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去留意看看,每一棵树的叶子都一样,假如不一样就不同种了,对不对?但是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你注意听啊,每一棵树的叶子都一样,但是每一片叶子绝对都不一样。生命就存在这个问题。这一棵树的叶子一定都一样嘛,可是那只是约略的一样,你仔细去比较,两片绝对不一样,不会有两片完全重迭的。假如你找到两片完全一样的,一定塑胶花。你知道吗?大自然的东西他就不会一样。
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感觉啊,那你要能够欣赏啊,你要不能够欣赏这种东西,那没有美感,那个生命是枯燥的。这种人,假如真的有这种人,他大概快要自杀了,因为他这样活着没意义呀,他不是看到人,他都看到机器跟数据呀。所以人在生活中他会有一些矛盾,会有一些弹性跟空间。
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说,不要造神,你跟哪个师父相处,他是人,他不是神,你不要一直把他看成圣人。圣人是模子做的,知道吗?人不是模子做的。你说“你昨天怎么样,今天怎么样。”昨天跟今天不一样。你不能说每天都二十四小时,你应该一样啊。不一样,因为人他一定有一个弹性跟空间存在。所以你要从这个地方看,这是我们在看生命因素的时候,非常重要的地方。我简单地跟各位谈到这个部分。要再谈这个领域还是相当多的。
那么数字的这个部分,刚才也跟各位提到了,讲那个《校量布施功德品》的时候,有提到十跟十二个,为什么他刚好?你看他就是刚好那个样子了,没有为什么。经文好像很喜欢用这个十为圆满的数字,可是他就会凑到十二个,他有他的意义,这个以后我们有机会遇到,我们再一个一个跟各位谈。
现在看要跟各位谈的是第十品,刚才是第九品《称佛名号品》,第十品是《校量布施功德品》。刚才谈的那个部分是第六、七品,是《利益存亡品》跟那个《如来赞叹品》,那是矫正的工作。现在呢,校量布施,他是举了十个例子,那我们来看看,我们在这个地方,现在,刚才前面讲了那个结缘矫正,那个前行工作以后,生命因素提出来,你看他这部经就只有这样而已,再来就是校量布施。
校量布施你看十个,第一到五,他举国王做例子,第六到十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上面是随便列一下,把善女人给省了,不是不尊重。以男代女,两个是平等平等,所以一个就好。因为佛陀是善男子嘛,假如佛陀是善女人,我们就写善女人,不写善男子,这不是歧视啊。他又是两个五个,这里看起来是十个,其实用佛教的语言叫两个五个。两个用对举,就国王跟善男子、善女人对举。他要用两类,但每一个都举五个,五个不是刚刚好五个,他指这一类。
所以他讲国王布施,他第一个是讲施给最下贫穷残障者。国王真心布施,那跟做秀叫人家来摄影做电视新闻报道那个不算,那个叫做秀。他是真心布施,即使为一个人真心布施,那个福报都很大,这是一个;第二个,布施塔寺佛像;第三个修塔庙经像;第四个布施老病或者产妇;第五个是如是布施,他讲这一类统称了。这五个的意思不是一二三四五的五,是指圆满,就是国王布施。国王就包括所有的宰官大臣、大富长者这些布施的,那么真心布施那有如是功德。那经典上面讲的,我就不跟各位谈了。
第二个呢,他讲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注意到他布施讲了,我跟各位谈的是,他有布施最下贫穷残障者,那有布施塔庙、经像,这两个是平等的。我们当然讲说布施给寺院的功德比较大,当然出家人要这样讲,不然大家都不布施给塔庙嘛。但是你真的有那个缘,你就做那个事,一样。换句话说,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救济。
布施给道场,为什么功德比较大呢?因为他在教育人才,在这个地方。古代没有学校,所以你看经典里头都没有讲到学校。今天你要是布施给学校教育人才,那功德是跟布施给寺院一样。一样吗?告诉你一样是一样,不一样。因为寺院里面培养的人才是生命的老师,学校里面培养的人才是知识的老师,不一样,你因地就不同了,果地当然不一样。你认为布施给生命的老师,功德来得大,或者知识的老师,功德来得大,由你判断,因为经典没比较,你自己判断。我是跟你讲,不同的因有不同的果。
那么善男子、善女人里头他讲到也五个,与佛法中种少善根,那功德很大;布施供养佛像功德很大;闻经赞叹功德很大;对塔寺,新经的这种印刷或者旧经的整理,功德很大;与佛法中所种善根。这个是指一般人,我们一般人那佛法中的善根是殊胜的。
这里面有两层意义,为什么都讲佛法中的呢?因为你生命的这个灵性如何启发,是最重要的。世间的事你已经会做了,那就不用讲了嘛。那知识如何运作的事,你一定是让它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目标嘛,那种抉择就不用再讲了。所以呢,反过来要讲,真正要讲的是生命跟灵性的东西,所以他鼓励在这个地方。所以布施是在培养生命跟你的灵性,关键是在这里。
其他的一般的社会救济啊,告诉各位这是你本分内应该要做的事。有人快饿死了,你说“去找社会救济。”结果他饿死了,我告诉你罪过无量。因为那是你本来应该做的本分事。你假如认为说,“我救你一个人,你又没有出家,也没有信佛,我看那一个比较好,那一个有在念阿弥陀佛。”你把他饿死,你就罪过无量,因为那是你本分事要做的。这个不是比较,知道吗?大脑所及该做的事,都是你责任内应该要做的,不可以回避。你硬是要用意识形态去把它做区别而回避的话,那个罪过不可思议啊。因为经典他没有跟你比较那些,那你就认为那个没有,这个不对。
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你就积极要去进行的,那就是饶益众生的事了。那饶益众生的事情当中呢,与那个贫病、饥寒交迫,老弱妇孺,尤其是产妇,这个功德对一个生活过得去的人来讲——就是小国王嘛——他是跟布施塔庙的功德一样。那一般人来讲,那你正常该做的是一样,但是呢,还是以生命灵性的导师培养功德来得大,他是指这样的情况。那本分事该做的,我们这里不谈,没有时间详细地跟各位谈这个部分,这是第十品的部分。
第十一品是讲《地神护法品》,地神护法里头有坚牢地神跟常分地神。坚牢地神那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土地公。你讲的土地公大部分都是常分地神,这个坚牢地神是大土地公。中国人的土地公是谁呀?中国人的土地公——我这样讲你听懂——就是姜太公。周公封神榜封了半天,他自己没封到位置,玉皇大帝说“那给你当土地公好,大地归你管。”所以那是他。那其他的都是常分地神。常分地神大致上都是那个村庄,村庄里面的世宿、长老。因为他对这个村庄的土地有贡献,所以死后呢他在保护他的土地。这个我们通常不太去留意。
那么现在讲的是这个坚牢地神。坚牢地神他提到,地藏菩萨跟这个大地有很深的因缘,所以他出来赞叹。他在佛前告诉我们,你住家的南方,现在你住的那种家,有没有南方很难讲,不过面向南方就可以,供地藏菩萨,那么有十种大利益。这个经文里头都有,那你看看,我是提供给各位看,第一个:“土地丰穰;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遇圣因。”这个部分。
那你自己设地藏菩萨,自己要经常地诵经、供养,要称名礼赞。称名就是念地藏菩萨,不要只有烧香的时候念几句,过了就没了,每天最少念一千八十遍。不要那么紧,抠得紧紧的,一千就一千,今天忘了念了一千零三遍,明天就念九百九十七遍,都加八十遍。假如你有所求的话,那就念到一万遍;无所求,念一千遍。念一千遍不会超过二十分钟,不要那么计较。因为念了都是你的了,我不会跟你分红,你放心。你就尽管念,念越多越好。假如你每天诵一部《地藏经》,又加念一千遍,连续三年,那这个基础就很稳固。连续三年呐,大概你有所求都会满愿。当然你想求当总统就另外,不算,那要另外的因缘。
那么地神来拥护,除了这个坚牢地神以外,梵释就是天龙八部、梵释四王都会拥护。所以各位不要瞧不起土地公啊,他威神也是很大的。你要是不好好地尊重,你走在地上,脚底都会痒痒的。这个是我们自己要懂得,在我们的生活周围里,跟各位讲,土地公那么厉害吗?不重要,他厉害不厉害跟我们没关系。但是呢,你脚踩着土地要有生命感,这一点跟你绝对有关系。
所以经典提到土地公出现的问题,是告诉我们,我们要懂得欣赏大地,知道吗?大乘经典的用意就在这里,不然跑出一个土地公来干嘛?又不是演连续剧,派他一个角色。不是,生命的启发。土地是我们最不在意的,对不对?你脚踩在他头上,你怎么会注意到他的存在?那这个地方就在这里,跟刚才为亡者荐福有七分之一功德的情况一样,连这个大家都不注意到的,你都要懂得欣赏。生命的存在,你不要只要黄金白玉你才会欣赏,那土地就不会欣赏了。你看看,《地藏经》的意义是在这里呀。不是说因为地藏,因为地嘛,所以跑出土地公来串一下角色。不是啊。这是一个我们在欣赏的时候,最根本的地方。
所以在经文里头对土地的这个形容,他有坚牢地神还有常分地神。我们看到经典是讲,他什么威德不可思议呀,那你要是真的认为威德不可思议的那一种意识形态来讲,你可能就是迷信了。但是他从你生命里,最重要而又最忽略的地方去提醒你,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谁对土地有感情啊?是农民对土地最有感情。那我们呢,常常忽略土地的存在。可是你每天都在跟土地公打交道,你吃的饭来自土地公,你穿的衣服来自土地公,不管你是化学品也是地上挖出来的,你是毛料也是地上来的,棉料也是地上来的,哪个不是来自地上的?可是我们就忽略了他。
所以从生命的立场来讲,是看你对于生命的存在你的感受力如何嘛。而这个感受力你真的感受到,你嘴巴不用讲感恩,感受到是最大的感恩。(众鼓掌)我们的问题就在感受不到。父母亲给子女的爱,子女感受不到。夫妻也常常这样,两个吵翻天的时候,决定要离婚了,另一个在哭:“我爱你,你都不知道。”那叫活该嘛,为什么你爱人家,爱到人家不知道?你没有让对方感受到嘛。但我们自己要培养那感受力嘛,你才能主动地去展现嘛,你感受力都没有,这个就很麻烦了。所以佛经真正要教导我们的,怎么成佛怎样,一个没有生命感的人,你想会不会成佛?
所以佛教从制度上来讲,他有很多制度都是要讲健全的人生观。出家,为什么要健全的人才能出家,不健全的人不能出家?健全的人才叫做训练呐,一个不健全的人他根本就不要训练了。但是不健全的人他会成佛吗?不可能的嘛,他一定要健全来训练才对呀。所以真正健全来训练,才能够让你的生命因素非常饱满地、充分地兑现出来嘛。那假如你不健全的话那怎么办?一定要先经过矫正。所以前面矫正,再来给你看实相,娑婆世界的业力,然后再转过来,你真的修行,这个修法就这么简单呐。他没有叫你一定置心一处,如如不动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没有教你那些。就是这些,与佛法中种少善根,这大家都做得到,为什么呢?他是在触动你的生命感。
我们担心的就是我们的生命感无法启发,因为你太理性。理性不是不好,你的大脑那个识性在运作的时候,不是不好,你到底在识性运作的同时,你能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能够感受,那个识性对你绝对有加分作用。假如你的那个理性在运作,没有办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那个理性的运作是灾难。我们不是叫你说把大脑割掉或者变成白痴,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跟各位讲说罗汉是百分之百用理性,凡夫是百分之百用感性,你知道吗?那你这一个菩萨来讲,就应该要百分之百的理性、百分之百的感性,要同时能运作,你要留意到这一点。但我们就是这里头有偏,当你纯感性的时候,你根本没有理法界,所以是凡夫嘛;那你开始在修行,你又偏一边,又百分之百的纯理性,那是阿罗汉了,你用不起来。所以两者要如何结合?所以佛是百分之百的理性又百分之百的感性,原因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是希望大家真的从这个地方好好地来运用。
今天我想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因为明天我们两节课当中,要留一节课给各位发问,你有什么问题你先准备好。准备好才不会浪费时间在等着大家发言。有的一站起来,要讲个问题就讲个二十分钟,那就不要作答了,所以我是希望大家写起来,重点写出来,我们来作答这样子,这个希望我们能够有一点互动。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大家请合掌。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阿弥陀佛!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