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咒名何云何受持。佛告阿难。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罗尼。如是受持。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菩萨摩诃萨名字何等。善能宣说如是陀罗尼。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佛告阿难。此观世音菩萨所说神咒真实不虚。若欲请此菩萨来。咒拙具罗香三七遍烧菩萨即来(拙具罗香安息香也)若有猫儿所著者。取弭哩吒那(死猫儿头骨也)烧作灰。和净土泥。捻作猫儿形。于千眼像前。咒镔铁刀子一百八遍。段段割之亦一百八段。遍遍一咒一称彼名。即永差不着。若为蛊毒所害者取药劫布罗(龙脑香也)和拙具罗香。各等分。以井华水一升。和煎取一升。于千眼像前咒一百八遍。服即差。若为恶蛇蝎所螫者。取干姜末咒一七遍。着疮中立即除差。若为恶怨横相谋书者。取净土或面或蜡捻作本形。于千眼像前。咒镔铁刀一百八遍。一咒一截一称彼名。烧尽一百八段。彼即欢喜终身厚重相爱敬。若有患眼睛坏者。若青盲眼暗者。若白晕赤膜无光明者。取诃梨勒果庵摩勒果鞞醯勒果三种各一颗。捣破细研。当研时唯须护净。莫使新产妇人及猪狗见。口中念佛。以白蜜若人乳汁。和封眼中。着其人乳要须男孩子母乳。女母乳不成。其药和竟。还须千眼像前咒一千八遍。着眼中满七日。在深室慎风。眼睛还生。青盲白晕者光奇盛也。若患疟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咒三七遍。披着身上即差。师子皮最上。若被蛇螫。取被螫人结【月*宁】。咒三七遍。着疮中即差。若患恶疟入心闷绝欲死者。取桃胶一颗。大小亦如桃颗。清水一升和煎取半升咒。七遍顿服尽即差。其药莫使妇人煎。若患传尸鬼气伏尸连病者。取拙具罗香咒三七遍。烧熏鼻孔中。又取七丸如免粪。咒三七遍吞即差。慎酒肉五辛及恶骂。若取摩那屎罗(雄黄是也)和白芥子印成盐。咒三七遍。于病儿床下烧。其作病儿即魔掣迸走不敢住也。若患耳聋者。咒胡麻油着耳中即差。若患一边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随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又方取纯牛酥。咒三七遍摩亦差。若患难产者。取胡麻油咒三七遍。摩产妇脐中及玉门中即易生。若妇人怀妊子死腹中。取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一大雨。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咒三七遍。服即出一无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药即差。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名遁尸疰。取君柱鲁香(薰陆香)乳头成者一颗。咒三七遍。口中嚼咽不限多少。令变吐即差。慎五辛酒肉。若被火烧疮。取热瞿摩夷(乌牛屎也)咒三七遍。涂疮上即差。若患蛔虫咬心。取骨鲁末遮(白马尿也)半升。咒三七遍服即差。重者一升。虫如綟索出来。若患丁疮者。取凌锁叶捣取汁。咒三七遍。沥着疮上即拔根出立差。若患蝇螫眼中。骨鲁怛佉(新驴屎也)滤取汁。咒三七遍。夜卧着眼中即差。若患腹中痛。和井华水和印成盐三七颗。咒三七遍。服半升即差。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弥叶(苟杞叶也)捣滤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钱一宿更咒七遍。着眼中即差。若患畏夜不安恐怖出入惊怕者。取白线作索。咒三七遍。作二十一结系项。恐怖即除。非但除怖亦得灭罪。若家内横起灾难者。取石榴枝寸截一千八段。两头涂酥酪蜜。一咒一烧尽千八遍一切灾难悉皆除灭。要在佛前作之。若取白菖蒲咒三七遍。系着右臂上。一切斗处论义处皆得胜他。若取奢奢弥叶枝柯寸截。两头涂真牛酥白蜜牛酥。一咒一烧尽一千八段。日别三时时别一千八遍。满七日咒师自悟通智也。若欲降伏大力鬼神者。取阿唎瑟迦柴(木患子也)咒七七遍。火中烧。还须涂酥酪蜜。要须于大悲心像前作之。若取胡嚧遮那(牛黄是也)一大两。着琉璃瓶中。置大悲心像前。咒一百八遍。涂身点额一切天龙鬼神人及非人皆悉欢喜也。若有身被枷锁者。取白鸽粪咒一百八遍。涂于手上用摩枷锁。枷锁自脱也。若有夫妇不和状如水火者。取鸳鸯尾。于大悲心像前咒一千八遍。带彼即终身欢喜相爱敬。若有被虫食田苗及五果子者。取净灰净沙或净水。咒三七遍。散田苗四边虫即退散也。果树兼咒水洒者树上。虫不敢食果也。佛告阿难。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若为种种不安求安隐者。当于罥索手。若为腹中诸病。当于宝钵手。若为降伏一切魍魉鬼神者。当于宝剑手。若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当于跋折罗手。若为摧伏一切怨敌者。当于金刚杵手。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当于施无畏手。若为眼闇无光明者。当于日精摩尼手。若为热毒病求清凉者。当于月精摩尼手。若为荣官益职者。当于宝弓手。若为诸善朋友早相逢者。当于宝箭手。若为身上种种病者。当于杨枝手。若为除身上恶障难者。当于白拂手。若为一切善和眷属者。当于胡瓶手。若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诸恶兽者。当于旁牌手。若为一切时处好离官难者。当于斧钺手。若为男女仆使者。当于玉环手。若为种种功德者。当于白莲华手。若为欲得往生十方净土者。当于清莲华手。若为大智慧者。当于宝镜手。若为面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当于紫莲华手。若为地中伏藏者。当于宝箧手。若为仙道者。当于五色云手。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迟手。若为往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华手。若为辟除他方逆贼者。当于宝戟手。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若为使令一切鬼神者。当于髑髅杖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授手者。当于数珠手。若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声者。当于宝铎手。若为口业辞辩巧妙者。当于宝印手。若为善神龙王常来拥护者。当于俱尸铁钩手。若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者。当于锡杖手。若为一切众生常相恭敬爱念者。当于合掌手。若为生生之众不离诸佛边者。当于化佛手。若为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不处胎藏中受身者。当于化宫殿手。若为多闻广学者。当于宝经手。若为从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转者。当于不退金轮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摩顶授记者。当于顶上化佛手。若为果蓏诸谷稼者。当于蒲萄手。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条。今粗略说少耳。
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咒而拥护之。
南无勃陀瞿(上声)那(上声)迷(一)南无达摩莫诃低(二)南无僧伽多夜泥(三)底(丁以切)哩部毕萨(僧没切)咄(登没切)檐纳摩
诵此咒灭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灾。若诵一遍礼佛一拜。如是日别三时诵咒礼佛。未来之世所受身处。当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报。
月光菩萨亦复为诸行人。说陀罗尼咒而拥护之。
深低帝屠苏吒(一)阿若蜜帝乌都吒(二)深耆吒(三)波赖帝(四)耶弥若吒乌都吒(五)拘罗帝吒耆摩吒(六)沙婆诃
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咒索。痛处系。此咒乃是过去四十恒河沙诸佛所说。我今亦说。为诸行人作拥护故。除一切障难故。除一切恶病痛故。成就一切诸善法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佛告阿难。汝当深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广宣流布于阎浮提莫令断绝。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一切患苦荣身者。以此陀罗尼治之无有不差者。此大神咒咒干枯树尚得生枝柯华果。何况有情有识众生。身有病患治之不差者必无是处。善男子此陀罗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叹莫能尽。若不过去久远已来广种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汝等大众天人龙神。闻我赞叹皆应随喜。若有谤此咒者。即为谤彼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万劫常沦恶趣无有出期。常不见佛不闻法不睹僧。一切众会菩萨摩诃萨。金刚密迹梵释四天龙鬼神。闻佛如来赞叹此陀罗尼。皆悉欢喜奉教修行。
大般若经者。乃希代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入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自非圣德远覃。哲人孤出。则方音罕贸。圆教岂臻。所以帝叙金照。皇述琼振。事邈千古。理镜三辰。郁矣斯文。备乎兹日。然则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会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宝。窃案诸会别起。每比一部。辄复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灵峰始集。宏韵首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无量等众。演说大乘真经。名无量义。是时天雨宝华布濩充满。慧光现瑞洞烛幽显。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欢喜赞叹。以为是经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神妙叵测。广大难名。所以拔滞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远莫可涯涘。溯求其源。肇彼竺干流于震旦。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时胜帝佛告胜授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从此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只。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强。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只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