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戒律思想与实践初探
(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何明栋
虚云和尚(公元1840-1959年),字德清,号古岩。祖籍湖南湘乡,俗姓肖,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18岁时,至福州鼓山投上常下开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受具足戒后,在鼓山后洞虔修苦行。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前往江浙一带参学。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于扬州高旻寺禅七开悟。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应请出主云南鸡足山钵孟寺(后称祝圣寺)法席。而后数十年中,相继重振中兴了云南昆华亭寺(也称云栖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广东曹溪南华禅寺、广东云门大觉禅寺、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等名刹祖庭。虚云和尚于1959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在江西云居山圆寂。
纵观虚云和尚一生,虔诚奉佛,诚心报四恩,弘法度众,建树非凡。生前身后,获誉甚高,誉为当代中国禅宗泰斗,当选为首届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和尚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影响,与他信仰坚定,道心虔诚,刻苦修持分不开。同时,他数十年如一日,严守毗尼,认真守戒,形成独具特色的戒律思想与令人景仰的实践,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近几年,在职司《江西省宗教志》主编和应聘主持《云居山新志》和《新编曹溪通志》编篡中,留意收集虚云和尚戒律思想与实践资料,现缀以成稿,就教于诸山长老、大德高僧、专家学者。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一
虚云和尚对戒律的认识与了解,早在他出家之前就已经有了。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虚云决计脱尘离俗,剃度出家时就曾写下《皮袋歌》一首,有云:“投入空门求佛戒,参禅打坐超三界”及“持净戒,无瑕疵,玉洁冰清四威仪”之句。①可见此时的虚云,对佛门戒律是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
剃度出家,特别是受具足戒后,虚云对戒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奉守成为自觉行动。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夏,从宁波到杭州的轮船上,“时际三伏,船小人多,无奈与青年妇女卧铺相连。夜深熟睡,有抚摩予体者,惊醒,见邻女卸衣相就。予不敢声,急起肤坐,持咒。女亦不敢动。“②时年38岁的虚云,守戒严谨,遇色不动,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移,虚云和尚于戒律的奉持日臻坚定。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应请出主云南鸡足山钵孟寺(又称祝圣寺)法席的虚云和尚,晋院之际,即对10年前自己一此所见“全山不足10寺,僧伽与俗人无殊”之景象记忆犹新③。而入寺之时,情况仍如往昔。于是虚云和尚从严格守戒入手,“立定规约,坐香讲经,重振律仪,传授戒法”。当年受戒者700余人。由此而“山中诸寺,亦渐改革,着僧衣,吃素菜,且上殿挂单矣”④。
到1928年,应请回福建鼓山涌泉寺执掌法席时,虚云和尚于人寺之始,即于机缘具足之时,启坛传授三坛大戒,以造就僧伽人才。同时,在此前礼请律宗大德莅寺为大众讲《梵网经》。而后又主持创办鼓山戒律学院,安排新戒入学其中。且将每年春季启坛传戒定为惯例,如期而行。
1934年,应请人住广东曹溪南华禅寺后,虚云和尚即于是年冬启坛传授三坛大戒。当时寺中“殿宇已倾,房屋破坏,只得盖搭篷竹屋以住众”。尽管条件艰苦,但虚云和尚传戒仍是一丝不苟,强调“六祖示寂,至今垂千三百年,五叶云礽,遍于震旦,何曹溪源头反塞不流,南华门庭倾而不振?追溯其故,皆往昔之人不审毗尼,一往放逸。有以改之,使悉能严净戒律,仰体祖意,则何至有今日乎?”⑤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虚云和尚在南华禅寺启坛传戒,严守毗尼,做到如法如律,严格礼请三师七尊证及引礼师,以确保戒坛清净。在虚云和尚严奉“以戒为师”的榜样感召与示范作用影响下,尽管后来时处抗战,外缘不多,南华禅寺的道风很快有了匡正,道场也在不长的时间内面貌一新,重现祖庭雄姿。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秋虚云和尚移锡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消息传出,四方僧众慕名而来者甚众。就连一些沙弥、沙弥尼也上了山。到1954年,山上众多沙弥、沙弥尼请求虚云和尚启坛传戒。在得到地方当局的批准并得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后,虚云和尚拟为真如禅寺常住沙弥举办小型传戒法会。谁知有好事者将消息传出,各地求戒者蜂拥而至,以至山上食住十分困难,更有甚者从甘肃等处传来有些外道也想混入传戒的消息。有鉴于此,虚云和尚配合政府做劝说工作,同时遵佛制祖规为众戒子行“自誓受戒方便”法门。
将已上山的戒子集中,虚云老和尚抱病亲自为他们讲说十戒、具戒、三聚戒等必要的基本戒理戒法。然后,在地方政府部门的配合下,劝令非真如禅寺常住戒子各自回山,依照戒期于同年11月初一日起,各自在释迦牟尼佛像前自誓受戒,18日圆满。此后,云居山真如禅寺按佛制祖规发给戒牒。同时,虚云老和尚亲任传戒和尚,为常住戒子传授三坛大戒。圆满后,虚云和尚主持编篡《同戒录》,并亲自执笔撰序,告诫诸新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己,真是诸佛子”。希望他们”若能信受奉行”戒律,则“这《同戒录》便是佛名经也。”
虚云和尚正是这样严守戒律,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到往生之际,留给真如禅寺常住众执事的留言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膜痴”。对身边侍者则是说自己一生,“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并嘱咐他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个字曰‘戒'。”⑥由此可见,“戒律”在虚云和尚心目中的分量。
二
虚云和尚一生虔诚奉佛,严格守戒,以自身树立了当代中国佛教徒的形象与榜样。在百余年的修行实践中,形成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戒律思想。
诚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出世不离世间觉”,中国佛教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佛教,与中国社会变化紧密联系。虽然宗派有兴有衰.寺院有兴有毁,但是虚云和尚始终强调“戒为佛法根本,学佛必须学戒。”
虚云和尚一生始终将戒律奉守为佛法的根本要义,在自己严守戒律的同时,反复教导学人“学佛不论修学何法门,总以持戒为本”。“修学者必须依佛戒”。“修行以戒为体,戒是出生死的护身符”。⑦虚云和尚在对学人徒嗣做正面教育析理与劝导的同时,也注重从反面举例为证以示警戒,强调“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⑧1952年冬,在上海主法“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大法会”,虚云和尚严肃指出“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学,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特别注意的。⑨1955年,在江西云居山举办自誓方便传戒时,尽管人多事杂,但虚云和尚在为众求戒者讲说戒法时,明确告诫“佛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以戒为本。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可自圆成”。⑩这里所说的三无漏学,即指戒、定、慧三学,据《本事经》卷6称,凡夫之身有烦恼与垢染,故称为有漏。而圣者之身则无烦恼,为清净之体,所以是无漏,故称圣者。而这三学为三无漏学。在对学人徒嗣进行奉戒守戒教育的同时,虚云和尚又结合自己百余年弘法修持历程所见所闻,反复强调戒是佛法之根本,佛法的兴亡皆由佛子。对于那些“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的犯戒比丘加以痛斥。多次一针见血地指出,“佛门兴衰,由于有戒无戒。犯戒比丘,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⑾这正如宋代宗颐禅师所指出的,“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苦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⑿
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对此虚云和尚铭记在心,一再告诫学人徒嗣既然成了一名佛弟正是在虚云和尚的言传身教之下,他主持中兴与重振的名刹祖庭道风大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虚云和尚移锡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以身示范,严奉毗尼。同时,丛林坚持每月黑白布萨,戒律规范众人。寺中僧众实践“农禅并重”,三年后即实现生产自给有余。非但只此,虚云和尚1959年圆寂后,云居山真如禅寺在性福、海灯、悟源、朗耀、一诚等历代方丈的主持下,道风日臻兴盛。1989年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誉之为“道风正,规矩严,农禅好”的全国样板丛林。
总而言之,虚云和尚的戒律思想与实践在当代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祈望有更多的高僧大德、学者专家对此加以研究,以使我们更加完整、系统地认识与了解虚云和尚的戒律思想与实践,并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注释
①《皮袋歌》,见《虚云和尚年谱法汇》(合刊本),台湾修元祥院增订重刊本,1997年出版,第836页。
以下同此版本只注页码:
②第32页。
③第44页。
④第60页。
⑤第761页。
⑥第448页。
⑦第381页。
(8)虚云和尚《在重庆慈云寺开示》,净慧法师编辑《虚云和尚开示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8页。以下同此版本,只注《虚云和尚开示录》及页码。
⑨第216页。
⑩《虚云和尚开示录》,第135页。
(11)第359页。
(12)张宾成辑《僧家诗选》,1989年油印本,第52页。
(13)第l020页。
(14)第764页。
(15)《虚云和尚开示录》,第135页。
(16)《虚云和尚开示录》,第135页。
(17)第404页。
(18)第404页。
(19)第404页。
(20)第404页。
(21)第404页。
(22)第404页。
(23)第404页。
(24)《虚云和尚开示录》,第136页。
(25)《虚云和尚开示录》,第136页。
(26)《虚云和尚开示录》,第136页。
(27)《虚云和尚开示录》,第136页。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