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乘百法明门论入门
·心事重重谁知晓
·论题释义
·造论宗旨
·造论者——世亲菩萨
·一切法无我
一、心事重重谁知晓
《大乘止观法门》卷四: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
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
生死亦是心,
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
当我们看到对方脸带愁容、郁郁不乐、茶饭不思时,八九不离十,一定有难解的心事。常言:
心中有事无人知,心内有苦口难言。
现代人的心事到底有哪些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只要人有心,心事也就随之而起了,所谓“心有千千结,才下眉梢又上心头……”人的心事,随着生活的迁移,环境的转换,各种各类,百样杂陈,难以计数。
有一信徒,人长得福福泰泰的,家境又好,大家一见到她就赞她命真好,嫁了一个能干的先生会赚钱又顾家,子女又聪明又懂事,家事有傭人代劳,真是不愁吃不愁穿,前辈子修来的好福气……。她只是微笑倾听赞词而不说话,众人更加认定她的生活是幸福美满。有一天她满面愁容地告诉我:“师父!旁人都说我真好命,其实我的心活在枉死城,苦不堪言!先生在外头有女人,婆婆说我不会打扮,土里土气的抓不到先生的心是我不好,又说我不会管教孩子,和他们有代沟,别人家的母亲可以教孩子英文、数学、和他们谈哲学谈人生,我却什么也不会,我……”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起来。告诉她别伤心,不要难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用耐心、爱心、包容心、精进心、谦虚的心来对治这些扰乱我们生活安宁的繁琐心事。
一般人的观念“金钱是万能”有金钱就有幸福,事实上,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例如:
“金钱”能买床铺,买不到安眠;
“金钱”能买书籍,买不到智慧;
“金钱”能买食物,买不到食欲;
“金钱”能买房子,买不到天伦;
“金钱”能买药物,买不到健康;
“金钱”能买饰物,买不到气质;
“金钱”能买衣服,买不到威仪;
“金钱”能买物质,买不到教养;
“金钱”能买娱乐,买不到幸福;
“金钱”能买保险,买不到平安;
“金钱”能买乐器,买不到知音;
“金钱”能买枪炮,买不到和平;
由于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从悠闲的农业社会进入繁忙的工业社会,科学文明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跟着改变,现代人的“心事”比起古时候的人更加复杂了。翻开中外的报章杂志或收听新闻报导,外遇、重婚层出不穷,亲子间的代沟也愈来愈严重,年轻的一代疾呼要独立自主,要表现自我,而早出晚归刻苦经营的父母并不明白为何身穿名牌、口吸大麻烟、飙车,就是自主、就是表现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往昔的诚挚趋向现实利害的情谊,事业忙碌、生活步调紧张使人无法用心去建立真正相知契的友谊。因此现代人的“心事”归纳如下:
如何拥有一份美满的婚姻?
如何建立幸福的家庭?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如何教育子女?
婆媳之间如何相处?
如何过健康如意的生活?
这些都是现代人所关心的课题,也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佛教有一本心理学的入门书,正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略称《百法明门论》或《百法》。此论是世亲菩萨所著、玄奘法师所翻译。只有一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这部论,文字虽不少,但对人的心理构造、情绪分析、烦恼来源剖析细腻、解释详尽,很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本书将以此论为主,透过解析论文分析人的心事有哪些种类、功能、作用?如何去深入了解心事以达到“知己知彼、体谅人心、大家开心、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等境界,进而发掘人的无限潜能。因为心的力量是无限量的,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学习,精勤不懈,将会使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精神内涵得以充实,生活的智慧遍及各个层面。
我们的心就像一座肥沃的花园,你想种什么它就会长什么——有美丽的花朵也有杂草。当你的心有着成功、健康的思想时是美丽的花朵;有颓丧、失意的念头时就是压抑信心的杂草。所以在《增一阿含经》,对“心”的解释:
“佛告诸比丘: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
何等为一切法?心是一法,生一切法。”
《观无量寿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因此,佛说种种法,为入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说种种法。欲知“万法之要”,欲明,“无我之理”,欲行“去执解类”之道,欲修“唯心净土”法门,请一起来共参——百法心要,共解——般若至理。
二、论题释义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一部佛教心理学的入门书,此论共有一百种法,为宇宙万有的分类,明此论所阐“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之旨,可得正确的人生观。
“大”含容一切最为殊胜,因此谓之大,“乘”以运载为义;“大乘”即是大的车乘。比喻以佛陀的言教,能运载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涅槃解脱的彼岸。如华严经所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
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
世观菩萨造《百法明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使众生确切地明了自心,在利乐一世有情,欲使一切有情众生,能步入了生脱死成就无上清净的佛道,而得大涅槃寂静安详和谐之乐,所以本论属乘佛法。
“百”是数目,“法”梵文dharma,音译“达磨”,包括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事理都是法,例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法;受、想、思、念、定、慧、贪、嗔、痴、慢、疑、忿、恨等也是法。孔孟学说的仁义、礼、智、信也是法。佛经中对“法”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意为保持万象物自体的相状,不令散失,例如:松有松的自体,菊有菊的自体;风、空气也各有其体性,凡一切有形、无形的皆有其自性,所以统称为法。“轨生物解”是说凡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范畴、领域或界定,由此我们即可依其特定的范畴而对一切事物生起一种认识和了解。例如:儒家说“仁义”、基督“博爱”、佛门言“慈悲”各有其确切的定义,使人容易了解,因此皆可称为法。所以“百法”是世亲菩萨把整个宇宙人生的现象归纳成一百种法,其中包括了心理、生理和物理等种种现象。
“言‘百法\’者,始因弥勒菩萨修唯识观时,得见万法广博,钝根众生难修习,所以就万法之中最切要者,选出六百六十法而造《瑜珈师地论》。至世亲菩萨在兜率天稟受弥勒菩萨之法,又觉六百六十法仍见繁杂,再从中提纲挈领,总成‘百法\’。”(以上引文出自《百法论义》《卍续藏经》第七十六册·四二六页)
唯识宗认为宇宙的森罗万象,虽无量无边但总不出这五位百法。亦即:一、心法八种,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三、色法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五、无为法六种。
“明”是指日月光明能照破黑暗,喻为无漏智慧能破烦恼。“门”有开通而无壅滞之义,比喻通过这一百道法门可以通达真如本性。“明门”,意谓通达真如的光明智慧之门。
“论”,论议,梵文,sastra或abhidharma,音译阿毗达磨,问答往还称之为论。《俱舍论》云:“教诫学徒,故称为论。”意为断除众生的迷惑,论主将自己的心得,假立主客,自问自答,藉此以教导后学;或依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析、整理、解脱,明示佛之教法以断学子之疑惑,开其智慧,令其解脱,故名为“论”。
根据《瑜珈师地论》卷十五所载,有六种论,即(1)言论,指言语之论议。(2)尚论,指尊重之论议。(3)诤论,指发忿之论议。(4)毁谤论,指恶口之论议。(5)顺正论,指随顺正确论理之论议。(6)教导论,为教导众人之论议。其中后二论为真实之论。又就“论藏”的内容可分为二种,一种是“释经论”,即解释大小乘经藏的论,例如《大智度论》就是解释《大般若经》;《金刚般若论》就是解释《金刚经》而成之论。另外一种是“宗经论”,即以大小乘经教为所依而造之论,如《成唯识论》、《入大乘论》、《成实论》等。本论也属宗经论,因是论主世亲宗《华严经》、《解深密经》、《入楞伽经》等六经所造,以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属“宗经论”。
三、造论宗旨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云:
“明造论意者,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纷乱于怀。所以菩萨降生垂范利物,为除空有二执故。开空有二门,前明百法有体,为遣执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随病说药,病息药亡;执药成病,悟病成药,非空非有,即有即空。即绝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即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论之兴也其在兹乎。”(《大正藏》第四十四卷,五二页下至五三页)
简而言之,造论宗旨:一、为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二、为使一切众生能除空有二执。三、断二重障(我、法)证二生电动机。要利乐一切有情众生,首先要正解佛法,亦即八正道之首——正见。如何正解宇宙万法的真相,如本论正文开头即言: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明“一切法无我”即是正解佛法,一切诸法仗境方生,依缘而得。在时间上,生生灭灭,无有常住不变性;在空间上,彼此相依,无有独立自主性,所以称“法无我”,亦即“法空”。又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体,是五蕴和暂时存在的假相,无真实性可得,故称“人无我”或称“我空”。《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告诉众生,对一切有为诸法要如梦、如泡影、如幻等去观察,洞悉诸法是“空”,是无所得。但有两种人对我法二空的真理不能了解,一为凡夫外道,一为小乘行者,他们总是执著自己所得的法是实在的,是最殊胜的。我慢心一起,目空一切,就什么也装不下了,再好的佛理也听不进,如下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内有一个研究所的所在是禅宗的修行者,名原坦山,有一天几位到外国留学的专家学者们来到所长的研究室,因他们刚刚听过所长的课,有些问题要请教。当大家进入室内时,所长正身端坐,闭目养息,过了一会儿,所长提起茶壶开始倒水,倒着、倒着、眼看茶水要溢出杯外了,仍在倒,直到水满了出来,都没有停,有一个学者就说:“所长,茶水已经满出来了,杯子装不下了。”
本是敛目之眼突然地眼睛一张,精光直射那些学者们,说道:“你们想要问我问题,先让我来问你们,刚才那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人说得出来吗……”,大家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说不上来。所长又言:“其实你们的意识里只是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用你们的专业知识来驳到我的看法,又何曾听进去一句有用的话呢?就像这已倒满水的杯子,再也装下不任何东西了;就如同装满各种知识技能的脑子,装下不其他的新知,等你们把杯子空出来之后,再来找我吧!”那些被说中心事的学者们,满脸愧色一个个悄悄地离开了。
自以为自己的才华学识高人一等时,就是法执现前,事实上其所知的境界是狭隘、局促的,这个因法执而生的所知障,会障碍般若智慧的生起。而看不开放不下的“我执”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烦恼。
有一天,听到一个学佛多年的人说:我什么都看得开,名呀!利呀!通通与我无关,就是忍不下一口气;事实上“一口气”就是我执在作崇。有一次星云大师开示徒众:“如何面对‘气\’?”他说:人心里不舒服而介意人、事、物谓之‘气\’,气虽为无形,但在生活中却和我们很相应,如气色、气味、气质、气量、气慨、气度、气节、气息、气氛……等。一个人,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转。寒则气闭,暑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减。思则气结,怨则气损。如何使自己心平气和,就需般若智慧了。”
人因有我执,所以忍下一口气,因执着有“我”所以爱面子,总以为对方不给面子,气不顺就烦恼丛生。所以佛菩萨为对治众生误认一切法为真实的法执,误认“我”为至尊至贵不容轻慢,所以造此论以破我法二执。论主希望众生能断所知障(法执)证法空,得大菩提果;灭烦恼障(我执)证我空,得大涅槃果。能如此才能获得究竟的利益和安乐,所以造此论的最大宗旨——但愿人人都能离甘得乐,成就佛道。但是欲成就佛道,必须先断二障,欲断二障,必须先破二执,欲破二执,必须先明二空。因此蕅益大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中云:
“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若于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也。”(《卍续藏经》第七十六册·四五九页)。意为吾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世间森罗万象的一事、一物、一理,假若都能使用般若智慧去观照、思惟,通达法空、我空的道理,对一切不起执著,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事物物都是通往证入大乘理体之门户。就如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若能用心,好好照顾,诚心正意地修持净土法门,就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之间。此境界诚如禅宗所谓的“郁郁黄花无非般基,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只要能通达二空真理,由根、尘、识乃至百法当中,任何法,都可证入真如本性,如观世音菩萨以耳根证入圆通,阿那律尊者以眼根证得天眼通。
所以当我们能洞悉世间诸法皆是虚妄,佛说诸法乃是随病予药,需悟“病息药亡”,切勿“执药成病,悟病成药”,能如此用功观照,则无明烦恼,渐渐淡薄,道心信念会日渐增长,犹如明月般的光辉灿烂、圆满自在。自己也能生活得清净自由无滞,喜悦自在。这也就是研究《百法明门论》的不可思议之所在。
四、造论者——世亲菩萨
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
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印光大师
前节提到《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佛教心理学的入门书,对人类心理现象的剖析细腻远超出一般茂俗的学问。此论是将人的心理构造分成一百种,藉由此种心法来使人更加知道要收摄心神不受外境干扰,了解自己,进而超越自我。
上面已介绍过论题大意和造论宗旨,是在:一、为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二、为使一切众生能除空有二执。三、断二重障(我执、法执)得二胜果(菩提果,涅槃果)。
本论的著者是世亲菩萨,梵名Vasuvandhu,音译为婆薮槃豆,又被称为天亲菩萨,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于佛灭度后九百年(四、五世纪)出生于北印度健驮罗国富娄何富罗城。父亲是婆罗门,姓憍尸迦,吼是一个国师。和其兄无著(梵名Asanga音译阿僧佉)初于萨婆多部(有部)出家,其兄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且遍通小乘三藏,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之义,四年后归国为大众讲解《毗婆沙论》,一天作一首偈,共六百首称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世亲起初广造小乘论著,宣扬小乘教义,并说:“大乘非佛所说”,不信大乘。其兄无著见弟识解深广,神才俊朗,长此下去会造论破坏大乘佛法,于是有一天派人去告诉他弟弟说:“他病得很严重,恐不久于人世……”。世亲赶紧到其兄住处,无著说:“我这个病是因你而起的,由于你不信大乘且毁谤大乘,以此恶业必定永远沉沦恶道受苦,因此我才感到忧愁苦恼……。”
世亲听了内心十分惶恐,敦请其兄为其解说大乘佛法,如《华严经》等大乘经黄。世亲聪颖睿智,一听即刻领悟到大乘教理确实超越小乘,转而信奉大乘,这才反省自己往昔毁谤大乘,误人误已罪业深矣!便在无著面前发露忏悔说:“我从前由于这片舌头的言论而生毁谤,现在应当割断舌头以购前愆!”无著说:“这就不对了,纵然你将舌头割下,已造之罪已成立不能消灭,若要补救,另有善巧之法!”无著告诉世亲说:“你以舌头毁谤大乘,要解此罪业,也应当以舌头转而弘扬、赞叹大乘的殊胜要义。”
从此之后世亲专心弘扬大乘,广释经论,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法华经论》、《维摩经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五百部大乘论著,合以前所著小乘五百部,共为千部,因此称其为“千部论主”关于世亲菩萨的事迹,据现代学者考证,著《俱舍论》的世亲与无著之弟的世亲为同名之二人,前者为说一切有部的论师“新世亲”,后者为瑜伽行派的论师“古世亲”。古世亲的年代约在三二零年至三八零年左右,新世亲的年代约在四零零至四八零年间。
五、一切法无我
本论论主世亲菩萨表示,他写这一部论,是以先哲世尊、慈氏等圣人的言教为宗旨而写成的论著,故言:“祖述先哲,倏然成章。”因为是遵循古德言教而加以弘扬之文章故称为“造”。世亲造《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用意即在使一切有情众生都得到大利益、大安乐、了生死、成佛道。要使一切有情众生都得到利益快乐,没有烦恼侵害,需使一切众生常怀感恩图报之心,尊重别人的生存空间,不去恼害别人,心中有主而不受旁人侵害,洞彻世间真相,不执著。如本论一开头即引世尊所言:“一切法无我”,这一句便是宇宙万法之真理。星云大师说:“尽管时序上有春、夏、秋、冬的递嬗更替;人有东西南北的奔波离异,如果能将一切万缘放下,心中坦荡无物,自有一番自在,自有一方潇洒优游的境界。”
我们时常忘记心中的主人翁,忘记自心的清净佛性,非常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于是处处受牵制,放不开来,因此连鬼都会找上门来,以下有二个例子可作说明。
四川黄书云的《觉园笔记》记载说:“自流井(四川的食盐产地)的街道很窄,有些人家常常在屋后临河的水面,搭起木板,建一层楼住在上面,把窗户打开就可以俯视河水了。每一家的房子都是这样,一眼看去没有两样。有一个做篾器的工人,夜里做工。听到两个鬼在水上讲话,有一个说:‘我明天就能得到替身,脱脑水难了。’另一个鬼说:‘真为你高兴!那个人是谁呢?’
这个鬼说:‘午后有个挑煤的人,把煤卖完,在街上喝酒。喝醉了,会到河边来喝水。我就把他拉下了水,他就可以代替我了。’篾工细细听之后,第二天午后,打开窗户对着河,坐著编东西。他时时往窗外看,果然看到一个人踉踉跄跄来了,带著一股酒气;这个人把担子放下来,蹲在河边,身体微微向前倾,几乎要掉到河里去了。他在河边捧着水拼命地喝,一面说‘好喝!好喝!’然后,一百掬水,一面喝,喝罢,连念‘阿弥陀佛\’。结果也没出什么丝漏,竟然挑着担子走了。夜里又听到那个鬼对同伴说:‘你的代替人没有到吗?’那同伴说:‘来了,我趁他捧水时拉他,他几乎掉下来了。想不到水喝了不少,却直念阿弥陀佛,我倒退三丈之外;我再到岸边,他又喝水,又念佛号,我吓得直后退,眼冒金星不能动,而他老兄已经挑着担子走远了。’第二天吕仙岩佛教会的会员来店里休息,听到篾工讲这番话,回家之后,就把它照实记下来!”
总之,一个人自己做不得主,鬼就会找上门来,这是一不定期的道理;但如果能洞彻世事真相,心中有佛,常思天下如意的事少,不如意的事多,那么遇到逆境自然不会产生悲愤心理,不会自怨自艾,心里自然会安泰,邪鬼也就迷不住了;况且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有修持者,纵遇险境亦能逢凶化吉。
袁子才先生说:“杭州北关门外,有一栋房子,经常闹鬼,人不敢住,重六深锁。有一个姓蔡的读书人,要买这栋房子,别人都认为不吉利,蔡某不听。等到买卖契约画了押,家人又不肯搬进去。蔡某自己跑去把门打开,点着烛一个人坐在这栋房子里。夜将过半,看到一个年纪女子轻飘地从户外走来,头上围着细绸巾,向蔡某行跪礼拜。一方面又拿一根绳子持在屋梁上,把头伸进去,作上吊的样子。蔡某面无惧色。那女子再挂一条绳,向蔡招手,蔡把一只脚弯着伸进她做的绳结里,那女子说:‘你弄错了!’蔡说:‘你错了才有今天,我没有错!”那女鬼大哭,一面仆在地上礼拜,然后隐去。自此这栋房子里闹鬼的事,便没有了,蔡某不久就中了进士。
以上所述是在说明要想使众生获利乐,其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正解,所以世亲菩萨在说明造此论之意时提到——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万法要有正确的见解。“正解”就像罗盘或指南针一样,能指导迷途的人或航行中的船舶不致触礁或迷失方向。同样道理,一个人对法有正确见解,知道“一切唯心造”、“一切法无我”,其在修行过程中,即不会退转或误入歧途而迷失方向。星云大师说:“对世间上的一切,不要去计较、分别,这种作风并非傻瓜,而正是使自己进入无住生活的境界,内心就会开阔如宇宙虚空。”
古德有言: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