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长阿含与巴利长部,因其所传部派之不同,故组织与内容亦有出入。汉译长阿含共有四分三十经。第一分为最初四经,系集录有关佛陀的经典。第二分为第五经至第十九经,凡十五经,乃集录有关佛陀自觉内容与教法之经典。第三分由第二十经至第二十九经等十经组成,为集录有关声闻佛弟子之修行道的经典。第四分为最后一经,即第三十之世记经,共十二品,系集录有关世界之成立及组织之通俗说法。
依据考证,长阿含原来是由三分组成,第四分可能系由法藏部后来私自加入长阿含中的,其他部派如说一切有部,则将世记经的部分,置于立世阿毘昙论之施设论中之「世间施设」,并收入论书中。其实,不仅世记经如此,以「论」而被视作经典收入长阿含者,尚有异译之大楼炭经、起世经、起世因本经等。因此,即使有将论作为经典收入长阿含的现象,但绝不可能是法藏部的作法(即可能是法藏部以外的作法)。又世记经或为世起经之误,惟据其原语为lokotthāna(loka-utthāna世界之发生起源),与起世经或楼炭经立世阿毘昙之「立世」二字之原语相同。
巴利长部计有三分三十四经。长部、长阿含原先大约由三分三十经构成。巴利之第一分为戒蕴品Sīlakhandha-vagga,包含第一至第十三之十三经。其中,第六摩诃梨经,第七闍利经,第十须婆经等三经,汉译中不见相当之经,故知巴利之第一分仅十经,另外三经乃为后人所加入。此第一分的内容为说明佛弟子修行之道,系由众经组织而成。
第二分为大品Maha-vagga,系由第十四经乃至二十三经等十经组织而成。在其他部派亦不见内容相当之经典,因此可称为长部、长阿含之本来面目。又其他部派每将长部第十六之大般涅槃经与第十七之大善见经合为一经,果属如此,则第二分即由九经构成。该第二分部分,为集录有关佛陀之经典。
第三分波利如Patika-vagga,包含第二十四至第三十四经等十一经。其中,第三十之相经原在中阿含、中部之中,可能后来始加入长阿含中。第三分系由说佛之自我内证法之经典所构成。
如上所述,汉译长阿含,乃站在重视佛陀与佛塔之立场而言,故以第一分集录有关于佛陀的经典,而将佛弟子阿罗汉之修行之道,置于第三分。汉译长阿含与巴利长部之三分,前者依佛、法、僧之顺序;后者则按僧、佛、法之顺序,故两者在组织上显有所参差。长阿含在四部、四阿含之中,系具体介绍释尊,对于弟子及外道之态度与说法之地位,为了解释尊或初期佛教之重要资料。关于长部、长阿含,请参阅日人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的研究」六一九-六三七页。
现在,收入汉译长阿含经之异译经的单行经,在大正藏中,计有No. 2七佛经乃至No. 25起世因本经等二十四经。其他,中阿含之异译单行经中,亦有与长阿含相当之经。此外,阿含或律藏之梵文、西藏译者,亦有内容相当之经。但将此长阿含经归纳而成集者,仅有汉译长阿含与巴利长部。依经录之载可知,佛陀耶舍译长阿含(四一三、现存)之后数年,有自印度取经归来之法显,亦携回得自锡兰之长阿含与杂阿含梵本,然未及翻译,其梵文又告失踪。
现存之长部、长阿含,与异译经互相比较,可知巴利长部大致保存了最古形式,巴利长部经中,亦有新经典加入或以附录方式收入其中者,但以经典形式及内容观之,仍以巴利经典,较其他经典所保存古时的状态为多。
其例颇多。今试将长阿含4之闍尼沙经,与长部18之闍尼沙经Janavasabha-s.,以及相当于此经之异译单行经──人仙经三者加以比较,则见此三者所载顺序虽有出入,内容则大致相同。三者最初均将释尊所住场所,同作那提迦村(Nadika)之炼瓦造屋(Ginjakāvasatha),但长阿含之闍尼沙经作「释尊俱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居」,其他二经则对于同住比丘众,未曾言及。
其次,关于诸国各地信徒死后之命运,释尊均一一给与授记的记载,三经均有所说,但巴利闍尼沙经列举诸国之名为:Kāsi、Kosala、Vajji、Malla、Ceti、Vamsa、Kuru、Pa?cāla、Maccha、Sūrasena等十国。长阿含闍尼沙经则列举如下:鸯伽(Avga)、摩竭(Magadha)、迦尸(Kāsi)、居萨罗(Kosala)、拔只(Vajji)、末罗(Malla)、支提(Ceti)、拔沙(Vamsa)、居楼(Kwru)、般舍罗(Pa?cāla)、颇漯波(Assaka)、阿般提(Avanti)、婆跋(Maccha)、苏罗沙(Sūrasena)等十六大国。人仙经亦列举如下:盎誐(Anga)、摩迦陀(Magadha)、迦尸(Kāsi)、憍萨罗(Kosala)、蜜尔沙(Vajji)、大力士(Malla)、奔拏(Pundra)、苏摩(Suhma)、阿说迦(Assaka)、嚩帝(Avauti)、俱噜(Kuru)、半左(Pa?cāla)、嚩蹉(Maccha)、戍罗西那(Sūrasena)等十六大国。
可能本经之用意,不在于全部揭举此十六大国。不过,释尊于晚年演说本经之际,乃在摩伽多国王频婆沙罗逝世之后,即佛灭前八年以后,故若欲举其时虔诚信奉佛教之诸大国,宜以巴利闍尼沙经所载十国之说较接近史实。在长阿含闍尼沙经所列举之全部十六大国中,有犍陀罗与柬埔寨等位于遥远之西北印度地方,或婆跋、苏罗沙等颇相近之地,此类地方是否有佛教徒受释尊记别,则颇令人怀疑。
人仙经所揭十六大国中有臾那、柬埔寨,其中臾那为希腊领土,但当时释尊在印度附近时,希腊在此尚无殖民地,且奔拏、苏摩等地名,不见于巴利文献中,可能是今日东印度孟加拉一带;在释尊时代,当时尚未有佛教流传该地,故知长阿含闍尼沙经,与人仙经所列十六国与史实不符,可能系后人附加之故。
因此,长阿含闍尼沙经与巴利佛教所说十六大国,其列举顺序不同,而国名则相同。佛教所谓十六大国,固然有种种不同的名称,但据考证,以巴利所说十六国,较近于释尊时代的古名。而人仙经所说十六大国,其顺序与名称均与大方无等想经卷一(大正一二?一○八○a)完全相同,并近于中阿含二○二、持斋经(大正一?七七二b)所说者,故人仙经可能属于说一切有部之一派所传。
由以上三经之比较可知,巴利长部的时代较古。又如巴利长部15大缘经、长阿含13大缘方便经、中阿含97大因经、异译之人本欲生经(大正一?二四一)、大生义经(大正一?八四四)等五经相互比较亦可得知。
此五经中,巴利大缘经的组织最为完整,其所说之缘起说为识、名色、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九支缘起。近代日本佛教学界,咸认为九支缘起在缘起说中属于最古的型式,故巴利大缘经,可能保存有古代之风格。
反之,长阿含大缘方便经则为十二缘起说。中阿含大因经或其他单译二经缘起说,系以不完全形式或其内混入夹杂物等方式说出,故由此点可证上述五经中,以巴利的时代最古。
日本国译一切经阿含部于昭和四年乃至十年出版。当时,南传大藏经阿含部尚未译成日文出版,故于国译一切经阿含部之解说中,未有片言只语提及南传大藏经,今就南传大藏介绍国译巴利四阿含。
在介绍之前,先列举巴利三藏等与南传大藏经六十五卷七十册之对照表。此一南传大藏经日文版,系纪念高楠顺次郎之功绩而出版者,自昭和十年四月开始刊行,每月出版一册,至昭和十六年一月,历时六年,始告完成。为动员日本学者五十人分别翻译而成之大藏经。
律藏 Vinaya-pitaka
1.Suttavibhavga经分别 2 vols. Oldenberg III, IV, London 1881-2
英译 SBB 10, 11, 13, The Books of Discipline, I. B. Horner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一、二
2.Khandhaka犍度部 2 vols. Oldenberg I, II, London 1879-80
英译 SBE 13, 17, 20; SBB 14, 20. The Books of Discipline. I, B, Horner
日译 日译大藏经论部 一四、南传大藏经 三、四
3.Parivāra付随 Oldenberg V, London 1883
英译 SBB 25. The Books of Discipline, I. B. Horner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五
经藏 Sutta-pitaka
1.Dīgha-nikāya长部 3 vols. PTS 1889, 1903, 1910
英译 SBB 2, 3, 4,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T. W. and Mrs. Rhys Davids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六、七、八
2.Majjhima-nikāya中部 3 vols. PTS 1887, 1889, 1902
英译 SBB 5, 6 Further Dialogues of the Buddha; PTS 3 vols. Middle Length
Sayings, I. B. Horner
德译 K. E. Neumann:Die Reden des Gotamo Buddhos, 3 Bde Mynchen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九、一○、一一上、一一下
3.Samyutta-nikāya 相应部 5 vols. PTS 1884, 1888, 1890, 1893
英译 PTS 5 vols. The Book of Kindred Sayings, Mrs. Rhys Davids, F. L. Woodward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上、一六下
4.Avguttara-nikāya 增支部 5 vols. PTS 1885, 1888, 1895, 1899, 1900
英译 PTS 5 vols. The Book of the Gradua1 Sayings, F. L. Woodward, E. M. Hare
德译 Nyanatiloka:Die Reden des Buddha aus der Angeveihten Samm1ung 5 Bde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一七、一八、一九、二○、二一、二二上、二二下
5.khuddaka-nikāya 小部
?(1) Khuddakapātha 小诵经 PTS 1915
英译 SBB 7, Minor Anthologies I, Mrs. Rhys Davids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二三
?(2)Dhammapada 法句经 PTS 1914
英译 SBE 10;SBB 7, Minor Anthologies I, Mrs. Rhys Davids
有英、德、法、义大利等多种译本,今省略。
日译 日译大藏经经部 一二、南传大藏经 二三,尚有多种日译本
?(3)Udāna自说经 PTS 1885
英译 SBB 8, Minor Anthologies II, F. L. Woodward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二三
?(4)Itivuttaka 如是语经 PTS 1890
英译 SBB 8, Minor Anthologies II, F. L. Woodward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二三
?(5)Suttanipāta 经集 PTS 1913
英译 SBE 10;SBB 15, Woven Cadences, E. M. Hare
德译 Neumann:Reden des Gotamo Buddhos;Nyanatiloka: Das Wort des Buddha
日译 日译大藏经经部 一三、南传大藏经 二四,亦有数种日译本
?(6)Vimānavatthu 天宫事 PTS 1886
英译 SBB 12, Minor Anthologies IV, Jean Kennedy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二四
?(7)Petavatthu 饿鬼事 PTS 1889
英译 SBB 12, Minor Anthologies IV, H. S. Gehman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二五
?(8)Theragāthā 长老偈 PTS 1883
英译 PTS Psalms of the Brethren, Mrs. Rhys Davids
日译 日译大藏经经部 一二、南传大藏经 二五
?(9)Therīgāthā 长老尼偈 PTS 1883
英译 PTS Psalms of the Sisters, Mrs. Rhys Davids
日译 日译大藏经经部 一二、南传大藏经 二五
?(10)Jātaka 本生经 6 vols. V. Fausbgll, London 1887-1896
英译 Cambridge 6 vols.
德译 J. Dutoit 6 Bde. Leipzig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二八、二九、三○、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
?(11)Niddesa 义译(Mahāniddesa 大义释 2 vols. PTS 1916, 1917 Cūlaniddesa 小义释 PTS 1918)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大义释 四二、四三、小义释 四四)
?(12) Patisambhidāmagga 无碍解道 2 vols, PTS 1905, 1907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四○、四一
?(13) Apadāna 譬喻经 2 vols. PTS 1925, 1927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二六、二七
?(14) Buddhavamsa 佛种姓经 PTS 1882
英译 SBB 9, Minor Anthologies III, B. C. Law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四一
?(15)Cariyāpitaka 行藏经 PTS 1882
英译 SBB 9, Minor Antholoies III, B. C. Law
日译 日译大藏经经部 一三、南传大藏经 四一
论藏 Abhidhamma-pitaka
1.Dhammasavgani 法集论 PTS 1885
英译 Mrs. Rhys Davids; A Buddhist Manual of Psychologial Ethics, London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四五
2.Vibhavga 分别论 PTS 1904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四六、四七
3.Dhātukathā 界说论 PTS 1892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四七
4.Puggalapa??atti 人施设论 PTS 1883
英译 PTS Designation of Human-type, B. C. Law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四七
5.Kathāvatthu 论事 2 vols. PTS 1894, 1897
英译 PTS Points of Controversy, Shwe Zan Aung, Mrs. Rhys Davids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五七、五八
6.Yamaka 双论 2 vols. PTS 1911, 1913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四八上、四八下、四九
7.Patthāna 发趣论 4 vols. PTS 1906, 1921, 1922, 1923
日译 南传大藏经 五○、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
藏外文献
1.Milindapa?ha 弥兰王问经 V. Trenckner, London 1880
英译 SBE 2 vols. 35, 36; SBB 2 vols. 22, 23, Milinda's Questions, I. B. Horner
德译 Nyanatiloka; Die Fragen des Milindo, 2 Bde. Leipzig
日译 日译大藏经经部 一二、南传一藏经 五九上、五九下
2.Dīpavamsa 岛史(岛王统史)H. Oldenberg, London 1879
英译 H. Oldenberg 与岛史合本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六○
3.Mahāvamsa 大史(大王统史) PTS 1908
英译 PTS W. Geiger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六○
4.Cūlavamsa 小史 (小王统史) 2 vols. PTS 1926, 1927
英译 PTS 2 vols. W. Geiger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六一
5.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 2 vols. PTS 1920, 1921; HOS 41
英译 PTS 3 vols. The Path of Purity, P. Maung Tin; HOS 42, 43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六二、六三、六四
6.Samantapāsādikā 一切善见(善见律毘婆沙)7 vols. PTS 1924-1947
英译 SBB 21, N. A. Jayawickrama(只有外序)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六五(只有外序)
7.Abhidhammatthasavgaha摄阿毘达磨义论 JPTS 1884
英译 PTS Compendium of Philosophy, S. Z. Aung, Mrs. Rhys Davids
日译 南传大藏经 六五
右表中所用略字:PTS=Pali Text Society, JPTS=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SBB=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 SBE=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HOS=Harvart Oriental Series.
以上系说明日本国译一切经与南传大藏经之整体关系。兹详细列表介绍日译一切经阿含部与南传大藏经之巴利四部(四阿含)之关系如下:
南传大藏经
第六卷长部经典一 汉译相当经
一、梵网经 Brahmajāla-s. 长含二一梵动经、梵网六十二见经
二、沙门果经 Sāma??aphala-s. 长含二七沙门果经、寂志果经
三、阿摩昼经 Ambattha-s. 长含二○阿摩昼经、梵志阿颰经
四、种德经 Sonadandn-s. 长含二二种德经
五、究罗檀头经 Kūtadanta-s. 长含二三究罗檀头经
六、摩诃梨经 Mahāli-s.
七、闍利经 Jāliya-s.
八、迦叶师子吼经 Kassapasīhanāda-s. 长含倮形梵志经
九、布吒婆楼经 Potthapāda-s. 长含二八布吒婆楼经
一○、须婆经 Subha-s.
一一、坚固经 Kevatta-s. 长含二四坚固经
一二、露遮经 Lohicca-s. 长含二九露遮经
一三、三明经 Tevijja-s. 长含二六三明经
一四、大本经 Mahāpadāna-s. 长含一大本经、七佛经、毘婆尸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
第七卷长部经典二
一五、大缘经 Mahānidana-s. 长含一三大缘方便经、人本欲生经
一六、大般涅槃经 Mahāparinibbāna-s. 长含二游行经、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
一七、大善见王经 Mahāsudassana-s. 含于前诸经。中含大善见经
一八、闍尼沙经 Janavasabha-s. 长含四闍尼沙经、人仙经
一九、大典尊经 Mahāgovinda-s. 长含三典尊经、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二○、大会经 Mahāsamaya-s. 长含一九大会经、大三摩惹经
二一、帝释所问经 Sakkapa?ha-s. 长含一四释提桓因问经、帝释所问经、中含一三四释问经
二二、大念处经 Mahāsatipatthāna-s. 中含九八念处经
二三、弊宿经 Pāyāsi-s. 长含七弊宿经、中含七一蜱肆经、大正句王经
第八卷长部经典三
二四、波梨经 Pātika-s. 长含一五阿 夷经
二五、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Udumbarikasīhanāda-s. 长含八散陀那经、尼拘陀梵志经、中含一○四优昙婆逻经
二六、转轮圣王师子吼经 Cakkavattisīhanāda-s. 长含六转轮圣王修行经、中含七三转轮王经
二七、起世因本经 Agga??a-s. 长含五小缘经、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中含一五四婆罗婆堂经
二八、自欢喜经 Sampasādanīya-s. 长含一八自欢喜经、信佛功德经
二九、清净经 Pāsādika-s. 长含一七清净经
三十、三十二相经 Lakkhana-s. 中含五九?三十二相经
三○、教授尸迦罗越经 Sivgālovāda-s. 长含一六善生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善生子经、中含一三五善生经
三二、阿吒那智经 ātānātiya-s.
三三、等诵经 Savgīti-s. 长含九众集经、大集法门经
三四、十上经 Dasuttara-s. 长含十?十上经、十报法经
第九卷中部经典一
第一篇根本五十经篇Mūlapannāsa
一、根本法门经 Mūlapariyāya-s. 中含一○六想经、乐想经
二、一切漏经 Sabbāsava-s. 中含十漏尽经、一切流摄守因经、增一含三四?六 净诸漏(佛光版三四?三六○)
三、法嗣经 Dhammadāyāda-s. 中含八八求法经、增一含九?三 法施(佛光版九?一四三)
四、怖骇经 Bhayabherava-s. 增一含二三?一 增上(佛光版二三?二六五)
五、无秽经 Anavgana-s. 中含八七秽品经、求欲经、增一含一七?六 结(佛光版一七?二二○)
六、愿经 ākavkheyya-s. 中含一○五愿经
七、布喻经 Vatthūpama-s. 中含九三水净梵志经、梵志计水净经、增一含六?五 孙陀利(佛光版六?九七)
八、削减经 Sallekha-s. 中含九一周那问见经
九、正见经 Sammāditthi-s. 参照中含二九大拘絺罗经
一○、念处经 Satipatthāna-s. 中含一八念处经、增一含五?一四意止(佛光版五?八三)
一一、师子吼小经 Cūlasīhanāda-s. 中含一○三师子吼经
一二、师子吼大经 Mahāsīhanāda-s. 身毛喜竖经
一三、苦蕴大经 Mahādukkhakkhandha-s. 中含九九苦阴经、苦阴经、增一含一二?九苦(佛光版一二?一八三)
一四、阴苦蕴小经 Cūladukkhakkhandha-s. 中含一○○苦阴经、释摩男四子经、苦阴因事经、参照增一含三五?一(佛光版三五?三六五)
一五、思量经 Anumāna-s. 中含八九比丘请经、受岁经
一六、心荒野经 Cetokhila-s. 中含二○六心秽经、增一含四九?四(佛光版四九?四五七)
一七、林薮经 Vanapattha-s. 中含一○七、一○八林经
一八、蜜丸经 Madhupindika-s. 中含一一五蜜丸喻经、增一含三五?一○ 甘露法味(佛光版三五?三六四)
一九、双考经 Dvedhāvitakka-s 中含一○二念经
二○、考想息止经 Vitakkasanthāna-s. 中含一○一增上心经
二一、锯喻经 Kakacūpama-s. 中含一九三牟梨破群那经、增一含四八?八(佛光版四八?四五一)
二二、蛇喻经 Alagaddūpama-s. 中含二○○阿黎吒经、增一含三八?五 船筏(佛光版三八?三八四)
二三、蚁垤经 Vammīka-s. 蚁喻经、增一含三三?九(佛光版三三?三五三)、杂含一○七九(佛光版一○六七)、别杂一八
二四、传车经 Rathavinīta-s. 中含九?七车经、增一含三三?一○ 七车(佛光版三三?三五四)
二五、撒饵经 Nivāpa-s. 中含一七八猎师经
二六、圣求经 Ariyaparliyesana-s. 中含二○四罗摩经
二七、象迹喻小经 Cūlahatthipadopama-s. 中含一四六象迹喻经
二八、象迹喻大经 Mahāhatthipadopama-s. 中含三○象迹喻经
二九、心材喻大经 Mahāsāropama-s. 增一含三八?四 提婆达(佛光版三八?三八三)
三○、心材喻小经 Cūlasāropama-s.
三一、牛角林小经 Cūlagosivga-s. 中含一八五牛角娑罗林经
三二、牛角林大经 Mahāgosivga-s. 中含一八四牛角娑罗林经、增一含二九?三(佛光版二九?三二五)
三三、牧牛者大经 Mahāgopālaka-s. 杂含一二四九(佛光版九九三)、放牛经、增一含四六?一(佛光版四六?四三四)
三四、牧牛者小经 Cūlagopālaka-s. 杂含一二四八(佛光版九九二)、增一含三九?六牧牛(佛光版三九?三八五)
三五、萨遮迦小经 Cūlasaccaka-s. 杂含一一○(佛光版一一二)、增一含三○?一○萨遮(佛光版三○?三三二)
三六、萨遮伽大经 Mahāsaccaka-s.
三七、爱尽小经 Cūlatanhāsavkhaya-s. 杂含五○五(佛光版五○四)、增一含一○?三断爱(佛光版一○?一五三)
三八、爱尽大经 Mahātanhāsavkhaya-s. 中含二○一 帝经
三九、马邑大经 Mahāassapura-s. 中含一八二马邑经、增一含四七?八(佛光版四七?四四一)
四○、马邑小经 Cūlaassapura-s. 中含一八三马邑经
第十卷中部经典二
四一、萨罗村婆罗门经 Sāleyyaka-s.
四二、鞞兰若村婆罗门经 Vela?jaka-s.
四三、有明大经 Mahāvedalla-s. 中含二一一大拘絺罗经、杂含二五一(佛光版二五三)
四四、有明小经 Cūlavedalla-s. 中含二一○法乐比丘尼经
四五、得法小经 Cūladhammasamadana-s. 中含一七四受法经
四六、得法大经 Mahadhammasamādāna-s. 中含一七五受法经、应法经
四七、思察经 Vīmamsaka-s. 中含一八六求解经
四八、憍赏弥经 Kosambiya-s. 增一含一六?七(佛光版一六?二一一)
四九、梵天请经 Brahmanimantanika-s. 中含七八梵天请佛经
五○、魔诃责经 Marātajjaniya-s. 中含一三一降魔经、魔娆乱经、弊魔试目连经
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Majjhimapannāsa
五一、游行经 Kandaraka-s.
五二、闇陀迦城人经 Atthakanāgara-s. 中含二一八?八城经、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五三、有学经 Sekha-s.
五四、晡多利经 Potaliya-s. 中含二○三晡多利经
五五、耆婆经 Jivaka-s.
五六、优婆离经 Upāli-s. 中含一三三优婆离经
五七、狗行者经 Kukkuravatika-s.
五八、无畏王子经 Abhayarājakumāra-s.
五九、多受经Bahuvedaniya-s. 杂含四八五(佛光版四八四)
六○、无戏论经 Apannaka-s.
六一、教诫罗睺罗庵婆蘖林经 Ambalatthikārāhulovāda-s. 中含一四罗云经
六二、教诫罗睺罗大经 Mahārāhulovāda-s. 增一含七?一 罗云(佛光版七?一三○)
六三、摩罗迦小经 Cūlamāluvkya-s. 中含二二一箭喻经
六四、摩罗迦大经 Mahāmāluvkya-s. 中含二○五?五下分结经
六五、跋陀利经 Bhaddāli-s. 中含一九四跋陀和利经
六六、鹑喻经 Latukikopama-s. 中含一九二迦楼乌陀夷经
六七、车头聚落经 Cātumā-s. 增一含四一?二(佛光版四一?四○二)、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
六八、那罗伽波宁村经 Nallakapāna-s. 中含七七婆鸡帝三族姓子经
六九、瞿尼师经 Gulissāni-s. 中含二六瞿尼师经
七○、枳吒邑经 Kītāgiri-s. 中含一九五阿湿贝经
七一、婆蹉衢多三明经 Tevijjavacchagotta-s.
七二、婆蹉衢多火喻经 Aggivacchagotta-s. 杂含九六四(佛光版九五六)、别杂一九八
七三、婆蹉衢多大经 Mahāvacchagotta-s. 杂含九六六(佛光版九五八)、别杂二○○
七四、长爪经 Dīghanakha-s. 杂含九七一(佛光版九六三)、别杂二○七
七五、摩犍提经 Māgandiya-s. 中含一五三须闲提经
七六、诜陀迦经 Sandaka-s. 杂含九七三(佛光版九六五)、别杂二一一
第十一卷上 中部经典三
七七、善生优陀夷大经 Mahāsakulūdāyi-s. 中含二○七箭毛经
七八、沙门文祁子经 Samanamandika-s. 中含一七九五支物主经
七九、善生优陀夷小经 Cūlasakulūdāyi-s. 中含二○八箭毛经
八○、鞞摩那修经 Vekhanassa-s. 中含二○九鞞摩那修经、鞞摩肃经
八一、陶师经 Ghatīkāra-s. 中含六三鞞婆陵耆经
八二、赖吒惒罗经 Ratthapāla-s. 中含一三二赖吒惒罗经、赖吒惒罗经、护日经
八三、大天 林经 Makhādeva-s.中含六七大天 林经、增一含四八?四(佛光版四八?四四七)
八四、摩偷罗经 Madhura-s. 杂含五四八(佛光版五四七)
八五、菩提王子经 Bodhirājakumāra-s.
八六、鸯掘摩经 Avgulimāla-s. 杂含一○七九(佛光版一○六七)、别杂一六、增一含三?八(佛光版三?二八)、鸯掘摩经、鸯崛髻经、央掘魔罗经
八七、爱生经 Piyajātika-s. 中含二一六爱生经、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增一含六?三竹膊(佛光版六?九五)
八八、鞞诃提经 Bāhitika-s. 中含二一四鞞诃提经
八九、法庄严经 Dhammacetiya-s. 中含二一三法庄严经、增一含三二?一○(佛光版三二?三四二)
九○、普棘刺林经 Kannakatthala-s. 中含二一二?一切智经
九一、梵摩经 Brahmāyu-s. 中含一六一梵摩经、梵摩渝经
九二、施罗经 Sela-s. 杂含二四一(佛光版二四三)、增一含四九?六(佛光版四九?四五九)
九三、阿摄惒经 Assalāyana-s. 中含一五一阿摄惒经、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九四、瞿哆牟伽经 Ghotamukha-s.
九五、商伽经 Cavkī-s.
九六、郁瘦歌逻经 Esukāri-s. 中含一五○郁瘦歌逻经
九七、陀然经 Dhāna?jāni-s. 中含二七梵志陀然经
九八、婆私吒经 Vāsettha-s.
九九、须婆经 Subha-s. 中含一五二鹦鹦经
一○○、伤歌逻经 Savgārava-s.
第三篇后分五十经篇 Uparipannāsa
一○一、天臂经 Devadaha-s. 中含一九尼乾经
一○二、五三经 Pa?cattaya-s.
一○三、如何经 Kinti-s.
一○四、舍弥村经 Sāmagāma-s. 中含一九六周那经、息诤因缘经
一○五、善星经 Sunakkhatta-s.
一○六、不动利益经 āna?jasappāya-s. 中含七五净不动道经
一○七、算数家目犍连经 Ganakamoggalāna-s. 中含一四四算数目犍连经、数经
一○八、瞿默目犍连经 Gopakamoggalāna-s. 中含一四五瞿默目犍连经
一○九、满月大经 Mahāpunnama-s. 杂含五八(佛光版一○四)
一一○、满月小经 Cūlapunnama-s. 杂含五八(佛光版一○四)
第十一卷下 中部经典四
一一一、不断经 Anupada-s.
一一二、六净经 Chabbisodhana-s. 中含一八七说智经
一一三、善士经 Sappurisa-s. 中含八五真人经、是法非法经
一一四、应习不应习经 Sevitabbāsevitabba-s.
一一五、多界经 Bahudhātuka-s. 中含一八一多界经、四品法门经
一一六、仙吞经 Isigili-s. 增一含三二?七 仙人崛(佛光版三二?三三九)
一一七、大四十经 Mahācattārīsaka-s. 中含一八九圣道经
一一八、入出息念经 ānāpānasati-s. 治意经
一一九、身行念经 Kāyagatāsati-s. 中含八一念身经
一二○、行生经 Savkhāruppatti-s. 中含一六八意行经
一二一、空小经 Cūlasu??ata-s. 中含一九○小空经
一二二、空大经 Mahāsu??ata-s. 中含一九一大空经
一二三、希有未曾有法经 Acchariyabbhutadhamma-s. 中含三二未曾有法经
一二四、薄拘罗经 Bakkula-s. 中含三四薄拘罗经
一二五、调御地经 Dantabhūmi-s.中含一九八调御地经
一二六、浮弥经 Bhūmija-s. 中含一七三浮弥经
一二七、阿那律经 Anuruddha-s. 中含七九有胜天经
一二八、随烦恼经 Upakkilesa-s. 中含七二门寿王本起经、增一含一六?八 长寿(佛光版一六?二一二)
一二九、贤愚经 Bālapandita-s. 中含一九九痴慧地经、泥犁经
一三○、天使经 Devadūta-s. 中含六四天使经、铁城泥犁经、泥犁经、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增一含二四?四 天使(佛光版二四?二七九)
一三一、一夜贤者经 Bhaddekaratta-s.
一三二、阿难一夜贤者经 ānandabhaddekaratta-s. 中含一六七阿难说经
一三三、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 Mahākaccānabhaddekaratta-s. 中含一六五温泉林天经
一三四、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 Lomasakavgiyabhaddekaratta-s. 中含一六六释中禅室尊经、尊上经
一三五、小业分别经 Cūlakammavibhavga-s. 中含一七○鹦鹉经、兜调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分别善恶报应经
一三六、大业分别经 Mahākammavibhavga-s. 中含一七一分别大业经
一三七、六处分别经 Salāyatanavibhavga-s. 中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
一三八、总说分别经 Uddesavibhavga-s. 中含一六四分别观法经
一三九、无诤分别经 Aranavibhavga-s. 中含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
一四○、界分别经 Dhātuvibhavga-s. 中含一六二分别六界经
一四一、谛分别经 Saccavibhavga-s. 中含三一分别圣谛经、四谛经、增一含一九?一四谛(佛光版一九?二三五)
一四二、施分别经 Dakkhināvibhavga-s. 中含一八○瞿昙弥经、分别布施经
一四三、教给孤独经 Anāthapindikovāda-s. 中分二八教化病经。增一含四九?八(佛光版四九?四六一)
一四四、教阐陀经 Channovāda-s. 参照杂含一二六二(佛光版一○○六)
一四五、教富楼那经 Punnovāda-s. 杂含二一五(佛光版二一七)、同三一一(佛光版二八九)、满愿子经
一四六、教难陀迦经 Nandakovāda-s. 杂含二七六(佛光版二七五)
一四七、教罗睺罗小经 Cūlarāhulovāda-s. 杂含二○○(佛光版二○二)
一四八、六六经 Chachakka-s. 中含八六说处经、杂含三二三──三三○(佛光版三○一──三○八)
一四九、大六处经 Mahāsalāyatanika-s. 杂含三○五(佛光版二八三)
一五○、频头城经 Nagaravindeyya-s. 杂含二八○ 频头城(佛光版二七九)
一五一、乞食清净经 Pindapātapārisuddhi-s. 杂含二三六(佛光版二三八)
一五二、根修习经 Indriyabhāvanā-s. 杂含二八二 诸根修(佛光版二八一)
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增一阿含经原文
长阿含经新译
杂阿含经新译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
中阿含经新译
中阿含经原文
对于人类的起源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其他宗教也有各自的记载。但是佛教中对于人类的起源有不同的讲述。在《长阿含经》中释伽牟尼佛讲述了人类的起源:天地始终。劫尽坏时。众生命终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为食。光明自照。神足飞空。其后此地尽变为水。无不周遍。当于尔时。无复日月星辰。亦无昼夜年月岁数。唯有大冥。其后此水变成大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本文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
阿含,梵语音译,也作阿铪、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意译为“无比法”、“法归”、“教”“传”等。《阿含经》记述佛陀所说及其直传弟子依次所为的修道及传教活动,阐述当时“外道”的学说以及佛陀对他们的批驳。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
过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也经常看到许多信徒欢喜礼拜,表达他的信仰恭敬、虔诚。这原本也是没有错,但是不如法的礼拜,也是不当的。经文里说,「偷婆」(即窣堵波,梵语 stúpa 音译,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应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众里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阿含,梵文Agama,巴利语同,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铪暮、阿铪等。汉译意为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一词,意指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有时与法(梵文dharma)同义。称阿含为《阿含经》乃是中国古来之习惯,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典籍《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这四句偈提醒我们,对于瞋恨心重的人,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也不要瞋心以对。例如,对方瞋恨人,辱骂人,你也以瞋心骂他;这个人很罪恶,你也以一颗瞋恨心对待他,这都是不当的。如果能以慈悲心、忍辱心,以一颗不瞋恨的心来面对,就是可以的人。
世间的实相真理是什么?是无常!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大地山河无时无刻不在迁流变化中。无常,就是有变异性,没有一刻停留不变。尤其人的生命也是无常,有人做了实验,发现人身上的细胞,只要一个礼拜就会全部死亡,重新
在社会上,常有人习惯对人发脾气、叫嚣谩骂,令人不敢领教。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战胜瞋恚心重的人呢?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不怒胜瞋恚」,对于瞋心重的人,要以和平、慈悲、温和,不跟他一般见识、不计较来回应,即所谓「柔能克刚」,就能战胜他心中的愤怒。
《中阿含经》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翻译,共六十卷,一共包括了二百二十二部经典。由于这些经典在《阿含经》中篇幅中等,故名《中阿含经》。其内容有多个方面:(1)论述戒定等各种修行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解脱过程中的作用;(2)论述因果报应;(3)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汉译《中阿含经》一般认为是说一
《杂阿含经》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翻译,共五十卷,收入篇幅较短的佛经一千三百六十二部,内容广^泛杂乱,故称《杂阿含经》。《杂阿含经》的主要内容以讲述佛教基本教义为主,详细解释了五蕴、六处、缘起、十二缘生等学说,阐明了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基本思想,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谛、八正道、四念处、十八界、因果报应等
汉文《长阿含经》是由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定的,计二十二卷,它由十部不同体裁的经典汇集而成。由于所收经典在全部《阿含经》中属篇幅较长的,故被称为《长阿含经》。《长阿含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述佛教基本教义。它把佛教的基本概念以数字先后为顺序进行排列,进行叙述和表达。主要内容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五卷。除玄奘译本外,还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译的三种译本。该经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胜义谛相、心意相识、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讲“所观境”;中间二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没有智慧或布施错误,就会有过失。例如:拿钱给小孩买刀剑玩具,玩惯以后,他可能会用真刀真剑去伤害人;买小鱼、小鸟给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养成没有慈悲心,这也不好。买香菸送人、买酒送人、替人传递毒品、捕鸟送人、捕鱼送人、
什么叫「居家善知识」?家里的成员中,可以作为模范者,他就是家庭里的善知识;做先生的,因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识;贞节贤良的妻子,是我们居家的善知识;具有正见智慧的老师,是学校的善知识;从事社会公益的好人,是社会的善知识。
有人说,世间上,花种中最美丽的是玫瑰花;鸟类中最美丽的是孔雀;动物中最忠实的是狗;至于人的一生,在物质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侣;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么是人的真正第一呢?梦窗国师有一首偈语:
经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种:第一施命: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为了护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头。他在被杀的时候,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将此一命,布施众生。」过去的圣贤豪杰「杀生成仁,捨身取义」,都是一命来布施;现在有很多人,用自己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的身心是快乐呢﹖还是痛苦呢﹖有的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只是烦恼很多,不能心生欢喜;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内心自在,只是身体上有种种的病苦。世间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乐与自在呢?这就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观照自己很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