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

解深密经 | 作者:太虚大师 [投稿]

【释 经】

  甲一 问答抉择

  乙一 问答正宗

  丙一 法化身相

  丁一 法身

  戊一 正明法身

  己一 问

  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等相’?

  尔时者,即佛说地波罗密多品已竟时。曼殊室利菩萨,即文殊师利,译名妙吉祥。菩萨、即已发菩提愿之有情众生。摩诃言大,以此菩萨为诸菩萨中大菩萨故;又智慧最大故。白、即仰白。佛、即无上正等正觉者。法身、即佛所证法性功德身;相、即法身之相;今欲明法身相故,文殊师利请佛为说。

  己二 答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密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无戏论故,无所为故;而诸众生计著戏论,有所为故’。

  如来因问而说法身相,故佛告言,显答义也。十波罗密多,前五能成福德,后五能成智慧;由能善修此十波罗密多,即能出离烦恼障、业障、报障,福足慧足,证得转依。转依、有三义:一、转所依,谓真如为转迷成悟所依,诸识为转染成净所依。二、转所舍,谓转舍烦恼生死及劣无漏。三、转所得,分二:一、所生得,谓转八识成四智等。二、所显得,谓离烦恼垢而得清净涅槃。此转依成满相,即为如来法身之相,确指如来法身,正是转所依真如,亦即转显所得之涅槃。然此中亦摄自受用身为相。复次、为防过谬故,明此法身相不可思议。何以不可思议?由二种道理名不可思议:一、无戏论故不可思议,以诸世间可思议法,皆属虚妄而非真实,故所有言辞,皆为唐劳无益之戏论。此法身相,超过世间虚妄境故,非诸戏论所能及故。二、无所为故不可思议,诸佛法身圆满究竟,更无所为,非如众生横计颠倒,著相追求,无有稍息;诸佛不尔,故无所为。然佛法身非如藁木死灰,故依止法身起化身用,虽依止法身起化身相用,亦无倒乱。全体起用,即用如体,自无所为,唯利益他,故无所为。由此二种道理,成佛法身不可思议;而诸众生反此,以皆计著戏论,有所为故。

  戊二 辨乘差别

  ‘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当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前讲法身相,今辨三乘差别。三乘谓声闻、独觉、菩萨。声闻所得之果名阿罗汉,独觉所得之果名辟支佛,菩萨所得之果名佛。此三皆出世法,声闻、独觉为小乘,菩萨为大乘。在此三乘果上皆有转依,声闻、独觉亦舍烦恼生死得菩提涅槃,其转依各有得、有舍。曼殊室利因三乘所舍、所得相似,故起问佛: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否?

  佛答:声闻、独觉所得转依,不名法身。以法身唯佛果所证,非二乘所得,故二乘所得名解脱身。言身者,即体义,依止义,聚义。十法界有情皆有身,六凡以有漏五蕴或四蕴和合为身,二乘以五分无漏法为身,佛以法界性相无量功德庄严为身。五分法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戒、定、慧为因,解脱、解脱知见为果。由解脱为涅槃果;由解脱知见为菩提果。今讲解脱身者,消极方面,无大悲方便愿力,积极功德,但能解脱烦恼障,出离分段生死,故名解脱身。

  经说三乘平等平等,由解脱身故;谓三乘同破人我执,证我空理,断除烦恼,出离生死,同一解脱味,故说三乘平等平等。由斯佛果亦名阿罗汉,这皆由解脱身说;故本经亦云由解脱身故,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

  从如来所证法身来讲,实与声闻、独觉不同,以佛法身无量功德所庄严故。起信论谓:一、体大,谓真如法性平等故。二、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此相大即显示法身功德与独觉、声闻差别。总就法身上之功德差别说,恒河沙数譬喻所不能及,与二乘解脱实大不同。由此,我们知道二乘解脱身非究竟,唯佛法身是究竟。故要真实发菩提心,学菩萨行,趋向佛果也。

  丁二 化身

  戊一 化身作业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当云何应知如来生起之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

  上已明法身,此下明依法身所起之化身,故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云:如来生起之相,由何因缘而得生起?佛告菩萨言:如来生起之相,但由化身而说。以佛法身是体,化身是用,化身依止法身,变现而起,作种种化身事业,如八相成道等。然化身生起如何?曰: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此有二释:一、喻显,谓世界皆由三界五趣无量众生共业而起,化身作业亦由法身无量功德合集而起,如众生共业所起世界。二、直说,谓佛化身作业,随器世界染净差别所有一切种种众生之类,而现化身亦有种种不同,此即化身生起之义,又化身之相云何?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谓此化身,由众多功德所庄严成,能顺众生住于世间。化身有三:一、大化身,住色究竟天,所现最高大身。二、小化身,住人间,现丈六金身。三、随类化身,随五趣众生而现。又、此经合三身为二身:所讲化身摄他受用身;如梵网经千华台上卢舍那即他受用身,千华上之千释迦即大化身,百亿释迦即小化身。如是他受用身,及大小化身,总名化身,都为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天上人间,随众生而现示。由此化身之相变化而起,说有生起相;法身之相常住不变,无有生起。若说法身亦有生起相,即落戏论。

  复次、于一佛身,或说二身,或分三身,或四身、五身,六身、十身;这种种不同,皆是开合差别。今以平常所说三身,与本经二身,相摄立表如下:

  在密宗言四身:其中等流身,即化身中的随类化身。

  戊二 示现化身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推许增上王家,或众推许大福田家,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觉、次第示现,是名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此段菩萨问如何是示现化身的方便善巧?佛告菩萨:遍于三千大千世界等者,如一日月一地球为一小世界,积千小世界为一中世界,积千中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有一大化身佛;每一大千世界有百亿小世界,每一小世界中有一小化身佛。在此小世界中,或生增上王家者,谓有权势超众人上,故言增上;如印度刹利贵族。或生大福田家者,以有道德可为世福田,即道德之家也。此即入胎之相;诞生、长大、乃至成等正觉,再加转法轮、入涅槃,综明八相成化身事。皆由如来方便善巧示现之相。

  丙二 言音差别

  丁一 三藏圣教

  戊一 总问答三藏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凡有几种一切如来身所住持言音差别?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缘此为境速得解脱’?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世尊!云何契经?云何调伏?云何本母’?

  此明言音差别。曼殊室利菩萨又问佛曰:如来化身住世有几言音,能使有情未成熟者令得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言有情者,有情识情爱,故名有情。言缘此为境者,即以如来言音为境,缘此境故,而能如理作意,审观思维;以此清净教法为因,能引生出世心而得解脱。然此言音有几?佛答有三,立表如下:

  一、修多罗──经───契经

  二、毗奈耶──律───调伏

  三、磨呾理迦─论───本母

  言契经者,契有契理、契机之义,斯二缺一,不名契经;不契理即失体,不契机即失用,体用皆能契合,方名契经。言调伏者,调练三业,伏灭诸非,即行一切善,止一切恶,故依律仪则恶无不止、善无不作。言本母者,种种辨别为本,产生义理如母;由论解能明是非邪正等故,此不但佛弟子所造,在佛经中辨别义理亦此论藏摄。是为略说如来言音差别之相,下当广释。

  戊二 别详释三藏

  己一 契经

  庚一 总显

  ‘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依摄事显示诸法,是名契经。谓依四事,或依九事,或复依于二十九事。’

  此段总显契经差别。言是处者,即言音差别之处。依摄事者,即契经中所摄诸事,谓于言音差别之依摄事显示诸法处,名为契经。事有四,或九,或二十九,兹当别释。

  庚二 别详

  辛一 详四事

  ‘云何四事?一者、听闻事,二者、归趣事,三者、修学事,四者、菩提事。’

  此详四事:一、听闻事者,谓闻正法时从耳闻所得之慧,为闻所成慧,此中亦摄由闻而思之思所成慧。二、归趣事者,由闻思为先而后起信,由信而生皈依趣向之念,皈依三宝,趣向涅槃,此即信愿之心。三、修学事者,由皈依后而修戒、定、慧,此依戒定之慧名修所成慧。四、菩提事者,由前三事,于菩提分法已能趣修,当得证果成佛曰菩提事。

  辛二 九事

  ‘云何九事?一者、施设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净事,六者、彼差别事,七者、能宣说事,八者、所宣说事,九者、诸众会事。’

  此中第一施设有情事者,即依五蕴而施设故。五蕴中第一色蕴即属物质,指内四大、五尘,余四属精神,谓受能领纳苦乐,想能想像而起言说,行能造作,识能了别。由此精神物质和合而成有情,有情即依五蕴而施设故。二、彼所受用事者,能受用即六根,所受用即六尘。三、彼生起事者,谓有情之生起,由于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此十二亦名十二缘起,有情缘此而起故。四、彼生已住事者,谓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有四种: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得禅定者,虽无段食,亦依静虑触思为食。五、彼染净事,谓苦、集、灭、道。由苦、集流转生死名染,由灭、道趣证涅槃名净。六、彼差别事,此有五种:一、有情界;二、器世界;三、法界,谓蕴等法为有情器界所依;四、调伏界,即证得究竟圣果者;五、调伏方便界,即七贤──三贤、四加行等,能顺向调伏故,言调伏方便界。七、能宣说事,谓佛为能宣说者,故佛为法本,无佛亦无有法。八、所宣说事,略则三藏,广则十二分教。九、诸众会事,约广义,佛说法时有无量众;约说有多四众,今说人四众谓沙门等,天四众谓四王等。总上为契经所说九事。

  辛三 二十九事

  ‘云何名为二十九事?谓依杂染品:有摄诸行事;彼次第随转事;即于是中作补特伽罗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作法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依清净品:有系念于所缘事,即于是中勤精进事;心安住事;现法乐住事。超一切苦缘方便事;彼遍知事──此复三种:颠倒遍知所依处故,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处故,内离增上慢遍知所依处故;修依处事;作证事;修习事;令彼坚固事;彼行相事;彼所缘事;已断未断观察善巧事。彼散乱事;彼不散乱事;不散乱依处事;修习劬劳加行事;修习胜利事;彼坚牢事;摄圣行事;摄圣行眷属事;通达真实事;证得涅槃事;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世间正见,超升一切外道所得正见顶事;及即于此不修退事,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不修习故,说名为退,非见过失,故名为退。’

  此明二十九事。杂染品有四事:一、有摄诸行事者,谓五阴。二、彼次第随转事者,谓十二因缘。三、即于此中作补特伽罗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者,谓由我执想故,遂起烦恼造业受果,有三世流转相。四、作法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者,谓由法执想故,即起烦恼造业受果,是谓依染品而有四事。

  又依清净品有世间善四事:一、有系念于所缘事者,谓即系念于所缘闻法之事,此即闻所成慧。二、即于是中勤精进事者,谓于先所闻法,如理作意,精进推求,此即思所成慧。三、心安住事者,谓由前闻思已,心得安住于所缘法,此即欲界未至禅定。四、现法乐住事者,谓住于禅定心得安适,此即初禅以上根本禅定。──上为世间八事。

  九、超一切苦缘方便事者,谓前四属三界内世间善事,此下乃出世善事;世间有漏皆苦,出世离苦名超一切苦缘。方便者,谓观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以此顺解脱分为超一切苦缘之方便。十、彼遍知事者,谓依苦谛遍知三界皆苦事,故名遍知。此有三种:一、颠倒遍知所依处故者,谓欲界以苦为乐故名颠倒,了知颠倒所依之处皆苦,故名颠倒遍知所依之处。二、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处故者,谓诸外道依有情想,或计大梵自在为有情主,如是邪行自生苦恼,是即了知彼色界是邪行所依止处,故是苦处。三、内离增上慢遍知所依处故者,谓成无色定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谓增上慢,在内法修定者必离如是增上慢,无色界是慢所依之处,故现了知亦是苦处。斯三皆属知苦。十一、修依处事者,谓依断烦恼业故名修,即断集谛。十二、作证事者,谓证涅槃属证灭。十三、修习事者,谓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属修道谛。此上四谛皆加行位顺解脱分所修,故名方便事──此五事为观四谛事。十四、坚固事者,谓见道已,更不退故名坚固,即由前修顺解脱分者,能证我空或二空所显真如,在菩萨初地不退,声闻初果不退。十五、彼行相事者,即相见道。十六、彼所缘事者,谓相见所缘四谛十六行相。十七、彼已断未断观察善巧事者,谓能观察已断见惑,以生欣慰,未断思惑,更勤功用,由此名观察善巧──此四事为见道事。十八、彼散乱事者,谓修道才有散乱心。十九、彼不散乱事者,即住定位。二十、不散乱所依处事者,即根本禅定。二十一、修习劬劳加行事者,谓修习中精进不退,不畏劳苦,故名劬劳;向果位位进增,故名加行──此四为修道事。二十二、修习胜利事者,谓得涅槃,再无有退,故名胜利。二十三、坚牢事者,以无重退失故,故名坚牢。二十四、摄圣行事者,谓三乘菩提智,名为圣行。二十五、摄圣行眷属事者,谓一切福慧为菩提眷属。二十六、通达真实事者,谓能通达如实理故。二十七、证得涅槃事者,谓能究竟证得涅槃故──此六为解脱道事。二十八、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事者,谓佛说经律,为使世间众生得达究竟之唯一正见,超胜一切外道,由此故名正见顶事;由此正见能确定众生闻法信心,皈依佛法。二十九、及即于此不修退事者,谓若得遇佛法而不能修习,是名为退;非要生起过患方名为退──此二简除外道,策进初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