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

阿弥陀经 | 作者:宗舜法师 [投稿]

三、删深为浅

  佛所说经,一字一词,俱含深意。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师子吼菩萨赞佛说:“甚深境界难思议,一切人天莫能测。”(卷一,第7页上栏)无论是什么人,只能于佛陀智海中随量而饮,绝不可能与佛比肩。由于会集者终究不是福慧圆满的佛,那种“逞己情见”的删节,往往造成删佛深智为己浅识的遗憾。

  一切有情往生西方之后,遇五种因缘而得不退转,正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之处。天台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

  “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第10页)

  在唐译本里,正有一段经文,说明了“良友”的殊胜利益:

  “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无量寿佛,常有无量菩萨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具足种种微妙功德,其量无边,不可称数。假使经于无数量劫,赞其功德,终不能尽。”(第384页)

  夏会本则将此段删节成这样一句:

  “菩萨弟子亦复如是,其量无边,不可称数。舍利弗,彼佛净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第391页)

  从唐译本可知,阿弥陀佛的菩萨弟子一是数量无边,二是皆为“一生所系(即一生补处)”菩萨。无论是从菩萨数量还是从菩萨种性来看,都是极为殊胜的。在《无量寿经》中,也有相同的文字可资证明:

  “佛言:从我国当有七百二十亿阿惟越致菩萨,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阿惟越致菩萨者,前后供养无央数诸佛,以次如弥勒,皆当作佛。”(后汉译本,第175至176页。舜案:吴译本除“无量清净佛国”作“阿弥陀佛国”外,馀皆同后汉译本,见第218页)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舜案:‘有’字据高丽藏本补)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魏译本,第249页)

  “次如弥勒”、“皆当作佛”,正表明菩萨种性为“一生所系”菩萨(舜案:要特别指出的是,夏会本《无量寿经》中删去了此义!参见注6),与唐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之言,可谓正相表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说“一切皆是一生所系”,夏会本前面的删节,说“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岂不是没有问题了么?答:在唐译本中,是明确将阿弥陀佛的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与往生的一般有情区分开说的:

  “又舍利子……,无量寿佛,常有无量声闻弟子,……又舍利子,……无量寿佛,常有无量菩萨弟子,……又舍利子,若诸有情生彼土者,……”(以上均见第384页)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正是《无量寿经》中与“次如弥勒”并列的“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见魏译本卷下,第249页)。既然夏会本素以“阙疏悉令圆满”(见梅序,第17页)著称,那么,会集时为什么不取可与《无量寿经》参证的唐译本文字而反删之?难道又是赚佛陀说法“繁复唠叼”,必经夏莲居居士把关才圆满么?

  其他删深为浅的做法,夏会本中还存在一些。限于篇幅,再举一例。唐译本独有的“彼有情类,昼夜六时,常持(天华)供养无量寿佛”一句(见第382页),夏会本采入时偏偏删去“昼夜六时”四字(见第390页),昼夜各三时(即初中后三时,采徐梵澄说)中,持华供佛,正表其国众生修行精进。夏莲居居士是担心菩萨们不休不息,会累坏身体而删去的么?倘如此,释尊竟不及夏莲居居士慈悲了。阿弥陀佛!

四、改是作非

  夏会本是以“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梅序,第17页)为人称道的,然而,核诸夏莲居居士的两种会集本,却实在名实不符。夏会本中有这样一段经文:

  “是诸池中,常有种种杂色莲华,量如车轮(舜案:以上采唐译本原文)。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舜案:以上采秦译本原文)。光影四显,微妙香洁。”(第390页)

  “光影四显”一句,正是夏莲居居士杜撰的疏误之文。唐译本是这样说的:

  “(莲华)青形青显,青光青影;黄形黄显,黄光黄影;赤形赤显,赤光赤影;白形白显,白光白影。四形四显,四光四影。”(第382页)

  可见,唐译本主要是从莲花的形色与显色两方面来描述的。所谓形色,指有形之色(指物质的存在形态),《瑜伽师地论》说:

  “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精细、正不正、高下色。……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卷一,第11页)

  这里,青形乃至白形,泛指莲花的形貌。所谓显色,是眼识的对象,相状显著而能被明显见到。《瑜伽师地论》说:

  “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卷一,第11页)

  在这十三种显色中,青、黄、赤、白为本色,其他都是这四色的差别色,所以经中只列了这四色。形色与显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单独的某一类能够独立存在,故而经中不厌其详地分别说“×形×显,×光×影”,并在最后总结说“四形四显,四光四影”。徐梵澄对比梵文本后,解释说:

  “奘译作‘青形、青显、青光、青影’是也。按之梵文,则作‘青、青色、青光、青青入目’。……其于一花,视之则青,此奘师所谓‘青形’也。察之则青色不诬,此之谓‘青显’,显色也。徐而察之光华灿然,此所谓‘青光’也。其在心目之影像犹青,故曰‘青影’,非光影之影,乃心中影像也。余色皆同。”(《阿弥陀经疏通勘》,《净土典籍研究》第68册第323页)

  但是,夏会本改成“光影四显”,则可作二种解释:

  一是:“光影等四种显色(显作名词)”;

  二是:“光影向四面显现(显作动词)”。

  如作前解,仅有显色而无形色,使经义阙而不全。其不懂梵文,故误以“心中影像”为光影等显色。若作后解,光尚勉强可以“四显”,而心中影像又如何“四显”呢?把显作动词,是典型的望文生义,谬以千里。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夏莲居居士的这种删改,都是错误的。

  应该发人深省的是,“光影四显”这一句,如果从表面上看,四个字确实是“无一字溢出本经之外”,因为每个字原译均有。但是,集字成句(夏会本《无量寿经》中这一情况更多),杜撰出经文中原本没有的意思,算不算是“溢出”(严格来讲,所谓“溢出”即是伪造!)呢?

  《阿弥陀经》虽然秦唐二译有文字上的出入,但均为详略不同而致,经义上并无矛盾之处。而且,自古以来独秦译本广为流通,有着很特殊的因缘。幽溪大师在《圆中钞》中说:

  “是以唐译者秘于大藏,而不见不闻;秦译者四海同遵,而流通无尽。译人善巧,信而有征矣。”(卷上第53页)

  当年,杨仁山老居士请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据梵本重译此经(作梵文、罗马字译音、汉译三种对照本),南条文雄回信说:

  “梵字上所附汉字直译,与彼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一般,唯译一二梵语而已。如其义译,译家两巨擘鸠摩罗什、玄奘,已擅其美,今复何言!童寿(舜案:即罗什大师)所译《阿弥陀经》,最与今之梵文合。……”(《等不等观杂录》卷七,第9页)

  然而,“译家两巨擘”的译本,经“未冠学儒,甫壮习禅,由宗而教,由密而净”(见《无量寿经》夏会本黄超子序,第14页)的通家、巨德的会集,变成了什么样子,相信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标举,大家是会眼明心知了的。限于篇幅,我们虽然无法举出夏会本中的所有问题,但对号称“一字一句,悉本原译;所会所集,咸符圣心”的夏会本来说,这四个方面应该也可以算得上“足矣”!

  通过《考辨》和《商兑》这两篇文章的分析研究,对夏会本《阿弥陀经》的研究,我们要暂时告一段落。同时,我们将在“系列研究之三:《无量寿经》夏莲居会集本四十八愿发覆”和“系列研究之四:《无量寿经》夏莲居会集本质疑”二文中,进一步分析夏会本《无量寿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正天下人之视听。

  还应该指出的是,佛经“需要”并且“可以”只凭汉文会集,本身就是一个笑话。而对这个笑话所作的种种不负责任的吹捧,只需一言以蔽之,曰:

  自误误人!

  丙子九月初八日初稿于汉口无尽灯楼

  丁丑九月廿六日四改于三门多宝讲寺

  戊寅三月廿四日定稿于苏州西园

附注:

  1:参见“三、删深为浅”一节中所引后汉、吴、魏三种译本的有关经文。

  2: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言:“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第十六观之“下品下生”,第92页)

  3:《无量寿经》唐译本云:“有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闻经获益第四十一”,第280页)

  4:《华严经》晋译本此十大数作:阿僧祗、不可量、无分齐、无周遍、不可数、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见“心王菩萨问阿僧祗品第二十五”,卷三十,第9页。

  5:《翻译名义集》说:“理非数量,如虚空无丈尺;事有法度,犹丈尺约虚空。故《大品》须菩提白佛:无数无量无边,有何等算?佛言:无数者,名不堕数中,若有为性中,无为性中。无量者,量不可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无边者,诸法边不可得。虽性非算数所知,而相有分齐之量。”(卷八“数量篇第三十六”,第15页)

  6:夏会本《无量寿经》在“菩萨往生第四十二”中,没有明确菩萨的“一生补处”这一身份,仅说“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第57页)这种会集法,虽有唐、宋二译可作依凭,但毕竟是取其阙而遗其圆的作法,与其自身会集的体例并不吻合。

  引用资料:

  1、《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本及夏莲居居士会集本

  2、《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法师译

  3、《无量寿经》原译五种及夏莲居居士会集本

  4、《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

  5、《普贤行愿品》唐般若法师译

  (以上十一种,均据净空法师编《净土五经读本》 佛陀教育基金会1989年印行本。其中《阿弥陀经》夏会本黄念祖居士序,据《净宗必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本)

  6、《华严经》唐实叉难陀法师译 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本

  7、《华严经》东晋佛陀跋陀罗法师译 金陵刻经处本

  8、《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唐般若法师译 《中华大藏经》六七册

  9、《大日经》唐善无畏等译 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密宗根本三经合刊》姚舜等点校本

  10、《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 广化寺印行本

  11、《净土十疑论》隋智者大师说 灵岩山寺印行《净土十要》本

  12、《阿弥陀经通赞疏》唐窥基大师撰

  13、《阿弥陀经义疏》宋智圆法师撰

  14、《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宋元照律师疏 戒度法师记

  15、《阿弥陀经句解》元性澄法师撰

  (以上四种,据毛惕园编《净土丛书》第一册刊本,台湾印经处印行)

  16、《阿弥陀经略解》明大佑法师撰 李淼主编《中国净土宗大全》本 长春出版社印行

  17、《弥陀疏钞》明莲池大师撰 广化寺影印《云栖法汇》本

  18、《弥陀圆中钞》明幽溪大师撰 广化寺影印印光大师校正本

  19、《弥陀要解讲义》明蕅益大师撰 圆瑛法师讲 圆明讲堂印行《圆瑛法汇》本

  20、《无量寿经义疏》隋吉藏法师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佛教名著丛刊”影印本

  21、《观经四帖疏》唐善导大师撰 据《净土丛书》第四册刊本

  22、《华严合论》唐李通玄居士造论 金陵刻经处本

  23、《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撰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本

  24、《翻译名义集》宋法云法师撰 金陵刻经处本

  25、《佛光大辞典》佛光山编撰 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

  26、《净土典籍研究》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8册 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27、《杨仁山居士遗著》杨仁山居士撰 金陵刻经处本

  28、《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 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29、《普通逻辑原理》吴家国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发表于《闽南佛学院学报》1998年1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