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鉴定
许止净/辑录
郑金坤/语译
●隋时,慕容文策,持斋,念诵《金刚经》。一天暴死,魂到阴间。冥王合掌,赞叹他功德很大,命令放还。忽然看见二位僧人,举灯火为他引路,文策就提起僧人的袈裟角请教。僧人说:“因您持诵《金刚经》,所以来护卫您,可跟随烛行。”出了城门,僧人指着一座大城说:“这就是地狱。”文策不忍观看。到一条路上,墙壁挡住了去路,僧人用锡杖敲叩即开,说:“您可从这里回去。”文策于是复活。《太平广记》
●唐时,括州(今浙江丽水)刺史任义方,在武德年间暴死,经数天后复苏。他自述说:“我被带去见阎王,叫我参观地狱,与佛经所说相同。地下昼夜昏暗,像在雾中行走。”家人因义方心口温热,请僧人为他念诵《金刚经》,义方在阴间也听到了念经声。阎王因他寿命未尽,放还。送他还阳的人说:“你只要跟随念经声,就能到家。”他复活后,经常跟别人谈说地狱,画地狱图。《法苑珠林》
●唐朝贞元年间,湖北公安县潺(音禅)陵村王从贵的妹妹,经常持念《金刚经》。忽然患暴病而死,埋下已经三天,家人到墓边,听到墓中发出呻吟声,打开一看,果然有气。便载她回家,数天后她才能说话:“阴间因我持念《金刚经》的功德,把我放还。”《酉阳杂俎》
●唐朝元和年间,江西饶州司马李元一,有个女儿,住在别院,突然暴死。丈夫严讷,看见鬼妻在苍湖水上,跟他说话。她嘱咐丈夫代求雁浦村的严夫子,教写《金刚经》,再请僧人转诵七遍。严讷照办之后,女儿果然睁开了眼睛,很快就能说话。《报应记》
●唐时,江苏扬州高邮县丞李丘一,喜欢带着鹰犬打猎。一天,他突然暴死,被冥吏追拿去见阎王,看见各种禽兽,说着人话向他索命。李说:“我曾写《金刚经》一卷。”阎王命令向经藏抽查,属实。阎王合掌说:“这是最上功德。”于是召集他所杀的各种禽兽说明道歉,丘一愿意再写一百卷《金刚经》超度它们,众禽兽都很高兴放他还阳。丘一这时身体在棺材中,于是家人破棺,他才得以出来。扬州刺史把这件事上奏报告了皇帝,皇帝命令提拔李丘一做五品官,去担任嘉州“招讨使”。《报应记》
●唐时,四川梓州的姚待,持念《金刚经》,并为母亲印造了一百部《金刚经》施送。有人杀羊,叫他去吃羊肉,他不久就死了。魂见冥王,阎王问他:“为什么要吃肉?”姚待说:“我虽然吃肉,但也持经。”阎王说好,令他断肉。于是,他得以生还。《太平广记》
●唐朝开元年间,滑州(今河南滑县)有一位卢氏,持念《金刚经》。一天,他被两位黄衣人追拿到阴间,看见数十人都穿戴着衣帽,但后边大半被系在网中,或者没有衣服,或者露着头顶。冥吏说:“善人就有衣帽。网中的,都因罪业深重。如果为他们说法,他们都将升天。”卢于是坐上高座,念诵《金刚经》经题,网中人已有出头的;念到一半时,都出了地面;念经完毕,这些人都往生天道去了。冥王称他为法师,送他还阳,他就复活了。《广异记》
●唐朝贞元年间,湖北荆州天崇寺僧人智灯,持念《金刚经》。他病死七天后复活,说:“我因念经的缘故,冥王下殿阶合掌迎接我,说:‘上人还有十年在世,将能出离生死苦海。’又说:‘人间众僧,中后食用薏苡仁及药食,这大违本教。’智灯说:‘戒律中有开遮的条款。’阎王说:‘这是后人加上去的,不是佛的本意。’”现在荆州的僧众,中后没有饮药的。《酉阳杂俎》
●唐朝昭宗初年,释宁法师,暴死。三天后苏醒,自述说:“我到了阴间,判官说:和尚虽还有阳寿,但已没有禄,只有干荷叶三担。你今还阳世,应多诵《金刚经》,阴间拔济,功德无比。”复活后,他每天只喝干荷叶熬的汤。《宋高僧传》
●唐时,太和七年冬天,给事中(官名)李公石,担任太原行军司马。他属下有个孔目(职掌文书事务的官吏)名叫高涉,夜遇一个阴差,被殴打带到阴间。高涉很害怕,心里只念《金刚经》。遇到旧典段怡先,与高涉是义兄弟,对他说:“你念《金刚经》,不要懈怠遗忘。你现在得以还阳,靠的是《金刚经》的威力。”于是送他还阳。原来,他死去已经一夜。此前身上被阴差殴打的地方,数天后仍然青肿。《太平广记》
●隋朝开皇十一年,大府寺丞赵文昌,暴死,到阎罗王处。阎王见他专心持诵《金刚经》,赞叹说:“善哉!”令下属到经藏中取《金刚经》,捧到阎王面前,一人执经卷在西,文昌站在东面,面经读诵,一字不漏,就把文昌放还了。阎王叫人带文昌从南门出,看见周武帝在门侧房内,戴着三重钳锁,叫文昌说:“我灭佛法,罪业极重,请转告隋朝皇帝,为我做些功德,使我离开地狱。”出门后,看见一个大粪坑中有人,头发露在外面,问他,原来是秦国大将军白起。文昌到家,复活后,就把所见所闻,奏告了皇帝。皇帝下令天下人每人出一钱,为周武帝转读《金刚经》,设大供养三天。《法苑珠林》
●山西张玉的女儿,名叫佛儿,喜欢读诵经典。一天,女儿暴死,半天后复苏,说:“我被两个鬼卒捉过叉岭,先看见他们用黑被子裹着两个人,送到陈家。又用花被子裹我,还说:‘你欠他一千五百钱,现在应该去归还了。’忽然,一个绿衣人来说:‘这人念《般若经》(即《金刚经》),姑且宽恕她。’我于是失足落在地上,便醒过来了。”他父亲到叉岭寻访,果然有陈家生了三只小狗,两条黑的,一条斑的,落地就死了。《受持灵验纪》
●明时,江苏昆山的邹轭(音厄),请僧人念诵《金刚经》。弟弟邹轸(音诊),听到第十五分,叫好,说:“这是我们儒家所未曾有的啊。”后来,邹轸患病,不省人事,长达半个月,只是胸前未冷。一天,他忽霍然坐起来说:“我在阊(音昌)门外,变为李作坊家里的牛,全身尽白。看见金刚神说:‘这人曾听《金刚经》,怎么堕落成为畜生了呢?’金刚神用宝杵敲打牛头,我便醒来了。自觉顶门还有些痛。”寻访到李家,果然有一头初生的白牛犊,已经死了。《金刚感应》
●唐朝元和七年,京兆市(今西安)人俞万盈,房子里有条大毒蛇,就杀了吃掉,万盈因此肺痛而死。七天后苏醒过来,他说:起初,被冥使追拿,在黑暗中行走十余里。看见一人念经,祥光绕身,四方照亮数尺,叫我跟着他走,那人说:“我念《金刚经》,你不要离开我。”鬼使不敢靠近我,渐渐消失不见了。万盈拜谢说:“如果不是遇到贵人,定不能回来了。”从此,万盈戒断酒肉,每天念诵《金刚经》五十遍。《太平广记》
●唐朝武德年间,长安的苏文忠,为富不仁,年老时掉到厕所粪坑中死去。儿子苏仁钦,恣意杀生吃肉,阴府把他的魂魄囚禁在地狱里,他患重病多年,看见过去被他杀害的众生来索命而死去。阎王命他上刀山剑树,忽然有一个叫神敬的僧人,捧着《金刚经》到来,对阎王说:“这经是苏仁钦过去所施送的,我读诵它,得以证果,请减轻他的罪责。”阎王叫好,下令苏仁钦还阳。仁钦于是又印送了一千卷。他后来梦见父亲说:“我本在地狱里,依仗你施送经书的功德,现在得以跟祖上七代的亡魂,一起超生到了天界。”《金刚感应》
●明朝崇祯初年,唐时的侄女,嫁给杨云之后,丈夫死了,她守寡,于是持长斋,发愿绣《金刚经》。还未完成,突然暴死。她觉得自身僵卧在地上,遍体流血。忽然,有个金甲神,振响锡杖一声,问她:“你还记得发过绣经的愿吗?”她答:“记得。”金甲神又振响锡杖问:“能绣吗?”她回答:“我要绣。”于是放她还阳。经绣完后,她的旧病全好了。《巾驭乘续集》
《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山珍海味令我们饱,可是无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气,因为一口气不来便断命,但我们不能因此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读诵金刚经胜於无量百千七宝布施,我们若光只诵读金刚经而不作七宝布施,如同光吸空气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无疑。
金刚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刚经原文及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注音版。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金刚经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南无盆嘎滑的。 zhan jia ba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
今天有人问了一个《金刚经》的问题,《金刚经》里面佛为我们说了六波罗蜜法,经常用所谓是非、即非、是名这样的一种模式,来跟我们说明金刚般若的境界。这一个模式用在六波罗蜜当中也是如此。比如第一个布施波罗蜜,那就是“所谓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
明代曹洞宗的湛然圆澄禅师,会稽(浙江)人,得法于云栖袾宏禅师,三十岁悟道。先后于径山万寿寺、嘉兴东寺、云门显圣寺、金陵延寿寺、绍兴华严寺等名刹大兴弘化,以平易简明的宗风名重一时。有一次,圆澄禅师路经宝林寺,寺里正在讲说《法华经》。寺僧们看到圆澄禅师,感到机缘难得,极力邀请圆澄禅师为大家讲《金刚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金刚经》第一分叫【法会因由分】。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缘起,讲经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因由”大多都是法会缘起,它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会缘起?它是有原因的:“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如果你要理解这两句话,你就可能会理解了。
《金刚经》最早传入中国是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他首先把《金刚经》翻译成了中文。从此之后,一直到703年义净在长安西明寺最后译出《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百年间《金刚经》前后一共被翻译了六次。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
持诵《金刚经》的七个禁忌!《金刚经》被称为“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以及“长寿之经”,而且它还是一部功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的大乘经典。从古至今读诵它的人特别多,很多人依靠这部经典证悟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有道友将《金刚经》作为一生的功课。
龙门石窟现存《金刚经》四处,三处摩崖刻经,一处石碑,其中仅一处有明确纪年,为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鸠摩罗什译本,是中国唐代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金刚经》,也是中国有纪年的最早石刻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位于西山北段429龛。
《金刚经》是一部不论学佛人还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详的佛教经典。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没有佛教信仰也纷纷抄写和诵读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个翻译版本吗?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样吗?《金刚经》在中国一共有六个翻译版本,六位译师都非常著名,分别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北魏大译师菩提流支、南朝大译师真谛法师、隋代大译师达摩笈多……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众生受到了五欲六尘的蒙蔽,不能发挥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凭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导致认知的狭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