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有因无缘。有缘无因皆不能得成就道果。众生打从无始以来染业很是深重。所以要趣涅槃。必须因缘具足。纔得成就。此文是说内是要依靠著自性真如的胜因。熏习的能力。外又得著诸佛菩萨慈悲愿力爱护的胜缘。助发的力。方纔能厌离生死的苦。信有真如涅槃。此就是从本觉真如。发起始觉的智。起厌苦求乐的心。正在信位修习善根。十信满心。善根成熟。入三贤位。得逢遇诸佛菩萨。开示教诫。依著教理行去。得著菩提的利益。成就出世法的喜。一直趣 向无上涅槃的路。
【解】要是因和缘具足的。是说自性有熏习的智力。又得逢遇诸佛菩萨等慈悲誓愿爱护的缘故。能发起厌生死苦求涅槃乐的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渐々修到善根成熟的时候。则得遇著诸佛菩萨。开示教诫利益欢喜。方纔能得进趣一直向涅槃大路上走。
【注】此二种缘。就是诸佛菩萨已证的法身。自然有不可思议的业用。随众生心所感而应现的。以悲智愿力。作种々的身形事业。为发心求道的众生做外助缘。此法身的用。就是真如的用。用是从体而起。体即是真如。此真如本体。是 诸佛和众生共同具足的。是众生所具足的本觉心体。就是诸佛的平等法身。体同而用亦同的缘故。众生有发心的用。所以能感动诸佛成就的用。所说的差别和平等。是因由在能感之机发心不等。所以应有差别和平等不一的。要是从事识而发心的。则随类现种々的化身。为差别缘。要是从业识而发心的。则现报身。而为平等缘。一一随其所感而应现的。
【解】用熏习的。即就是众生外缘的力。这样的外缘。有无量的义理。大略来种。怎么叫做二种呢。一的是差别缘。二的是平等缘。
【注】此人就是指能感的众生。诸佛菩萨等就是出外缘体的。从出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此三句是说能感缘机修行的时候。于中若见若念。此句是说能感的众生当在修行的时候。若见其身形。若念其功德的。或为眷属以下。皆是大略显示所感差别的缘相。然差别缘相虽然是很多。大略来说有五种。第一的是现慈爱以摄之。第二的是现居卑以事之。第三的是现同类以劝诱之。第四的是现冤家以折制之。第五的是用四摄以济益之。此五种皆是所见所念之缘相的。
【解】差别缘的。此人依靠著诸佛菩萨等打从起。初发意求道的时候。一直到了得佛。在这中间。所见的身形。所念的功德。诸佛菩萨或假借其父母六亲。慈爱以摄之。或假藉其给使。居卑以奉事之。或假藉其知友。同类以劝诱之。或假藉其冤家。现冤家以折制之。或起用四摄法以济益之。
【注】此就是总说诸佛菩萨凡所利生化用。皆是从同体大悲心中流出。而起大的化用。为一切众生做外缘熏习的力。能令修行的众生增长善根。凡有所见所闻皆能借物明心得利益的。
【解】以及一切的所作。无量无边的行缘。从同体中起了大悲的化用来熏习众生。 所以能使众生增长善根。所见所闻。皆能得著利益的。
【注】此文是就根成熟和未成熟而说的。近的是成熟。远的是未成熟。成熟的容易开悟。未成熟的要经历许多的时期。方纔能开悟。又成熟的容易顿除妄念。未成熟的多世收行。方纔得证无生。增长缘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的方便行。受道缘就是依著前的方便。正观相应。不生法相。即胜进的。
【解】这缘又有二种。什么叫做二呢。一的就是近缘。得度很速。二的是远缘。要久远方纔能得度。这二缘的裡头又再分开为二。一增长行的是能生起施、戒等的方便行。二受道的。就是依著前的方便。正观相应。即是胜进的。
(补注):正观就是心对境的时候。没有取捨。不生分别。亦不昏沉。
【注】此是说明平等缘的。是说诸佛菩萨皆。本愿度脱ㄧ切的众生。所以起同体的悲智恒熏不捨。所说的众生。即是诸佛内心的众生。众生的本性就是 诸佛的本性。古德说「凡圣原来共一家」。永明禅师说「非我今日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蠢动含灵共一佛性。所以依平等性起同体悲。念々熏习。未曾一念暂捨随应众生的夙习见闻。即于三昧中现身说法。使他成就。好似普贤菩萨的现身。观音菩萨的随应。
【解】平等缘的。就是一切的诸佛。皆本愿要度脱一切的众生。起同体悲智力的缘故。自然熏习未曾一念捨离的。随应著众生夙习的见闻。而随机应现而为说法。
【注】此文所说的众生。是指十住以上的诸菩萨。依靠著三昧力。能得平等而见诸佛的报身。无量的相好。悉皆无边。要是在散乱心。则不能见的。
【解】所说众生依据著三昧力。而能得平 等见诸佛的。
【注】此文是合明能熏的真如。体用平等。而所熏的机。有二种的差别。所说的未相应。就是说凡夫和二乘及初发心的菩萨。但依著意识熏习。发心很浅。只依著信力修行。位未得深入真如三菩。未得无分别心。没有正体的根本智。不能和法身体相应。未得自在智业。没有证真后得智。所以不能和应化身用相应的。
【解】这体用熏习分别起来又有二种。什么叫做二。一的是未相应。是说凡夫和二乘及初发意菩萨等。用意、意识熏习。只依著信力纔能修行。所以未得无分别心。和体不相应的。未得自在智业修行。不相应的。
【注】此是说明体用平等的。是说地上的 菩萨。已经证悟平等法身的理体。得无分别心。就是如理智。能和真如体相应。与诸佛智用相应此句。就是以有如量智。和佛的智相深大用相应的。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等四句。是说此菩萨不是似前位但依著信力而已。此就是称真理而起修的。所以名叫做法力、八地以上真无功用行。任运熏习真如。任运消灭妄念。所以叫做自然修行。
【解】二的是已相应。是说证法身的菩萨。得无别心。和诸佛的智用相应。仅依靠著法力。称真如实理自然行去。熏习真如。消灭无明的。
【注】此文是总结束染和淨熏习断和不断义的。是说染法无始有终。真如淨法则没有始终。此义云何以下的白义。就是说因由真如法。薰习无明。起智断惑。转染成淨。生相无明尽时。妄心则灭。所以说染法有断。然妄心灭尽的时候。 法身自然显现。能起不思议的业用。没有穷尽。所以染法有尽。而淨法是没有尽的。
【解】又再说染法。打从无始已来。无名薰习真如没有断绝。要是得佛了后则有断的。淨法薰习则没有断绝。书于未来没有穷尽。此理怎么说法呢。以真如法常々熏习那无明的缘故。妄心自然消灭。妄心灭尽的时候。法身自然显现。能发起不思议的业用。为众生作外薰的助缘。没有穷尽。所以说无有断绝的。
【注】此文是说十法界皆以真如为自体相的。就是所说的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此真如本没有凡圣。不属迷悟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来常住。无生无灭。广博包含。染淨平等所以说满足一切功德。
【解】又再说真如自体相的。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所共有的。没有增减。不是前际未迷的时候生。不是后际迷了的时候灭。那么常住没有生灭。 打从无始以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
【注】自体就是真如的自体。大智慧光明就是本觉的智明。所以说自体有大智慧光明。即是毗卢遮那法身的真体。
【解】所说的自体。有大智慧光明的义理缘故。
【注】此本觉的自智明。妄惑不能蔽他。烦恼不能损他。窥天鑑地。耀古腾今。实智照理。理无不彻。权智照物。物无不穷。
【解】普遍朗照十法界义的。
【注】对境忘缘。离颠倒见。了知万法。唯是一心。彻底洞明。不同凡夫的妄识妄知。
【解】顶真彻实识了知道义理的。
【注】如来藏性。在圣不淨。在凡不染。永离惑染。所以说自性清淨。
【解】自性本来清 淨心义的。
【注】此真如在佛未曾涅槃。在凡夫亦无 生死。三世没有变易。所以说做常。处欲乐而不乐。处三途而不苦。所以叫做出世的妙乐。此性本来没有生死。不生不灭。法身周遍法界。为万物众生的本体。所以说做真我。此真如烦恼妄想不能染污他。所以说淨。
【解】常乐我淨义的。
【注】在热恼中不被热恼所迫。所以说做清凉。万物有坏。而真如不坏。四相不能迁变他。所以说做不变。业不能紧缚。苦不能逼迫。所以说做自在。
【解】本来清凉如如不变自在义的。
【注】如是二字是指上文所说的德性。过于恒沙。就是说德相无量的。恒沙的德相。不异真如妙体。所以说不离。无始以来相续。所以说不断。凡圣平等。同一体性。所以说不异。性相通融。一多无碍。事理交彻。染淨无二。所以说不思议。法身本来具足。独佛穷证、所以叫做佛法。无法不包。无理不含。无缺 少纤毫。所以说做满足。能含摄世间法及出世法。所以叫做如来藏。能生万法。为万物的本体。所以叫做如来法身。
【解】具足前文所说这样的德相。超过恒沙多的万法。亦没有离开这个真如体。不曾间断。不曾变异。不可思议的这个佛法。乃至极满足。没有缺少分毫的。所以名叫做如来藏。又一名叫做如来法身。
【注】此问是因由未通达离相平等的妙理。执真同妄的。殊不知所说的平等。就是法法皆真。法法皆如。无一法不真。无一法不如。则离一切虚妄相。不是没有称性之功德的。
【解】问说。上文所说真如。他的本体平等。离一切的妄相。怎么再说真如体有这样种々的功德吸。
【注】此答是即体的相。相不异体。如水动成波。即波是水。此义云何以下的文 句是统一切差别的相。皆是从妄心分别而有的。要是没有能分别的心。那末则离所分别的相。所以说体相无二。解答说虽然有了那许多的功德义。而无差别的相。平等同一味。唯一真如的。这种的道理怎么说呢。因由没有能分别的心。就离所分别相。所以说无二。
(补注):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现前诸相。全体是空。色空一体。法々皆真。物々皆如。所以说无二。
【注】更再疑问说真如体相既然是不二。为甚么上文说得有如许多差别的相呢。所以答说因为依据著生灭业识。具有恒沙的染法生灭的相。再由始觉对治染法。翻染成淨。所以示有恒沙的淨德。差别的相。
【解】又再问说上文是怎么样得说差别呢。就是依著业识。所以示有生灭的相。
【注】此云何示。此句是说对染表示的相。本来唯心。实无于念。此二白是一切的众生所迷的义理。以一切法本来。唯是一心真如的理。实在没有虚妄的心念。而有妄心以下的文句。是说因为有了妄心。不觉依著真如而起。所以有业相转相。现相。见有。一切境界。继而生起六麤。方纔有麤细的染心。总说做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此二句是说起念就是。不觉无明不起念就是本觉智明的。
【解】此怎么表示诸相呢。以一切法。本来皆由一心起妄变现而有的。实在没有念。因为有妄心。无明不觉而起念。见一切的境界。所以说无明。要是心性不起动念。就是大智慧光明义的。
【注】心若起见。便著方所。既著方所。则有不见的地方。所以说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相见。即遍照法界义。此二句是说既然生起见相。即落三细的妄见。所以不得周遍。要是离此妄见。则平等真如 实相。周遍沙界。真照圆明。没有方所。
【解】要是心起了见相。自然有不见的相。心性要是离了妄见。自然遍照十方法界的。
【注】有动不是真知识。那末无动就是真如的。无有自性背是说妄染本没有自性。妄染无体。既然知道妄体本空。自然了悟自性清淨心的。非常非乐。非我非淨。此四义是说明妄法四倒。既然知道妄法四倒。自然了悟真如四德的。热恼就是诸惑烧心。如火炽然既然。知道妄惑是热恼。自然了悟真如是清凉的。衰变是说妄染迁改。反显真如不衰的。不自在是说业果繫缚。反显真如自在的。
【解】要是心有起动。不是真的知识。没有自性。不是常。不是乐。不是我。不是淨。极热恼会衰变。不能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多的妄染的。
注:以下欠缺部分内容,末学查找众多资料,未能找到,如有同修有这部分的资料,可进行反馈,或评论在下方。感恩!联系QQ:1300659095。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首先讲说第一因缘分。问:“由于什么样的因缘,要造这部论呢?”
总论:“有一个法门,能够帮助众生发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应当讲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讲说,那五个方面呢?第一、因缘分;第二、立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劝修利益分。”
大乘起信论讲记
大乘起信论讲解
马鸣菩萨造 唐三藏唐实叉难陀奉制译 大乘起信论卷上 归命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 救护世间尊 及彼体相海 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 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 除疑去邪执 起信
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观之妙门,总括一万一千余言;理无不尽、事无不该,可谓大教之关钥、禅宗司南也!
大者包含之义。乘有运载之功。起则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论乃假立宾主。问答发挥。决择正理。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故以论名。○题中应分通别。上四字别题。别在当部。下一字通题。通于论藏。○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观其
《大乘起信论》一书言简意赅,通过「一心二门」的心性学建构,层层展开染净互薰的流转与还灭运动,法、报、应三身佛说,以及止观修习等大乘教义,明显地表现出对南北朝以来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如来藏等各家学说,加以吸收融摄,并有意识地超越各家的争论,融会贯通,曲成无遗
佛法贵乎实践,觉证在于理明。如终日谈经解论,而不重行持;或虽朝夕苦修,却于经论弃之不顾,这两者都有偏失,无法获得真正的法益。本论的特色即是解行并进,析理微妙,能令学者心神领会,尤对修行的次第浅深、因缘厚薄、觉性层次,掌握独特的教学要诀,使人按图索骥,随顺而入,的确总摄了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自近代以来,虽然对《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但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对各宗派的巨大影响则不容怀疑。从佛法修行的角度来看,《大乘起信论》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学入门
大乘起信论讲话 自序 民国三十八年,有一个时期,我寄住在台湾新北投普济寺,亲近蒙古甘珠呼图克图,除每日学习藏语密咒外,无事时写大乘起信论讲话以度日,写至一半,因汐止静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搁笔。至四十年夏,讲楞严经于静修院,得赵恒惕、钟伯毅二老居士拥
大乘起信论略释者,太虚法师讲授于汉上,以少文显示所说要义也。念琛沉迷世苦四十余年,回向自心,实自本论始。
《大乘起信论义记》简注卷上 张秉全 佛法如大海,谁能一口吸尽,如何能以少量时日,学到契合第一义谛的圆顿大法,愚以为学习《大乘起信论》,最为适宜。文虽不多,义理却甚丰富,是全部佛法的纲要,此
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能予继承并发展此一论书既广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条新时代佛法理路。创造的诠释学分为五个步骤或层次,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必谓」。
学习《大乘起信论》后的感悟 ◎邹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经典里,《大乘起信论》(又名《起信论》)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也是自隋唐以来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大乘起信论》全文篇幅不长,祇有一万余字,但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广为佛教各家宗派
《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旨是阐明如来藏缘起,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体系严密的大乘佛教总结性的理论著作,是禅宗史的共识:马鸣菩萨撮
人生于两大之间。对于环境之森罗万象。莫不欲探讨其原。彼天之渊然而苍者。其上复何所有耶。地之庞然而大者。其中复何所蕴耶。山何为而峙。海何为而渟耶。鹄何以白。乌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乌呼。世之号称博学者。
《大乘起信论》者,佛灭度后,印度中兴大乘马鸣菩萨之所作也。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翻泽的文艺的关系,后人对之生大怀疑,疑《起信沦》非马鸣所作,故不可至渭为外道论者尤不可也。关于此种问题,数年前在东西的学术界上,曾起过顶大的风波。其最后的结果,则仍判为马鸣所作为大乘正论。吾于此无言矣,旧案不提矣,然为此说者,有二感想焉。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
传说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二卷。以真谛译本较为流行。内容分五部分:因缘、立义、解释、修造信心、劝修利益。修持方法,讲究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坛经》中这句话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导修行者从自心中顿见本性,悟到自性具足万德,已经达到佛境,所以再有修习,也于体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随事体验充实德用而已。因此在《坛经》所举示的修行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这是《金刚经》当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们居住的娑婆世间,是一个有为、有漏的世间,佛教对这个世间,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等种种譬喻,主要都是说明人生如梦,幻化无常,如水泡须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电光石火般刹那即逝。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心经》的基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透彻的禅悟观照,证得万法的空性以获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天如惟则禅师,是元代中峰国师的法嗣,在禅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则禅师一生大宏临济宗风,受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号及金襕衣。他在净土宗方面的开示被辑成《净土或问》一书,收入净土宗重要典籍《净土十要》之中。其《楞严经会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华,
《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是其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心经》一共有7种译本,现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2)唐朝法成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坛经》记载“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