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今天开始讲解经文。
凡是佛经,皆有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又分两科:(1)证信序,(2)发起序。今先讲证信序。
上面这段经文,即是证信序。此段经文,是世尊将入涅槃之时,阿难尊者问佛:世尊圆寂之后,弟子们结集法藏,一切经首,应安何等字句?佛答:‘一切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点,与大众某某等若干人俱。’此即经家所谓六成就。因为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说的统统是因缘法 ── 一切法皆从因缘生。世尊开法会,自有开法会的因缘,但必须有此六种因缘,才能成就法会,所以每部经首,必须将它说一说。有此一段经文,就可证明这是佛说的经,故名证信序。佛教大小乘经,都是阿难尊者所背诵出来的。佛弟子中,各有一个第一,而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多闻第一,按现在名词,叫做记忆力特别强,他有此大智慧,佛所说的法,他都能背诵出来。故结集法藏时,大家公推阿难尊者升座,代表佛说法,将佛住世讲过的佛经,一一背诵出来。阿难尊者于是在宣讲每一部佛经之初,必定宣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点,与某某大众等若干人俱。’然后宣说该部佛经之内容──正宗分及流通分,如何如何,经大众通过之后,记录起来。那时印度尚未发明纸,而是用贝多罗树的树叶纪录的。此即成为佛教最原始集结的法藏。
以下分别解释六成就意义:
‘如是我闻’,此一句经,有两个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如是二字,古来祖师解释经时有很多种,我平常讲经,都分三种解释。第一、如是二字是‘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之理。今先消文,怎么叫如,怎么叫是?不异名如,无非曰是。既已消文,再来显理。一部经有一部经的理,现在就讲这部十六观经之理,十六观经之理,怎么名如?怎么叫是?十六观经所讲的是什么理呢?所讲的是实相妙理。实相妙理,三世不易。不易就是不变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复如此,永远不变的,若是有变动,便成了生灭法。实相妙理,他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他都不会变动,三世不易故叫做如。今观经所显者,实相妙理;实相妙理,三世不易故名‘如’。怎么叫是呢?依实相妙理,观想念佛,绝对无非,故曰‘是’。以此显十六观经之理体。第二种解释,信顺之词。佛所说法,为弟子者,皆当信仰顺从,若不信仰、不顺从,便不名如是。‘如是’者表示我们信仰,我们顺从。这就叫信顺之词。第三种解释,‘如是’二字,指法之词。如是即指这部十六观经,观想念佛之法,此是最浅显之解释。有了指法之词的浅显解释,意义已明,何必还要作显理及信顺之重释?答:必须如此解释,何以故?须知‘如是’两字,指十六观经之法,而十六观经之理,你若不懂,就必须去听讲,听讲就必须信顺,如不信顺,听了等于未听。能信顺者是我们的心,所信顺者为实相妙理,观想念佛。观想念佛,还须依实相妙理。佛说每一部经,都以实相妙理为体,所以要显理。由浅入深,再由深讲到浅,有此三种的解释,才能曲尽义理。为什么将信成就列于经首?因佛法如大海,唯信为能入。世间有‘望洋兴叹’之语,佛法亦如是,若无信心,不能深入法海,得不到法益,徒自‘望法海兴叹’。
‘我闻’二字是闻成就。我者阿难自称之词。因为世尊圆寂之后,阿难尊者于结集法藏,升座说法之时,诸佛加被,顿时庄严如佛,大众心疑是否阿难已成佛?所以阿难先为表明,如是法门,乃我亲从佛闻,非属己智。‘如是我闻’一语出口,群疑顿息。今将‘如是我闻’四字联起来解释,即如是 ── 十六观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阿难尊者自说我闻,亦即勉励我们众生,要多闻法。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尽用眼看,还须耳闻。以我国的佛经来说,凡是国学有基础的人,多看几部祖师注解,亦可了解佛经,但是很费气力,不如去听经,看六小时的经,不如听二小时的演讲,来得明白。可知听经要比看经好。因为看经看的多了,看后忘前,听经即无此弊。而且听经时,一心谛听不但不会忘,又可联想到其他经论,触类旁通,所以要多听经。现在末法时代听经机会非常少,遇有讲经机缘,应当放下一切,发心去听。听经时,须专心谛听,听得法喜充满,将坐久腰酸背痛之事忘了,不知时间之已到。所以劝各位要发心多听讲经。
‘一时’两字是时成就,佛说法是印度,印度历数的年月日时,和中国历法的年月日不合,故不能记载某年某月某日。而年月日时是世间法,记上了不但对经典没有多大助益,反而令研究经典之人,为了考查时间,费时费事。况且印度人向来不注重历史,故无法查对时间。现在印度的历史时间,完全根据阿育王的那几根石柱子考证出来的。又佛说法时,不是一次说完一部经的,此经虽是一次讲完,而华严经分七处九会,故无从记载那一会那一时。再者佛说法有时在人间,有时在天宫。如地藏经即是在忉利天宫说的,忉利天的历算(忉利天一日,人间一千年)与人间历算如何查对?是故古来翻译佛经之大德,根本不记X年X月X日X时,只用‘一时’两字概括了。一时者,‘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名为一时。明白点说:即师长弟子,志同道合,说的听的,都功德圆满,把一部经,从头讲到尾的那一个时期,统称为一时。佛说法,讲‘实相妙理’,是超时间空间的,但是说法是在人间说的,离不开时间空间,故须要有时成就,才能听法。台湾属亚热带地区,夏天太热,时间不成就,不能讲经说法。我们志莲精舍为此特别买了一部冷气机,但是机器大,声音亦大,听起经来,它老是打闲岔。而且在讲堂听经时,开著冷气机,固然很凉,听完经出来,呼 ── 的一声,热气袭人,容易生病。现在冬季,天气不太冷,正是听经的好时候。在说到严重的时不成就,天下大乱,那时根本不能讲经;就算天下不大乱,但社会不安宁,亦不能讲经。以往香港常常请我去讲经,但近年来,社会愈乱愈厉害,入夜之后,到处发生抢案,现在香港吃了晚饭之后,大家都不敢出门,怎么去讲经?我今年去美国,而美国人晚上七点钟以后,足不出门;白天大家都要去上班上学,没有时间听;到了晚上闲一点,可是晚上到处都是土匪强盗,到处都可能发生抢劫,大家都不敢出门,你欲讲经说法,怎么去讲?怎么去听?现在我们台湾,气候不冷不热,社会亦很太平,晚上出来听经,没有什么顾虑,正是听经的好时光,希望大家珍重这个好时光,天天要来,听完这部经,我是决定把这部经讲圆满的。
‘佛’是主成就。凡是法会,必有说法的主持人,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讲经法会的主持者,故曰主成就。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处成就;第五个成就,亦即空间的成就。说法得有个场所,在那里说这十六观经呢?在王舍城耆阇崛山。王舍城是印度摩竭陀国的国都,为印度第一大城,耆阇崛山是梵语,译成中国话叫灵鹫山。鹫是鹫鸟,那个山的形状像鹫鸟的头,故又名鹫头山。此山座落在王舍城外东北方。佛说法不在灵鹫山顶上,是在灵鹫山下面。前几年道源去印度朝礼圣地,朝拜灵鹫山,到了灵鹫山,和大家一起爬山,到了山顶,没有个场面,都说就在这里叩头礼拜,那里既没有庙亦没有寺,只剩个塔基,塔已被回教毁坏了,就在那里将带来的香,点燃起来,插在地上,礼拜一番。朝拜圣地靠信心,这是佛在灵鹫山说法的地方,当然要拜。可是我怀疑,这里没有个场面,在那里说法?当然啰,佛说法,那些诸大菩萨、天龙八部,在虚空里可以打坐;可是大心凡夫,总得有个坐的场所,恐怕不是这里吧?心里疑惑,但是不敢说出来。拜过之后下山,来到山脚下,正逢印度政府整修佛教圣地。凡是佛的八大圣地,都在整理。同行有人忽然看到一个牌子,说这一古迹,是法华塔,乃佛说法华经的地方。于是我心中立即将疑惑去了,经云佛说法华经是在灵鹫山,这有个法华塔,是纪念佛说法华经的地方,可见得佛说法华经不在山顶上,是在山脚下。我行前一看,该塔仅剩最下三层,以上的几层都没有了。那里立有一个牌子,说明该塔毁于回教徒。现在讲十六观经的处所,即是在这个灵鹫山。
记者谨按大唐西域记,载录当年玄奘大师看到的灵鹫山是这样的:‘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似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林木非常茂盛。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摩竭陀国的国王)为闻法故,修建道路,自山麓至峰岭,跨谷陵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有二站,一谓‘下乘’,即国王大臣至此,下车步行以进。一谓‘退凡’,即谓凡夫到此止步,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而南北狭,山之西边,有砖造精舍,高广精制,东向开门,如来往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高一丈六尺,量等如来之身。’又说道:‘其(灵山)南崖下,有一塔,(纪念)往昔如来于此说法华经。(灵山精舍)南山崖侧,有大石室,如来在昔,于此入定。’由此看来,佛陀是住在灵山顶上的。可能佛陀晚年时,国王大臣,及佛所度的诸弟子众,都年老了,为免使四众弟子爬山辛劳,所以佛驾临山南崖下,为大众讲经说法。‘江山容易改,沧海变桑田。’当年山崖,而今道公长老所见,已为平地,诸法无常,于此益足相信。愚见如是,是否有当?尚乞高明指正。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众成就。千二百五十人者,是佛的常随众。佛度三迦叶师徒共乙千人,又度舍利弗、目犍连二外道师徒二百人,再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合计为乙千二百五十人。这乙千二百五十人,发愿要终身给佛作侍者,常随世尊,永不离开,故名常随众。‘菩萨三万二千’,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之略译,中国话叫觉有情。觉指佛道,菩萨行人,发心上求觉道,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菩萨。菩萨三万二千者,这部十六观经,完全是要大菩萨来听,所以菩萨来得很多,有三万二千之多。‘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文殊师利翻成中国话叫做妙德。他的功德不可思议,故叫做妙德。‘而为上首’者,上首就是菩萨弟子之中,他是最上的首领。如现在学校里,称同学为学长。上首是尊重的称呼。但不是同佛比著称,而是与大弟子比著,他是最上之首领。上首就是在菩萨众中,他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因为十六观想法门,唯有大智慧者,才能观得起来,故以他为上首。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观无量寿经讲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核心,讲述了16种观想念佛法,是学佛同修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详细攻略。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行有十六种。即:(一)日想观,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经名:观无量寿经 著译者:刘宋[彊-弓]良耶舍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梵名Amitayur-dhyana-sutra。又名《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又本经并非佛為当时之上根者所说,係為佛灭度后之未来世女人、恶人而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