种道理甚深,是不是生信的人很少呢?因为实信的众生,他是在远佛法当中,不是契合实相的,在末法当中,契合实相的很少,实信的人很少。佛答复他,佛灭后五百年,有些持戒修福的人,他还是能生起来真实信心,真实地信。为什么?
这个能信的人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一生两生,它已经在千万佛所种了善根,但是这个说的时间是在佛灭后五百年,现在我们这个时间,佛灭后两千五百多年了。在我们算的时候,记载上是三千多年了,实际上从印度算起的是佛灭度后两千五百多年,现在是五个五百年过了,是不是还有信金刚之法的,实信稀有之法的,就像我们大家,现在信不信?
若没学习的时候,或许信中还有迷惑,但是我们要把金刚经讲完了的时候,我想我们大家对金刚经的信心,能升起的。那我就要求,在我们讲金刚经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如是信解。如是信解,就说你要产生真正的正信,从体上去信,不是生灭现相上去信,我们的体是无生无灭的。
但是我们现在距佛的时候已经是两千五百多年,另一个计算方法,已经三千多年。我看我们这记载上,或者什么标字记载,都是三千多年,在世界公认的佛灭度后两千五百多年,在这个时间,现在能够有机会、有因缘,大家共同来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已经很难的,能有这个机会学习已经很不容易了。
原标题:这样求佛,才能让福报无限增长!丨《金刚经》8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第壹品·法會因由分:如是我聞。壹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第二品·善現啟請分: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其实说得很简单,就是离苦得乐。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幸福,但事实上幸福是很困难的,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解除我们的麻烦?为什么我们不幸福呢?因为有两样东西妨碍了我们,一是有“我执”,或者对自我认识不清;第二是“要”(want),在英文里面叫des
《金刚经》第一到第十六分,是《金刚经》的第一组成部分,总的是讲破相,破的是什么相?一个是我相,一个是法相,《金刚经》讲的我相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以我为实有;人相,以他人为实有;众生相,以众生为实有;寿者相,人人都要长寿,以
「是凡夫者」即一般人所称之凡夫。「即非凡夫」即这凡夫是假的、不真实的。众生相不可得,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空的。「是名凡夫」即姑且取名为凡夫罢了。又可解释「是凡夫者」,名为俗谛;「非凡夫者」,名为真谛;「是名凡夫
莲偈,指《妙法莲华经》中的偈颂,又称“莲华偈”。所谓“莲华”,《法华玄义》解释道:“今莲华之称,非是假喻,乃是法华法门。法华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名此法门为莲华。”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坛经》记载“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