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临济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县老城内,为佛教禅宗临济宗祖庭。原称临济院。最早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唐宣宗大中八年(854 年),僧人义玄受戒于黄檗希运禅师,行司后来到临济寺作住持。义玄禅师以“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喝八棒”等设施,接引徒众,门风峭峻,归者云众,遂成一宗,即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据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载,本寺位于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
正定临济寺
临济寺是1956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临济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南宋时期(1127-1279),日本僧人荣西两次前来宋朝学习佛法,回国后首创日本佛教临济宗,发展至今成为日本佛教中的一大宗派。近年来,日本临济、黄檗两宗组织及信徒不断前来朝拜临济寺,并捐款维修祖庭,以表崇敬之情。
临济寺在金(1115—1234)、明(1368-1644)、清(1644-1911)各朝,屡经兴废,各代都曾修建。寺内建有义玄禅师舍利塔,名"澄灵塔"。1985年重行修葺澄灵塔,并增修大殿,在大殿两侧分别修建了法乳堂和传灯堂。传灯堂内供奉由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捐赠的日本临济宗开宗祖明庵荣西、中兴祖南浦绍明和日本黄檗宗开宗祖隐元隆琦三位祖师法相。
禅宗为达摩所创,他在少林嵩山虚空了千万年的幽邃古洞里,九年面壁,自静自观,使西天佛法大意和中土文化嫁接,从而开创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禅宗。待到六祖惠能后,禅宗“一花开五叶”,形成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教派。临济门庭最盛,成为禅宗主流,且传至东南亚、日本等地,有“儿孙遍天下”之誉。唐宣宗大中八年(854 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唐代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县>人。为探求佛教真谛,云游天下、参学诸家。不仅将江南广为流行的禅宗传播到北国,而且以北方人豪迈勇猛的气质,阐发禅宗新义,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受戒于黄檗希运禅师,行司后来到临济寺作住持。义玄禅师以“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喝八棒”等设施,接引徒众,门风峭峻,归者云众,遂成一宗,即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唐咸通八年(867年)四月十日,义玄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已毁);一塔建于河北正定城内临济寺。唐懿宗赐谥“惠照禅师”,赐此塔为“澄灵塔”。义玄禅师的语录被编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临济寺位于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
正定临济寺
正定临济寺
正定临济寺---历史
据《正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建,在城东南二里许临济村。”也就是说,临济寺创建于东魏,早于临济宗。
临济宗,上溯至过去庄严劫之第998尊毗婆尸佛,三传现在贤劫第一尊拘留孙佛,再传四尊至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法会,以正法眼藏,传西天初祖迦叶,后祖祖相传,至28祖菩提达摩。达磨东渡,为中华始祖,六传慧能,花开五叶,六祖下五世义玄创新,以寺名命宗,是为临济宗开山。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化人,幼聪颖,孝闻乡里,出尘受戒后,探赜经律论三藏。继之游方参学,不惮艰辛,谒黄檗、参大愚,神机英发,妙悟绝伦,遂受禅板几案。公元854年,北归住临济院,首倡三玄三要(临济宗的三个原则、三个要点),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四宾主”是通过师徒问答,双向衡量对方悟境深浅:“四料简”、“四照用”是针对悟境不同的参学者进行说法教化)的宗旨,接引参禅学人。其禅风单刀直入,机锋峻峭,棒喝兼施,闻者从风。公元867年,义玄圆寂,遗骸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两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临济寺内,唐懿宗赐谥义玄为“慧照禅师”,赐塔为“澄灵塔”。此后,临济宗风,名声大振,不仅声震神州,而且播扬海外。公元八世纪传入朝鲜,十二世纪法流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元明清时期,欧亚、澳洲乃至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习修禅理禅法,广为流行。近百年来,战乱频仍,国运维艰,祖庭悉毁,僧侣云散。今逢盛世,河清海晏,政通人和,百业勃兴。
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唯塔独存,岿然于瓦砾中。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复。
正定临济寺
元朝时,临济寺再度兴盛起来。住持海云主持了重修和扩建,殿宇壮丽。元葛罗禄?贤所著《河朔访古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细”。元至大二年(1309年),赵孟{兆页}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文,立于寺中。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临济寺又进行了重修,当时,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澄灵塔和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饼撰记,郭希愈书。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废。
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惠幽禅师”并拨银重修了寺庙。道光十年(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到大雄宝殿两侧,使殿堂布局有所改变。抗战时,临济寺除澄灵塔外,尚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孤荧而立。
1984年,临济寺交给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这座千年古刹又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临济宗不仅在中国国内传播,还流传到海外。1168年,日本滋贺县比睿山僧侣荣西到中国学习佛法,巡拜了天台山、庐山、阿育王寺,将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传入日本,一时“学徒云集,朝野尊尚。”其后日本俊棋禅师入宋,传临济杨歧派禅法于日本。清初,福建福清县黄檗山万福寺临济宗隐武禅师赴日建宇治万福寺,立黄檗宗,日本黄檗宗实灰中国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临济宗、黄檗宗至今仍是日本佛教的重要宗派,拥有信徒300多万,寺院6000多座。1979年5月,两宗联合成立了对外友好组织枣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从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表团访华,朝拜临济禅师塔,并捐款维修,为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写下了新的历史篇章。
1986年5月19日,以松山万密为名誉团长、盐泽大定为总团长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百人同中国佛教徒徒一起,云集临济寺,隆重举行庆祝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和诵经法会。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为“重修临济塔功德圆满,书赠日本中日友好临济协会访华团诸长老大德”诗一首:
历历孤明,照构边际。巍巍一塔,撑柱天地。
曲唱黄檗,风嗣临济。法幢同扶,两邦兄弟。
临济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30.4米,建在八角形砖砌基台上。台上为石砌基座,再上是砖砌须弥座。束腰正面镶嵌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须弥座上是同勾栏、斗拱组成的一围平座,勾栏上雕{ }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第一层较高,四正面为砖雕拱形假门,四侧面饰方形假窗,转角刻圆柱,柱头号有卷刹。正面有“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匾。第二层以上,层高逐减,密檐相接,各开间宽度也相应递减,形成协调的轮廓线。塔各层下均施砖仿木构斗拱,平座和第一层下为五作出双杪,其余为四铺作出单杪。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各层檐角悬挂风铎,微风吹过,叮呤作响。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整个塔显得清秀玲珑,稳重挺拔。
自1984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日本临济宗、黄檗宗的帮助下,临济寺逐步在虚墟上重建了主要殿堂。1988年5月19日,临济寺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开光法会由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光孝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法师和日本临济宗永源寺派管长筱原大雄长老主持。中日两国佛教弟子诵经回响,共祝世界和平,两国人民友谊长存。
目前,临济寺已修复了山门殿、大雄宝殿、法乳堂、传灯堂和僧寮,使寺庙初具规模。
山门殿为歇山灰筒瓦顶,面宽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着“义玄禅师大型石刻画像碑”。此碑选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须弥座两部分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镌义玄禅师半身画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阴线镌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着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题写的《临济义玄禅师像赞》:
无相示相,后人标榜。黄檗山头,滹沱河上。
棒喝机锋,陶铸龙象。法流天下,千花竞放。
石碑的背面,刻《临济义玄禅师传赂》,约800字。本宗法师撰。
大雄宝殿于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于澄灵塔后,高11米,宽20米,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额枋绘旋子彩画。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像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像,两侧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
法乳堂,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殿内供奉菩提达摩大师、六祖慧能禅师、义玄禅师三位祖师像。传灯堂在大雄宝殿西侧,里边供奉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南浦绍明禅师、日本黄檗宗初祖隐元禅师三位祖师像。
1988年5月15日,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净慧法师任会长,会址设在临济寺内。
1990年10月14日,临济寺举行了升座仪式,有明法师
荣膺为方丈,承嗣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青岛湛山寺方丈明哲、洛阳白马寺方丈海法、五台山善财洞监院能修法师等诸山长老及各地教徒300多人参加了这一盛典。
正定临济寺
正定临济寺
正定临济寺---主要建筑
澄灵塔
澄灵塔俗称青塔、衣钵塔,是临济寺的主要建筑,也是该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为义玄大宗师衣钵塔。澄灵塔通高30.7米,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型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柱。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飞檐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 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于年深岁久,早已残破不堪。因此,于1985年予以大修,各层瓦顶、残破的斗拱、砖雕、铜镜等均一修缮,焕然新姿。
1986年重建了澄灵塔、大雄宝殿、法乳堂、供灯堂及传灯堂等建筑。
正定临济寺
山门殿
山门殿为歇山灰筒瓦顶,面宽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义玄禅师大型石刻画像碑”。此碑选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须弥座两部分组成,通高2.9米。碑身正面镌义玄禅师半身画像。像的左上方刻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临济义玄禅师像赞》:
“无相示相,后人标榜。黄檗山头,滹沱河上。 棒喝机锋,陶铸龙象。法流天下,千花竞放。”
石碑的背面,刻《临济义玄禅师传赂》。
正定临济寺
大雄宝殿
临济寺大雄宝殿于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于澄灵塔后,高11米,宽20米,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灰筒瓦顶,额枋绘旋子彩画。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像以及文殊、普贤、观音像,两侧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
正定临济寺
其他
法乳堂,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殿内供奉菩提达摩大师、六祖惠能禅师、义玄禅师三位祖师像。传灯堂在大雄宝殿西侧,供奉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南浦绍明禅师、日本黄檗宗初祖隐元禅师三位祖师像。
在大雄宝殿两侧建两厢配殿,东为客堂、斋堂,西为讲堂、禅堂,大殿后有藏经楼、方丈室等。
正定临济寺
临济寺在山门殿两旁修建钟鼓楼,在大雄宝殿两侧建两厢配殿,东为客堂、斋堂,西为讲堂、禅堂,大殿后修藏经楼、方丈室等。所有殿堂均以走廊相接,进入山门,可通过长廊走进任何一座殿堂。临济寺希望在有关方面的鼎力相助下,“以期梵宇琳宫,重现于正定河畔;宗风禅旨,再拜于振于滹沱河滨。”
正定临济寺
正定临济寺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