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三要素

净因法师:成佛三要素

  我之所以今天讲这个题目《成佛三要素》,是因为我最近还去看《坛经》的一些东西,发现越看越觉得《坛经》对我们当今的人特别有帮助。《坛经》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有三组词,六个字,第一个是“佛性”,第二个是“悟性”,第三个应该就是“心性”。那么“佛性”、“悟性”、“心性”在《坛经》里面特别强调,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坛经》对佛性、悟性、心性这么强调。而且从古到今,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对这种悟性、心性也是发扬光大。那么到底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最近我看《坛经》的时候有一点感悟,所以跟大家分享。

  这个算是《六祖坛经》的导读,《六祖坛经》内容特别丰富,今天我们就讲六个字。我们第一个讲“佛性”,把这个表大家可以先熟悉一下。这个表其实是很好的,佛性其实应该分开讲的,应该来讲“佛”其实是一个主体的人,“性”它应该是必觉悟的一种东西,它是什么呢?一会我们会跟大家谈,其实是一种规律,或者是固有的本性,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佛是一种主动的,性是一种被动的,一个是能主动的觉悟,一个是必觉悟,能觉悟跟必觉悟,如果把“佛”和“性”结合起来,我们认识“佛性”的时候,可能对《六祖坛经》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下面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佛性”的“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含义。学佛教的人,如果对佛性了解,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修身养性,大家可以看看这上面佛性。大家可以看一下,所谓的“性”它有一个不更改的意思,《说文解字》里面“性”一边是心,一边是生长的意思,万物生长有其自然的规律,这一切是不更改的,它是一种不易更改有一种特性。第二个就是客观存在的,就会形成一种本质的性质,固定不变,恒常,其实就是我们后来通常说像基因一样的,种子里的基因一样的,它不更改。比如打个比方,钢铁它有一种特性,它的特性是什么呢?应该是刚性。比如棉花,棉花的特性是什么,它应该是柔性。人是不是应该有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一会儿接着谈。再比如说佛应该有佛性,由人成佛,那么问题就来了,人性跟佛性中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人性可以变成佛性最后成佛?佛性到底是什么?我们常常说无论是刚性、柔性、人性、佛性,其实都像种子一样的,种子或者基因一样的,如果说是你要想长出苹果,必须有苹果的种,苹果的基因,否则不可能长出苹果来的。再比如说,《中论》里面常常举一个有意思的事例,从沙子里边,无论用什么样高科技榨,榨不出油来的,因为沙子里面没有油性,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佛性你很难成佛的。所以这个问题就来了,我们常常跟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他能不能成佛,这个古往今来说法很多的,我们总结一下有两家比较有代表性,第一家应该是孟子的,孟子讲的就是说人性本善,人的性本善,另外与他对立的应该就是荀子,荀子讲人性本恶,一个是人性本善,一个是人性本恶,下面问题就来了,我们有做人的样子,为什么成为人,因为有人性,人性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一个种子,如果一个人的人性,本来善的一种人性,或本来恶的人性,像种子一样的不能改变的话,善恶是不是可以转换呢,从某种意义上?怎么去转换呢?比如说恶人,恶人能不能最后成佛呢?佛教里面讨论的特别多,比如有一种人叫一阐提,一阐提是断了三根的人,这个人坏事做绝了,心里没有一个好的念头,没有一粒好的种子,下面问这种人能不能成佛,所以这个引起讨论,由人性到佛性,到底是不是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种子,还是人性有另外有一种东西。

  我个人认为,大家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六祖坛经》里面,或者学佛的人,或者传统文化里面特别强调佛性呢?因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想得到瓜种了豆是不行的,如果想成佛,如果没有佛性人是成不了佛的,佛教特别强调佛性是成佛的种子,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成佛,所以佛教里面特别强调这种佛性,对佛性特别的重视。下面问题来了,特别强调没有佛性的人是成不了佛的,什么叫没有佛性呢,有时书里面就讲了,是不是人性本恶就没有一个好的念头,没有一个好的种子的人,这种人是不是成不了佛呢,佛教里面其实争论很多,早期认为成不了佛,到了后来《大涅盘经》后半部分翻译以后认为可以成佛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一个问题,悟性这上面。换句话说,一个人做坏事做绝了,到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有一念的后悔,物极必反,人没落到极点的时候可能会令人反思,反思以后人可能开始思考,重新从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走,一念的悔悟其实就是悟性,只要有一点悟性人的生命就向上,这就成就了佛性的种子,真正的成佛的种子是悟性,而不是纠缠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应该说佛家的业力缘起里面,我们常常用第八阿赖耶识来表示,第八阿赖耶识里面有无量的种子,种子有好的也有坏的,佛家里面常常讲迷跟悟的对立,对于普通的人迷的时候坏的种子起作用,对这种觉悟的人,一念悟了,好的种子起作用,好的种子开始起作用,人的生命向上一直到成佛,如果坏的种子起作用,人的生命会下堕。

  佛教里面,我们常常讲的成佛佛性关键的问题在哪儿呢?关键的问题就是迷跟悟,任何的事情都在你的一念在心里面的,那在这一年的心里面,人性、佛性、法性,是通过悟性来解决的,人是主体,你能不能觉悟的,法性是必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所有这些东西,无论人性、佛性或者种子自己的特性,这一个都叫自性,好的坏的都叫自性,自性我们常常说是本性,有人说本性就是佛性是不对的,我个人认为,自性、本性跟佛性不太一样,你本来的一种,好的坏的不重要,这是你自己本来的一种特征。所以佛教的业力缘起包含了所谓的性本善和性本恶,相当于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善种子和恶种子,是哪一粒种子发芽,就是你给哪个种子浇水,这个就决定于你一念之间的起心动念,佛教产长说这是一种悟性。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回到第一页来)佛性的“性”它就是一种规律,一种自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一种必认识必觉悟的,谁觉悟?是我,觉悟的人就成为佛,佛是必觉悟,所以叫成佛,性是见性必认识的。佛教里讲佛觉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首先要自己觉悟,然后帮助别人觉悟,自己觉悟和别人觉悟,最后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觉行圆满这一种境界。佛性加到一起,我个人认为成佛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就像种子,如果我们没有这种佛性是成不了佛的,这种佛性的基因跟悟性有关,所以众生皆有佛性,很多人这样说,他真正说的是什么呢,everbody has potentiality to become Buddha,每一个人都有向善向上的潜能或者说权利,这种机会是均等的,每一个人,你都可以觉悟,有觉悟的权利。这一个是机会均等的,而不是说你已经是佛了,觉悟真理的机会是均等的。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通过悟性来达到目的的,我们接触所有的人,无论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或者我今天在哪儿,这个都不太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悟性,用不用是一回事,悟性都是有的,只要你用了迟早有一天,你突然会觉得你的生命会不断的向上。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在读《六祖坛经》的时候,佛性就像种子,这些《六祖坛经》里面有清晰的解述,这里我读一段“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六祖坛经》明明白白说清楚了,佛性就像种子一样的,我刚才就是说,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佛性是种子,这不是我创造的,《六祖坛经》讲的。我们尽管有很多学者,把佛性说的很神秘,但我个人看来,如果用《六祖坛经》的话讲,佛性就是种子,佛性就是基因,佛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悟性,只要你启动了悟性,那么你的生命就向上一直到成佛,这个是我第一个讲的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为什么我们对佛性我们一直讲,因为只有佛性启动了,只有你意识到你有佛性,然后我们开始在觉悟的道路上往前走,这是第一个方面我们要说的。

  第二个,我们想说的就是说悟性。悟性——成佛的耕犁。跟大家做几个游戏,第一讲悟性到底在佛教认知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第一个我们讲“知”,“知道”的“知”。比如我问这位先生,你知道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再问你,你认识他吗?知道又不认识,所以“知”跟“识”是不一样的,这是认知的一个过程,我再问你马化腾先生是QQ之父,也是腾讯的老总,如果我问你,你知道他吗?知道,你认识他吗,我们这有人可能认识,张主编你认识他吗,认识,我下面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了解他吗?所以说有的人可能我认识这个人跟他吃过饭,要谈到了解就不敢说了。所以认识跟了解是不太一样的,对吧。

  佛教里面我一会儿用这个比对,悟性在什么地方,这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当你了解一个佛教的道理,或者做人的道理,或者一段哲理,你光了解是不行的,你还得要“行”,还要付诸于行动。信解行证,佛教里的“证”,最后你到了一种“证”,“证”才能变成生命一部分,“行”跟“证”之间“悟”才起作用。我们讲到这以后,我现在讲一个东西,怕不是很明了,我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进餐厅吃饭,第一个要做什么,拿菜单,看菜单,看了菜单以后,我受益了吗?没有。你还是肚子饿的,你然后做什么,点菜,这是“知”跟“识”的阶段,点了菜之后要干嘛,做菜,做菜以后受益了吗,没有,我还饿着肚子,把菜送到桌上来,干嘛?吃饭,吃饭相当于“行”,听好了,吃饭我受益了吗,不会的,吃的太多了,现在的人就是因为吃的太多搞得三高,吃得不适量也有问题,要吃得恰到好处,这叫“悟”,如果贪心吃的太多,自己觉得占了小便宜,但实际上是吃了大亏,没有悟性,现在很多人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太多,当他悟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会恰到好处的吃饭,用心去吃饭。这就是吃饭,吃饭以后要吸收,最后吸收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证”,真正变成生命的一部分。

  让传统文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佛教都是一样的,大多数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呢?大多数的情况处于一种背菜单的状况,很多人说我懂国学,然后给你来几句之乎者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类的,能背几句已经不容易了,背了以后就炫耀,他能受益吗,没有,你说现在中国人真有文化吗,我看不见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样的好多学佛的人,刚接触佛教很兴奋,然后就学经典,《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当他读了十几部经就觉得自己是佛学大师,高人一等,境界很高,你觉得他境界高吗,我不觉得,为什么?充其量就是背了个菜单而已,你到餐厅里面把菜单背了以后,背了100家菜单,你高明吗?不但不高明而且很蠢,不需要背那么多菜单,现在很多人背了几句经文,认为自己变成是佛学大师了,认为自己很有境界了,这个是不可以的,这个仅仅是“知”,知道佛教的道理。“知”以后要“识”要“解”,相当于你要点菜,这么多佛学的东西,我了解了这个道理,下面的问题是哪一种对我有帮助,这是点菜。你点了菜以后,你还得要去思考,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够真正帮到我,想明白了你不一定要得到利益的,你还得要真正去实修去体会。像六祖慧能,他听了《金刚经》以后感觉心有所动,这已经是“解”了,这还是不够的,他还要到寺院里最苦的地方,到厨房舂米烧火做饭,磨砺自己的心智。有人可能就问了,五祖弘忍大师为什么让六祖慧能到厨房舂米烧火做饭,很多人说怕敌人迫害他,我不这么认为,这是武打小说戏剧小说这样写的,我个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当他境界不高时我们会很努力使自己的境界提高,当他境界高到一定的程度,我们最麻烦的念头知道是什么吗,贡高我慢,自己认为了不起,然后把自己弄得特别的大,大到不行了。这种情况下,其实要想学佛,第一个去除的就是自大、傲慢、自命不凡,培养平常心,做什么都一样,如果没有这种平常心是不行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所以叫他去最苦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分别心,最差的工作,比如劈柴、做饭这样的工作去,对六祖慧能来说他就明白,无论做什么都是磨砺自己心智的,他没有一点怨言,而且非常努力去工作,只有经过了这个考验,开始“行”,然后五祖弘忍跟他再讲《金刚经》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你心上的,有人问六祖慧能从五祖那继承了衣钵以后,向南逃,他躲了15年,从北方逃了上千公里到了南方泗水那一边,最后没有办法跟打猎的人在一起生活,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吗?为什么这么折腾呢,他为什么不会早一点出来,他已经是大彻大悟的人了。这我想告诉大家,当你心上了解一个东西,但是你心里面是不是真的感受到这样的东西,这一个其实就是说“解”跟“行”最后跟“证”是有区别的,我认为六祖慧能这15年是处于“行”跟“证”的阶段,因为他已经了解了,下面的问题怎么样使他了解的东西变成生命的一部分,最后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困境,来磨炼自己的心智,人真正要成长,还是应该在比较艰巨的环境之下,才能令人反思,才能磨砺人的心智,这个是当今社会里面特别教育直觉(30分49)非常重要的。我记得一句话说“逆境是磨砺人的最高学府”,因为只有困境的时候,人才会想的比较多,平时想的很少某种意义上。你读了佛经,能讲几句佛言祖语就了解佛教了?你只是背菜单的。你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看到一些注释甚至能讲一些东西,我们认为我们有收获,我看不见得的。只有到了实实在在地去修,然后自己有所感悟,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到这个时候真的是传统文化跟我们的生命变成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以分割的。

  所以我们在今天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倡传统文化。说的人多,受益的人还不太多,原因在哪儿?我们理性上都明白,在实际上从传统文化里面,受益还是比较少。这一个我认为我们讲这一种悟性它在哪儿,没有“悟”传统文化,是逻辑上理解传统文化。一定要从语言、文字、逻辑,到超越逻辑,走入到悟性,最后用生命吸收这种传统文化。我个人认为无论学习传统文化还是学习佛法,他不像喝水一样喝进去的,我认为像天上下的雨,甘露,它是一点点滋润到小草里面去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其实要想让人们慢慢有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形成一种气氛,形成一种土壤,叫熏习,我们现在熏习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往往讲的就是成功,财富,把人的成功用财富、社会地位来判断,把人异化,天天在这种环境里熏习人不病毒吗。现在的传统文化说的多,做的少,受益的更少,这是我们比较忧虑的。

  儒佛道三家都非常重视悟性

  所以我讲的这种悟性,刚才我们看到了,这种悟性是成佛的耕犁。什么叫成佛?你真正了解道理,你必须由理性的,逻辑的,最后慢慢走入到悟性的思维中去,没有这种悟性,很难把外在的,或者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的智慧吸收进来,你可以说它,但不一定是你的,你知道了宝贝,你也看到了宝贝,但那个宝贝不是你的,怎么样能够使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这种无价之宝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呢?特别是人类这种智慧的遗产,那就是要悟性的,没有悟性你拿不走任何东西的,我认为悟性是一种成佛的耕犁。很多人说悟性到底是什么?我看了有一个小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这个是真人真事听说,他是指美国一家福特汽车公司,大型机器坏的,请专家来修,专家在机器旁转一个圈,然后在机器某一个部位打一个叉,告诉把里面细线去掉16圈就可以了,收费一万美元。别人有一点抱怨,你什么也没有干,就是在那转了一个圈,打了一个叉,就收一万美元太贵了,你们觉得贵吗?那个人说了一句话,你真的不知道的,其实这个叉叉只值一美元,但是你知道在哪儿打这个叉叉,那个值9999美元。同样的逻辑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都想人活的自在一点,潇洒一点,快乐一点,开心一点,有智慧一点,超人一点,到底从哪儿入手,这个是一种悟性,应该从悟性入手非常重要,从心入手。

  我们很多人有点不服气,特别是神秀的弟子不服气,六祖慧能是一个打柴的,大字不识几个,目不识丁,最后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砍柴的樵夫,到今天有人不服气,把他当做传奇。问题来了,六祖慧能为什么成为六祖,这一个跟猎人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以后,他第一次到广州光孝寺,以前叫法性寺。还记得吗?风动,帆动,仁者心动,还记得这个故事吗,这是说风吹帆动,大家争论说是风动还是帆动,最后六祖慧能说是仁者的心动。所以说仁者的心动并不很难,真正难的宇宙天地万物,最后都是由心,受心的影响,真正人的快乐是从心里面发出的,你心里面怎么样认识事物,这才是一种快乐的根源,这是一种悟性,这一种才是真正的要耕耘的。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无论是佛家里面的智慧,还是传统文化,人类智慧的结晶,我认为都必须用悟性这种耕犁慢慢去体会吸取,最后把它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这样我还可以想再往前推一点的,有形有象的,普普通通的这样的一种思维它是有限的,真正人类的大智慧,真正生命的最高的这一种思维,他是无形无象的,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还是道家,那么都最后都会走入到悟性的思维,用悟性来感悟人生最高的那种智慧。

  我这跟大家先打一个比方,我们常常讲,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对吧,伦理道德的准绳,做人的准绳,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仁,什么叫礼,仁义礼智信的礼,谁能帮我解释一句话两句话。什么叫礼?先生。(用户发言)所以我想刚才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如果你张口说你就是叉叉,全是错的,因为我讲的是悟性思维,真正的礼没办法讲清楚的,没有绝对的礼存在,要走入悟性的思维。再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常常讲一个男孩看到一个女孩,他就喜欢,你觉得他境界很差吗?不知道,你不敢说是吧,应该讲他境界没有差不差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类爱美之心不应该受到谴责,下面问题就来了,有一句话叫“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有这句话吧,这就叫伦理,这就叫道德。“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你喜欢一个美好的事物没什么错误,但你的行动必须止于礼。现在你知道“礼”是什么意思了,你说不出来,但是你知道,这就叫悟性。

  道家其实对这种悟性也是非常重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老子的老师叫常枞,他临终时候老子过来看他,老子到了以后,他把嘴张开,老子说,老师我这一辈子跟你学了很多东西,最后遗教能不能教教我,他老是就老张着嘴,一句话不说,老子觉得有深刻的道理就进去看,老人家太老了,牙齿都没有一个的,什么也没有,老子说老师你叫我看什么,你嘴里一颗牙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老师又叫他看,然后又看,又没有,最后他老师告诉他,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坚硬的是牙齿,最软的是舌头,最软的能保存下来,最硬的没了,这就是让你去参的,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你要真正去理解做人要像水一样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的文化扎根于儒家我真不这么认为的,我还是认为扎根于可以说道家,不是道教,是道家。更说明中国的文化我的直觉告诉我好像是水的文化,中国人很多人像水一样,特别男人也像水一样,明明心里有意见,他偏偏说没有,明明想要,他偏偏说不要,黏黏糊糊,中国人性格好像是谦虚,叫你难受,外国人看的别扭的很,他就不知道中国人是一种水文化,水的文化用的好叫以柔克刚,用不好黏黏糊糊,也需要悟性,好好去用的。道家里最高的智慧包括善,上善若水,都是靠领悟的,不是真正告诉你是什么。当我们走到佛家时更厉害了,叫你直接去领悟,比如说空,比如说中道,空、中道这样的概念,如果哪一位教授跟你谈什么叫空,讲了半天什么叫空,怎么讲都不对的,因为走到言语道断的程度,只能去领悟你才能感受到它,如果你不用心去领悟,很难的。所以佛家里常常一旦讲到这些的时候,就讲故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是讲故事的老祖宗,中国禅宗的祖师叫公案,公案有一万七千多个,有些道理到了极致时,无法用常规语言表达,只能把你启发一下。

  比如有一个老和尚带了一个徒弟,天天给他讲中道,有一次他烦了,就问(老和尚),老师,你天天跟我讲中庸、中道、不二,那到底什么是中道呢?老和尚让他把眼睛蒙起来,看不到外面了,在一条路上走,两边都是水,搞不好会掉下去的,然后告诉他要往前走,当他看到这个年轻徒弟快掉到左边沟的时候,老和尚说你向右边偏一偏,然后他又往前走,然后到右边要掉下去时,老和尚又说左边,一会左边,一会儿右边,一会儿右边,一会儿左边,最后徒弟烦了,他就说你到底叫我右边还是左边,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准信,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我都烦了,老禅师就说了一句话很好玩,向左向右都不是我的本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要你回到正道上来,不要掉到水里面,这就是不二,这就是中道。所以这是佛家里面最高的这种东西,这都是靠心去感悟的。正如我们刚才说,佛性是种子,悟性是耕犁,耕田的犁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种比喻经典里很多,包括早期的经典,到晚期的经典。

  这里面有《阿含经》里面的一段小故事,讲人的悟性就像耕犁一样的,佛陀就做着耕耘的工作,去教导众生。故事说,秋天的时候,佛陀在农村平原上走,收获的季节,看到农人收获大米麦子之类的,很开心,这个时候去托钵化缘,一个老农心里不舒服,我们一年劳动这么辛苦,还没有吃呢,你出家人到处游荡,到处晃悠,一到吃饭管我要,我要教训他一下。然后就问他,你知道吗我们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现在收割,一年到头很辛苦才有饭吃,你呢?你凭什么吃饭。后来佛陀告诉他,他说你要知道,我也播种,我也耕田的,农人很惊讶,他说你的牛呢,你的犁呢,你的种子呢,问他这样的事,当时佛陀说一首偈语,这个偈语是这样的,我给大家念一念。种子在哪儿?“信心是我的种子,苦行是我浇灌的水,智慧(悟性的智慧)是我手耕的犁,惭愧心是我的菜园,抑制身口意的业,如同驾驭我的牛,我用真实为真乘,乐住其中而不懈怠,精进耕作而不荒废,并且安稳快速前进(我这里已经翻译成有点儿白话文了),我一直向前不退转,到达了无忧的地步,这才是真正的耕田,能耕出甘露的果实,这才是真正的耕田,不再受轮回的痛苦”,佛陀在很多地方都说他是播种的人,播的智慧的种子,收获的是智慧的果实,他是一个耕田的人,教人除去心灵的杂草。这样的比喻特别多,这在《杂阿含经》里面是有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